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7
這是智取生辰綱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智取生辰綱》是一篇從文學名著《水滸傳》中節選出來的文章。在課本中是篇幅比較長的課文,并且文白參半,方言較多,這些都增加了學生閱讀的難度。另一方面,文章情節跌宕起伏,饒有趣味。以前講解這樣的課文,我總是在字詞上花費較多時間,擔心學生會在這方面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發現,這樣講授課文,會影響學生閱讀的完整性,從而減弱他們對于文章的興趣。因此,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我主要的考慮是,如何在不占用很多課堂時間的情況下,讓學生讀懂文意。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激發學生興趣上面,培養他們對于小說閱讀的興趣,進而更主動地進行語文的學習。
想節省課堂時間,就必須做好預習的工作。我布置學生回家預習課文,疏通字詞的讀音,認真閱讀課文的注釋。課堂講授的時候,我把生字詞講解的任務分配給了學生,安排一位學生把他認為需要注意的生字詞點出來。這樣做的目的,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更好地達到裨補缺漏的效果。適當地點撥稍難的幾個生字詞后,我發現學生基本上能夠弄懂文章的大意。
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在幾個方面做了準備:
1、補充跟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
課前,我查閱了很多《水滸傳》的資料,特別是跟這一部分有關系的,經過篩選與提煉,在講課的時候,給學生補充了楊志的生平資料,關于花石綱的小故事,用貼近學生的語言講給他們聽。我感覺到,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對于楊志這個人,對于課文的故事都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
2、運用多種素材:
小說這種文體,可以容納相當廣泛的內容,講授小說的課堂也應該豐富多彩。在課堂上,我給學生展示了描繪課文情節的郵票,楊志的畫像,電視劇里相關的錄象,使學生頭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吸引人。
3、重點突出:
整節課圍繞“智”字進行,讓學生在理清情節的基礎上,分別概括雙方的智慧所在。在故事中雙方智慧碰撞的同時,學生的智慧也在課堂中激蕩,體會到了智慧帶來的樂趣。
針對初三學生的特點,激發興趣的同時也不能忽視閱讀方法的點撥,例如,在理清情節的時候,提醒學生學習在較長篇幅的文章中篩選信息。在尋找線索的時候,提醒學生注意明線,暗線的知識。這樣,學生容易在課堂上吸收有效信息,運用在實際閱讀中,提高學習的效率。不僅有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掌握切實可行的方法。
通過這節課,我感到,應該對學生更有信心,在課堂上多給他們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優美的篇章中自由翱翔。
《智取生辰綱》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章。文章故事情節吸引學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在教學中緊扣文題中“智取”二字,引導學生探究,誰“智取”?怎么“智取”?設計教學環節。
在導入新課環節中,我巧用《水滸》中人物進行自我介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而且較為自然的從吳用的善用計謀過渡到《智取生辰綱》的感知教學環節。
針對文本篇幅長、切入點難定,文白間雜、相互轉化困難的特點,采用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和學生一起理清楊志失陷生辰綱前面的情節,進而把教學的重點直指吳用等人如何“智取”上。這樣既能整體感知故事情節,又給學生提供了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的空間。
在分析吳用等人如何施計智取生辰綱時,能緊扣“智用天時”、“智用地利”、“智用人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共同探究“智取”的故事情節,指導學生理清“下藥”的整個過程,感受吳用等人的智慧和謀略,通過楊志語言、心理、動作描寫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到傳神的細節描寫,品析楊志的性格特征。
整堂課上下來,總體感覺思路是清晰的,重點是突出的,最終達到了教學目標的落實。只要對課堂教學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進行師生交流活動,本文難點也是可以突破的。
無論長短都有起承轉合的結構,小說亦是如此。長篇小說中,往往某一片段情節對于整部作品有著深遠的意義。例如《紅樓夢》的“寶玉挨打”,《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
智取生辰綱在整部小說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晁蓋一伙人截取生成綱,不僅改變了他們自己的命運,其產生的轟動效應和連鎖反應也改變了一連串人的命運。自此,晁蓋等人走上梁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梁山聚義大業,同時楊志、宋江、戴宗、李逵、張橫、張順……一大批英雄豪杰都最終歸到了梁山大旗之下。
《智取生辰綱》一課節選自《水滸》,這一回目原題是“楊志押送金銀擔,吳用智取生成綱”,所以這個回目在黑板上寫出來,學生很容易抓住這是雙線并行。楊志押運是明線,吳用截取是暗線。對于課堂教學中也牢牢抓住這兩條線。
