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3
這是范進中舉大單元教學,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范進中舉》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個小說教學單元。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對讀書人殘害的名著。通過本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與罪惡有更深的了解,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在閱讀中欣賞、感知藝術形象。
《范進中舉》作為傳統篇目,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備課時我一直在思索:對于初二的學生,怎樣教學這篇小說才能實現用時少、效果好,怎樣設計教學環節和主要問題才能使課堂有效甚至高效?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和一個拓展。三個問題:1、范進中舉,為何會瘋?(引導學生思考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影響之大。)2、范進中舉前后,胡屠戶、眾鄉鄰及張鄉紳對他的態度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眾生相?(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內容并思考封建科舉制度對整個社會的危害。)3、諷刺是本文突出的特色,找出喜歡的語段加以賞析。(我用范進贈錢、屠戶拿錢做為范例。)一個拓展:古代像范進這樣人讀書是為了追求富貴、光宗耀祖,而我們今天讀書的目的就不同了,談談你讀書的目的和你的理想打算。(引導學生有個良好的心態,“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材”。)
反思課堂,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心情并未完全放松。
第一,課堂上自己講、說的還是太多,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還是不夠充分。尤其是第三問題時,夸張的文字和強烈的對比很多,可讀性很強,課上安排讀的訓練太少,學生理解不夠深。范進中舉后發瘋的特殊意義,是我講,學生被動接受地。
第二,拓展環節,我只讓學生在嘴上說一說,能說的、敢說的就幾個同學,我想不是學生沒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學生還沒有準備好,他們需要時間來思考,如果能學生拿筆來寫,那么呈現出來的應該會更豐富、更豐滿的想法。
第三,小組學習無疑是有著很強的優勢,但如果沒有實際的任務去引領小組活動,小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節課上,小組成員只在尋找對比手法使用時有過一次簡單的碰頭,似乎熱鬧,而實際上意義不大,學生并沒有在小組活動中獲得一定的合作上快樂,更談不上互助過程中能力上的提供。
《范進中舉》這篇課文安排在小說單元,教學重點就是把握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主題。在確立了重點之后就著手備課了,之前準備的是重點分析胡屠戶這個人物,因為本文描寫他的內容比較多而且比較集中,學生容易找;而且胡屠戶的語言描寫很豐富、形象,學生易感興趣。但為了保證課堂的完整性我還是選擇了第一課時,確立了概括相關故事情節、理解分析范進、理解本文主題的教學目標。當然理解分析范進是重中之重。但試講的效果卻不盡人意,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把課文落實,學生還未深入到文本中,只停留了在表面內容的篩選。在聽了備課組老師的意見后,才最終完成了定稿。雖然過程比較曲折,但收獲卻頗豐:
?。ㄒ唬┏浞謧湔n,是上好課的基石。充分備課不僅僅意味著鉆研教材、教參,同時還應該廣泛搜集本課的相關資料,包括音頻、視頻。在有充分的積累之后才能夠在備課時游刃有余。在鉆研教材時也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文結構、行文思路上,還應該深入到重點語段的語句、字詞中。
(二)搭橋鋪路,巧妙引導。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注意問題的設置,注意問題的指向性,由淺而深,以求問題既能激起學生的思考,又不至于難倒學生。在提問問題時,同時注意語言上的引導,為學生的思考搭橋鋪路,引發學生能動的思考,同時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愉悅,激起更積極的學習欲望。
課堂時間的把握上還不夠準確、學生的積極性還為完全調動起來的等等。但我相信這些問題會成為我繼續改進的動力,相信下一次會更好!
一、教師在課前準備時,當深鉆文本,在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切入點的獨到和主問題的設計上下大功夫。作為古代文學的精典名篇,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面對這樣一篇傳統篇目,備課時,我一直在思索:對于八年級的學生,怎樣教學這篇小說才能實現耗時少、效果好,怎樣設計教學環節和主問題才能實現創造性地教學,實現不落俗套,高屋建瓴的教學。為此,我閱讀了大量有關本課教學方面的資料,并查找閱讀了許多有關鑒賞《范進中舉》的文章,獲得了很多啟發,對文本做到了非常熟悉的把握和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我教學本課的基本方案,為成功教學本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注意為學生創設主問題有層次地探究文本。這是對話的關鍵。我設計了三個主問題和一個亮點探究活動:初讀,解決小說故事情節的問題,這是打開文本的鑰匙;細讀探究,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生活在科舉時代的范進,是科舉制度的受害者還是受益者?在學生討論、交流和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點撥、引導、深入分析描寫人物的語句,從而把握人物形象,得出小說的主題,認知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閱讀反思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比較不同時代的讀書人的命運,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心靈的荼毒,調整自己的讀書心態,加強道德修養、努力學習,珍惜擁有的學習機會,從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實現對學生的再教育。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三、讓學生在探究與對話中表現并強化語文能力。探究式閱讀讓合作學習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實踐。小組探究活動中,誰發言,誰補充都有較明確的分工。而在表達中,要求學生努力達到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提練整合小組的觀點,說句意連貫、層次清晰、語言精美的話的目標。從一句到幾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據,切近題旨。
還記得《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臺,變文本解讀為文本賞讀、語言探究,并跳出課文讀課文,可以讓語文課教學呈現新的生機。
學生“唱戲”,老師搭臺。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教師、文本三者形成整體,讓三者交流、碰撞、溝通。學生可以挑戰文本權威,教師也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閱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臺,也成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多向互動的過程。
一、教學困難分析
1、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五篇課文當中,《范進中舉》應該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篇課文。但即便如此,我覺得教學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比如,課文的主題批判科舉制度對當時知識分子以至整個社會的毒害,可是學生對科舉制度并不熟悉,為什么范進在窮困潦倒、困頓之極的情況下還要去參加科考?為什么一旦范進中了舉,周圍的人包括他的岳父在內都一改過去的冷漠或責罵,對他恭恭敬敬的?這些背景知識學生并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這就是教學的`困難之一。
2、小說具有三要素:情節、人物、環境。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概括情節一般沒多大困難,可是一到分析人物形象,問題就來了。有的照搬現成的資料;有的完全根據個人的喜好;有的抓住一點,不及其余;有的故意曲解文本。為什么會發生上述情況?我以為原因有二:一是學生沒有深入研讀課文,二是沒有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此外,在評價范進人形象時,很多人容易看到其可憐、醉心功名的一面,而對虛偽圓滑的一面有時看不出來。這可能是因為沒有讀過原著,所以對人物形象把握不全面。
3、《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其諷刺藝術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很多學生讀了課文后覺得可笑,可是要說為什么可笑,就不容易回答上來了。我覺得這是本課教學的難點之一。
4、當今社會還有沒類似科舉制度的情況?怎樣科學地評價我國現在的高考制度?這些問題我覺得也可以引導學生談一談。
二、我的教學對策
1、提前讓學生預習,充分地熟悉文本。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準備與同學交流。
2、讓學生課外閱讀《儒林外史》這部名著,全面了解課文中范進的人生歷程。
3、提供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先分析范進,然后讓學生自己分析胡屠戶的形象。
大致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
一是分析人物描寫。
二是分析環境描寫。
三是分析細節描寫。
四是分析人物事件。
需要強調的是,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應該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在分析的時候,可以采取人物比較的方法。例如本文,可以把范進和張鄉紳進行比較。學習了《孔乙己》一文后,可以把范進和孔乙己進行比較分析。
4、引導學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首先應讓學生簡單了解什么是諷刺,常用的諷刺手法有哪些。教師可以舉出一些實例,讓學生明白。然后讓學生結合課文進行具體分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