日期:2021-10-10
這是登高教學目標設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
2、總結領悟詩歌意境的方法。
教學關鍵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興
同學們,在唐代的詩壇上,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幾乎一生都在流浪,成都的一個草堂成為他短暫安定生活的見證;他幾乎終生都在痛苦,沉郁頓挫成為他詩歌風格的最權威的概括。一場戰爭撕碎了他的心,帶給他常人難以忍受的折磨;多種疾病毀滅了他的軀體,最后病死在湘江的一葉小舟上。他,就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首詩:《登高》。
通過學習這首詩,我們要領悟這首詩歌的意境,總結領悟詩歌意境的一般方法。讀這首詩,我們能看到詩人焦慮的'目光,能聽到詩人無奈的嘆息,更能感受到詩人心靈的震顫,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傾聽這一曲時代的悲歌吧!
二、放錄音,請學生齊讀
三、研讀課文
1、我們要領悟意境,首先要進入境。這境,就是詩人在詩中創造的生活圖景。首先包括了景,請大家回答:在這首詩中,詩人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風,天,猿聲;渚(水中小洲),沙,鳥;落木(秋天樹木落葉),長江。
景物如何?
明確:
急:呼嘯的秋風(有速度)。
高:天空遼闊(有立體感)。
哀:如哭似嚎(有感情)。
蕭蕭:落葉聲(有聲音)。
2、請大家發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
(請兩位同學描述。)
請大家閉上眼睛,在老師的描述中想象畫面:這是一個蕭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樣遼遠,遠處的樹林中傳來一陣陣凄厲的猿聲。小洲邊的水是那樣的清冷,岸邊的沙子是那樣的慘白,鳥兒在狂風中掙扎著,盤旋著,發出陣陣哀鳴。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的秋風中飛舞著,奔流不息的長江波濤拍擊著江岸滾滾向前。
3、這是境中的景,除了景,境中還有詩人的形象,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詩人的形象。
詩人很老了(百年),衰老多病,常年客居他鄉(作客),志向得不到伸展(潦倒),他嘆息著國運和自身的命運(艱難),以至于白發增多(繁霜鬢)。
請大家當一回導演,把詩人在秋風中登高的動作設計出來,按小組討論兩分鐘,請各組推出一個代表。
(抽查兩個組,其他同學補充。)
明確:詩人少有壯志,19歲就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現在他的理想徹底破滅了。頂著秋風,他在詩篇中向我們走來:拄著拐杖,他顫微微走在那秋風呼嘯的山路上,狂風吹亂了他花白的頭發,枯葉飛舞著掠過他的衣襟,他一路咳嗽著,走走停停。風好大呀,他抬起頭,掙扎著登上了崖頂。然而,讀讀他的詩篇吧,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一個垂危的老人,將不久于人世,他關心的卻不是自己。詩人的目光越過了千山萬水,胸襟是如此的開闊,這是一顆多么偉大的心靈!
4、現在我們來談意,也就是詩人在詩中抒發的的情,請大家用詩篇中的詞來概括詩人的感情。
明確:悲,恨。
5、同學們,假如你就是杜甫,現在,你就站在那高高的懸崖之上,眼前,風在拼命的刮,鳥在拼命的掙扎,落葉紛紛下,長江滾滾流;耳畔,風聲卷集著濤聲,濤聲夾雜著猿鳴,你會產生怎樣的聯想?
學生答:
一葉而知秋,何況落葉已蕭蕭而下;問君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愁象流水象落葉那么密集。
落葉讓人想到生命的短暫,自己壯志難酬,心生感慨。
師:
這同學答的多好啊,看到落葉與流水,就想到時光一去不返,感慨自己壯志難酬。落葉歸根,百川歸海,而自己卻年老漂零在外。
下面我來談談我的理解:岸上枯葉似蝶,岸下猛浪若奔,我們分明已聽到了落葉的呻吟,聽到了長江的嗚咽。這那里是在寫季節,分明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個時代充滿了傷痛與悲哀,戰亂就象一場大風席卷了中國大地十幾年,在這場大風中,不知有多少鮮活的生命如木葉般紛紛而下,枯萎死亡;那滾滾長江流動著的不正是人們綿綿不盡的眼淚嗎?
