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4
這是無題李商隱優秀教學設計,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李商隱生平和其無題詩的藝術特色
引導學生掌握詩歌內容和表達技巧
2、能力目標:
分析詩歌內容,把握詩歌表現手法
掌握名句鑒賞的方法
3、情感目標:
理解詩歌表現的詩人的情懷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掌握詩歌中虛實結合的手法
2、鑒賞詩歌中的名句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方法:點撥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通過所學的名句引出作者。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二首》其一)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游圖》)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錦瑟》)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進士, 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終身。其詩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賈生》《隋宮》《富平少侯》等較突出。“無題”詩膾炙人口。至其實義,諸家所釋不一。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杜牧并稱“小李杜”,又與溫庭筠并稱“溫李”。也工四六文。有《李義山詩集》,文集已散軼,后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李商隱雖是唐室宗親,然而因為年代久遠家境已經十分貧寒;他年少具有才華,早年受知于令狐楚,又得令狐父子之援舉進士。次年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并娶其女為妻。但當時牛李黨爭激烈,令狐楚屬于牛黨,王茂元則屬于李黨。李商隱此舉被視為投靠王茂元,因此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指責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兩黨的傾軋中度過,困頓凄涼,終年四十六歲。這一身世遭遇對其詩歌創作風格影響極大。
三、齊讀詩歌,老師范讀,正音。
四、解讀詩歌
1、自由朗誦詩歌,結合注釋,初步感知詩歌。
提問: 詩歌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抒發了怎樣的情感?(提示:找出詩歌中的意象,體會營造的意境展現畫面,分析詩人的感情)
首聯:昨夜相會圖 頷聯:今宵感受圖 頸聯:宴會熱鬧圖 尾聯:現實傷感圖
寫與意中人相知相會而又很快分離的情景與戀情。
抒發了多情而又無奈的相思
2、 體會虛實結合的手法。(學生互助合作,分享成果)
提問:全班齊讀詩歌,思考詩歌中哪些詩句的情景是回憶想象的?哪些是眼前真實的情形?
實景:寫作時真實情形
虛景:回憶或想象中的景象
前三聯是回憶想象的,尾聯是眼前真實的。
(提示:古詩中虛景主要指夢中之景、親歷之事、歷史之事和未來之景四類。實景主要指客觀存在的人、事、物、景。舉例:《月夜》中的妻子相思,《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李白的想象。)
昨夜——現在——最初相識——此時
回憶昨夜(虛)——現在感受(虛)——回憶最初相識(虛)——此時(實)
特點:情景敘寫上常打破時空次序,虛實結合。
五、拓展訓練
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解析】解答分析虛實結合手法試題可運用“指→析→點”三步法。“指”是用“虛實襯托、以虛襯實、以實襯虛、虛實對比”等術語準確判定詩句用了何種虛實結合手法。當不能準確判定虛實襯托、虛實對比等具體襯托類型時,最好用模糊的屬概念“虛實結合”。例題答案的第一步擬為:運用了虛實襯托手法。“析”是結合詩句具體分析虛寫之景與實寫之景分別是什么,還要指出虛寫之景與實寫之景間的關系(“以虛襯實、虛實對比”等術語本身已含有這層意思)。針對含多組虛實結合的古詩而設計的試題一定要分析出所有各組虛景與實景。
