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7
這是我看教案反思,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我看》教案
知識與能力
1.理解、積累“豐潤、紅暈、翅翼”等詞語。
2.感知詩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詩的主旨。
過程與方法
1.賞讀詩歌,理解詩歌意境。
2.結合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詩歌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浪漫主義色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結合詩歌內容,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浪漫主義色彩。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大家知道穆旦這位詩人嗎?他是著名的現代主義詩人,寫過很多優秀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他的《你看》。
二、自主預習
1、作者簡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于天津。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險者》《穆旦詩集(1939~1945)》《旗》三部詩集,將西歐現代主義和中國詩歌傳統結合起來,詩風富于象征寓意和心靈思辨,是“九葉詩派”的代表性詩人。主要譯作有俄國普希金的作品《青銅騎士》《普希金抒情詩集》、英國雪萊的《云雀》《雪萊抒情詩選》,英國拜倫的《唐璜》《拜倫抒情詩選》《拜倫詩選》,英國《布萊克詩選》《濟慈詩選》。
2、背景資料
《我看》是穆旦在聯大初期創作的詩歌作品。這首詩創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
3.檢查預習
(1)訂正字音
豐潤(rùn)紅暈(yùn)揉過(róu)翅翼(yì)憂戚(qì)枉然(wǎng)勃發(bó)諧奏(xié)飄逸(yì)挽(wǎn)搖曳(yè)
(2)詞語釋義
豐潤:本文指指豐茂滋潤。
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
枉然:白白地。
飄逸:漂浮、飄散。
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搖曳:搖蕩,晃動。
三、合作探究
(一)整體感知
詩歌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第一節):描繪了一幅春風蕩漾圖。
第二部分(第二節):描繪了飛鳥凌空、凝望大地的圖景。
第三部分(第三、四節):將生命、歷史融入到自然風景中,展現青春的激越與豪邁。
第四部分(第五、六節):抒發對閑適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讀分析
1.突破重難
(1)理解詩句“我看流云慢慢地紅暈/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所運用的寫作手法。
答案示例:這是大跨度的隱喻:陽光照耀,填空晴朗深遠,一塵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陽光和地上紅土的顏色,于是便有紅暈;地上深紅的紅土,在陽光的普照與飄過碧綠天空的流云的呼應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詩人置身于如此的風景之中,詩人沉醉的生命已經飛騰,與春之神韻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
(2)分析本詩的浪漫主義色彩。
答案示例:戰時的穆旦寫下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自然抒情詩《我看》,洋溢著青春氣息。讓生命與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風景“向晚的春風”“豐潤的青草”“綠潮”,此外,“我”還看到了飛鳥融入天空,紅暈與大地一體,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對生命的感知。
(3)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與陶淵明的思想境界有哪些不謀而合之處?
答案示例:《我看》中詩人通過自然風景表達出了對于閑適生活的追求,最終達到自然與生命融合“哦,讓我的呼吸與自然河流!”而這種情感的表達在陶淵明的詩歌中早已有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之情與“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逍遙自在恰恰與穆旦的生命與自然的合流不謀而合。
2.主題理解
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答案示例:這首詩歌,詩人通過描寫春風蕩漾、飛鳥凌空、凝望大地的自然風景,表達出對于閑適生活的追求,最終達到自然與生命的融合。
3.寫法探究
這首詩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寫作手法?
