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3
這是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教學導學案,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 說教學目標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河大版七年級語文教材第四單元第六節,是單元詩歌鑒賞的第一首它在體裁上是一首律詩,格調高雅,精工細致,正可以通過講授此課來為同學們滲透一些律詩的相關文學知識此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贈別詩中的名篇,不同于大多數的送別詩的低沉傷感,它以開朗昂揚的調子來抒發送別的感情,積極向上,有利于陶冶同學們的情操約用一課時講完
接下來我說一下學情,七年級學生剛進入中學階段,還是小孩兒,喜歡積極的表現自己,但無法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本課主要使用的節拍記憶法,寓教于樂,富有趣味,使同學們將心思放到課本上,取得的效果比較令人滿意
本課教學需要達到三個目標,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指導同學們了解律詩的相關文學知識,在過程與方法方面,本課主要運用反復誦讀法,節拍記憶法等等,幫助學生背誦,做到當堂記憶知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幫助學生們理解作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放,大氣
講授本課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了解律詩的特征,把握律詩的節奏,而其難點在于指導學生理解文章蘊含的情感,培養其美學感知能力和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學上有所偏重,以達到教學目的
二、說教學過程
首先是新課導入,我提出一個問題:大家都是以什么方式與朋友聯系呢?從同學們五花八門的回答中引出古代因為信息閉塞,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可能就此杳無音訊,所以常常在離別之時作詩相贈,從而導入新課——經典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時約三分鐘
第二個環節,初讀感知首先為同學們展示本課的學習目標,是同學們對本課的學習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展示作者畫像,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滲透一些文學常識加上記筆記的時間,大概用時四至五分鐘
下一個環節,叫做“聽聽名家怎么讀”,在同學們自讀兩遍課文后,通過播放詩歌朗讀的音頻,幫助同學們校正字音,并對詩歌節奏有一些初步的`把握用時三分鐘左右
第四個環節,說文解字解題,分析詩歌大意,此環節以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己理解翻譯為主,教師適時引導強調為輔理解詩歌大意后,請同學思考,詩歌最后兩句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對于答得好的同學進行加分約用時八分鐘
環節五,巧思冥想請同學思考:點明送別之地和朋友將去之地的詩句和表示離別時無需傷感的詩句,以及歌頌友誼的千古名句分別是哪一句,做到當堂知識當堂鞏固,幫助學生學習需要五分鐘時間
環節六,詩歌背誦這里要運用我們前面提過的節拍記憶法提示七言律詩的節奏不是221就是212,請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劃分詩歌節奏,一遍用手打拍子,一邊背誦詩歌,比如,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先集體練習,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大比拼,我們班有五十人,分為八個學習小組,每組選出一個同學代表小組參賽,看看到底是哪個小組拍的對,背的好冠軍組每個小組成員加一分一般拍上兩遍,同學們就能夠將詩歌背誦下來,效果還是不錯的用時六分鐘
接下來,拓展延伸向同學們講授律詩相關知識,指出律詩的特征是押韻和對偶,請同學們找出詩歌的韻腳分別是哪幾個字,然后由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先找出這首詩中的對偶句,再回憶自己學過的詩句中有哪些是對偶句,例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等比一比哪一個小組想得更多,找的更準冠軍組要加分,而找的做少的一組要負責今天的值日工作老師進行適時指導這一環節時間耗費得要長一些,約用十分鐘
最后一個環節,課堂小結引導學生將本課知識重點回憶一遍,夯實鞏固大約花上一分鐘時間
剩下的四五分鐘,交給同學們,可以再看看書,看是否還有不明白的地方,來問我,也可以寫作業
我這對此可所布置的作業是將詩歌默寫兩遍,并自學另外一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使用拍節記憶法將它背誦下來,下節課對于本課作業進行驗收
最后,我們來說一下板書,由于教學時使用了多媒體,很多東西都可以通過幻燈片來展示給大家,快速,簡潔,能夠擴大課堂的知識量所以板書相對簡潔,主要采用知識樹的方式來為學生們理清知識脈絡大概是這樣的
這就是我關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的教學說明,謝謝大家!