例題答案的第二步擬為:前兩句實寫作者在客棧抱膝孤坐、形影相吊的思鄉之景,后兩句設想家人圍燈夜談遠行的自己,由實入虛,以虛襯實。“點”是用“離愁別緒、思鄉懷人、恬淡閑適、清高孤傲、激憤憎惡、孤寂惆悵、凄苦煩悶、豁達樂觀、建功立業、壯志未酬、憂國憂民、時光易逝、盛年難再、懷古傷今、物是人非”等術語,指出虛實結合手法所表達出的情感。例題答案的第三步擬為:充分反映出作者孤寂思家的心情。
六、鑒賞名句
提問:你最喜歡本詩哪些詩句?說說你的理由。(提示:可以從詩句的內容、語言、表達技巧、詩歌形象等方面去分析)
點撥:名句“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聯中都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
比喻:“身無……翼”比喻愛情的阻隔;“心有……通”比喻相愛的雙方心靈的契合與感應。
對比:“身無”與“心有”對照,組成一個包蘊豐富的矛盾統一體。
“身無彩鳳雙飛翼”寫相思之初,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沒有五彩鳳凰一樣的雙翅,可以飛到愛人身邊。“心有靈犀一點通”寫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卻像靈異的犀牛角一樣,息息相通。“身無”與“心有”,一外一內,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統一在一體,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惱與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將那種深深相愛而又不能長相廝守的戀人的復雜微妙的心態刻畫得細致入微、惟妙惟肖。(析技巧)
首聯借助于星辰好風的點染,畫樓桂堂的映襯,烘托出一種溫馨旖旎、令人沉醉的環境氛圍。(賞形象)
頸聯寫了宴會上的熱鬧場景。一方面突出相聚的歡愉,另一方面也反襯出詩人獨自回憶之凄苦。(賞形象)
尾聯:“嗟”字使詩人的心情瞬間陡轉,因“聽鼓應官”,歡情一落千丈。一“嗟”既是詩人愛情無奈的感嘆,也是對自己為官不自由的哀嘆。(品語言)
七、布置作業
收集李商隱詩歌中的名句,并從中選擇一句談談感受。
板書設計
(虛)首聯:昨夜相會圖 昨夜
(虛)頷聯:今宵感受圖 現在
(虛)頸聯:宴會熱鬧圖 昨夜
(實)尾聯:現實傷感圖 現在
名句:頷聯 比喻、對比 將復雜而微妙的心態刻畫地惟妙惟肖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寫意的幾種常用方法;
2、理解內部結構;
3、理解李商隱詩歌的多種解法。
【教學重點】
掌握詩歌的基本的鑒賞方法:品味詩歌的形象。
【教學難點】
對本詩內部結構和思路的理解。
【教學方法】
譯寫法,點讀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近人梁啟超讀李商隱,值得我等深刻體會。他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祠》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飲冰室文集·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解說:凡讀過此詩,并稍稍了解李商隱生平者,無一不在煞費心思,絞盡腦汁,希望能從這首詩中更多地發現詩人,更深地理解詩人。于是,這首《錦瑟》便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謎”。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
三、對這首詩的多種理解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后,回鄭州閑居,不久病故。李商隱的詩風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詩婦孺皆懂,而李商隱的詩雖好學深思之人讀來也很費力,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的境界,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盡管如此,如果單從藝術鑒賞的角度來讀,它又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這首詩雖題為《錦瑟》,但并非詠物,不過是按古詩的慣例以篇首二字為題罷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無題詩,解讀極為不易。
四、常見的幾種理解
