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9
這是琵琶行并序教學資料,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藝術手法;
2、領會天涯淪落的感傷和豐富內容;
3、描寫音樂的藝術
二、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陜西省渭南縣境)人。貞元十五年(798)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死時年75歲。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理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其詩語言通俗易懂,相傳老嫗也能聽懂。
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創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
《白牡丹》《買花》《暮江吟》《長恨歌》《琵琶行》《觀游魚》《鳥》《賦得古原草送別》《問劉十九》《宮詞》
知識點:“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稱)
“劉白”(劉禹錫和白居易的并稱)
“元輕白俗”-- 蘇軾《祭柳子玉文》: “元輕,白俗;郊寒,島瘦。 ”二人在詩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白詩過于強調通俗平易,元詩還流于輕佻淫靡、后人“學淺切于白居易,學淫靡于元稹”,故蘇軾譏之為“元輕白俗”。
白居易生平與創作:
時期 生活特點 詩歌特點
前期
(從入仕到貶江州司馬以前) 仕途一帆風順,始終抱著“為民請命”“兼濟天下”的宗旨。 以諷喻詩為主。代表作品為《賣炭翁》《秦中吟》,《新樂府》
后期
(即自貶江州司馬到死) 是他獨善其身的時期,揉和儒家樂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來作明哲保身的法寶。悔恨三十氣太壯,胸中多是非。 以閑適詩和感傷詩為主。感傷詩:《長恨歌》《琵琶行》
閑適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2、解題
(1)關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別。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2)關于小序:
詩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3)《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敘事詩。白居易另外還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長篇歌行體叫《長恨歌》。歌、行、引,本來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種名稱不同,其實并沒有嚴格區別。它們的音節和格律都比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這種手法很自如。
《琵琶行》是中國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詩中雖有較濃重的感傷意味,但比《長恨歌》更具現實意義。詩人一方面表達了對“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的悲慘命運的同情,同時也寄托了對自己遭貶的悒郁、憤懣之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流傳千年的詩句,將琵琶女的命運和自己的身世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首詩敘述的層次分明,描寫的細致生動,比喻的新穎精妙(如對琵琶聲的描寫),被歷代文人所稱頌,表明白詩語言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琵 琶 行 (原文)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3、寫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諫官,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期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琵琶行》。
4、疏通字詞
賈(gǔ)人 荻(dí)花 管絃(xián)六么(yāo)鈿(diàn)頭 嘔啞(ōuyā)嘲哳(zhāozhā)蝦(há)蟆陵
5、琵琶行并序(原文朗誦錄音)
對照課本
6、課文詳解
(1)小序
思考:詩前小序有些什么內容?對全詩有何作用?
答: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2)全文結構與內容
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部分:
A、第一部分:
第一詩段: 作者秋夜江邊送客忽聞琵琶聲。(詩的引子) :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第一層: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起因、自然環境,全詩一開始就籠罩著悲涼的氣氛。在遠離京都的潯陽江邊送客,這不是一般的離愁別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悵惜別;霜葉衰草,秋風蕭瑟,更顯出荒涼寥落。 )主人下馬客在船,(互文,即主客都下馬登船)舉酒欲飲無管絃(助興的音樂)。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第二層: 寫與客人餞別時的凄涼情景。沒有音樂助興,只能對飲悶酒,借酒澆愁,更反映出失意謫居的冷落寂寞。一個慘字,直抒胸臆,真實表現了當時的場面氣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間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以上這些描寫,為悲劇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場,創造了悲涼的氣氛。)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第三層: 概括寫出主客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的神往,從側面表現了琵琶曲強大的吸引力量。這兩句,從感情上來說,是由抑郁到驚喜的一個轉折;從結構上來說,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先聞其聲,后見其人。
B、第二部分:
