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4
這是孤獨之旅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的
1.體驗成長的感受。
2.學習小說的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學習小說環境描寫的作用。
重點難點
1.重點
(1)體驗成長的感受。
(2)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
2.難點: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嬉鬧(xi1) 覓食(mi4)。 驅除(qu1) 雍(yong1)
舊茬兒(cha2) 戳破(chuo1) 撩逗(liao2)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厚實:富裕。
嬉鬧:笑著鬧著。
覓食:尋找食物。
驅除:趕走,除掉。
回應: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3.閱讀全文,思考課后練習。
二、導人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節選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軒。
2.導語
同學們到了初三,身體長高了,都覺得自己長大了,但是你心理“長大”了嗎?這篇課文描述一個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到蘆葦蕩里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著他同時也錘煉著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后,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長大。你有這樣“長大”的體驗嗎?
三、正課
1.速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討論并歸納: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們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2.提問:找出描寫杜小康成長過程的細節,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討論并歸納: 。
(1)P88.小木船趕著鴨子,不知行駛了多久,當杜小康回頭一看,已經不見油麻地時,他居然對父親說:“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戀家。
(2)P89.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F在,占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東西,似乎更能撩逗一個少年的心思。他盤腿坐在船頭上,望著一片茫茫的水。說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頭,開始展望未來。他對未來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3)P90.杜小康到達蘆葦蕩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蕩給人壓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軟弱。
(4)P91.在蘆葦蕩中放鴨的孤獨感強烈地壓迫著他。“杜小康開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直至夜里做夢看到母親,哇哇大哭起來,將父親驚醒,“我要回家……”這是小說第二次寫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顯然有更深刻的內涵。第一次是剛離開家,便產生的一種失去依托的感覺;而第二次則是在感受到蘆葦蕩放鴨生活的艱辛和孤獨后在夢境中表現出來,這才是刻骨銘心地想家,雖也表現他的幼稚、軟弱,但他畢竟經過一段艱苦生活的磨煉,已成熟多了。
(5)P92.在蘆葦蕩遇到暴風雨時,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跟父親一起撲上去,企圖修復鴨欄。當鴨子逃散時,他緊緊地跟隨著它們。不顧臉和腳受傷,一邊追,一邊呼喚著他的鴨子。到暴風雨將歇時,依然還有十幾只鴨子沒被找回來,他雖然“一臉的傷痕和烏得發紫的雙唇”,但堅持去找鴨子。這些描寫都表明杜小康雖然還是個孩子,但在關鍵時候能表現出鎮定、勇敢、堅強和負責精神,他已經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6)P93.當杜小康找到鴨子時,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覺到他已累極了,躺在蘆葦上。“他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只鴨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個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杜小康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傷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緒,可能是非常復雜的情緒,因此,連他自己也講不清。
(7)P94.“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母親就代表著家,任何游子都會想念家,因為家是自己的根,心靈的港灣。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這次沒有哭,他已經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有了更多的獨立性,能夠面對現實勇敢、堅強、負責地對待,這就是心靈的成熟。
總之。小說通過杜小康與父親離家到蘆葦蕩放鴨的經歷的敘述,描寫了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
3.提問:你有過這種成長的經歷嗎?請與同學交流。
4.提問:找出小說環境描寫的段落,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表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
(1)P88.寫杜小康對遠逝的家的眺望和鴨群扇形水流的描寫,表現杜小康的幼稚、軟弱和戀家。鴨群流水雖然美,但畢竟單調、永恒,并不好玩。這些更增添了對在家鄉生活的留戀。
(2)P89.寫黃昏時炊煙和河面的熱氣,是那么的單調、虛無,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P90.寫蘆葦蕩的寬闊無邊,給人一種壓迫感,反襯出杜小康的膽怯、害怕和恐慌。雖有清香的氣味,螢火蟲的亮光和水鳥,但一切無論如何也不能完全驅除杜小康的恐慌。但這種壓迫感,孤獨感也是對杜小康的一種磨煉。
