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3
這是孟子三章教案人教部編版,是優(yōu)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2.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及結構。
3.文章以朗讀為主,在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的論點,然后分析文章的構思,最后再在讀的基礎上進行課文背誦。
4.體會孟子主張的民本思想及憂患意識的社會意義,從而加深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
1.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
第一課時 富貴不能淫
一、新課導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說出這種鏗鏘誓言的即是繼承并發(fā)揚孔子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孟子的學說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他的指導意義。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張,“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觀,至今仍放射出智慧的光芒。今天,我們就走近孟子,走近被稱為“四書”之一的《孟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對照朗讀和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注意: 斷句、正音)
2.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
重點文言字詞:女、丈夫、戒、淫、命、順、正、獨、行
重點語句翻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三、小組合作交流并展示
1.小組代表展示。(形式:以學生為主解答,老師適時更正)
2.老師提出重點字詞句,要求學生作答。
3.學生結合所講再次翻譯文章。
四、課文講解
小組合作探究:
1.讀完全文,你能說說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樣的形象嗎?
交流、明確: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孫衍、張儀那樣的位高權重,令人望而生畏的當權者。
2.文中孟子所說的“妾婦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
交流、明確:“妾婦之道”表現(xiàn)為順從,其本質是在權利面前無原則,如張儀之流,只是順從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現(xiàn)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質是對內心的仁、義、禮的堅守,一如儒家所倡導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舉例說明你對大丈夫的理解?
交流、明確: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4.今天我們還需要提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嗎?
交流、明確:這句話出自《孟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金錢利益的誘惑,不亂其心;在危及國家民族利益的時刻,我們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犧牲,做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五、文章的寫作特色
1.語言含蓄幽默,諷刺深刻尖銳。
2.運用排比,增強文章氣勢和感染力。
(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
六、深入討論什么樣的人才是大丈夫,并舉例說明
學生分小組討論:
富貴不能淫——關羽、文天祥、方志敏。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逐句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一座方圓三里的小城,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 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行“仁政”的君王,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支持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支持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所有人都會歸順他。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反對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戰(zhàn)斗,戰(zhàn)斗就一定會取得勝利。
字音字形 米粟(sù) 親戚畔(pàn)之 域(yù)民 ...
重點實詞 城:內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寡助之至:至,極點。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 順之:順,歸順,服從。 通假字 親戚畔之(同“叛”,背叛。) .古今異義
委而去之(古義:放棄。今義:委任。) .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到……去。)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義:限制。今義:地域。) .親戚畔之(古義:與自己有血緣或婚姻關系的人。今義:因婚姻或血統(tǒng)聯(lián)成的關系。) ..
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震懾。) .
朗讀節(jié)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一詞多義 (1)利
天時不如地利:有利條件 兵革非不堅利:銳利 (2)之
三里之城:的,助詞 多助之至:到
天下順之:代詞,指得道者。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代指這座城 (3)時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氣候,時令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時機,機會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代,朝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當時的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季度,季節(jié)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時候 (4)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諧,和樂 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離開,逃離,逃亡 去死肌,殺三蟲: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遠離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別處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也:距離 (6)勝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取勝
予觀夫巴陵勝狀: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盡,完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擔,能承受
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勝過,超過
(7)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執(zhí),頑固 固以怪之矣:原來,本來 君子固窮:安守,堅守 (8)亡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跑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滅亡 (9)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城 城非不高也:城墻
(10)而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轉折 委而去之,連詞表順承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 重點句翻譯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2)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課文理解
1.作者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天時、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
2.為了引證自己的觀點正確性,作者列舉了哪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分別從哪兩個角度提出的?