1、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2、亡妻的深情悼念;
3、作者的自傷。
五、分析第一種理解
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
對全詩進行大意解說:
首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這用的是民歌的起興手法。大意是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感慨萬千。
頷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此聯緊承上文“思華年”一語,寫詩人回憶中的感受。出句用莊周夢為蝴蝶事,似乎有這樣的意思:昔日的理想和情思是那樣美好,在回憶中又是如此真切,的確使人迷戀,致使詩人覺得它才是真實的存在,而眼下的困頓狀況只不過是一場夢。但又可以反過來理解:如果眼下的困頓狀況是真,則昔日美好的理想和情思豈不成了虛幻的夢?這真是“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詩人已經完全陷入一種迷惘的境界之中了。對句用望帝魂化杜鵑事,則似乎表明了詩人對“華年”的一往情深,即無論是夢是真,他都不會讓自己的“春心”(也就是他的美好理想和情思)自生自滅,即使他死去,也要像望帝那樣借杜鵑的啼聲唱出自己的悲哀。這兩句各用一事,而銜接得如此自然,如出一意,也反映了詩人用典的工巧。
翻譯出來:因為不能相聚,故而思念極深,真覺得此身為虛,而夢境才是真實的,即使杜鵑啼血也難表達我的相思之苦。
頸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本來,在頷聯里詩人用“莊生”“望帝”兩典似乎已將他的“華年之思”說得差不多了,往下確實難以為繼,孰料詩人在瞬息之間視通萬里,給我們展示了這兩幅美好的畫面,真可謂奇峰突起。前一幅以深青色的大海和天上的一輪明月為背景,塑造了鮫人泣淚成珠的形象。
這是從民間傳說中演化出來的,但又有作者的創造。“珠有淚”者,珠光、淚光融成一片,難以分清之謂也,它使人悵惘而又聯想無窮。試想,鮫人在痛苦中哭泣,其淚卻化為人們喜愛的珍珠,其中有多少情味可供讀者品嘗!至于這淚究竟是影射美人之淚還是作者本人之淚,大可不必去管,反正這意境是夠美的了。后一幅以藍田秀麗的群山和溫暖的陽光為背景,塑造了“玉生煙”的形象。玉沉埋在地下,不為人所見,但它那溫潤的精氣卻能透過泥土,煙霧般升騰在空中,為山增輝。這個想象來源于古老的說法(晉陸機《文賦》里“石韞玉而山輝”一句也來自這個說法)。但詩人引用這個說法的意義非同尋常:從玉被掩埋這一面來說,那是很可悲的;從“生煙”這一面來說,卻又使人感到欣慰,其中的況味也真是一言難盡。這兩幅畫面盡管色調不同,但在表達作者悵惘、悲傷之情上是完全一致的。至于它們的象征意義如何,那就有待專家們各抒己見了。
翻譯出來:明月生于滄海的時候,我的淚水如珠,藍田玉山之上,那玉煙縷縷升騰,何嘗不是從我心中飄出?
尾聯:這一聯意思極為明白,但要注意它行文上有一個“反跌”:“此情可待成追憶”猶言上面說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時才有,所以接著就補足一句“只是當時已惘然”。言外之意是,當時既有悵惘之情,則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惘,的確是不堪回首了。
翻譯出來:我痛苦的相思,何須等到今日才有,就在我傾心于她的那一刻,我就已經感到惘然若失了。
六、分析其他幾種理解
1、下面摘錄當代著名學者張中行的一段話,以備參考:
古今解此詩者總不少于幾十家吧,其結果自然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有時想,與其膠柱鼓此錦瑟,不如重點取意境而不求甚解。我曾用這種辦法試解:“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一晃年已半百,回首當年,一言難盡。“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曾經有夢想,曾經害相思。“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可是夢想和思情都破滅,所得只是眼淚和迷惘。“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現在回想,舊情難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這樣解,雖然近于六經皆我注腳,總比大力考索而把意境弄得支離破碎好一些吧?(摘自張中行著《詩詞讀寫叢話》)
2、課堂活動:點讀練習。請同學們給下面的話加上標點符號。弄清對《錦瑟》的幾種解釋。