(4)P92.寫蘆葦蕩的暴風雨的兇猛,把小說的情節推向高潮。更是對杜小康性格的考驗和鍛煉。在這場暴風雨中,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有責任心的男子漢。
四、小結
本文通過多處的細節描寫表現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長過程。寫得具體、生動,真實可信。文章還多次地進行環境描寫,不僅襯托了人物的心情,創造了氛圍,還通過環境描寫推動情節的發展,形成高潮,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教學目標《孤獨之旅》教案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說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鑒賞小說的方法。
3、品味小說精美傳神、意味深長的語言。
4、感悟人物的成長歷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
重點難點
1.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歷程,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2.聯系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個少年,他家的房子曾經是油麻地最高大,最漂亮的;他的生活曾經是別人望塵莫及的;他曾經是班上學習成績最好的;他曾經做成許多別人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墒?,他的家在一夜之間敗落,負債累累的父親無力供他讀書,甚至,他得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擔。他就是曹文軒《草房子》里的杜小康,今天,我們一起來關注這個突然遭遇到災難的孩子,和他一起走進《孤獨之旅》。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______________故事,表達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的主題。
明確文章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節: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學,不得不跟隨父親去放鴨。生活的艱苦、精神上的寂寞,壓迫著他同時也錘煉著他的身心,在一場暴風雨后,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環境:無邊無際的蘆葦地。
2.本文雖是長篇小說的節選,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
提示: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3.思考: 在離家牧鴨的的生活中,杜小康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而完成“孤獨之旅的”?
害怕孤獨 不堪孤獨 直面孤獨 享受孤獨
1)這才是真正的'蘆蕩,是杜小康從未見過的蘆蕩。到達這里時,已是傍晚。當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時,他害怕了——這是他出門以來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他望著父親,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
2) 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
與這種孤獨相比,杜小康退學后將自己關在紅門里面產生的那點孤獨,簡直就算不得什么了。……
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3)后來,父子倆心里都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獨了。這樣反而好了。時間一久,再面對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再面對這一縷炊煙,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
4) 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長大了,堅強了。
4.重點理解
1)他哭了起來,但并不是悲哀,他說不明白自己為什么想哭。
2)杜小康順手摳了幾根白嫩的蘆葦根,在嘴里嚼著,望著異鄉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親,想起桑桑和許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
——經過這一夜的風雨的考驗,面對著眼前的一切,主人公已無法回避,在困境中他磨煉著自己的品行,敢于面對現實,并勇敢地戰勝自然界的風雨,人生中的風雨,使自己的意志更加堅強了。
杜小康由害怕孤獨到能面對孤獨到勇敢戰勝孤獨,作者用這些細節描寫的語句來表現了主人公人生成長的過程。
5.說一說:“孤獨之旅”的含義。
——有兩方面含義:(l)指現實中杜小康所處的環境的惡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處的幸福的環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來不能體諒父親的難處到后來能幫父親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擔并勇敢面對惡劣的環境,以自己頑強、不畏懼戰勝了困境,使自己真正成長起來。
教學目標
1、歸納小說故事情節,體會主人公心理的變化過程。
2、學習小說的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和主題所起的重要作用,品味小說的語言特色。
3、教學生學會長大、學會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中體會成長。
2重點難點
品味小說的細節和環境描寫對表現人物和主題的重要作用。
品味體會小說的語言特色。
3教學過程 3.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導—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曾經感受過孤獨嗎?可以說,孤獨是一根尖銳的針,常常刺痛我們脆弱的心,讓我們難以忍受;但孤獨也可能是一朵鮮花,可以讓我們的生命顯得更加燦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體會孤獨帶給人的滋味。
活動2【測試】二、測—預習檢測
1.字詞讀音檢測:嬉鬧 摻雜 給予 膽怯
2.問題檢測:本文寫了誰的孤獨之旅?他有幾個哥哥?他們放鴨的地點是哪兒?暴風雨時,他單獨找到了多少只鴨子?最后,鴨子下蛋了,下了幾個?