現在我們總結一下領悟詩歌意境的方法:
⑴ 揣摩語言;
⑵ 聯想想象;
⑶ 聯系生平。
讀這一首詩,我們要看到詩人焦慮的目光,我們要聽到詩人沉重的嘆息,我們更要感受到詩人心靈的震顫,現在,就讓我們齊聲朗誦這一曲時代的悲歌吧!
板書設計
風 天 猿 渚 沙 鳥
落木 境 長江
作客 多病 │ 艱難 潦倒
意
↙ ↘
悲 恨
【教材分析】
《登高》是高中語文必修上第三單元的課文,這個單元主要是古典詩歌。《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而廣為流傳。詩歌表現了詩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國之悲,把自己憂國憂民的滿腔赤誠寫進詩歌,使自己的喜怒哀樂和歷史的盛衰起伏緊密地結合起來,具有很深的審美意義和社會意義。對于現在高中的學生對于詩歌情感是抒發方法的學習及詩人情感的體驗有很好的益處。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掌握詩中出現的古今異義詞。
2.簡略了解杜甫前后時期詩風的變化。
3.理解杜甫在詩中表現出的“時令之悲、身世之悲、國運之悲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品味詩歌語言,體味詩歌意境,掌握杜甫詩歌情景交融、氣勢宏偉的特點。
思維發展與提升:抓住詩文中的亮點、關鍵字句等,進行適當點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給學生一些鑒賞詩歌的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分析詩歌意象,感受杜詩語言凝練豐富、意蘊深遠的特點,體會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國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意象為本詩奠定了沉郁悲涼的基調。
2.分析詩歌意象,感受杜詩語言凝練豐富、意蘊深遠的特點,體會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課前準備
課前要求學生朗讀并背誦,本課教學所面對的學生已步入高中,學生懂得一些鑒賞詩歌
的門路,但是對于杜甫的詩歌語言凝練豐富、意蘊深遠、詩人沉郁苦痛的感情,并且是通過對詩歌意象的探究和分析,來感知杜詩上述的這些特點有一定的難度。所以需要課前教師的補充教導,引導學生進行辨證思考和分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李白、杜甫是我國詩歌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我們剛剛學過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們將走近杜甫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學習他發自肺腑的詩歌《登高》,感受杜甫詩歌的特點。
二、詩人生平和背景介紹
我們常說要“知人論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詩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1.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2.曾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羹與冷某某,處處潛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經歷
3.曾有舉家吃草度日,幼兒因餓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經歷就是“安史之亂”,并因之流亡了四年5.曾有被叛軍扣留9個月受盡侮辱的經歷
曾有從叛軍營里逃出,由于直諫而被貶的經歷
6.晚年,杜甫在成都憑借很難遮風擋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鄉11年,生活只能靠朋
友的救濟
7.58歲時,客死舟中,一生坎坷(二)背景
寫這首詩的時候,杜甫55歲,這年秋天,詩人來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遠,面對蒼茫的秋景和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萬千,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詩意,寫下了這首千古名作。
三、朗讀1.聽教者朗讀2.自由朗讀3.個別學生朗讀4.聽錄音朗讀5.集體朗讀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為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為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
三、朗讀1.聽教者朗讀2.自由朗讀3.個別學生朗讀4.聽錄音朗讀5.集體朗讀四、賞析
在聽錄音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已經被這首詩深深地打動了。我想這不僅是因為別人朗讀的好,還因為這首詩寫得好。
其實后人對這首詩的評價很高,明代胡應麟曾評此詩“古今七律第一”!現在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這首詩。
(一)前兩聯
本詩是詩人登高之作,請大家找一找,詩人寫了哪些景物?從這些景物中可以體會出詩人怎樣的情感?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確:
1.景物:風、天、猿嘯、渚、沙、鳥飛、落木、長江四句八景,語言凝練
2.情感:悲涼、悲壯
①風急:秋氣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時使人心里感到凄涼②天高:在廣闊的天地間,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獨
③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
(詩人后來在《旅夜抒懷》中有一句詩:“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老病孤獨的詩人到處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一只孤零零的沙鷗! )
⑥落木蕭蕭下:落木即落葉。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而紛紛飄落的葉子讓人感覺似乎所有的樹木都進入了生命的秋季,這肅殺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詩人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的人生也進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暫啊!
在動蕩的社會中,詩人就像這飄零的落葉,四處漂泊,而黃葉飄落,落葉歸根,可是詩人卻在他鄉,年老了卻沒有回鄉,這更添了一層悲涼之情!