例一:城環(huán)而攻之不勝——突出地利的重要性(從進攻一方而言)。例二:城高兵利糧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從防守一方而言)。
3.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理由是什么? 不是,作者論述的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孟子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他繼承孔子的思想,極力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他曾經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雖不見效,而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非常厭惡、極力反對戰(zhàn)爭的孟子大抵不會去研究怎樣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他考慮的只能是怎樣行“仁政”。本文確實用了不少筆墨去論證軍事問題,但這只是表象,只是憑借,本文的最終目的是論證政治問題。本文的意圖是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告訴人們通過行“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而決不是告訴人們怎樣去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
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觀點,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教學目標:
1. 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2. 理解選文的內容和觀點。
3. 引導學生背誦選文內容。
教學過程
選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的政治觀)
一、導入新課
【孟子其人】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省鄒城人。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fā)揚者,有“亞圣”之稱。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他曾游說梁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的主要思想:
1.民本思想:與民同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得民心者得天下”。
2.仁政思想: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心和愛,先養(yǎng)民,再教民。
3.性善論: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荀子認為“性惡論”,主要后天的道德修養(yǎng))
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中期,社會動蕩,各國相互攻伐,人民生活痛苦。面對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他提出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他強烈反對不義戰(zhàn)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一統(tǒng)天下。他到處游說,希望封建統(tǒng)治者實行“王道”,施行“仁政”。
二、整體感知,理解分析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析】孟子首先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分析】論證“天時地利人和”。以攻城為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說明城小而難守;而另一方則“環(huán)而攻之”,說明攻城者攻勢強大,占有戰(zhàn)斗的主動權;“而不勝”這是結果,說明攻方失敗。
為什么呢?作者認為攻防之所以敢大軍壓境,是因為在“天時”上占了優(yōu)勢,但最終失敗,是因為守方可憑借“地利”進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軍心渙散,必然失敗。所以“天時不如地利”。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分析】論證“地利不如人和”。以守城為例,“城高”“池深”“兵革堅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優(yōu)越的“地利”條件,本可以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但結果卻棄城而逃,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內部不“和”,有好條件也發(fā)揮不了作用,反被雖無“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戰(zhàn)勝。所以,“地利不如人和”。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分析】“故曰”承接上文內容進一步論述。先用三個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說明“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僅靠“天時”與“地利”的條件,從反面進一步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從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中心論點。
這里所說的“道”,就是“仁政”,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險阻就可以保住的,國家的威嚴也不是靠鋒利的兵器。所以,閉關鎖國是沒有出路的。要改革,要開放,要提高自己的國力,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
5.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分析】進一步正反論證,指出“寡助之至”會眾叛親離,而“多助之至”則天下歸順。一反一正,對比鮮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作結,突出“得道”的重要意義:施行“仁政”的君主是一定會得“人和”、統(tǒng)一天下的;施行“仁政”的君主“有不戰(zhàn)之時”,即使去打仗,也一定是自衛(wèi)的、必勝的正義戰(zhàn)爭。