總結:
在教學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借助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理解詩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反思。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容。體會到了每首詩都是作者內心情感的不同表現,學生的學習情感一下子就被激發出來了。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你看到了詩中的哪些畫面。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說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3、學法指導與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較成功,拓展讓學生寫寫自己的離別經歷讓學生們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教學目標:
1.體會敘事、寫景中抒發的感情。
2.了解詩句含義,領悟詩詞的意境。
3.熟讀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及難點:
1.忠而獲罪的憤慨。
2.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教學設想:
1.以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感情。
2.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過程:
一.注音并簡介作者
1.給下列加點詞注音。
朝奏()
九重天()
瘴江()
2.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①本詩作者是唐代人韓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導古文運動,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為主。改變了當時的文風,推動了文學的發展。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②寫出詩歌中描寫冬景的句子(雪擁藍關馬不前);為國家赤膽衷心袒露一片豪情的句子(肯將衰朽惜殘年)。
3.背景: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猶言下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藍田關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于是寫了這首詩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二.譯釋詩句,了解大意。
1.釋詞:
奏:向君主進言或上書,這里是獻上、呈上的意思。
貶:降職。
圣明:指天子。
惜殘年:愛惜殘年的生命。
藍關:即藍田關。
2.結構:
詩的前四句皆敘“左遷”,后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敘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的憂怨。
3.譯詩: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陽。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余命。
陰云遮蔽秦嶺,不見家鄉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愿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尸于瘴氣彌漫的嶺南水濱。
三.討論指導。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細體會“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于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總結歸納。
1.這首詩敘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2.學生談如何面對。
中考語文復習計劃
一、復習目標
通過復習,使學生對初中階段的語文基本知識有一個明確的、系統的了解,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力爭在今年的中考中,語文科的成績穩中有升。
二、認真解讀《課程標準》,強化目標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是中考命題的直接依據,為了不走彎路,提高復習的效率,我認為老師自己應該先認真解讀《全區考試說明》,明確考試方向,洞察考試熱點,同時學生也要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學習《全區考試說明》中所列考項,明確目標,逐項對照,務求落實,使復習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三、潛心鉆研中考命題,探討預測命題方向。
近兩年我區中考試題,在試題結構、命題內容和題型、題量上基本上沒有變化。試卷分為“積累”、“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和“作文”四大板塊。試題內容也保持相對的穩定,測試目的明確:從課內外名言名句的積累運用,到綜合性學習的考查,到課內文言文的閱讀,再到課外現代文的閱讀,最后是作文的寫作(話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相結合)。重視考查學生的知識積累,尤其是注重考查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僅就試卷的四大板塊簡單說明。
(一)、積累部分。
這一部分又包括:字形字音的掌握,詞語的理解與運用,修辭手法的理解與運用,綜合性學習,文言詩文的背誦與默寫。近年來,隨著中考命題改革的不斷深入,記誦名句名篇等文化材料對于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著重要作用。背誦復習不但要強化記憶還要理解記憶,并且能夠靈活運用。一種考查綜合性較強的命題越來越受命題者青睞。因此,我們在指導復習時不但要求學生能篇篇背誦,字字落實,還要“會理解、能運用、善歸納、懂遷移”。尤其是在平時默寫中經常出錯的字,更要時時“溫故”,明確地告訴學生評分的標準(每錯一字扣0.5分,扣完為止)切記:一字出錯,滿“盤”皆輸。
(二)、文言文部分。