⑦不盡長江滾滾來:落葉給人生命短暫之感,那么長江呢?
這亙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給人時間無窮之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在無窮、永恒的時間前,更顯得詩人的渺小!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有聲有色有形,上下聯相互照應(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朗讀
因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們在朗讀時,需要帶著情感讀這些景物。請大家一起朗讀前兩聯!
(過渡)詩人的這四句詩向我們描繪一幅蒼涼而壯闊的秋日圖,在這幅圖里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兩聯
可是詩人悲什么?(請從詩歌中找一找,用筆畫一畫,最好在每句詩中找出兩個,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學交流交流)
1.離家多年,有家難歸
“作客”:寄居別處,漂泊他鄉(區別于“做客”:訪問別人,自己做客人)“常”:(時間上)說明詩人經常漂泊他鄉,多年漂泊他鄉
“萬里”:(空間上)離家萬里,有家難歸(交通不發達,詩人的潦倒處境)“悲秋”:季節上給人悲涼的感覺
2.晚年多病,孤苦無依
“百年”即暮年,此時詩人已經55歲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詩人身患肺病等多種疾病
“登臺”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陽節,帶上親朋好友,而此時詩人卻是獨自一人!詩人的朋友高適、救濟他的朋友嚴某某等都已經離開人世,詩人此時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詩人僅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國事艱難,壯志難酬
“艱難”國事艱難,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艱難
此時安史之亂已經過去四年,可是國家仍然動蕩不安,這對于杜甫來說是一件極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輕的時候,杜甫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的忠君愛國是真心實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認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是無論如何窮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為國家擔心!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自己連住的房子都沒有了,卻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接著又嘆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樣忠于國家,心憂天下!
俄國別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 ”
而杜甫就是這樣的一個偉大的詩人!當他看到國家仍然動蕩不安,內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這種被很使自己的兩鬢白發都增多了,“繁霜鬢”的“繁”即:使XXXXXXXXXX增多4.人生潦倒,銷愁無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嘗不是國事艱難所賜呢!國難家愁一齊堆積在詩人胸中無法釋懷,詩人該怎么辦?
喝酒解愁!(何以解憂,唯有杜某某! )
但是人卻“新停濁酒杯”,“新停”,剛剛停,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窮困潦倒,此時詩人孤苦無依,無朋友的救濟,喝酒的錢都沒有了。
那么這種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積心頭!
(四)朗讀
因此我們朗讀的時候應緩慢一點,把這種悲苦之情讀出來。齊某某!
(五)整體小結
1.本詩借悲秋之景抒發悲秋之情,請大家讀一讀,“悲秋”二字在詩中有幾層含義?三層:季節之秋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細讀能力。
2.理解杜甫深沉的家國天下情懷。
2學情分析
同學們在小學、初中已經學過多首杜甫的詩歌,對杜甫詩歌特點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同學們缺少的是對詩歌文本的深入解讀能力,沒有掌握品味詩歌的門徑。
3重點難點
1.通過反復誦讀充分感受詩歌所營造的意境特色。
2.通過對詩歌語言的解讀感受詩人內心的悲愁。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讀詩
回憶曾經學過的杜詩,一詞概括印象。
明確:如初中學過《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剛剛學過的《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等詩歌,杜甫的詩歌意境宏大,氣勢雄渾,情感多表達憂國憂民之思。古人以沉郁頓挫一詞概括其詩的風格。
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甫的另一首詩歌名作——《登高》,看看我們從這首詩歌中又能品味出什么?
活動2【講授】讀詩
朗讀要求:用你的朗讀來表達你對詩歌意境、情緒的理解,也就是讀出你對詩歌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的理解。
朗讀方式:自由朗讀,個讀,齊讀。
問題:讀出了什么樣的意境?讀出了什么樣的情緒?
明確:意境是闊大的、雄渾的、沉郁的等,情緒是悲愴的、愁苦的、沉痛的等。
活動3【講授】品詩
1.品味意象。
問題:首聯中有多少個意象,品味這些意象作用?
明確:意象——風、天、猿 、渚、沙、鳥
情緒——悲哀。
自然之境隱喻社會現實,猿鳥之狀況隱喻詩人境遇,天地萬物無不表達其情感。
問題:頷聯修飾意象的詞中哪一個最有表現力,說說理由?