第二詩段: 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情景,著重表現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琵琶聲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尋聲暗問彈者誰? 琵琶聲停語欲遲(遲疑)。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層: 寫邀請琵琶女的經過。“尋”“問”“移”“添”“回”“開宴”“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忽聞琵琶聲和急欲見到彈奏者的迫切心情。詩人運用想象“欲語遲”、夸張、“千呼萬喚始出來”和行動描寫“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煉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矛盾復雜的心情。這中間有自慚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獻藝卻又拗不過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束縛下的猶疑和顧慮。準確描繪了琵琶女真切的個性,復雜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見其態。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 抑(低沉抑郁)聲聲思(悲),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隨手)續續彈
說盡心中無限事。
(寫琵琶女的調絃、音調、感受、神態,包含豐富的切身生活體驗,為下文彈奏有情作鋪墊,是情的根源。這里略寫,預示以后琵琶女自敘身世的一段敘述。)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么》。(寫指法,即演奏者對各種技法綜合的、熟練地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接著寫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對音樂展開大段描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急雨”、“私語”的比喻對比在不同彈法下產生截然相反的音樂效果。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盤的比喻來概括音樂的美。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滑”和“難”比喻聲音的特色,“滑”指流利暢通,像善于歌唱的黃鶯在花間鳴叫一樣流暢、悅耳;“難”指滯澀阻塞,就像人低聲哭泣,氣咽聲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難通。)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形容聲音越來越低沉,以至停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停止后,讓聽眾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暫時的寂靜無聲,比連續不斷的鏗鏘之聲更能撩撥人們的心絃,增加一層對比: 有聲無聲。)銀瓶乍(突然)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奔突而出)刀槍鳴。(比喻琴聲在沉咽、暫停后忽然又爆發出激越、雄壯的樂音,是全曲的最強音。)
曲終收撥當心(對著琵琶中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樂曲收束時的動作和聲音。 )
第二層:彈奏琵琶的過程,樂曲旋律的變化:舒緩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全詩描寫重點,最精彩的地方)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用精煉的筆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藝術效果。悄無言 ,說明樂曲引人入勝,感人肺腑,它雖然結束了,但聽眾還是曲意未盡,仍然沉浸在動人的音樂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癡。這是一種間接描寫,更突出了音樂的魅力
是畫龍點睛之筆。“秋月白”,把動態的音樂凝固在靜態的畫面里,曲終已經收撥,樂聲已經消逝,但人們的欣賞活動仍在繼續。眼前是江水茫茫,無邊無際,四周寥落,萬籟俱寂,中天一輪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輝。人們憑著詩意的想象,似乎感到這秋涼的夜色中彌漫著音樂的氣氛,這粼粼的波光中蕩漾著動人的旋律。這是“以景襯情”的典范。
教學目標:
1.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2.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3.了解相關的文學常識和語言知識。
教學重、難點:
鑒賞音樂描寫,實現與詩中人物的情感溝通
教學設想:
詩歌教學的方法應來源于對詩歌本質的理解。從創作的角度說,詩歌是個人情緒的瞬間爆發;對讀者來說,感受到的卻是人類的愛與恨、美與丑、和諧與沖突等普遍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學中著重抓住詩歌中的感情,按照先“知人”而后“察情”的線索,先讓學生了解人物經歷,進入某種情境,再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完成讀者和詩中人物感情的“對接”后,注重啟發學生抒發個人感受。
誦讀是學習詩歌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但課堂時間有限,不能一一到位。我采用重點段落進行突破,指導學生讀出韻味,讀出節奏,讀出意境。
為了能在課堂上有更多時間,能更集中地進行“詩中之情”的研讀,我將對內容的梳理布置為課前預習作業,堂上檢查。將文學常識、語言分析等放在第二個課時。
課前預習題:
1.讀“序”,然后請概括:詩人因何事有感而寫《琵琶行》?
2.讀第四段,請用幾個四字成語分別概括詩人“從前”和“現在”的生活狀況,注意兩個階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對比較。
3.讀第一段,了解詩人此時的心情。若琵琶女彈奏的是江南小調,對詩人能否有同樣的吸引力?為何?
4.讀第三段,請用幾個四字成語分別概括琵琶女“從前”和“現在”的生活狀況,注意兩個階段在同一方面的相對比較。
5.讀第二段,請展開合理的想象,揣摩一下琵琶女為何會獨自一人在舟中彈奏?當她聽到有人詢問并邀她出來演奏時,為何會“欲語遲”?為何會“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她內心在想些什么?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宣宗李忱)
這是為一位詩人寫的悼詞,請問這位詩人是誰?他的名作有哪些?流傳范圍如何?
二、點明學習目標——體味詩中之情
1.全班朗讀“序”
2.概括:詩人因何事有感而寫《琵琶行》?
