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6
這是琵琶行并序教案白居易,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2.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3 .感受“聲中之情”
教學重難點: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教學方法:朗讀、探究
學生分析:
1、學習特點:學習對象為高一學生,對學習資源利用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與綜合能力較低,但富有朝氣且對本課學習有濃厚興趣。
2、學習習慣:知識面仍較為狹隘,對琵琶的了解不多,缺乏獨立發現和自主學習能力且想象和聯想能力不強。
學法指導:
采用誦讀感悟式教學。本詩是唐詩中的經典,文辭優美,感情濃厚,尤其是對琵琶聲的音樂表現手法非常豐富,應引導學生多多誦讀,品味語言的藝術魅力,感悟意境,特別是集中描寫音樂的第二部分更要細心玩味。誦讀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既加強了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感,一箭雙雕。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以復習第一課時內容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解到詩歌中一共描寫了三次音樂的演奏,你發現哪一次的音樂寫得最為精彩的嗎?
明確:是第2自然段
二、朗讀感知
1、全班齊讀第2自然段
2、教師正音,朗讀指導
3、個別學生朗讀
三、具體研讀
1、找出第二段中描寫音樂的八個比喻句(邊提問邊板書)
音樂 特征 情感
轉軸撥弦 和緩低沉 (序曲) 先有情
低眉信手 聲聲思
輕攏慢捻抹復挑 (過渡) 無限事
如急雨 粗重急驟
如私語 輕微委婉
珠玉落盤 清脆圓潤
鶯語花底 宛轉流暢
冰泉冷澀 阻塞壓抑 幽愁暗恨
銀瓶乍破 激越奔涌(高潮)
鐵騎突出 高亢雄壯
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終)、余韻悠悠
2、八個比喻句分別描摹了音樂的哪些特征?音樂的旋律有什么變化?
(1)、以聲喻聲,使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為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視覺、聽覺融通——通感)
(2)、以形摹聲(視覺角度)
(3)、聽者與彈者情感交織
(4)、景特描寫烘托氣氛
四、拓展訓練
聽蜀僧睿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要求:學生先在課堂上用練習本,獨立自主完成,再給時間讓學生交換答案,互相討論和交流,教師提問和總結放最后。
1、 詩的第二聯中“一揮手”和“萬壑松”分別表現了什么?
明確:“一揮手”寫蜀僧彈琴的`姿態;“萬壑松”寫出了琴聲的音樂效果。
2、 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明確:①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②寫出了作者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五、指導背誦
六、課堂小結
全班再讀課文精彩部分第二自然段收束全課
教學反思
這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特別注重創設情景,意在使學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圍中感受音樂的高超,體會人物以曲傳情的情懷。對詩中運用的比喻句很形象,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充分調動起了他們的想象力。在拓展訓練中有效地檢查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篇優秀長篇詩歌,同時,此詩對于音樂的描寫在詩歌史上也是很有建樹的。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而在于理解和體會,對職校生來說不會太深奧難懂,對有開設聲樂課的幼教專業的學生可能會更有吸引力。
我教《琵琶行》花了兩節課。第一節課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串講課文等工作。第二節課通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文字描寫音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力。最后拓展延伸,聽一首音樂,試模仿本文的表現手法,用形象的語言描寫出、說出你聽后的感受。
在上課預備鈴敲響時,請同學們欣賞視頻《琵琶行》,哀婉的`《琵琶語》背景音樂營造了氛圍。緊接著的導語設計,讓學生們感覺到似乎來到了潯陽江畔,一起感受了這個凄美的故事。這些做法都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
接下來我和學生一起品讀經典,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為切入口,不斷感悟音樂的魅力,當然同時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力量。這個環節對老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較高,因為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就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想,無法使學生更好體會到文章內在的魅力。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實,學生也很難產生共鳴。我發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激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在指導學生進行誦讀時,我對提問同學的誦讀表現評價不到位,這是我這堂課做得不足的地方。
在拓展延伸階段,我讓學生聽音樂,然后用形象的語言說出內心的感受,目的是學以致用。我選擇的音樂是《苗嶺的早晨》,此曲利于學生開展聯想、想象,利于表達,更重要的是能讓多數同學言之有物。在作業的布置上,與學生的專業特點結合是一大特色,非常具有針對性。
這堂課氣氛活躍,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學受到了歡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了美、欣賞了美,同時更感受到了古詩詞傳統文學的無窮魅力。
琵琶女訴說她的身世老大嫁作商人婦,可商人只經商,她的家庭沒有幸福,自己有高超的技藝,商人為利,沒有共同語言,一個愛音樂一個愛錢,結果她被商人拋棄。我拋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有共同語言組合的家庭會怎樣?”,同學們興趣起來,發表什么意見的都有,我引導學生要從作品中學會做人,選擇自己的人生、選擇自己的家庭,選擇自己的幸福。
《琵琶行并序》這首詩的教學,我突破了以往的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朗讀鑒賞,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后歸納詩歌的主旨的模式。我在上課時設置了三個問題,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鑒賞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我設置的三個問題是:(一)誰解琵琶聲;(二)誰解青衫淚;(三)誰解風物意。