這一部分包括詩詞賞析和課內文言文閱讀,考試的范圍是初中教讀篇目。復習時一要抓好重點,撥正方向。根據考綱的考查范圍和要求以及自身的熟悉程度對復習內容進行取舍、側重。一般考查常見的文言虛詞、實詞的含義和用法。實詞則常常考查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的詞語;對句子的考查則側重于關鍵句子的句式和句意;對內容考查就與現代文基本相似。從字、詞、句到文學常識以至思想感情、表現手法等,都要突出要點,總結規律。二要選好篇目。選取教讀篇目中那些文質兼美的文章,它們往往也是文言文中最典型的、知識的覆蓋面最廣的文章,這樣復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其它省市的中考文言文試題來看,命題的熱點傾斜于“唐宋八大家”之文,短小精悍的寫景抒情名篇也成了命題者情有獨鐘的首選,“記”和“說”兩種文體也特別受青睞。答題時要大膽根據語感猜讀理解文意,抓關鍵詞句,憑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作答。也不排除課外文言文的考查,課外文言文閱讀大多選擇故事型的文段。內容比較淺顯,考察內容基本與課內部分相似。做題時一定要注意與課內學過的課文或知識點相聯系,注重由課內向課外的遷移運用,答題時要大膽根據語感猜讀理解文意,抓關鍵詞句,憑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作答。
文言文閱讀題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翻譯類。此類題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2)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并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注意翻譯時應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這些字詞往往是考試的要點,也是得分點。(3)還可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4)另外還要注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等特殊現象及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5)若直譯不通,則用意譯。須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于原文結構,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想。
二是啟示類。解答這類題目時要注意思想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場,聯系文章主要情節及主要人物,抓住評論性的語句從多角度、多側面思考作答。
(三)、現代文閱讀部分。
要把握“考點”,掌握答題技巧。近幾年的中考現代文閱讀的選文大多是一篇小說、一篇自然科技類或生態環境的說明文和一篇隨筆式的議論文。因此,在最后復習中,在“隨堂練習”選文上應盡量多選取相關類型的文章進行練習。另外,在閱讀題目的設置上,一般都是按照“整體——局部——整體”的順序進行考查。做題時要讓學生牢牢地記住:“答案不在你的腦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作答既要體現個性和獨特見解,又要較好地忠實于原文忠實于作者的主張。同時這也是我們檢驗解答效果的唯一標準。任何文段的考查都側重兩個方面,一是信息的篩選,二是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在閱讀復習中,應該注意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了解作者的觀點和文章的寫作意圖,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首先弄清“寫了什么”“為什么要寫”這兩個問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線索找答案。比如,整體感知類的題目,常常要求考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或者“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等問題。做此類題,答題時應從三個方面來考慮:一看標題,二看開頭、結尾,三找議論、抒情的語句。這些常用的方法和思路一定要熟記于心。再比如,學生認為最難回答的“理解句子含義及作用”這一類題目,我們可以讓學生:先觀察句子的特點及位置,分析其在表意和結構上的作用;結合語境,抓住句子表達時最關鍵的詞語,指出其語境意。此類題目考查的大多是那些在文章表達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或是一些運用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所以分析把握句子的特點是做好此類題目的要訣。凡述種種題型,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所以做閱讀題切忌盲目。
(四)、作文部分。
每個星期進行一次寫作訓練,在寫和評的專題訓練中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作文指導,了解說明文、議論文的常見結構模式,重點放在記敘文的寫作指導上面,要求學生能夠準確地審題,正確地選材、立意、結構文章,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為文章的中心服務,板書正確,字跡工整,為良好寫作打下基礎。
作文訓練側重于名篇,摹擬其謀篇布局,刻意選材新穎,內容新奇,力爭讓每位學生寫好記敘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舉行寫作知識的講座,讓學生做到有寫的東西,下筆能心中有數。找一些典型的寫人、敘事范文,引導學生分析,從審題立意、選材等入手進行詳細評講,讓學生拿到題目不盲目下筆。舉出一些作文內容,適用于哪些題目,讓學生作文不離題,基本能找準方向,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話題”作文仍然是今年考查的主流,命題已經在悄悄地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話題作文與半命題作文相結合。縱觀近幾年中考作文命題變化的軌跡,我們不難發現,作文命題正朝著“命題生活化,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熱愛讀書,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理解他人”的角度發展,寫作的內容在不斷擴大,寫作的題材從學校生活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寫作的形式由單一走向多元化。
因此,在最后階段要動員學生自覺主動多讀書看報,開拓自己視野、了解時代信息、把握時代脈搏,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涉獵名家作品或課文中指定推薦的中外名著,并學習別人的語言風格、章法技巧,為寫作積累素材,補充新鮮血液。雖學習比較緊張,但仍要每天“擠”出十到二十分鐘時間來看書讀報。在寫作中,要善于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大題化小,以小見大,學會“一滴水里見陽光”“半瓣花上說人情”;善于聯想,張揚個性。讓文章體現出你真摯的感情,豐厚的文學積淀,做到文質兼美,富有生活氣息。