琵琶女因情而彈曲,詩人聽曲而動情,又因情而寫詩。一切皆因“情”而起。
三、知人(該環節的前兩個內容共四個點,分別交給四個小組討論完成,同步進行。)
要“察情”,得先“知人”。情不是無源之水,它來自對人生的體會。只有了解了詩中人物的經歷之后,我們對他們的“情”的認識才能更深刻。
(一)了解詩人
1.根據第四段,概括詩人的經歷。
以前:高居朝堂兼濟天下詩酒流連,絲竹不絕。
現在:謫居僻壤獨善其身有酒無樂,不聞絲竹。
“序”中點明內心的句子: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2.根據第一段,了解白居易此時的心情
若琵琶女彈奏的是江南小調,對詩人能否有同樣的吸引力?為何?
(二)了解琵琶女
1.根據第三段,概括琵琶女的經歷
以前:色藝雙絕眾星捧月
現在:年老色衰獨守空閨
2.琵琶女為何會獨自一人在舟中彈奏?當她聽到有人詢問并邀她出來演奏時,為何會“欲語遲”?為何會“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她內心在想些什么?
(三)兩人此刻境遇的共同點
同是天涯淪落人。
四、體驗曲中之情(第二段)
(一)整體感知
播放孫道臨配樂朗誦的《琵琶行》片斷(描寫琵琶曲的部分)
(二)把握節奏變化,梳理情感脈絡
請大家根據樂曲的起伏變化,對它進行相應的劃分。
調弦校音——珠落玉盤——幽咽冷澀——凝絕暫歇——銀瓶乍破——曲終裂帛
琵琶女是帶著滿腔幽怨在彈奏的,詩人是帶著失意的耳朵來聽的,這音樂的曲折回環,其實也是琵琶女和詩人內心感情的跌宕起伏。
(三)體驗曲中之情
請大家根據人物的經歷,樂曲的變化和自己的理解,揣測一下樂曲背后琵琶女復雜的感情變化。可任選一句自己有感觸的來分析。
(四)根據剛才的感情分析,重新朗誦。注意情感醞釀,體現其變化、起伏。
(先單個學生讀,老師指導,再全班集體朗誦。)
五、情的升華——高超的結尾藝術。
1.全班朗誦最后一段。
2.如果從講故事的角度來說,詩的結尾似乎太倉促,是否應該修改或在添加一些什么?若不,請說明原因。
六、深化感受,全班再次朗誦全文。
第二課時
1)介紹關于詩人白居易的生平。
2)簡介“新樂府運動”。
3)介紹關于“行”的文體常識。
4)學生提問,老師和學生一起共同解決字詞的問題。
5)分析詩中的修辭等語言現象。
6)簡單拓展一首白居易的其它作品。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白居易及行這種文學體裁;
2、領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具體內涵;
3、體會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4、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的出色音樂描寫。
【教學難點】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教學準備】錄音機、樂曲《春江花月夜》。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它不像藍天白云、飛禽走獸、山峰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何才能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出來呢?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典范,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一起聆聽這美妙的音樂。(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了解作者及“行”這種體裁
學生閱讀相關資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學依次朗讀序文和全詩,每人讀一段,并正音。
2、小聲播放樂曲《春江花月夜》,教師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3、把握詩歌內容:
學生快速默讀詩序文和全詩,把彼此對應的部分找出來。
明確: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跟詩的第一段對應;第四、五句(“問其人……轉徙于江湖間”)同詩的第二、三段對應;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對應。
四、作業:反復讀全詩。
第二課時
一、鑒賞詩歌:
1、提問:詩中幾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確:詩人三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她的演奏是詩人和他的客人聽到的。第二次明寫,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寫,但寫得簡略。
2、賞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1)學生自由朗讀詩的.第一段。
(2)學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么,文中沒有明確交代,同學們能判定出是哪種基調嗎?有什么理由?
明確:它的基調是悲涼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這“繞船明月江水寒”之際,顯然是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確實打動了“慘將別”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離愁,以致“主人忘歸客不發”。其余寫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寫餞別酒宴的悲傷氣氛,都是烘托它的。
(3)學生有感情地背誦第一段。
3、賞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學生齊聲朗讀課文的第二段
(2)學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明確: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寫琵琶女演奏之前調弦,并已進入樂曲的境界中。第二階段(“弦弦掩抑聲聲思……說盡心中無限事”)寫琵琶演奏大概根據當時心緒選定的一支曲子,寫出了琵琶女的技藝的嫻熟。第三極端(“輕攏慢捻抹復桃……四弦一聲如裂帛”)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鄉》。
(3)學生思考:作者分幾個樂段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每一個樂段的內容是什么?詩人是用怎樣的手法來表現樂曲情調的?