活動3【活動】三、讀—初讀課文
1.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找出最能表現整個歷程、體現主要內容的四個詞語。
小組交流后確定四個,再派書寫代表寫到黑板上。(各組板書)
2.小組新聞官把黑板上的四個詞語連成一段通順的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此次引導同學們掌握抓住關鍵詞和故事情節歸納課文基本內容的方法。)
參考詞語:失學 孤獨 磨難 長大(無標準答案)
方法小結:三抓:抓時間、地點、人物;抓故事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抓關鍵詞。
活動4【講授】四、悟—感悟課文
師導:抓住題目兩個詞語,解決兩個問題(孤獨 旅)
1.本文題目是《孤獨之旅》,你認為杜小康究竟孤不孤獨?在文中勾畫出相關的語句。面對孤獨,杜小康是如何面對的,從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明確: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后:感受孤獨;時間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堅強。
此問相機引導學生分析杜小康人物形象。
能堅強面對困難、磨難,好學上進,生活上能吃苦,有頑強的毅力。
2.你認為這是旅行嗎?為什么?
此問相機引導學生探討本文的主題:磨難能使人成長。
活動5【活動】五、賞—賞讀文章
導語:杜小康的成長,離不開成長的環境,本文和杜小康成長相伴的有鴨群、蘆蕩、暴風雨。找出這些環境描寫的句子,請自由朗讀這些景物描寫的片段,體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組展示朗讀,代表發言)
引導學生回憶,然后屏幕展示景物描寫的作用:生邊朗讀邊分析。
品味句子:四周只是草灘或凹地,已無一戶人家。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里的惟一的炊煙。……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
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交代時間地點,揭示時代背景
渲染氣氛
烘托人物心情
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
活動6【講授】六、結—小結感悟
杜小康孤獨過,你有沒有過孤獨?學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欣賞朗讀課外詩歌《走出孤獨》,有什么啟發:洪戰輝
活動7【作業】七、延—課外拓展 介紹作者曹文軒及他的《草房子》,激發閱讀興趣,布置課外閱讀。
10?。陋氈谩?/p>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10?。陋氈谩?/p>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一、導—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曾經感受過孤獨嗎?可以說,孤獨是一根尖銳的針,常常刺痛我們脆弱的心,讓我們難以忍受;但孤獨也可能是一朵鮮花,可以讓我們的生命顯得更加燦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體會孤獨帶給人的滋味。
活動2【測試】二、測—預習檢測
1.字詞讀音檢測:嬉鬧 摻雜 給予 膽怯
2.問題檢測:本文寫了誰的孤獨之旅?他有幾個哥哥?他們放鴨的地點是哪兒?暴風雨時,他單獨找到了多少只鴨子?最后,鴨子下蛋了,下了幾個?
活動3【活動】三、讀—初讀課文
1.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找出最能表現整個歷程、體現主要內容的四個詞語。
小組交流后確定四個,再派書寫代表寫到黑板上。(各組板書)
2.小組新聞官把黑板上的四個詞語連成一段通順的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此次引導同學們掌握抓住關鍵詞和故事情節歸納課文基本內容的方法。)
參考詞語:失學 孤獨 磨難 長大(無標準答案)
方法小結:三抓:抓時間、地點、人物;抓故事情節: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抓關鍵詞。
活動4【講授】四、悟—感悟課文
師導:抓住題目兩個詞語,解決兩個問題(孤獨 旅)
1.本文題目是《孤獨之旅》,你認為杜小康究竟孤不孤獨?在文中勾畫出相關的語句。面對孤獨,杜小康是如何面對的,從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明確: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后:感受孤獨;時間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堅強。
此問相機引導學生分析杜小康人物形象。
能堅強面對困難、磨難,好學上進,生活上能吃苦,有頑強的毅力。
2.你認為這是旅行嗎?為什么?
