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5
這是鄉愁教案逐字稿,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鄉愁》是一篇膾炙人口的詩,因其內容直白簡單,廣為流傳。作為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首詩,其內容是過于簡單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導性比較強。因為九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詩歌鑒賞,而這類型的試題要從讀詩開始,這樣的一首詩做了很好的搭橋工作。
我在四班的教學是從《鄉愁》改編的歌曲開始的,因為是下午的課,再加上這首歌的感情低沉,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得到很好的激發,所以整體課的教學氣氛不是很好。
在一班的時候,我以詩歌朗誦作為開頭,學生通過聽別人朗誦,然后再自我練習,全班展示。一班的學生好表現,而且能夠很好地調動情緒,所以他們朗讀的時候效果很好。幾個學生很快就把整首詩背下來的。然后我通過語言美,結構美,音樂美,來剖析這首詩。最讓我意外的是,在對比席慕蓉的《鄉愁》之時,學生說出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特點,有了他們自己的見解。
詩歌鑒賞著重要告訴學生鑒賞的思路,而這堂課,我告訴了學生什么是意象,這些意象揭示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下節課,我將教會學生通過描繪畫面,概括氛圍,來闡述詩人的思想感情,將詩歌鑒賞的方法落實到課文的講解中。我預期這樣層層深入的教學會讓學生學有所獲。
《鄉愁》是一首游子思鄉的深情戀歌。這節課上,我采用“聽讀、朗讀、品讀、仿寫”四個環節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意象美,發現詩歌的結構美。因為本單元是“活動探究”單元,活動任務三就是引導學生創作詩歌,仿寫的目的不在于他們能寫出多么富有韻味的詩句,而重在表達自己對人生真切的體驗。
有了前兩課詩歌學習的鋪墊,孩子們讀詩、品詩、寫詩的熱情很高,但是“熱鬧”的課堂結束了,孩子們的詩歌學習真的提升了嗎?我不禁反思自己,通過靜心梳理,歸納問題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課堂實際還是“老套路”。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活動探究”單元,那么我們的重心就是引導學生去讀詩、品詩,而我則喧賓奪主的忽視了孩子們搜集信息的能力,就連最簡單的作者簡介也是在課堂上給孩子們出示。
課堂角色“狹隘化”。品析詩歌內容時,在情感升華這一環節處理上,過于心急,答案不是引導學生慢慢領悟出來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給出來的。在評價學生創作的詩歌時,評價語言缺少感染力,沒有給學生以提升的空間。再者,填空式的提問,沒有任何意義,沒有起到點撥、引導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課堂上的每一次評價都要緊扣教學內容和學生活動,每一句評價語都要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擲地有聲,而不是無病呻吟。
《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內無瑕斑,外無紋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著課本,讀著詩歌,我試著尋找教學的切入點,然而我的思路產生了偏差,幸虧有各位老師的指導,她們告訴我:詩歌,重在品讀,這讓我對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這節課中,我把重點放在了品讀,在品讀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進而熏陶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朗讀,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意象的選取,疊詞的巧妙運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引導同學們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的想象活躍起來,最大程度地引發感情上的共鳴,激發同學們愛國主義情懷和渴望祖國統一的美好愿望。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以下問題:
1、選篇時猶豫不決,左右為難,雖然很多老師都提醒我《鄉愁》很難把握,很難講,我猶豫再三,本著想挑戰自我的思想,定下了此篇文章。但在準備過程中我就發現,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的,挑戰是需要實力、需要底蘊、需要創新的。雖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卻越來越感覺“山重水復疑無路”,思路嚴重受阻,不知道該如何把握《鄉愁》這篇短小而經典的詩歌,經過幾天痛苦的掙扎和多方面的征詢意見,我還是硬著頭皮繼續準備著!雖然查閱了很多資料,卻始終找不到最佳的講解方法,直到講課的那天,我還在思考每個預設問題的問法、環節的設計等,這樣的心情,也使我在講課當天沒有足夠的自信從容面對課堂,反而覺得自己各個環節的連接都不是很順暢。
2、從未離家的孩子對“鄉愁”缺乏生活閱歷,難于理解學生對臺一事雖有了解,但卻沒有親身的體會。所以,教師在講授時對學生的.情感熏陶不到位,語言較匱乏,沒有使學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3、課件的畫面設計很美,圖片畫面也較多,但沒有多少實用價值。有些畫面只是一閃而過,白白浪費時間去準備了那么多。而且,還忽略了講詩歌重在品悟,直觀的圖片應該少用,給學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間,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品悟詩作,感受詩歌的朦朧美。
4、課堂上設計的問題也很多,但沒能留下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還是以老師包辦代替為主,缺乏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
5、在進行多種方式朗讀的過程中,應該給同學們適當的評價,對于他們更好地朗讀詩歌也起著引導作用,而我卻很少給出評價,只說一個“好”字,便不置可否。
6、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有些緊張而沒能充分地投入到詩文當中,沒能用飽滿的情感感染學生,沒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將本應屬于學生的主動學習變成了為配合老師的被動學習,顛倒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7、詩歌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朦朧美,而這樣的朦朧需要學生去用心品味,細心感悟,本節課我沒有指導學生深刻品悟詩文,反而教條的分析講解,沒有給學生更多空間去品味,以至于學生對詩歌理解不夠深。
雖然大賽結束了,但留給我的卻是無盡的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將努力完善自己,盡量避免此次大賽中出現的問題,在生活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爭取在短時間內取得更大的進步。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教師成功之處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振,所以《鄉愁》這一堂課聲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藝術的殿堂,得到一種真正的藝術感受。這堂課主要突出探究創新的特點。
體現了"誦讀——解讀——拓展"的教學模式,這是在課改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一個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是:"讀熟、悟透、遷移"。這堂課這三大塊很清晰,誦讀的環節不僅有圖文并茂的配樂朗誦,學生自由讀,齊讀,而且老師注重在朗讀在中起示范作用和指導作用,如感情基調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變音指導,"頭"讀輕音等。解讀環節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老師沒有向學生灌輸什么,而是讓學生在小組中想景悟情,描述詩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質疑、答疑、討論、評價,老師點撥及時弊確,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展的環節,讓學生模仿詩中的意象為鄉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學生創新的思維,例如學生說:鄉愁是一條電話線,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鄉愁是一杯沒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澀澀的。""鄉愁是一碗老醋,每嘗一口都讓人心酸""學生的想象力真是讓人贊嘆。"各領風騷話說愁"注重引導學生積累知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