要在考場上讓你的作文取得高分,那就要是包裝,書寫規范整潔,不用涂改液,博得閱卷老師第一印象分。拿出渾身解數看家本領,開好頭,結好尾,博得閱卷老師愉悅慷慨分。絞盡腦汁搜腸剮肚引用名言警句、睿智心語、時髦新詞入文,博得閱卷老師耳目一新欣賞分。張揚個性,敢于沖破傳統規則,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博得閱卷老師怦然心跳震撼分。
三、復習進度簡單計劃
第一輪復習:4月上旬——4月底,著重于從課本入手,依綱扣本,在字、詞、句、篇中夯實基礎,特別是古詩詞和文言文全面鋪開。有要求的古詩文要篇篇默寫。
第二輪復習:(5月上旬—5月底),進入專題復習階段,即根據中考命題規律,打破學科原有順序,將知識結構分門分類地進行整理并強化訓練。(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更要注重現代文和作文的訓練指導。
第三輪復習:(6月初—6月上旬),重在模擬訓練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可幫助學生在完成專題復習后,檢測學習的成效,同時又能起到進行中考實戰的演習,提高應試能力的作用。
第四輪復習:(考前一星期沖刺)學生自主學習,查漏補缺。更多時間用來閱讀自己一年來寫的文章,整理消化“隨堂練習”中老師評講的知識點,梳理文體知識結構,更好地認識自我,找到自信,定能取得優異的語文成績。
【教學目標】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公開課教案
1、結合詩人的生平、思想側重理解詩歌“凄切而不衰颯”的抒情特征。
2、比較兩首貶謫詩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貶謫詩的一般特征。
【教學重、難點】
理解本詩“凄切而不衰颯”的抒情特征。
【教學課時】
1課時
一、導入
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價值的最高實現,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測風云,忠而被貶,賢而遭遷不乏其人。貶官的遭遇,除了降職、貶逐前往荒遠之地外,不少人還經歷過囹圄之禍。屈原、白居易、劉禹錫等,均曾有過這樣辛酸凄慘的經歷。韓愈也未能逃脫。你對韓愈了解有多少?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元和十四年(819),憲宗迎佛骨入大內,他上表力諫,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不久回朝,歷官國子祭酒、吏部侍郎等顯職。卒于長安,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一,反對藩鎮割據。 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統的繼承者自居。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古文運動。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 ,“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蘇洵《上歐陽內翰書》)。有“韓潮蘇海”之稱。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成就,向來亦稱大家。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奇特雄偉、光怪陸離。韓愈寫詩的方法,是"以文為詩"。
潮州韓文公祠柱聯:
“辟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海嶠;(海嶠:近海多山之地,指嶺南地區。) 到官才八月,潮平鱷渚,于今香火遍瀛州”(潮州古有瀛州之稱)
(韓愈在潮七個多月,卻影響了千余年。貶潮,對韓愈而言或許是不幸,但對潮州百姓而言則是大幸。千年回眸,這位文化巨人在潮州留下的印痕依舊清晰深刻:“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像韓江、韓山,祭鱷臺,韓祠橡木、鱷渡秋風、昌黎舊治、昌黎小學等等,無不言說著潮人從古到今對韓愈的敬仰。更有宋時就建在韓江東岸筆架山麓的韓文公祠,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遠、保存最完整的韓愈祠。)
(簡介詩人的經歷,本詩背景)(知人論世)
三、初通詩意,整體感知
先聽朗讀,學生跟讀,疏通詩意后學生再讀,體會情感。
(一篇《論佛骨表》早晨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來想為皇帝清除危害社會的事情,怎么會顧惜我衰朽的殘年余日呢。 云彩橫出于秦嶺,我的家在哪里? 雪漫藍田關,連我騎的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遠道趕來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你做好準備到南方的瘴氣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古人借詩傾吐心聲,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凄切)
清人紀昀認為《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語極凄切,卻不衰颯” 。
四、研讀文本
1、“一切景語皆情語”,請找出寫景的句子。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2、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學生想象描繪)
3、這幅畫面有著怎樣的特點?(境界雄渾)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橫”字言廣度,“擁”字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境界雄闊,氣象蒼茫,為人們所激賞。
4、“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在此想向我們傾吐什么?(體會出句與對句分別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秦嶺” 指終南山。云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云遮霧繞的重重山嶺象征著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他此時不獨系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后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
第六句既是實寫也是虛寫,實寫大雪阻路,馬難前行,虛寫詩人留戀長安,不忍離去的感情。“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馬不前” 其實是人不前,是由于作者心事過重的緣故,詩人感到前途艱險渺茫,連馬也為自己悲傷得不肯前進了。
五六兩句中“秦嶺家何在”與“藍關馬不前”,一回顧,一前瞻,也是兩兩相對,愈見其悲。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要讀出悲意)
5、頸聯是本詩唯一寫景的一聯,寫景的作用是什么?
