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6
這是使至塞上的賞析100字,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思路:
本次跟隨初中語文唐炯武名師工作室,到福鼎十中進行教學研討,并且上一節有關初三詩歌教學的研討課,旨在就授課與中考復習的聯系進行研討?,F將本人教學思路設計如下:
1、由于中考文言詩詞一塊重在考查學生背誦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寫,應工作室本節授課要有效幫助學生新舊知識銜接之要求,因此課堂導入設計時安排學生回憶學過詩句,并要求板書,旨在發現錯別字加以引導、糾正。
2、詩歌重在誦讀,在讀中學,讀中悟,讀中背。因此運用課堂多樣的誦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
3、詩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名句的理解與講授將成為課堂的重點。
二、教學目標:
1、誦讀并背誦兩首詩。
2、借新詩講授,掌握學過的相關詩句,并整理歸納。
3、介紹詩詞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快速地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4、理解古詩詞的優美意境和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重點:
1、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
3、理解并積累古詩詞中的名句。
四、教學難點:
1、詩詞中有關名句的理解、賞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方法:
誦讀 師生對話
六、教學流程:
1、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以學生回憶學過的詩句中有關“山”“水”等詩句,背誦并板書。
教師引導,糾正。
2、講授《使至塞上》
①全班齊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導:讀完全詩,你知道這首詩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诮處煼蹲x課文,品讀詩歌
師導: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③學生再讀課文,研讀詩歌
師導:在詩中,從哪些地方體現作者抒發的情感?
?。◣熒谋緦υ?,穿插介紹詩歌寫作背景,重點講析名句,引導學生領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妙處)
?、苷n堂延伸,新舊銜接
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句子是范仲淹《漁家傲》中的“千幛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⑤小結:
詩人雖是奉使慰勞戰勝之軍,卻千里迢迢,孑然一身,抬頭見胡雁歸飛,更令詩人觸物傷懷,感覺自己如斷根的飄蓬一般遠離了故國。在“胡天”見到了大漠的奇景:在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氣一股濃煙,既孤單又格外醒目。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也杳無盡頭,只有那圓圓的落日讓人親切與溫暖。如此宏壯之景感召了詩人,使他逐漸擺脫了孤寂的心緒,生出了豪壯之情,引發了克敵建功、燕然刻石的愛國熱忱。
過渡:我想在唐朝的詩人中決不僅僅只有王維有愛國之情,還有那生在戰火紛飛的晚唐時期的杜牧也有一顆拳拳愛國之心。
借學生點評之機,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穿插介紹詩歌寫作背景;
課堂延伸,新舊銜接
學過的詩歌中還有哪些抒發作者愛國情懷的詩句?
(學生討論后小組作答)
3、課堂總結: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正所謂“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詩歌是語言的精華。我想,也正是因為這樣,詩歌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穿越時空的隧道,來到今人的面前,至今仍能讓世人傳唱,吟詠。
【教學目標】
1、深人體會古詩詞的韻律。
2、記憶名句,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爭取做到學以致用。
3、領略古詩詞的凝練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學重點】
熟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仔細品味。
1.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單車,一輛車,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屬國,這里指吐蕃的軍隊;征蓬,飄飛的蓬草,這里指唐朝出征的軍隊;長河,黃河;候騎,騎馬的偵察兵;子規,杜鵑鳥,又稱布谷鳥;抵,值,相當;渾,簡直;簪,古人用來別發連冠的.首飾。
2.教師出示輔助資料,幫助學生了解作者寫作時的背景或心境。
王維《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本詩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詩的意境、內容。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里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關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么奇觀異景,烽火臺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沙漠上沒有山巒樹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用一個“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描寫。“直”和“圓”構造出的畫面,有一種無限開闊的空間,一種蒼涼宏大的視野。
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最后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意思是,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三)小結。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寫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知識與技能:
積累重要字詞。流暢、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詩詞的音韻美。
過程與方法:
1.以讀促悟,品味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2.抓畫面感,體味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美。
3.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人寫詩背景,感受詩人前后變化,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流利、有感情地誦讀,感受詩詞的音韻美。
2.品味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教學方法:
朗讀——鑒賞——感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由書法作品《使至塞上》導入。教師配樂朗讀。
二、作者介紹:
字摩詰,曾任尚書右丞等官職,世稱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王維的詩歌呈現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色,尤其是創作的山水田園詩對后世影響深遠。宋朝蘇軾曾贊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大屏展示)
三、反復誦讀,以讀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發兵攻打唐屬小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737年春,可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番軍。
王維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燈西節度使幕兼為判官。本詩即寫出塞時沿途景色。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遷。
(二)讀一讀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朗讀:
1.教師范讀2.學生試讀3.學生個讀5.學生齊讀
(三)釋義
單車:一輛車,這里形容這次出使時隨從不多。
屬國:典屬國簡稱。唐代人有時以“屬國”代指使臣。這里“屬國”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維奉使問邊,所以自稱屬國。
征蓬:飄飛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隨風遠去。
煙:烽煙,報警時點的煙火。
長河:黃河。
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
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都護:當時邊疆重鎮都護府的長官、首將。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諾顏汗中部的杭愛山,代指邊防前線。
(四)品一品:
把握內容,理解詩意,體會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組探討:
1.本詩中哪些詞語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單”、“孤”、“征蓬”等字詞透露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孤寂、憤懣)
3.詩人在頸聯中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大漠景色?(蒼茫遼闊、浩瀚無邊)
4.整首詩詩人的情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五)悟一悟:
評點、欣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所描繪的意境美。
1.詩中有畫
2.煉字精妙
3.詩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寫詩人開闊的胸襟。沙漠浩瀚無邊。
“孤”邊塞荒涼,烽火臺燃起的濃煙格外醒目而單調。
“長”寫出了詩人對橫貫沙漠的黃河的真實感覺。
“圓”大漠觀落日的特殊感受,親切溫曖,微帶蒼茫。
明確:勾勒出一幅極其雄渾、闊大、壯美的大漠中黃昏落日圖,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從側面烘托了守邊將土凄涼艱苦的生活環境,借以反映了他們不畏艱苦,積極保衛邊疆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美在何處
(大屏展示)
構圖美 近處烽煙、遠處夕陽、大漠無邊、長河奔流-------空間擴大
線條美 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層次豐富
色彩美 黃沙漫漫、夕輝橘紅、白煙一縷、河水閃閃-------鮮明優美
明確:這句話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被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五、教師總結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傳神的筆墨刻畫了奇特壯美的塞外風光,傳達了詩人幽微難言的內心感情。
六、作業布置
在周記本上把本詩改編成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畫在周基本上。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這首詩,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詩的一些常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反復讀詩,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品味詩歌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簡單介紹唐詩的類型
唐詩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五言和七言),律詩(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簡介背景
1.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王維是怎樣的一個人?(之后提問)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為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
2.談談創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開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三、課文賞析
1.讓一學生朗讀,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由此導入講解全詩。
2.“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3.“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提問(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為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
提問(2):說說這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4、讓學生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
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 “直”字,使景物一下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
5、“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問:這里“在燕然”是不是說都護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參考:這是引用典故,漢朝的竇憲在燕然山打仗勝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談談本文的情感變化(本環節由學生自由發揮,點撥:“抑郁到慷慨”)
四、畫詩
通過你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用簡筆畫把此景畫出來。
五、寫詩
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你畫的內容寫下來并與其他同學分享。
六、布置作業
必做題:
1、背誦這首詩。
2、收集三句以上寫有關大漠的詩詞。
選做題:把這首詩改寫一篇散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