答案示例:(1)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戰時的穆旦寫下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自然抒情詩《我看》,洋溢著青春氣息。讓生命與自然融合。
(2)體驗獨特,寫實中多有新意。
這首詩雖然是寫實,但由于體驗獨特,寫實中多有新意。在“春風”與“青草”間用“揉”的動作來銜接,大概不是多數人能想到的。“我看流云慢慢紅暈/無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似是神來之筆——流云通常不會紅暈,而且流云“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的大跨度隱喻似乎也缺乏必要的情感邏輯——殊不知,這幾乎就是對紅土高原春之風景的寫實:陽光照耀,天空晴朗深遠,一塵不染,天上流云映有陽光和地上紅土的顏色,于是便有紅暈;地上深紅的紅土,在陽光的普照與飄過碧綠天空的流云的呼應下,仿佛沉醉了一般。詩人置身于如此的風景之中,詩人沉醉的生命已經飛騰,與春之神韻一同漫游——“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
四、練習設計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五、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 自主閱讀并欣賞詩歌,從整體上多方面地感受詩歌,并且能自主批注不 同種類的旁批:問題式旁批、藍色字旁批、評點式旁批。
2. 自由朗讀詩歌,能夠在朗誦時通過重音、停連、節奏等傳達出詩人的思 想感情,以“1+X”的思路,完成本單元詩歌的自由朗讀。
3. 引導學生掌握獨立閱讀一首詩歌的閱讀策略:初讀感受(不參考任何資 料)—再讀感受(參考助讀資料)——細讀感受(批注賞析文字) 教學重點:
1. 自主欣賞詩歌:初讀感受——再讀感受——批注旁批(問題式旁批、藍色
字旁批,評點式旁批)
2. 自由朗讀詩歌,把握詩歌情感基調。 教學難點:
朗讀詩歌時,通過重音、停連、節奏等朗讀技巧傳達出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策略:通過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閱讀相結合的方式,學習本首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金庸筆名由來,導入穆旦筆名由來,進而導入本詩。 預設:
最近《倚天屠龍記》正在熱播,《天龍八部》也在翻拍。這兩部武俠小說,誰寫的呢?金庸,只是個筆名,他原名查良鏞。鏞字左右拆分為金和庸。他有一個同族的堂哥——查良錚,此人把“查”字上下拆分,得木旦二字,又取了木的諧音“穆”,得穆旦的筆名。(板書:穆旦),這節課,我們學習穆旦的一首現代詩《我看》.
任務一:自主欣賞
(一)速讀至少3遍,寫下初讀感受(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 學生的可能性回答:
學生一:這是一首寫景的詩,描繪了春天景色。(內容方面) 學生二:語言優美。(語言風格方面) 學生三:好像有些感悟和思考。(情感主題方面) 學生四:感覺詩人狀態放松。(情感主題方面)
……
教師不做任何評價,給出助讀資料,指導學生繼續往下讀
(二)根據老師給的助讀資料,自由讀3遍,寫下再讀感受(30字左右的一段話)
1.助讀資料一:作者及背景介紹
1935年,日本策劃“華北事變”。七月,向天津開炮,南開大學被毀。同年,詩人發表《哀國難》,并考入清華大學。
1937年,七七事變后,師生長途跋涉隨學校遷至長沙,長沙又遭日機轟炸。
1938年2月,長沙臨時大學開始遷徙昆明,組建西南聯合大學。由于戰時交通困難,詩人徒步穿越湘黔滇三省,行程3200多里,歷時68天,到達昆明。
1938年5月4號,西南聯合大學正式開課,此詩寫于1938年6月,是穆旦來到云南后創作的第一首詩,當時詩人20歲。
2.助讀資料二:陌生化的語言(穆旦詩歌語言的特色)如: (1)“揉過豐潤的青草”揉:“揉”比“拂”多了一層“反復,來回的撫摸” 的感覺。春風與春草之間有了互動。 (2)“流云慢慢地紅暈”:這是云南紅土高原春天風景的真實寫照,天邊的夕陽,地上的紅土,好像讓流云染上了像小姑娘害羞一般的“紅暈”。 (3)“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形象地寫出花朵的自然榮枯,生命的不斷變化。
3.寫下再讀感受(30字左右的一段話) 學生的可能性回答: 學生一:寫了詩人在春日的某一天,看到了夕陽下春風拂過春草,鳥兒展翅飛翔,晚霞映照大地的景色。(教師:他把內容細化了,具體到景象了)
學生二:詩的1、2節寫景,3、4、5節寫感悟。5節是情感高潮。詩人贊美和謳歌了大自然。詩人希望與自然共呼吸!(教師:她把詩的層次總結出來了,而且有了對主題的感受)
學生三:我讀出了希望、感受到了青年詩人在民族災難面前不退縮,像春天一樣心生美好、心生希望!(教師:聯系了助讀資料)
學生四:我讀出了無奈。人的再多的歡樂和憂傷都會逝去,只有大自然是生生不息,蓬勃發展的,一絲無奈。(教師:聯系了詩句)
學生五:我讀出了自由。詩人想像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一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教師:聯系了詩句) 學生六:我讀出了平靜。“深遠的晴空”是寧靜的,平展著翅翼飛翔的鳥兒更是閑適安靜享受的。(教師:聯系了詩句)
學生七:我感受到了詩人心中堅定的信念。生命在飛奔,詩人一路追隨,就像徒步穿行也要追隨學校,追隨理想一樣,心中有大境界、大胸懷(教師:聯系了詩句和助讀資料)
4.多種類型的旁批寫作
本詩旁批問題——問題式旁批 (1)“我看”領起的四句,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2)第3節:這里的“你”指什么?
