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1
這是我愛這土地歌曲介紹,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學情分析:
《我愛這土地》是七年級下期的一首現代詩,是一首反應戰亂時期的愛國詩篇。詩人艾青以小鳥自比,通過一只喉嚨嘶啞但仍然要為腳下的土地——這片苦難中的大地奮力歌唱,直至迎來光明,直至自己生命完結的典型形象,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對人民的無私而深沉的愛戀,也表達了自己要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獻身的崇高品質。可以說,這首詩表達了那一代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拳拳愛戀之心。
詩中所寫到的時代離學生有些遙遠,詩人蘊含于詩句中的滿腔愛國熱情使學生不太好理解。不過,在七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接觸過現代詩的學習,也積累了一定的詩歌賞析的方法。那么這學期對于現代詩的學習,就需要在學生原有的學習現代詩歌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對現代詩歌的閱讀技巧,提高自己賞析詩歌的能力。
這首現代詩,沿襲了我國古代詩歌通過選取典型意象來表情達意的方法。那么,在學習這首詩時,要著重引導學生注意詩中所選取的意象,并通過對特定意象的分析,來理解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目標: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2、能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3、能通過分析詩中意象把握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4、學習本詩所運用的藝術技巧。
三、教學策略:
這是一節高效課堂的公開課。在課堂模式上,我選取了我校一直在探究的“一四三”教學模式。即“一個中心、四個環節、三種學習”。
在課堂上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適時指導學習方法,適時點撥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通過教師預設符合課程標準、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習目標,使學生了解本課的學習重點、難點;通過一些主問題的設置,使學生學有所依,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可行的范本;通過小組交流討論以及展示講解,使課堂成為一個動態的、生動的、發現學生異向思維的高效課堂。
四、教學過程:
(一)分發學案,指導預習:
提前分發學案,指導學生有效預習:內容包括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資料,有關詩歌的常識以及賞析詩歌的一般規律和方法的資料。預習指導中除了給出閱讀資料外,也給出了幾個簡單的檢測題,以檢測學生閱讀資料的效果,同時也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資料。
A、閱讀下列資料,圈劃、背記重要內容:
1、作者簡介: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2、寫作背景:本詩寫于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3、朗讀指導:自由體的新詩,不同于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語速、節奏、停頓、重音,同時還要在朗讀中學會情景再現,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1)語速:朗誦的速度是與文章的思想內容相聯系。一般說來,熱烈,歡快、興奮、緊張的內容速度快一些;平靜、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內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
(2)停頓:停頓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朗讀中停頓主要是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時,也可給聽者一個領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幫助聽者理解文章含義,加深印象。強調停頓主要是靠仔細揣摩作品,深刻體會其內在含義來安排的。
(3)重音:重音是指朗誦、說話時句子里某些詞語念得比較重的現象。常見的規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謂語部分常重讀;
②名詞前的定語常重讀;
③動詞或形容詞前的狀語常重讀;
(4)節奏:朗誦中,節奏主要表現在有聲語言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回環往復。 方法:
① 欲抑先揚、欲揚先抑
② 欲停先連、欲連先停
③ 欲輕先重、欲重先輕
④ 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5)情景再現:即:在符合文章需要的前提下,以文章提供的材料為原型,使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節、場面、景物、情緒……在朗讀者腦海里不斷浮現,形成連續活動的畫面,并不斷引發相應的態度、感情。
4、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修辭手法,二是表現手法,三是表達方式:
(1)修辭:比喻、擬人、夸張、互文、借代、借喻、通感、雙關、對比、反語、反復、對偶
(2)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征、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時,稱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比興(間接抒情的詩歌)
(3)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托物抒情)
5、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艾青(ài) 嘶啞(sī yǎ) 洶涌(xiōng yǒng) 吹刮(guā)
6、根據朗誦指導,給詩句劃出節奏和重音,反復大聲誦讀,并試著背誦。
B、檢測預習:
1、讀出下列字詞:
艾青( ) 嘶啞( ) 洶涌( ) 吹刮( )
2、文學常識填空:
(1)艾青,原名 ,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 。早期詩風格 ,調子深沉憂郁。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 。建國后,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詩集有《 》《 》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
(2)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 、 、 、 ,同時還要在朗讀中學會 。
(3)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 , , 。
(二)創設情境,激趣導學: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是地主的兒子,可是有人說,他是“土地的兒子”、“土地的詩人”,因為“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 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他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并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章,這是我國詩人得到的第一個國外文學藝術的最高級大獎。然而當初,他卻是戴著鐐銬登上了詩壇——因為在他22歲的時候,從事革命文藝活動而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寫下了不少的詩篇,其中《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
這個詩人是誰呢?