明確:“蕭蕭下”,萬物凋零,聲色皆悲;“滾滾來”,時光流逝,不可阻遏。“無邊”,極言空間廣大,衰敗之氣彌天彌地;“不盡”,極言江水悠長,時光之河疾馳而去。品味此處可聯系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詩句,品味“水”的滋味。頷聯也可作唐王朝衰落動蕩的隱喻。
2.品味情感。
問題:后兩聯表現了詩人內心多少種悲愁,這么多悲愁是如何造成的?
明確:“萬里”,千里迢迢思家鄉,鄉愁。“悲秋”,萬物凋零動心懷,景哀。“常做客”,羈旅漂泊為異客,孤獨,思念倍增。“百年”,青春已去衰老到,悲老。“多病”,疾病纏身度余生,傷感。“獨登臺”,煢煢孑立一人行,孤獨,思念倍增。
“艱難”,人生艱難亦是國事艱難,憂國傷己。“苦恨繁霜鬢”,于家于國無能為力,遺憾之悲。“潦倒”,失意人生萬事哀,傷己。“新停濁酒杯”,生活困窘無杯酒,繁愁難銷。
品味此處也可聯系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條,感受杜甫深處亂世,漂泊不定,其內心深處依然深 藏憂國憂民之情,令人由衷感佩。
活動4【講授】拓展 閱讀
展示黃燦然創作的現代詩歌《杜甫》,朗讀全詩,感受一個當代詩人眼中的“詩圣”的形象。
杜甫
黃燦然
他多么渺小,相對于他的詩歌;
他的生平捉襟見肘,象他的生活。
只給我們留下一個襤縷的形象,
叫無憂者發愁,叫痛苦者堅強。
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讓他平凡;
他的日子象白米,每粒都是艱難。
漢語的靈魂要尋找適當的載體,
這個流亡者正是它安穩的家園。
歷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
戰爭若知道他,定會停止干戈。
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尋找深度。
上天賦予他不起眼的軀殼,
裝著山川,風物,喪亂和愛,
讓他一個人活出一個時代。
問題:詩歌從那幾個角度對杜甫進行了高度的評價?
明確:(1)個人的痛苦反映了一個時代百姓的痛苦
(2)詩作的偉大在于反應了一個時代的現實
(3)心懷天下,心有大愛。
登高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登高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讀詩
回憶曾經學過的杜詩,一詞概括印象。
明確:如初中學過《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剛剛學過的《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等詩歌,杜甫的詩歌意境宏大,氣勢雄渾,情感多表達憂國憂民之思。古人以沉郁頓挫一詞概括其詩的風格。
教學目標:
通過對詩中意象的賞析,體會它塑造的意境
通過對詩中關鍵字詞的把握,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詩歌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了怎樣的基調
教學設想:對于詩歌的學習,學生總是感覺很茫然,似乎鑒賞詩歌沒有規律可循。通過對杜甫的《登高》一詩的鑒賞分析,以及對有類似特點的詩歌《送友人》的鑒賞,使同學們把握兩點學習詩歌的規律,為他們以后學習與《登高》類似的詩歌時提供一些借鑒。
教學過程:
導入:各位同學,前幾天我們學習了《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它的作者是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作者簡介:因為以前同學們都學過他的一些詩歌,所以對杜甫有所了解,哪位同學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后人又稱他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又稱他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他的詩歌因為多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所以又稱他的詩為“詩史”。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稱為唐朝三大詩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天寶四年(公元745年),他34歲時,抱著“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來到長安應試求官。適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權術,應試人無一錄取。杜甫困守長安達十年。又值安史之亂。他顛沛流離。聞唐肅宗在靈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軍捉住,押回長安。后來逃出,一人到達唐肅宗的臨時駐地鳳翔,皇上授他左拾遺的官職。上任不久,因為宰相房琯被罷官。他上疏營救,觸怒皇帝,被貶官到華州。公元759年他辭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蓋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軍叛亂,他又開始漂泊流浪。后來在節度使嚴武的保薦下,做了節度使參謀等職,嚴武死后,他失去依靠,再次輾轉于江陵、岳州、衡水一帶。公元770年冬天,這位飽經憂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條小船里,時年59歲。(投影)
杜甫的一生四處漂流。他的詩歌大多都是反映他在四處漂流時的所見所感。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他的這首《登高》,看看詩人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他又是怎樣來抒發他的思想感情的。
本文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詩中意象的賞析,對詩中關鍵字詞的把握,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養成能鑒賞類似詩歌的能力。(投影)
所謂意象,就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提到的景物,并對這些景物賦予了自己的主觀感情色彩。(投影)
我們舉個例子來具體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馬致遠的元曲,[天凈沙](秋思)。大家都學過吧?現在齊背一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投影)
在這首元曲中寫了哪些景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18個字寫了9處景物。前三句一個名詞一處景物,這些景物寫出了一幅秋日黃昏的蕭瑟凄涼的畫面。面對著這樣的景物,遠在天涯的游子自然而然的產生出一種思鄉之情。曲中的這些景物蘊含著作者的思鄉之情,賦予了作者主觀的感情色彩,這就是意象。
現在大家聽我讀一遍,注意我讀的感情、節奏。
找幾個學生再有感情地朗讀一遍。
同學們再齊讀一遍,注意讀出感情。
鑒賞詩歌:
同學們來說一說看完這首詩,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學生發言來說一說)
現在我們來鑒賞一下這首詩。
教師: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風、天、猿、渚、沙、鳥。
教師:這六種景物構成了怎樣的一幅畫面。哪位同學來給大家描述一下?