一、雙線并行說起因
對于這種掐頭去尾的選段,學生在不熟悉原著的情況下往往很難迅速地走進文本。在這種情況下,課前的預習與課堂材料補充則尤為重要。按照這兩條線追根溯源可以從楊志運送花石綱船被風浪打翻和劉唐醉臥靈官殿被雷橫抓住押解著晁蓋莊上說起。把材料羅列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梳理,課堂上直接把課文沒有的前部分用自己的話概述。
二、雙線并行理情節
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環境。而且智取生辰綱情節曲折動人,撲朔迷離很能引人入勝。因此帶著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可以更好地摸準作者的文脈。但一頭扎進去,學生可能會找不著北,所以提前告訴他們按照兩條線分別概述,圍繞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三個環節分別概述兩條線索的情節。學生很容易從文中找出,從楊志這條線索應該是天熱行軍到黃泥岡歇息到最終中計生成綱被劫,歸納為三個詞是行軍、歇息、中計失綱。從吳用這條線應是定下計謀等待楊志到黃泥岡施計到最后成功劫綱。這樣抓住了主線也就拎起了全篇。
三、雙線并行析智取
題目是“智取生辰綱”,在分析如何智取成功的原因時,教師進行適當地引導。吳用的成功其實巧妙地利用了天時、地利和人和。孟子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如果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那一定可以成功,反之則必敗無疑。從天時來看,是一個炎熱的夏天,課本上刪去了描寫夏天炎熱的兩首詩歌,其實加上可能會增加學生的閱讀難度但對于烘托夏天的炎熱,推動情節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炎熱的夏天,楊志行軍人困馬乏、苦不堪言,而吳用一伙人確實閑居山林以逸待勞;從地利來開,黃泥岡森林茂密,地廣人稀,是截取的最好地方;從人和來看,楊志這邊楊志帶著老督管和兩個虞侯以及眾士卒,老督管倚老賣老,虞侯不聽調遣、士卒心懷怨恨,而楊志又立功心切常常責打士卒,因此他們之間的矛盾很深,整個押運隊伍不可能團結一致,遇到重大問題時,不能意見統一,加上楊志自身左右狐疑就必壞大事。而吳用這邊,以晁蓋為首,大家齊心協力,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角度來說,吳用盡占,楊志盡失。
用雙線比較閱讀的方式,看似把文章割裂開來,其實是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式來把握文本,割裂最終是要整合。當兩隊人馬相遇,上演偷酒下藥好戲時,讓學生齊讀,這個部分人物的各種描寫方法的運用可以讓我們走進文本,體會作者描寫手段的高妙。最后分析其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跳出文本后,最后再回到文本,思路清晰了,再品析語言文字,體味細節,那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了。
《智取生辰綱》是古典長篇小說中的名段節選,節選自《水滸》,記敘了晁蓋、吳用等人劫取梁中書生辰綱的故事。故事情節圍繞“智取”二字逐步展開,懸念迭起,讀來引人入勝。學生對其產生興趣不難,難的是真正走進古典小說,深入品味,獲得自己的感悟和體會。
而課程標準對初中學段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要求是: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語文教育名家余映潮老師在《中學語文小說教學淺談》中指出:
1、大凡陌生作家的名作,大凡名家的經典作品或名作中的節選,都需要講究背景資料的鋪墊。
2、教學中的重要視點或者說訓練的著力點,應該是小說作品的人物性格、表達技巧、表現手法和章法結構特點。小說教學,不涉及“手法”,不涉及“章法”,不涉及人物分析與環境分析,于學生文學欣賞素養的提高,沒有一點好處。
根據學生學情、課標要求、古典小說教學的一般規律,本課以教給學生掌握閱讀古典小說的方法為目的。
圍繞題目中的“智”,我決定以“智取”“智押”來分析人物性格,以“智寫”來分析文章寫作技巧,這樣能化繁為簡,長文短教,優化小說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解決了教學點的問題,新的問題又來了:本課篇幅長,人物多,相關情節復雜,通過了解,學生絕大部分沒有完整的讀過原著,這就給教學帶來了極大困難。如此長的課文,如此大的課堂容量,要想在一課時內完全解決,就只有蜻蜓點水似的泛泛而談,效果可想而知。經過思考,我決定把本文的教學預計為三課時:在早讀課學生通過預習解決字音、詞義、課文朗讀問題的基礎上,第一課時了解作家作品、相關背景,梳理故事情節(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仿照古典小說章回體題目的特點概括段意);第二課時由復習故事情節引入新的教學環節:“智取”,然后過渡到“智押”,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地分析人物性格(在這一環節一定要有關于楊志的補充資料,否則學生對楊志的性格特點難以把握全面),從中獲得對自己有益的啟示。我還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利用課文對學生進行閱讀技能的訓練:學習運用點評的方式,用三言兩語表述自己的觀點;第三課時由復習人物之智過渡到分析作者寫作手法之智——“智寫”,打算采用“賞析示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會賞析古典小說寫作技巧的方法。
通過以上三個環節的'設計,我想學生應該能夠掌握一些閱讀小說作品的方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