(3)第5節:作者在這里因自然的激發而生出怎樣的愿望? (三)結合助讀資料三,細讀詩歌,完成批注寫作。 助讀資料三:
本單元是詩歌單元,每一課都有旁批,種類多樣。 1.藍色字的旁批
如:參照《沁園春·雪》的“藍色字的旁批” 節奏
不整齊劃一,而是富于變化。如“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 領字
在句首領起下文,讀時稍有停頓。如“望”“惜”二字。
押韻
韻腳依次是:飄、滔、高、嬈、嬌、腰騷、雕、朝。
2.評點式旁批:參照《鄉愁》旁批:本詩句式齊整,有意形成回環往復的節奏。詩人選取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意象來表達“鄉愁”,使抽象情感具體化。 參照以上,給《我看》加藍色字的旁批或者評點式旁批。
3.評點式旁批寫作指導:
可以從動詞、表示顏色的詞語、感嘆詞、形容詞、修辭、意象等細處著手,寫一段評點式旁批。
整體總結: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詩歌,描繪了一幅春日晚景圖,主要通過春風、春草、飛鳥、天空、大地等意象來表現。由自然萬物的生生不息生發出對人的生命的感悟,表達了自己的獨特體驗和思考。景物、情感、思考融為一體。 三、任務二:自由朗讀
1.選擇你最有感覺的一節,有情感地讀起來。注意節奏、重音、停連、語氣等。形式自由,可獨誦,也可自由結合。
相同的一節,同學們的朗讀處理可能是不一樣的,以第二節為例:
“我看/飛鳥平展著翅翼” ,這樣劃分,突出了完整的畫面感,鳥兒飛翔在天空中,天空中的云朵在夕陽映照下染上紅色,這些,都是詩人看到的畫面。 “我看飛鳥/平展著翅翼”,這樣劃分,突出了景物的典型特點,“平展著翅翼”突出鳥兒飛翔的姿態和“慢慢地紅暈”突出了流云變紅的動感和時間感。
在部分學生展示朗誦的過程中,老師和剩余同學給出少許建議,把一些朗讀技巧滲入進去,預設:
學生一:1、3句后面沒有標點,停頓應該比2、4句短。 學生二: “深遠的”應該讀出空間感。“慢慢地”讀出時間感,時間在走,云在變化的感覺。
……
我們結合這些意見,再練讀第二節,好好體會體會。 2.再讀讀其他章節,每人分享一處朗讀處理。 3.老師分享一處朗讀處理,如:
老師發現詩中有一個地方挺有意思,跟大家分享。 (1)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 (2)哦!多少年來你豐潤的生命
同樣的形容詞竟然出現兩次,這很少見到,作者是想強調大自然蓬勃、飽滿的生命,我們干脆給它加上重音。“豐潤”怎樣讀才能突出強調出來呢?第一處豐潤讀重些?還是讀輕些?語速快些還是慢些?(第二處同問)
結論:第一處:讀輕些,拖長音節,加重氣息 第二處:讀重,甚至一字一頓,但停中有連
看來重音的朗讀方式有很多,不是僅僅把聲音放大,重讀就是突出強調了 2.欣賞老師所教的另外一個班幾個同學的朗讀。(錄音片段)
教師總結:每個人的感受點不同,性格不同,表達習慣不同,朗讀的處理也是有差別的,都有合理性。朗讀雖然是多樣性的,自由的,但基本的朗讀技巧還是要注意的。
3.帶著這些朗讀技巧,選擇本單元你最有感覺的一首詩,有感情地朗讀,為明天的朗誦比賽做好準備。 4.最后,回到《我看》,我們用一個詞語給整首詩歌定一個情感基調吧? (其他詩歌的情感基調分別批注在課本上) 預設:激情/激昂/前面平靜后面昂揚向上。
春風揉過春草,充滿激情;飛鳥吸入天空,充滿激情;大自然豐潤的生命永在勃發,充滿激情;遠古的哲人懷著熱望,充滿激情;春天里的一切萬物,都充滿了激情!詩人的生命也被這激情的春天喚醒,此時此刻,他像一朵花,一顆草,一條溪流,一片云彩一樣,在春天的懷抱里,盡情地伸展自我,努力地實現自我,像鳥一樣想歌唱就歌唱,像云一樣像流盼就流盼,像樹一樣想搖曳就搖曳,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坦坦蕩蕩。歡笑想來就來吧,哀愁想來就來吧,我無畏無懼,無怨無悔,因為,我與自然同在!