明確:急風在猛烈地吹著,天空寥廓,猿在不住地哀鳴。水中青色的小洲,沙灘上白色的沙子,鳥兒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尤其是猿的啼叫,在作者的耳中聽來卻是一種哀鳴,鳥兒和雄鷹展翅飛翔還不一樣,而是在盤旋。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凄涼冷清的畫面。
教師:我們把對景物的領悟與杜甫當時的處境和命運聯系起來思考,說說這些景物在詩人看來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明確:冷清而凄涼的畫面。
教師:咱們再來鑒賞一下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放眼望去,看到的是落葉紛紛而下,長江波濤滾滾,向東流去。在這樣的情境下,想一想詩人能聯想到什么呢?
明確:無邊的落葉,紛紛落下。遍地一片荒涼的景象。面對滔滔不絕地江水,想自己大半生的漂泊,年華就這樣逝去,卻沒有建立功業。不由得使人悲上心頭。
教師:頸聯中有一個字可以說很明顯的寫出了作者的心情,大家考慮是哪一個字?
明確:“悲”字。作客在外,已經是夠可悲的了,卻又是離家萬里,睹物生情,自然是悲傷而愁苦。“百年多病獨登臺,年歲已大,卻又得了病,而且又是孤苦伶仃一個人登高臺,作者的心情怎樣,自然不難理解。
登高臺想到了自己和國家的命運,一生中沒有實現自己的抱負,現在卻已兩鬢斑白,歲月已逝。壯志不得申,如果有酒來消愁,那也是一件可以解愁的`辦法,可是卻已戒酒了,只有一個人默默地承受著這種痛苦。
教師總結:對于這首詩,它的首聯和頷聯,選取了八種景物,來渲染出一種冷清而悲涼的氣氛。為本詩奠定了抒情基調。
在頷聯中,一個“悲”字,把作者的悲傷感情直白的表現了出來。通過這首詩的學習,我們總結出兩點規律,一是抓住詩中的意象的特點。不同的意象蘊含著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了解這些意象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如明顯的“猿嘯哀、鳥飛還、落木、長江滾滾。”這些意象及其特點明顯的為本詩奠定了悲傷的基調。(投影)
其次,就是抓住關鍵性的字詞,頷聯中的“悲”字,就是本詩的詩眼。通過這個字,進一步了解作者在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投影)
教師:現在,給大家5分鐘時間來讀幾遍,把這首詩背誦下來。
由學生齊背一遍。
鑒賞《送友人》:剛才我們總結了學習詩歌的兩點規律,現在大家就來鑒賞一下李白的《送友人》,這首詩。(投影)。
給學生五分鐘時間,由學生來鑒賞討論。
然后由學生來發言。(略)教師略加指導、分析。
總結本課:在本學期的學習中,我們要學到大量的詩歌,對于詩歌的學習,本課只是為同學們學習詩歌提供點借鑒,知道些鑒賞詩歌的方法。鑒賞詩歌的方法以及鑒賞角度很多,希望大家能夠不斷探索出一些規律,從而能更好的鑒賞詩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