此問相機引導學生探討本文的主題:磨難能使人成長。
活動5【活動】五、賞—賞讀文章
導語:杜小康的成長,離不開成長的環境,本文和杜小康成長相伴的有鴨群、蘆蕩、暴風雨。找出這些環境描寫的句子,請自由朗讀這些景物描寫的片段,體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組展示朗讀,代表發言)
引導學生回憶,然后屏幕展示景物描寫的作用:生邊朗讀邊分析。
品味句子:四周只是草灘或凹地,已無一戶人家。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里的惟一的炊煙。……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個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長這么大,還從未見過藍成這樣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鴨們也長大了,長成了真正的鴨。……
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交代時間地點,揭示時代背景
渲染氣氛
烘托人物心情
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伙伴。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組織、啟發、激勵、指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思維方向、路線,探求未知領域的知識,努力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充分調動其學習的自覺性、獨立性,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進行愉快的課堂教學。
?。?、訓練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讀書,學會傾聽,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表達機會,讓學生學會表達。
【學生分析】
九年級學生經過七八年級的一些小說篇目的學習,以及本單元第一篇小說的學習,對小說體裁的特點、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識已初步感知,只是對本文這樣大量運用環境、心理描寫的作用還缺少了一些認識,同時,九年級學生對這類涉及青少年成長的小說比較感興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九年級第三單元的第二篇小說,自讀課文,本單元選編的主要是寫少年生活的小說。學習這些課文,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藝術特色,從中得到人生的啟示和藝術的享受。本文注重環境描寫的學習,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人生啟示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 結合杜小康的成長,探究題目的深刻含義
2. 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奮發進取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難點】
1、 體會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題目的深刻內涵;
2、 聯系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教學用具】
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系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 啟迪智慧
同學們,你們正值十五、六歲,可謂是花季少年,在你們成長的歲月里,快樂和幸福充滿著你們的生活,可是,人總要長大,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而來,每個人面對孤獨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孤獨是尖銳的針,刺痛脆弱的心靈;有人說孤獨是財富,是歷經磨礪后鑄就的堅強??墒?,當孤獨成為漫長而艱辛的人生路途上無法回避的生命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就讓
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獨生活吧!(板書課題:孤獨之旅,作者) [設計說明]:曹文軒小說恒久的主題之一,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跡。因此在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和“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為切入口,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整體感知,理解孤獨
1、在上節課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即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學生回答時,老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師歸納:這篇文章通過對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學而不得不跟父親到野外放鴨經過的記敘,表現了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并且使自己在斗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文章的故事情節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幾部分,結合文章內容具體說一說每部分的內容。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著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高潮: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設計說明]:在學生熟知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本。這樣既能概括全文內容,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為接下來深入文本做充足的準備
三、走進心里 品味孤獨
1、杜小康在離家放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這體現在文中哪些語句里?
?。▽W生自主閱讀后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心理活動的發展:(找學生朗讀。)
杜小康經歷了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后感到孤獨;時間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風雨的洗禮后變得堅強、長大了。
[設計說明]:文本細讀主要是對文本的語言、結構等因素進行仔細的'解讀。文本細讀的過程是在對語言的感悟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靈間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動。解讀文本時,要以自己的心靈為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力圖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探幽發微,以此彰顯語文的味道。
四、走進環境 造就孤獨
作者成功的展現了杜小康的心路歷程,其實,我們在分析文章時不難發現杜小康的成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那么,讓我們走進小說的環境,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并分析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⑴ 有關鴨群描寫:
鴨群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著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群“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借助。
⑵ 有關蘆蕩描寫:
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群。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斗,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環境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為人物的活動提供廣闊的背景和舞臺;為下文的故事情節做鋪墊。烘托人物形象。
[設計說明]:在較多的環境描寫中,筆者有所取舍,抓住描寫暴風雨這一段文字重錘敲打,通過文本細讀,促使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從而理解小說的主題。
五、教師解題 詮釋孤獨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被迫輟學隨父親去放鴨后:
?。?)失去交流環境。對于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干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