三、總結全文,背誦全文
孟子生活于戰(zhàn)國中期,他反對戰(zhàn)爭,極力游說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孟子是一位儒學大師,不是一位軍事家。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孟子不會去研究戰(zhàn)爭,他研究的是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才能得“人和”的問題。本文雖然用了大量筆墨去論述戰(zhàn)爭,但這是表象,是憑借,其真正目的是論述“人和”的實質,就是“得道”,即施行“仁政”。統(tǒng)治者只要“得道”,施行“仁政”,就能得“人和”。所以,孟子的意圖是告訴封建統(tǒng)治者要“得道”,要通過“仁政”去一統(tǒng)天下,而不是鼓吹封建統(tǒng)治者憑借戰(zhàn)爭去一統(tǒng)天下。
板書
選文二:富貴不能淫
(孟子的處世觀)
一、導入新課
【解題】淫,按古語正解,應釋為“惑亂,迷惑”,即整句為富貴權勢不能使自己的言語舉止過分、超越常理。
禮:儒家的核心觀念。“禮”又是什么呢?“禮”包括禮制、禮儀和禮器三大方面,這些都記載在古人留下的三部書(《周禮》《儀禮》《禮記》)中。也可從以下幾方面簡單地歸納一下“禮”。
從意識形態(tài)層面來看,“禮”強調內心的修養(yǎng),即無論遇到什么事,人的言行及內心情感都能達到恰到好處的地步;由這樣的人來治理地方、國家甚或全天下,那么天下必安定和諧,以至“大同”。因此也可以這么說,“禮”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人民安居樂業(yè)的一種自我約束力。這是“禮”的本質所在。
從行為層面看,“禮”具體指周代創(chuàng)立的“九禮”,即九種禮儀行為——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xiāng)飲酒、軍旅等禮節(jié)。這些禮儀行為一旦有了高尚思想的支配和禮儀制度的支撐,那它就會產生神奇的效果:將一個人的修養(yǎng)提升到“仁”甚至“圣”的巔峰境界。
此外儒家的思想中還包含:義、智、信、忠、孝、溫、良、恭、儉、讓等。
二、整體感知,理解分析
1.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評析】先列出景春的觀點:像公孫衍、張儀等能左右諸侯,影響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與和平的人,就是大丈夫。在一般人看來,景春的觀點確實有點道理:無論公孫衍還是張儀在戰(zhàn)國時期都是大名鼎鼎干大事的人物。公孫衍曾繼商鞅為秦惠王的大良造,后歷仕魏國和韓國,是有名的縱橫家之一;張儀以連橫術破公孫衍的合縱術之后,也曾擔任秦惠王的相,后又任魏國之相。兩人均位極人臣,這對于一個普通人來說,已達到人生頂峰了。人生的理想不就是“出將入相”么?這樣的人不能稱為大丈夫,誰還能勝任此稱號?景春的觀點具有很強的迷惑性和欺騙性。
2.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評析】先破。接下來講孟子的反駁,他說:“這哪能算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把順從作為首位,是婦人家遵循的行為準則。
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等人的行為與妾婦之道沒有區(qū)別,本質都是順從君王的意志。孟子認為那種沒有仁義道德原則,只會曲意順從諸侯王的想法往上爬的人也不能稱之大丈夫;那種把個人的自私性凌駕于國家、社會之上的也不能稱之為大丈夫。
所以,孟子也先用語氣強烈的反問形式來否定景春的崇拜對象——公孫衍和張儀,指出他們稱不上什么大丈夫,表示極度蔑視。在景春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孟子緊接著又用略帶反問語氣的疑問句“子未學禮乎”來詰責對方。孟子之所以這樣問,一是指出景春觀點錯誤的本質——不懂禮、違背禮,將景春的思維引入一個新的思考范疇;二是為下文的駁論奠定堅實的立場;四是暗示自己的立論基礎。
舉行士冠禮時,為了更加莊重,父親一般不親自去訓誨兒子,而是舉行一定的儀式,鄭重其事地邀請鄉(xiāng)里有名望的紳士,一般是退休在家的朝廷官員,代替自己來訓誨受冠禮者。因受父親邀請而代替父親訓誨,所以孟子說“父命之”。冠禮上要加三次冠——布冠、武冠、文冠,每次加冠,正賓都要代替父親說訓辭,這些訓辭除了祝福長壽外,最主要的是訓誡受冠者要修養(yǎng)好仁德。意思是沒有仁德,便不是成人,至少是不合格的人!這是合乎“禮”的事實,然而景春似乎不懂,所以孟子用“子未學禮乎”來譏刺他。而女子出嫁時,母親就要教育出嫁女子所受的訓誡內容——恭敬、謹慎、無違(即順從),這就是古代女子所必須遵守的“婦道”,孟子把公孫衍和張儀之流看作是只知順從的女子,所以這部分的內容也寫得詳細。
【小結】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下了這么一個結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種一味順從原則,根本稱不上 “大丈夫”?
3.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評析】后立。否定景春的看法后,孟子再闡明自己對大丈夫的認識——必須以“仁”“禮”“義”為立世處事原則。其中“廣居”喻指“仁”,“正位”喻指“禮”,“大道”喻指“義”。孟子告訴景春,一個真正的大丈夫如果宅心不仁厚,身上無仁德,行事不仁愛,即使住在國君所賜的廣宇大宅中,也算不得大丈夫;如果心中沒有裝著人民,對國家不敬畏和熱愛,遇國君犯錯而不敢勸諫只會一味曲從,即使儀容堂堂地站在朝班上,也算不得大丈夫;如果心中沒有真理和正義,搬弄是非,以滿足個人欲望為目的去挑起國與國之間的爭端,即使你走在天下最寬廣的官道上,同樣算不得大丈夫。只有按“仁”“禮”“義”為立世處事準則,一個人才可能成為大丈夫。
(3)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評析】那么大丈夫遇到不同的世道,又該如何處世呢?孟子的觀點是:“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得志”指人生得志,如為政一方或當朝掌權。如周文王的祖父古公被推為部落首領后,遇戎狄的薰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就把財物給了他們,以保證自己的部族免受戰(zhàn)爭之難,保障了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薰育族后來又來侵擾,想奪取土地和人民,古公為了民眾的生命安全,在勸住因憤怒想要奮起抗擊的民眾后,就率領家眾離開自己辛苦經營的豳地,經歷千難萬險遷移到了岐山腳下。結果豳地百姓扶老攜幼全跟著古公到了岐下,就連周邊鄰國的百姓也紛紛趕來投奔古公。古公的行為不是貪生怕死,而是遵循走和平道路、珍惜生命的“仁”“義”正道,所以周部落得以進一步興旺起來。
身材矮小的晏嬰(晏子)何以能成為齊國的三朝元老?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晏嬰能做到“與民由之”。有一次,寵臣梁丘據替齊景公找了一個叫虞的流行音樂歌手,于是景公徹夜笙歌,竟連第二天的上朝都忘了。晏嬰知道后,立即逮捕并遣返了虞,再去景公那兒直諫,指出景公聽流行音樂是違禮之舉,必定導致亡國,最后景公認錯改正。