這首詩歌顯然,在對春的體驗上已經突破了古典詩歌的“傷春”情懷,體現出了明顯的現代性品質,他們強調感覺,重視內心的發掘,以一種新的態度面對現實,表現個性,尋求自我與世界的平衡。這也是本詩的一大特色。 此環節設置的目的:溫習基本的朗讀技巧,常用常新,并感受朗讀的多樣性。通過細讀詩歌,加深再讀感受,讀出更多情感,深刻感受本詩風格。 四、嘗試創作(課下作業) 仿寫《我看》,時間鎖定在洛陽秋季(意象:秋葉、秋草、秋水、天空、大地)
推薦篇目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準確的特點。
2、學習詩人通過描繪景物表情達意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詩歌的誦讀和賞析,品味其語言與寫作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對大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諦。
學習重點
1、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準確的特點。
2、學習詩人通過描繪景物表情達意的方法。
學習難點
體會詩人對大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諦。
學法指導
朗讀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過程
環節一
愛,是大自然的賜予;最終,愛又將回歸于大自然之中。這就是人類愛情的價值實現,這就是真正獲得了生命“巨樹永青”的人生之愛的歸宿。詩人穆旦在《我看》一詩中寫到:“讓我的呼吸與自然合流!/ 讓歡笑和哀愁灑向我心里,/ 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將人的喜怒哀樂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這是對生命的一種怎樣的認識?今天就讓我們走近詩人穆旦,去讀一讀這首詩吧!
環節二
一、助學資訊
作者簡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寧,著名詩人和翻譯家。中學時即開始寫詩著文。1949年赴美國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文學,回國后在南開大學任教。主要譯著有《普希金抒情詩集》《歐根奧涅金》《雪萊抒情詩選》《拜倫詩選》等。他的譯詩韻律和諧,忠實傳達了原著風格。主要著作有:詩集《探險隊》《穆旦詩集》《旗》等。
二、字詞積累
1.讀準字音。
紅暈(yùn) 凝望(níng) 憂戚(qī)
枉然(wǎng) 飄逸(yì) 搖曳(yè)
2.理解詞語。
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
豐潤:指豐茂滋潤。
環節二
枉然:白白地。
飄逸:漂浮,飄散。
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
搖曳:搖蕩,晃動。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詩歌,要求學生把握節奏、重音、情感。
2.自由朗讀詩歌,感知詩歌的主要內容。
環節三
一、朗讀詩歌,感悟詩境。
1.詩歌的內容分為兩部分,請概括這兩部分的內容。
我所看:大自然的美
我所思:人生的意義
2.前兩節詩以“我看”領起,運用了哪些意象,描繪了大自然的怎樣的圖景?