頸聯:顧瞻無所,即景寫情。這一聯通過對壯闊景色的描繪.渲染出嚴峻冷酷的氣氛,與孤苦渺小的.個人形成強烈的對比,暗示前路的艱辛,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6、詩人為什么會流露出這樣的感情?在文中找出對應的詩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首聯:直寫獲罪被貶的原因。
7、首聯主要運用什么表現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手法:對比
一封奏書,招致被貶數千里之禍。“朝” “夕”之間命運發生如此急劇的變化.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 “九重天”,言宮禁之深、皇權之威。“路八千”言貶謫之遠、受挫之慘。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 與“八千”、“朝”與“夕”。讓數量與時間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把突然的變故具體化、形象化,增強了感染力。他很有氣概地說,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
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與“夕貶”,而且一貶就是“八千里”,詩人雖遭獲譴亦無怨悔。
8、頷聯表明詩人怎樣的心跡?
頷聯亦敘亦議,表明心志。這一聯寫詩人欲除弊事反遭貶.不惜殘年而無悔,意氣堅定。
(詩人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盡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正不阿。)
小結:詩的前四句:忠而受貶。敘述議論,簡潔明快、慷慨激昂。
9、試分析尾聯的作用。(提示:結構與內容)
結構上扣題,尾聯向侄孫交代后事,沉痛郁悶,內容上進一步深化詩意。 “知汝遠來應有意”,通過侄孫的心情寫出自己前途之艱險難測.寫出因遭受貶謫的無窮傷感,進一步吐露了凄涼之情。“好收吾骨瘴江邊”,表明作者對未來的思考,詩人自知此去兇多吉少,但也無可奈何,只有冷靜地面對了。《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后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10、現在談談你對紀昀的 “語極凄切,卻不衰颯”的理解。
“朝奏夕貶”,“路八千”,“衰朽殘年”,“家何在”,“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邊”,都是極為凄切的,但詩人的情感基調并不衰颯。原因是詩中融入了詩人慷慨激昂、剛直不阿的情感;同時在寫景抒情上,“云擁雪橫”,境界雄渾,氣勢磅礴,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所以讀起來不覺得衰颯。
五、總結全詩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一首比較深刻的政治抒情詩,詩人把朝廷的腐敗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結合到一起來寫,表白了自己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氣。 詩的前四句:忠而受貶。敘述議論,簡潔明快、慷慨激昂。后四句:藍關示湘。宕開一筆,以寫景敘事來曲致己意,凄楚悲涼,感情基調為之一變,造成全詩開闔起伏、沉郁頓挫。
【教學目標】
1、了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重難點】、
1.了解每首詩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每首詩的思想感情。
2.初步鑒賞品味詩歌的美點。
3.把握詩的景與情、事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過程:
默寫九年級(下冊)課內古詩詞
關雎 《詩經》
, , , 。
, , , 。
, , , 。
, , , 。
蒹葭 《詩經》
, , , 。
, , , 。
, , , 。
, , , 。
, , , 。
默寫九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
1、從軍行 (楊炯) 唐
, 。 , 。
, 。 , 。
2、月下獨酌 (李白)
, 。 , 。
, 。 , 。
, 。
3、羌村三首 (杜甫)
, 。 , 。
, 。 , 。
, 。 , 。
, 。 , 。
4、登樓 (杜甫)
, 。
, 。
, 。
, 。
5、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參)
, 。
, , 。
, , 。
, , 。
, , 。
, , 。
6、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唐
, 。
, 。
, 。
, 。
7、望月有感 (白居易)
, 。
, 。
, 。
, 。
8、雁門太守行 (李賀) 唐
, 。
, 。
九年級下冊古詩文積累
一 課內古詩文
1
,在河之洲。
,
。
,
。
,鐘鼓樂之。
(《詩經·蒹葭》)
2
,
,
,在水一方。
,
,
。
,宛在水中坻。
(《詩經·蒹葭》)
二 課后十首
1 《從軍行》,作者
,
初四杰之一,
以邊塞詩著名。通過景物描寫戰爭的句子:
,
。
直抒保邊衛國壯志豪情的句子:
,
。
2白在《月下獨酌》中運用豐富的想象,展示自己懷才不遇的寂寞
孤傲的詩句:
,
。
3杜甫在《羌村三首》中表現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的詩句:
,
。
請再寫出兩句:
,
。
4甫在《
》中借古諷今,表現對國事關心的憂患意識的詩句是
。
,
。
, 。