⑴朱彝尊:“此悼亡詩也。意亡者喜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興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斷而為五十弦矣,故曰‘無端’也,取斷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華年’,二十五歲而歿也。‘蝴蝶’‘杜鵑’,言已化去也。‘珠有淚’,哭之也;‘玉生煙’,已葬也,猶言埋香瘞(yì)玉也。此情豈待今日追憶乎?是當時生存之日已常憂其至此而預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義山詩集輯評》)
⑵何焯:“此篇乃自傷之詞,騷人所謂‘美人遲暮’也。‘莊生’句言付之夢寐,‘望帝’句言待之來世。‘滄海’‘藍田’言埋而不得自見;‘月明’‘日暖’,則清時而獨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義山詩集輯評》)
⑶汪師韓:“錦瑟乃是以古瑟自況……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為時尚,成此才學,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無端’,猶言無謂也。自顧頭顱老大,一弦一柱,蓋已半百之年矣。‘曉夢’喻少年時事。義山早負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夢。‘春心’者,壯心也。壯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鵑,已成隔世。珠玉皆寶貨,珠在滄海,則有遺珠之嘆,惟見月照而淚。‘生煙’者,玉之精氣,玉雖不為人采,而日中之精氣,自在藍田。”(摘自《詩學纂聞》)
七、作業
同步作業本上的練習。
八、教后記
1、實踐了“用教材教”的思想,不定了學生學教材,老師教教材的做法;
2、倡導了自主自學的學習風氣。課堂大開放,讓學生自己感悟,老師不必為控制課堂而感到吃力,講一講,變成了寫一寫、讀一讀,說一說,議一議。
3、理解了李商隱詩歌的迷離風格,學習了多種表達技巧,強化了文言閱讀能力的訓練,學習了標點符號的運用。
一.教學目標、教法說明
了解李商隱的身世經歷,知人論世,知人論詩,產生心靈解讀。在教學目標確立的基礎上,突出重、難點,即解讀詩的內容,領會詩的意境,感悟李商隱“隱晦曲折,朦朧含蓄”的詩風。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采用以下教學方法:激趣導入法、誦讀法、情境創設法、探究互動法。為鍛煉學生的師范技能,選取一名同學輔助教師教學。
二.教學過程說明
(一)激趣導入
教師聲情并茂簡要介紹李商隱的詩歌成就,激發學生興趣。接著在PPT的輔助下,由學生介紹李商隱的家世背景,仕途經歷,愛情悲劇,使學生對李商隱其人有一個大致輪廓。
(二)無題二首賞析過程
1.讀詩文。PPT顯示《無題?重帷深下莫愁堂》。教師提出問題: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內容?情感基調是怎樣的?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再指名學生配樂朗讀,教師點評,師生和樂齊讀。這一環節主要使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整體的感知,誦讀中讓詩文憑著自己的語言說話,讓學生直接貼在詩的面頰上感受詩意。
2.賞文意。為使學生更好地感悟李商隱詩歌寄情深婉的藝術風格,請一名同學走上講臺,擔任教師的角色,輔助教師教學,為大家疏通詩意。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師范技能。盡管學生在講臺上只講解了幾分鐘,但課前需要做許多準備工作,比如搜集資料、做教案、做幻燈片、備課等。這首詩涉及到兩個歷史典故,即“巫山神女”和“清溪小姑”,怎么將這兩個歷史典故簡明、清晰又生動地介紹給同學們,并自然融入到詩意的疏通中,需要學生課前做好編輯工作,并形成一段短小精悍有文采的教案。通過這樣的鍛煉,學生的備課、講課等師范技能得到了鍛煉,同時也鍛煉了在臺前不怯場的心理素質。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一個學期下來,一班的每名同學都會輪到五次左右這樣的機會,這為他們將來參加見習、實習或找工作參加面試、試講都會有所助益。