意象:春風、青草、水、綠潮,飛鳥、晴空、流云、大地
作者寫風,寫鳥,寫云,寫大地,富有詩情畫意,表現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勃勃生機。
3.第三、四節詩情出現了怎樣的轉折?有什么作用?
眼前美好的景象引發了作者的憂思,不由心生感嘆:大自然的美好枉然在眼前掠過,鮮活、短暫而又寶貴的生命,只能在“寂靜”里“勃發”,如何不叫人悲哀?
作用:即景生情,是作者詩情的緩沖,也為下文浪漫、瀟灑的抒情蓄勢。
4.最后一節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作者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悟、尋找生命的真諦:生命既有“像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那樣自由、瀟灑、快樂,又有“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憂戚。
二、再讀詩歌,賞析語言。
1.我看一陣向晚的春風/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
“揉”字得妙,寫出了風的力度和溫柔,讓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機勃勃。
2.我看飛鳥平展著翅翼/靜靜吸入深遠的晴空里
“吸入”寫出平展翅翼的靜鳥與天空融為一體的景象。
3.像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
歡笑是生命的永恒旋律,如同大自然的美好。
4. 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熄滅”也是一種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開一樣)。
三、歸納寫作特點。
這是一首優美、流暢又略帶傷感的生命之歌。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懷在這首詩中體現無遺。
1.意象大氣而深遠。
詩人的目光是充滿激情的,第一節寫風、草地,從面前的草地想到了更遠方的廣闊大地。第二節與天空、晚霞、飛鳥,由天空到大地,用詞典雅高明。
2.抒情明快而酣暢。
在美好自然面前,詩人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抒情明快,不見一絲悲傷。激情與理性的融合,不僅增加了詩的韻律和美感,而且使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體驗。
環節四
文章主旨詩人通過描繪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表達了對美好自然和充滿生機的萬物由衷的詠贊以及對生命真諦的思索。
板書我看:自然之美
我看 歡樂與哀愁是永恒的旋律
穆旦我思:人生意義
環節五
閱讀穆旦的《春》《詩八首》《青春》,感受其詩的特點。
【教學目標】
1.了解穆旦的相關情況,誦讀全詩,初步領悟詩的意境。
2.品味詩中的意象,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對大自然,對生命的熱愛,贊美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歌所描繪的物象,感受作者抒發的情感。
2.揣摩詞語和重點語句的表現力,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往今來,多少詩人曾經描寫過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筆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潤物細無聲”,王安石筆下的春風,浩蕩千里“又綠江南岸”,那么在詩人穆旦的筆下,春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學習穆旦的《我看》,思考面對春景,詩人的所看所想所感是什么?讓我們一起進入詩歌去領略詩的魅力吧!
二、文學常識
1.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于天津。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曾用筆名梁真,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其為現代詩歌第一人。“穆旦”這一筆名是將查姓上下拆分,木與穆同音,得穆旦之名,他是九葉詩派的代表詩人,他的代表詩作有《贊美》、《詩八首》《哀國難》等。
2.九葉詩派:是抗戰后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個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辛笛、穆旦、陳敬容、杜運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詩創造》《中國新詩》。九位詩人分別為曹辛之(杭約赫)、辛笛(王馨迪)、陳敬容、鄭敏、唐祈、唐湜、杜運燮、穆旦和袁可嘉。他們于1981年出版了《九葉集》,因此被稱為九葉詩人。
3.詩歌背景
這首詩作于1938年,當時作者年僅20歲,正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讀書。詩人以滿腔愛國熱血和最深的情感,描寫了眼中的大自然和萬物,在深情的吟唱中,蘊蓄著希望與新生。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范讀錄音或教師范讀),請同學們聽讀課文,并在課本上及時做好旁批和圈點。體會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風格。
2.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詩文,誦讀過程中注意:朗讀指導:(1)停頓要得當;(2)朗讀的節奏要緩急適當;(3)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4)注意重讀的詞語;(5)讀準字音,讀出情感。
3.學生朗讀比賽后播放課文朗讀,讓學生感受;5分鐘
四、合作探究,體悟情感
1.思考:“我”是在怎樣的特定時間,描寫所見之景,抒發所感之情的?