對,他就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詩人——艾青。
(三)出示目標,明確方向:
1、了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2、能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3、能通過分析詩中意象把握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4、學習本詩所運用的藝術技巧。
(四)明確頓挫,反復誦讀:
1、聽讀,糾正自己在預習中劃的節奏和重音。
2、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重音。選出一兩句感受最深的詩句多讀幾遍。
3、學生展示朗讀。師生點評。
4、齊讀,用心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5、師生合作誦讀:
師:我愛這土地——艾青
師:假如/我是一只鳥,
生:假如/我是一只鳥,
師: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男生: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一、課文簡介:
《我愛這土地》一文是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13課的內容。這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詩的第一節以一只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運用一系列內涵豐富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一問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詩名句。
二、設計思路
作為詩歌單元的首篇,又是名篇,應重點學習。引導學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使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重點設計一些活動和比賽,促使學生競爭,并通過競爭掌握知識,切實感悟對祖國的摯愛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達、運用等實際能力,完成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達到學一會十的水平和升華感情的目的。
三、內容要點、訓練目的及解決方法
內容要點訓練目的解決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
1、擴充文學基礎知識
2、便于迅速把握主題合作(組合學生課下搜集的材料,教師適當補充)
知道寫作背景把握主題(重點)
1、鍛煉獲取信息的能力
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實踐(課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國的歷史狀況)
探究(課上學生分析、研討并得出結論)
理解并學習象征手法(重點、難點)
1、提高理解能力
2、鍛煉運用能力合作(通過小組,全班討論理解文中意象)
練習(出示意境,學生練習選取意象去表達)
體會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質疑(師設計問題引導生去體現)
品味語言并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1、進行思想教育
2、提高綜合運用能力活動(進行愛國詩歌朗誦比賽)
四、課時安排
共兩課時:第一課時,解決要點1、2、3;第二課時,解決要點4、5。
五、過程設計:
1、課前布置:
A、搜集詩人的有關材料;
B、查閱有關抗日戰爭的史料;
C、選閱一些愛國詩歌,準備朗讀比賽;
2、導入:放映有關抗日戰爭的鏡頭和圖片,學生談自己的感想。
3、作者簡介。
4、探討寫作背景并通過朗讀詩歌提煉主題。
5、反復朗讀詩歌,通過討論理解句子含義,并讓學生做鞏固練習:選取意象運用象征手法,說兩三句話表達對父母或對老師的感情。
6、設置問題:作者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摯愛之情的?學生在討論中體會本詩抒情方式的巧妙。
7、個別朗誦,通過比較選出優秀的,體會此類詩歌朗誦的語氣、語調、感情。然后唱一首慷慨激昂的愛國歌曲《時刻準備著》調動起積極性,創設好濃厚的氛圍后開始愛國詩歌朗誦比賽。
8、學生針對不懂之處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9、寫一篇讀后感或仿寫一首詩歌。
教學目標:
1.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領會詩歌的情感內涵與思想意蘊。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3.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把握節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誦。
4.體味詩人抒發的戀土深情,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
《我愛這土地》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學習這首詩歌,重在體驗意象美,情感美,誦讀是打開詩歌大門的鑰匙,無論是知識積累,還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實現,吟誦以感其情,吟誦以會其意,吟誦以領其韻,直至產生共鳴。也就是說,以語言為落腳點,通過反復誦讀,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學會鑒賞詩歌.
教學過程:
一、喚起體驗,讀出情感
有人說,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不能把音樂拆成音符碎片來欣賞,詩歌閱讀與欣賞也該這樣,要注意對詩人整體情緒的判讀。這一環節,由聆聽歌曲或者引用愛國詩詞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讀中貼近作品貼近詩人,能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1.播放歌曲《祖國之戀》或者用與愛國有關的古詩詞導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對祖國的熱愛。
2.自由朗讀這首詩歌,感受詩人抒發的情感。
3.一首優秀的詩歌,往往會集中抒發人類的某種美好情感,而這種情感的爆發,可能有一個具體的誘因,比如受到欺負(杜甫的茅屋被風吹破,茅草被搶)或情緒受到觸動(徐志摩告別心愛的康橋)。那么,你認為是什么誘因使艾青爆發出如此熾烈的愛國之情?
(根據詩歌創作的時間,學生應該能聯系時代背景感受到詩人的創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讀懂意象(即“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
1.詩人是用怎樣的方式來愛的?詩人用了“嘶啞”這個形容詞,
你會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從中你體會到詩人什么樣的情緒?”
2.詩人摯愛著的是一塊怎樣的土地?其歌唱的內容包括哪些?