3.悟詩情。師生在對話中品讀《無題?重帷深下莫愁堂》。引導學生采用“知人論世”“知人論詩”的方法,產生心靈解讀,品味李商隱詩歌的深層次內涵。李商隱的詩歌含有深刻的比d寄托,但是詩面給人的感覺是在描寫愛情相思,如果不聯系他的身世背景去分析,很容易陷入流俗的解讀,所以引導學生在品悟詩意時始終結合著詩人的人生經歷,也就是“知人論世”“知人論詩”,這樣才能接近詩人所要傳達的情緒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李商隱詩歌深邃的內涵。這一教學環節,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同時這種品讀詩詞的方法也可以對他們日后走上教師工作崗位有所啟發。
4.道感悟。情之所至,教師說出自己對這首詩的感悟:全詩感情深摯纏綿,詩人將身世之感打入艷情,以華艷詞章來反襯自己困頓失意情懷,從而營造出一種情采并茂、婉曲幽約的藝術境界。學生從文學鑒賞的理論角度明確,李商隱的這首無題詩,極富代表性,是言情之中另有所托的,由此接近這節課的教學目標。
5.拓展學生思維,升華心靈情思。從“溫李”(溫庭筠李商隱)詩風的對比,引出對李商隱詩歌創作風格的介紹,PPT顯示李商隱詩歌中比興寄托藝術的兩種形式,使學生從詩詞鑒賞的理論角度明晰李詩的藝術風格,以提高學生文學鑒賞素養。
6.趁熱打鐵,夯實知識點。由上一環節自然引出李商隱詩歌中的典范之作《無題?何處哀箏隨急管》。師生和樂而誦,師生在對話中品讀文意、詩情。為鞏固學生這節課學到的“知人論世”“知人論詩”的鑒賞方法,師生共同賞析李商隱詩歌中的典范之作《無題?何處哀箏隨急管》,以便使學生對李商隱無題詩的寄情深婉有更深的體悟和認識。
(三)課后延伸閱讀
安排學生從老師給定的李商隱的其他無題詩中選取一首,運用本節課學到的“知人論世”“知人論詩”的鑒賞方法,并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認真品讀,談談自己的理解。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知識目標“知人論世”“知人論詩”的鑒賞方法;實現情感目標――走進李商隱的情感世界,與詩歌對話,與詩人剖心。
三.教學設計反思
在賞析詩作時,采用“知人論世”“知人論詩”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李商隱無題詩的“意境含蓄,深情綿渺”的藝術風格。在視頻、音頻等媒體的輔助下,用背景音樂、優美畫面營造一種詩情美、音樂美、繪畫美,使學生在音畫詩意中感受李商隱“楚雨含情皆有托”的詩風,獲得文學藝術審美熏陶。在整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讀的多樣性,在讀中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通過讀中生情、讀中感悟進一步體會作者,感知詩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
通過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師范技能,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獲取知識的實踐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教師在授課時,時刻銘記教學的知識性、師范性、示范性,以自己富有熱情、激情的講授感染學生、影響學生。
一、教學目標
1. 欣賞體會本詩的朦朧美。
2. 了解無題詩的基本特征。
3. 了解李商隱的生平遭際及其對創作的影響。
4. 思考文學的多義性問題。
二、教學要點
1. 含蓄朦朧的詩歌題旨和寄情深婉的藝術風格
2. 無題詩體制的基本特點
3. 詩中的名句
三、文本詳析
這首《無題》詩是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唐武宗會昌末年,李商隱居母喪期滿,重任秘書省正字時。李商隱的無題詩是他別具一格的獨創。詩中之意不便明言,所以標以“無題”。另有些詩取首句頭兩字為題,題目和內容基本上沒有什么聯系,也屬無題詩。這類詩內容較為復雜。他的無題詩寄托深而措辭婉,辭藻清麗,聲調和美,令人讀之,蕩氣回腸,不能自已。
這首無題詩寫的是痛苦與歡樂交織的愛情。詩的前四句是在分離時對震撼心靈的愛情的執著回憶。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第一句中的“昨夜”,是指往昔的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這個夜晚,星光燦爛,清風宜人,在畫樓之西,桂堂之東,詩人與所愛之人度過了一個令人銷魂的夜晚。然而這個溫馨旖旎之夜,有如昨夜之星辰,昨夜之清風,一去難以再返,留下的除了記憶中的幸福與歡樂外,只有今時的孤寂與傷痛。這句詩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界限,把往昔與今日,愛情的溫馨與別離的傷痛調和成一杯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的醇酒。