“我”在春天的一個黃昏,看到春天特有的景,感悟到生命的蓬勃和力量。
2.“我看”領起的四句,描繪出一幅什么樣的圖畫?
春風吹拂下的春水蕩漾著青草,一片綠油油的晚春圖。
3.品讀第一節,思考:第一節包含的意象有哪些?表現了春天大自然的哪些特點?
春風、青草。表現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和美麗生動。
4.畫出第一節中能表現春風和春草特點的詞語,分析它們的表達效果。(可用“以什么修辭或者表現手法表現了什么事物什么特點”的格式來表達)
“揉過”“低首”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春風吹過草地,小草隨風搖曳的情景。“也許遠水蕩起了一片綠潮”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草地比作“綠潮”,寫出了綠草像“潮水”一樣涌動,給人帶來無限生機和活力。
5.品讀第二節,思考:第二節緊承第一節哪個詞語?第二節描寫的意象有哪些?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緊承第一節的“向晚”。
意象:展翅的飛鳥、天邊的流云和大地。
畫面:在黃昏時分,鳥兒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陽染紅了天邊的流云,彩霞鋪滿天空,也映紅了大地。
6.品讀第三節,這一節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滿生機的萬物”,在作者筆下“大自然”有什么特點?是通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給人帶來歡樂,又能驅除人的煩惱。“大自然”給人帶來心理的慰藉,通過“歡樂和憂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畫”表現出來。“大自然”充滿生機和活力,通過“豐潤”和“勃發”表現出來。
7.品讀第四節,如何理解“遠古的哲人懷著熱望,曾向你舒出詠贊的嘆息”?
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懷著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情感,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例如詩歌、繪畫。
8.品讀第五節,思考:作者在這里因自然的激發而生出怎樣的愿望?是通過哪些詞語體現出來的?
愿望: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
通過“飛奔”“坦蕩地漫游”“歌唱”“流盼”“搖曳”表現出來。
五、情感升華,拓展遷移
請結合時代背景,思考作者心中為什么有“憂戚”和“哀愁”?
這首詩寫于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已全面侵華,中華民族陷入民族危急時刻,詩人心中充滿著對祖國的憂慮。
六、寫作特色
1.強烈的抒情性
作者在詩中的抒情是真摯而強烈,雖然不僅直接喊出自己的激情,如“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飛奔,/叫天風挽你坦蕩地漫游”,而且用了一些充滿激情的跡象,來表現情感,如天風,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這些意象都包含著熱烈的情感,洋溢著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由的憧憬。
2.用詞準確生動
“ 春風/悄悄揉過豐潤的青草”,“揉”字讓人聯想起春風如同母親溫暖的手,揉了揉你的秀發。
“像季節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一個“燃”字,極富動態感,鮮活的表現了花兒盛開時,如火焰般熱烈的情態,很有畫面感。
3.首尾照應,結構嚴謹。
第五節的“天風”“鳥的歌唱,云的流盼,樹的搖曳”照應了第一節和第二節;“歡笑和哀愁灑向我心里”又照應了第三節的“逝去的多少歡樂和憂戚”;“像季節燃起花朵”又照應了第一節的“春”。處處照應,使全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又使情感抒發得很強烈。
七、小結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愛”“暖”“希望”來比喻心中的“你”,極盡盛贊,美不勝收。林徽因是一個母親,有著對孩子強烈的母愛,因此這首詩極有可能是為孩子寫的一首贊美詩。
八、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
請同學模仿詩作中對愛的描寫,選擇一種或幾種景物,仿寫一首小詩,表達對母親的愛。要求運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法。
九、板書設計
我 看
穆 旦
自然的諧奏——生命
生命的靜流——希望
與自然合流——新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