明確:作者分四個樂段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么》。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了;接著又逐漸緩慢下來,仿佛進入了半終止狀態——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憂愁暗恨”,并期待著變化的到來。第三樂段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展得很快,接著就出現了“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緊張的場面。第四樂段寫樂曲的終止,寫出了琵琶樂曲終止時的特點,跟鋼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終止全曲一樣具有顯著的藝術效果,使聽眾繼續沉浸在樂曲的境界里。
(4)本段用“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小側面烘托,說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余音繞梁”的境界中。
(5)學生有感情地背誦第二段。
4、賞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1)學生默讀三至五段。
(2)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調子如何?理由是什么?
明確:調子悲涼,與《霓裳》、《六么》不同,從“滿座重聞皆掩泣”和“江州司馬青衫濕”可看出。
(3)作者寫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么不同?
明確: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聲等修辭手法從正面寫音樂的藝術境界。第三次作者從側面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二、比較閱讀李賀《李憑箜篌引》
三、作業:
1、背誦全詩;
2、找白居易其他詩歌作品,如《長恨歌》。
教學目標:
1.白居易的詩歌創作及貢獻。
2.理解《琵琶行》的內容和詩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樂的手法。
教學設計:
1.兩課時。
2.借助誦讀和音樂,感受詩情。
3.借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誦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把握詩人的深沉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稱“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簽》說,“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辭。 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二、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陜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與元稹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 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 “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現存詩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后的第二年秋天寫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諫官”(即左拾遺);五年,調京兆府戶曹參軍;九年,接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請捕"賊"。朝廷深惡其僭越言事,誣其"浮華行","甚傷名教",貶為江州司馬。
三、簡析詩前小序:
1、注意幾個字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左遷,貶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擺酒。命,叫;酒,名詞作動詞。
因:于是;為:作,寫。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點明寫作動機;
④定下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四、聽誦讀錄音,感受詩歌的內容和詩人的情感。
要求:1.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人感情。
2.分別從詩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詩句概括各個詩節的主要內容。
五、簡析詩歌的內容
師生互動,依次簡析各節詩歌內容。
1.第一節:詩 人:潯江送客聞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彈琵琶
其中:
“楓葉荻花秋瑟瑟”為環境描寫,渲染悲涼氣氛, 奠定全詩基調。
“主人下馬客在船”為互文。
2.第二節:琵琶女:月夜彈奏琵琶曲
詩 人:江心聆聽琵琶曲
3.第三節:琵琶女:江心自敘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藝絕 老大:門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節:昔日:才高位顯居京城 如今:謫居潯陽處境艱
詩人:同病相憐感慨多
5.第五節:詩 人:重聞琵琶青衫濕
琵琶女:卻坐促弦弦轉急
感情在“滿座皆泣”中達到高潮。
6.小結:
詩人 琵琶女
潯江送客聞琵琶 孤寂月夜彈琵琶
江心聆聽琵琶曲 月夜彈奏琵琶曲
同病相憐感慨多 江心自敘身世苦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重聞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傷身世時局
雙線結構 虛實相生 對比襯托 深化主題
六、擴展練習:
讀下面白居易的《夜聞歌者,時自京城謫潯陽宿于鄂州》,聯系《琵琶行》,選出說法錯誤的項:( D )
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
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
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如真珠,雙雙墮明月。
借問誰家婦,歌泣何凄切?一問一沾襟,低頭終不語。
A、兩首詩描寫的對象都是處境孤寂凄涼、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詩人都表達了深切的同情。
B、兩詩都用秋江月夜之境來渲染悲涼的氣氛,都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C、《琵琶行》在表現手法上正面描述和側面烘托相結合,敘述、抒情和議論相結合,并大量運用比喻的修辭;而《夜聞歌者》則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聞歌者》以樸素簡練的筆墨勾勒了一個楚楚動人的如琵琶女一樣完整豐滿的少婦形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