第二聯寫詩人在他離開時品味這愛情之酒的感受。人為的間阻使詩人與所愛之人不得不分離,往日的愛情的溫馨成為昨夜星辰。詩人多么渴望與所愛之人團聚,然而“身無彩鳳雙飛翼”,不能高飛,去沖破人為間阻,飛到所愛的人的身邊。“身無彩鳳雙飛翼”,寫出詩人對與所愛之人團聚的渴望和團聚無因相見無期的痛苦。但一想到昔日的愛情時,又因他與所愛之人心靈契合,情意相通,又使他在分離時感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幸福與歡樂。心靈的契合,情意的相通又戰勝了彼此形體的分離,愛情之酒就是這樣有苦有甜,苦的回味是甜。這一聯將對愛情的復雜感受物化為兩個美麗而貼切的比喻。使詩句的內涵復雜而深厚,表現得意深而情遠,情致纏綿。故而這兩句成為歷代傳誦的描繪受壓抑的愛情的名句。
詩的最后四句,由回憶而轉入現實。
“隔座送鉤”兩句,寫在一次宴席上,詩人與所愛之人在分離后意外相見了。這兩句用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氣勢流暢:詩人在與所愛之人和朋友們在一起,于春酒送暖,燭光搖紅的酒筵上,時而隔著座位做猜鉤之戲,時而分組為射覆之戲。這兩句詩中,詩人用繪畫的手法,畫出有詩人和所愛之人參加的酒宴的歡樂場面。由于前面四句詩對“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愛情的描繪,讀者不難在這熱鬧的酒宴場面中看到詩人與所愛之人含情脈脈的目光,捕捉到靈犀相通的深情交流。這兩句詩形象鮮明而生動。詩意卻朦朧,因而取得象外有象,言外有言的藝術效果。
“隔座”一聯極力于虛處寫詩人與所愛之人意外重聚的歡樂,還有一個目的是加重后面兩句的反跌。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詩人不得不在鼓聲的催促下,騎馬去秘書省應卯上班。此時身不由己地和所愛之人再次分離,有如隨風飄轉的蓬草,使今日的重逢,又如昨夜星辰一去不可再返。這里詩人以明確的筆墨寫出了這分離之苦是自己的宦身所造成的。在這里詩人把愛情與社會聯系起來,寫出他的愛情悲劇的原因。他的愛情不幸是功名利祿造成的。這里有詩人對自己的譴責,也有對功名利祿的詛咒。這杯本應是甜蜜的愛情之酒,由于自己的錯誤追求才注進了苦澀,所以他才刻骨銘心地難以忘懷了。
這首詩善于把心靈的波動熔鑄于詩的形象之中,構成深邃的意境,極其婉曲含蓄地傳達出細膩的感情。這是詩人寄情深婉的藝術風格的體現。
四、思考題思路提示
1. 你認為詩中的男主人公是否是詩人自己?
供學生獨立思考
2. 與《長恨歌》那種內容十分明確的愛情詩相比,這種含混朦朧的作品的長處與短處各有哪些?
本詩具體內容的含混及缺失,反而提供給讀者進行聯想、想象的空間,更能引發不同讀者多方面的感受。缺點是不太適合痛快淋漓地表達情感以及敘述事件。
3. 能否再舉出幾首具有朦朧美的詩作?
如阮籍《詠懷》、白居易《花非花》、李商隱《錦瑟》、李煜《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紗”等。
作者的生平及創作情況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父親李嗣做過縣令。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隱年十七,受到曾在憲宗朝做過宰相的太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賞識,讓李在門下,與他兒子令狐绹一起學習。令狐楚長于章奏,李商隱經他親自指點,遂以四六章奏馳名。李商隱也自認為是令狐楚的傳衣弟子。后被署為節度府巡官,專掌章奏。
從大和六年(832)以后,兩次參加進士考試失敗。文宗開成二年(837),令狐楚已死,令狐绹任左補闕。這年“高鍇知貢舉,令狐绹雅善鍇,獎譽甚力,故擢進士第”(《新唐書·李商隱傳》)。
開成三年,李商隱赴涇原節度使(治所在今甘肅省涇川縣之北)王茂元幕,王茂元愛其才,以女妻之。令狐绹父子,屬于“牛黨”,王茂元屬于“李黨”。因此令狐绹認為李商隱娶王茂元之女為妻,是“背恩”,而“牛、李黨人蚩謫商隱,以為詭薄無行,共排笮(音窄,壓也)之”(《新唐書·李商隱傳》)。這年應博學鴻詞科,落選。
開成四年應書判拔萃科,及格。授秘書省校書郎,但不久調補宏農(今河南靈寶市)尉。他在開成三年曾有詩:“沈約憐何遜,延年(顏延之)毀謝莊”(《漫成三首》)。說明有愛惜他的人,也有毀損他的人。他由校書郎調任職位低下的縣尉,可能也與牛李黨爭有關。開成五年(840),李商隱辭去縣尉職。