這首詩的教學我用了兩個課時完成的,第一課時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鑒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并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通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教學過程及對上面提出的三個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第一,教學設計,應該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圍繞兩條線索展開:其一是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鑒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其二是語言概括描述抽象情愫的能力,為此,我以對聯導入,以此為突破口。這樣,感性又不失理性,表象又涉入深層,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課堂文化氛圍。
第二,解讀文本,必須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本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我主要是讓學生圍繞文本解讀,又為后文聯語創作提供支點。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并抓住重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提倡積極互動。在上過程中我們,始終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鑒賞——創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并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今后的詩歌教學我們必須把握新教材及課程標準,在教學中貫徹新的教育理念,著重培養學生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了解琵琶女的的涼身世和詩人貶職失意的苦悶心情,琵琶女的飄零身世和詩人宦途潦倒,溝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訴了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黑暗現實。
2、賞析這首詩的音樂美、意境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朗讀背誦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尖銳,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后,國內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朝廷宦官專權跋扈,藩鎮割據作亂,統治階級內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為官有“兼濟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擔任左拾遺(諫官),多次向唐憲宗上書,提出一系列改革時弊的措施,同時他又寫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結果觸犯了掌握軍政大權的豪門貴族,引起唐憲宗和一些權臣的惱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閑職。
元和十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殺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認為這是重大“國恥”。激于義憤,他率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但都被權貴們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又造謠誣蔑說,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卻作賞花詩,新井詩,“有傷明教”,于是貶為江州刺史,繼而又貶為江州司馬(九品小官)。白居易獲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寫的針砭時弊的諷諭詩,正如他自己所說,“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
對于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又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會世態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這首詩是詩人貶職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寫的,當時詩人45歲。
《琵琶行》的“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統稱“歌行體”。它的特點是“篇無定句,句無定字”,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句法長短不一,富于變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詩體裁。
二、整體感知
1、 聽朗讀錄音,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賈(gǔ) 恬(tián) 謫(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間(jiān)關 蝦(há)蟆(má) 名屬(zhǔ)教坊(fāng) 綃(xiāo) 鈿(diàn) 篦(bì) 嘔(ōu)啞(yā)嘲(zhāo)哳(zhā)
2、學生默讀全詩,然后用一句話概括名段內容。
第一段寫潯陽江頭夜送客;第二段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段寫江心自訴身世苦;第四段寫同病相憐感慨多;第五段寫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
2、請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提示注意以下詞句。
左遷:貶官降職。古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所以把貶官降職叫“左遷”。
明年:第二年。
錚錚然有京都聲:音調清脆動聽,有京都流行樂曲的聲調。錚錚,金屬相擊聲,這里形容弦聲清脆。
倡女:“倡”通“娼”。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擺酒席。命,動詞,叫,吩咐,命令。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憔悴:臉色黃瘦。
轉徙:不斷轉換地方,遷移居處。
恬然自安:心境平靜,自覺安適。恬然,平靜坦蕩地。
斯人:這個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天晚上才感覺到有被貶的不愉快的意味。謫,降職外調。
因為長句:就寫了一首長詩。因,連詞,于是,就。為,動詞,寫,作。長句,指七言詩。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計六百一十六個字。凡,共計。言,字。
命曰:命,動詞,取名,叫它。
3、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4、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明確:“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和第1自然段照應。“問其人,……轉徙于江湖間”和第2、3自然段照應。“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和第4自然段照應。
5、小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對此,你有何看法?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郁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四、賞析詩歌第1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