5《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是唐朝邊塞詩人
的代表作,我們還學過他的另一首邊塞詩《
》。
① 本詩寫邊塞環境惡劣的詩句
, 。
。
②寫出邊塞將士不畏嚴寒,嚴陣以待的句子是
,
。
,
。
③與“風馳電掣凍不翻”一樣表現邊塞奇冷的詩句是
,
。
,
。
6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中:
① 表明自己對國事的忠心的詩句
,
。
②借景抒情,念家人,更系國事的詩句:
,
。
7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中:
①
,
。構思新奇,
是千年以來人們一直喜歡的詩句。
② 運用夸張手法,表現戰爭氣氛慘烈的詩句是
,
。
③ 突出將士高昂士氣和愛國理想的詩句是:
,
。
8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借月抒發骨肉相思之情的詩句是
,
。
9觀在《送鮑浩然之浙東》中借描繪山水之貌來暗示離別之情的詩句是:
,
。
?
。
10淳在《別云間》中抒寫亡國之痛和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情感的語句
分別是
,
;
,
。
11《從軍行》描寫一位書生投筆從戎,抵御外患,寫感慨的句子: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12《月下獨酌》浪漫詩人邀明月與身影一起飲酒的句子: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13羌村三首反映出當時人民在戰火遍地時農村生產凋弊情況, 兵革不息
子弟全被征發而厭亂悲傷的句子: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14 杜甫《登樓》論事有縱觀古今之概,寫國家災難的句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15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寫一支威武之師忠君報國忘身于外者的句子: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16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寫自己忠而獲罪并無辜遭禍的憤慨的句子: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17白居易《望月有感》抒發骨肉相思之情的句子: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18《雁門太守行》表現戰爭緊急形勢和艱苦生活的句子:黑云壓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黑,塞上燕脂凝夜紫。
19王觀《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詩人巧妙地把“惜春”和“惜別”聯系在一起,表現了詩人的美好情懷的句子: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20夏完淳《別云間》詩人感情迸發,誰說山河廣闊,在敵人的鐵蹄下,豈有我的立足之地,此情此景,令人潸然淚下,慷慨抱痛的句子: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寫英雄氣概之壯麗,但思鄉之情不由而生且極為強烈,然而為國赴難,豈容得兒子情長的句子: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21《關雎》:小伙子一般都喜歡美麗而又賢慧的姑娘,《關雎》一詩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兩句就是佐證。
22《蒹葭》中能印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尋找追求的詩句: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九年級下冊古詩文積累答案
1
1炯,唐/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過一書生。
2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3甫/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4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
甫吟》。
5參/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將軍金
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6愈/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7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
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8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8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10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一 課內
關關雎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
教學小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