武宗會昌元年(841),李德裕入相,“李黨”得勢。王茂元調任忠武軍節度使(管轄今河南省許昌一帶)。會昌二年,李商隱又以書判拔萃,再任秘書省正字。宣宗繼位后起用“牛黨”,大中元年(847)李德裕貶潮州(今廣東潮州)司馬,李黨給事中鄭亞出為桂州刺史。李商隱應鄭亞聘為掌書記。大中四年盧弘正出鎮徐州,奏李商隱為判官。這年,王氏夫人死。大中六年,盧弘正死,李商隱自徐州返京。求令狐绹,補太學博士。這時的“牛李”黨爭雖以李德裕的貶死而告結束,但令狐绹始終不能諒解李商隱的所謂“背恩”而在政治上予以援手。不久,柳仲郢為東川節度使,以商隱為節度書記檢校工部郎中。大中十年(856)柳仲郢調回長安,商隱亦返京。十一年在柳仲郢手下任鹽鐵推官,不久還鄭州。大中十二年卒,年四十六。
李商隱的一生就在牛、李黨的磨擦中討生活。雖然他不是自覺的“牛黨”或“李黨”,但“牛、李黨人視他為“背恩”、“無行”,事實上已把他當作曾是“牛黨”和后又屬“李黨”看待而卷入了黨爭漩渦。使他不得不在“牛、李黨”的官僚手下討生活,還不得不向庸俗的官僚如令狐绹輩再三陳情,請求諒解。不但青年時期欲回天地的凌云壯志盡成虛幻,而且屢遭排斥,過了一輩子寄人籬下的幕僚生活。這種創傷,使得他帶有濃厚的感傷抑郁情調,從而影響了他的詩篇的風格。就他現存的近六百首詩來看,內容還是較廣泛的。如《有感》,《重有感》的反對宦官專權;《韓碑》、《壽安公主出降》、《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討》的反對藩鎮割據,《城上》、《漫成五章》(之五)的反對少數民族奴隸主的侵擾;《可嘆》、《碧城》的諷刺統治集團的荒淫無恥;《瑤池》、《華岳下題西王母廟》的諷刺統治者服藥求仙的愚昧:《詠史》、《覽古》諸篇的對統治者游樂荒怠的警戒;《行次西郊一百韻》對社會動亂與人民苦難的反映。當時社會上的重要方面幾乎都涉及了。至于抒發個人遭遇的坎坷、受壓抑的悲憤心情的作品那就更多了。
這些作品,說明了李商隱的詩篇的現實意義。而且“又聞理與亂,系人不系天”、“幾時拓土成王道?從古窮兵是禍胎”、“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等詩句也反映了他具有憂世憂國的思想。當然,他究竟是個封建士大夫,他的集子中還有些如《效徐陵體贈更衣》、《又效江南曲》等輕艷懷想的作品。
李商隱的古體詩,也有寫得很成功的作品,但尤長于七言律、絕。他的律詩語言精練,對偶工巧。形成深情綿邈,綺麗清新的獨特風格。他的七絕善于造意,精于遣辭,含蘊深厚,形象優美。王安石稱贊他的詩,“以為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而已。每誦其‘雪嶺未歸天外使,松州猶駐殿前軍',‘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與‘池光不受月,暮氣欲沉山';‘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戰場'之類,謂雖老杜亡以過也”(見《蔡寬夫詩話》)。但憂時傷亂的篇章之多,關懷生民苦難的情感之深,與乎氣魄的宏偉深健,李商隱是無法與杜甫相比的。至于格律的整嚴,詞語的秾麗流美,以及抒情的細膩深致,那確實不亞于老杜,甚至還有比老杜更動人的句子。他的七絕也不同于李白、王昌齡,如“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有李、王的情韻,而不及李、王的嘹亮高朗。
李商隱的詩給人突出的感覺,是語言精美,尤其善于用典。有時他糅和幾個典故而又貼切地表達他的思想感情。但也有些篇章過于追求語言的華美,堆砌僻典,不免有晦澀之感。甚至有時故意隱曲深藏,使人不得其解。所以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譏誚他:“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尤其北宋“西昆體”的作家,專門學他詞句華麗的一面,形式主義傾向更為嚴重。其實這只是李商隱的部分缺陷,他的詩并不都是晦澀難解的,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樂游原》);“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天涯》)。不都是明白如話而又情韻深遠嗎?
問題倒在他大多數詩篇的感傷情調。詩人都是具有豐富的感情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深于情,而且也都是憤郁中積發而為詩的。但李、杜、白的多數篇章的情感,都高昂憤激雄健深厚。而李商隱的多數篇章卻陷于纖巧幽深、哀郁傷感。這與他個人遭遇有關,與晚唐衰頹的時代精神也有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