學生交流后明確(關鍵詞句)
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意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就是通過這些意象和關鍵的修飾語來表達的,這些地方要讀重音。
探究質疑:
3.詩人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鳥,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樹?
提示: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詩經》的第一首便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此后鳥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蘊,不單以雙鳥、孤鳥來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與“鳥”有關的詩句,讀一讀。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
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古詩十九首》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從此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文天祥《金陵驛》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王令《送春》
詩人對祖國、對土地、對民族的熱愛,已到了不知如何傾訴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雖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悅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是用整個生命發出來的,是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執著的愛。
雖然我們與詩人不同時代,但我們從朗讀中會深切感受到那個時代詩人沸騰的熱血。
三、把握節奏,讀出韻味
1.如果讓你來朗讀這首詩,你覺得詩中哪一處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覺?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正當我們為詩人不斷的歌唱所吸引時,沒料到詩篇陡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有何深意?
2.這樣的愛該用怎樣的語調表現出來呢?
3.一首優秀的詩歌中總有幾個句子能特別打動你。打動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摯。這首詩中,表達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處?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我們怎樣理解詩人眼里的淚水?
(經過思考、探究,學生有能力理解這淚水中飽含的深情。“深沉”一詞也許還不足以表達愛的熾烈程度,于是,其后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我們的心房,激起我們持續的共鳴,留下不盡的余韻。)
4.所謂“詩歌”就是“詩”與“歌”的聯姻,這首詩在音樂性上雖然不如古典詩詞,無固定的節律,不押韻,但其內在情感的旋律節奏非常鮮明。這個內在的節奏就呈現為情感的變化。試著畫出詩人情緒起伏的走勢圖。(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
抗爭熾烈
悲憤憧憬
憂患執著
我們在誦讀時要隨著詩中感情的起伏體會內在的節奏,詩歌的韻味就自然流露了。讀時將自己想象成詩人,沉浸到詩人創作時的情境中。
四、情緒對接,強化體驗
祖國是親愛的母親,為了她,有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都在所不惜,一首首詩,就是獻給祖國的錚錚誓言。如果讓你抒寫對祖國的熱愛,會用什么樣的詩句?
(為了點燃學生嘗試寫詩的熱情,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讀詩的目的是指導學習,指導生活,仿寫詩句,就是將詩作的情感體驗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通過積累篩選,升華情感,建構起人文底蘊。
在讀詩的過程中,我們與詩人的心是相通的,我們讀懂了詩人殷殷的赤子情懷,祖國之愛在我們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五、寫作特色
①設喻
②結尾升華主題
在詩歌教學中,我們不能偏重理性的挖掘,應該還詩歌以詩性的閱讀,缺乏感情,思維凍結也達不到鑒賞的效果,應當神游萬仞,思接千載,比如第一單元主題是“愛國”,就可以從這方面進行學會對相關內容類比強化,以助理解。
學習《鄉愁》注意將它和《詩經》結合起來,它們都有結構美和音韻美,并訓練仿寫;注意結尾升華主題的特點。
《我用殘損的手掌》和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類似,大致設計為:
①在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詩歌內涵;
②詩人在想象中撫摩祖國大地的過程,(摸索—掠過---輕撫);③意象:“這一角”“那一角”(淪陷區),“遼遠的一角”(解放區)
④寫作手法:想象,對比
課 標 要 求
1、象征手法及詩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2、重點詞語對表達感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
4、反復朗讀、背誦這首詩。
5、比較閱讀。
學 法 點 悟
1、朗讀時注意節奏和重音。
2、理解象征意義時不人云亦云。
整 體 感 知
這首詩寫于抗日戰爭時期,作者將自己比作一只鳥,以它生死眷戀土地作比,表達了對祖國的摯愛。詩中土地、河流、風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義?
疑 難 解 析
質疑:詩歌一般是講究押韻的,這首詩不押韻,是否不倫不類?
解惑:這首詩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拍。更重要的是詩中感情的起伏構成一種內在節奏: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并續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全詩感情波瀾起伏,詩意層層遞進。是一首好詩。
質疑:寫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
解惑:這首詩寫于抗日戰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質疑:詩中“土地”、“河流”、“風”和“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義?
解惑:“土地”象征了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滿希望的解放區的象征。
語 言 揣 摩
1、“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詩人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更能表達詩人為祖國前途、命運擔憂,心力交瘁的情狀。這句話也表達了詩人懷著對祖國的摯愛,永遠為之奔走呼號的決心。
2、“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詩人借鳥兒死后羽毛腐爛在土地里表達詩人對土地的癡情和眷戀,為祖國獻身的愿望。
3、“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兩句,一問一答,詩人直抒胸臆,以“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了他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