第三個問題是不得志又如何處世。世上的人得志者少,不得志者多;人的一生得志時間短,不得志時間長。連孔子、孟子等都一生不太得志,何況常人?大丈夫如果不得志該如何呢?答案是“獨行其道”。孔子、孟子都是這方面的代表。就是前面提到的晏嬰,也有不得志的時候。齊莊公繼位后崇尚勇力,不顧道義,也討厭晏子,便在酒宴上讓樂工連唱三遍“已哉!已哉!寡人不能說也,爾何來為?(算了!算了!寡人我不能高興,你來干什么)”。晏子聽懂后進行了勸諫,但莊公不聽。于是晏子便把受賞得來的貴重物品全部繳還給莊公,那些不值錢而可以賣的就送到市場上去。做完這一切后,便步行東去,直到濱海一個小村子里,自己過起耕讀生活。后來齊莊公被大臣崔杼所弒,齊景公繼位,又把晏子召了回去,并任其為相。晏子不貪財,不戀位,即使做了農民也不忘修身(如果忘了修身,景公也不會再重用他了),這就是“獨行其道”,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
4.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評析】 “富貴”就是的“得志”之時,“貧賤”就是“不得志”,至于“威武”,是身處亂世,人經常會面臨別人的威脅。人處于富貴的境遇中,要做到內心不受惑亂;處于貧賤的惡劣境遇中,要做到內心志向堅定不移;而面對武力威迫,則要做到不屈服。這就是大丈夫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
晏嬰相齊景公時,曾多次受到景公的賞賜,但晏嬰都用各種借口一一謝絕。為什么?因為他首先考慮百姓的生活狀況還不怎么好,自己怎能接受更多的賞賜呢?心中有民有國,晏嬰才能做到富貴不淫。“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顏回為何能安貧樂道?因為“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內心志向可謂堅定矣!子路自從入了儒門后,他真得做到了在“威武”面前不屈服?!蹲髠鳌酚涊d了子路死時的情境。子路擔任衛(wèi)大夫孔悝的家宰,孔悝的舅舅蒯聵(衛(wèi)太子)作亂,并強迫孔悝加盟,子路以為這樣做違禮,堅決不從,并為了救主,在孔悝其他家臣都往外逃難并勸子路也一起逃時,子路卻想盡辦法進城,他說:“吃了他的俸祿,不應躲避禍難。”結果與蒯聵派來的武士決斗,子路被對方用戈擊中,連帽帶也被砍斷了,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便從容地系好帽帶而死。晏嬰、顏淵、子路,這些人心中有仁德、生活不違禮、行為堅守道義,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總之,孟子關于堅守仁義仁的處世之道,千百年來,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仁人志士,讓他們在實現(xiàn)抱負的路上,永遠正道直行,成就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業(yè)績。
三、總結全文,背誦全文
貧賤不能移——陶淵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顏真卿、聞一多、劉胡蘭。
富貴不能淫
重點字詞:女、丈夫、戒、淫、命、順、正、獨、行
重點語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21 《孟子》二章第二課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1.放錄音,學生根據錄音劃分句子的節(jié)奏。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2.對照注釋同桌間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務。
(1)通假字
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讀bì,通“弼”,輔佐 )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慮 (衡:同“橫”,梗塞、不順)
(2)古今異義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古義:搗土用的杵。今義:建筑、修建。)
(3)詞類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痛苦)
勞其筋骨 (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其體膚 (餓: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饑餓)
空乏其身 (空乏:形容詞使動用法,使 ……受到貧困之苦)
行拂亂其所為 (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
二、賞析課文,把握論證方法
1.指名讀第1段。
(1)問題:本段列舉了六位圣賢的典型事例,六個事例的共同點是什么呢?這在論證中屬于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第1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說明擔負重任的人,事先必經受一番艱苦的磨煉,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依據。
(2)理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
明確:“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也”表句中停頓,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3)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是什么?這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明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是從思想、生活、行為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4)“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明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齊讀第2段。
教師歸納:文章從外在表現(xiàn)和內心反應兩個方面來闡明犯了錯誤后的態(tài)度。人是這樣,國家更應這樣。于是在文章的末尾得出結論: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三、課堂總結
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具有憂患意識,做到“未雨綢繆”,而不是“臨渴而掘井”。
四、布置作業(yè)
1.課下繼續(xù)背誦兩篇課文。
關于造就人才才能從磨煉中來才能從奮斗中來生于憂患關于治理國家:居安——亡國——死于安樂
幼兒園學習網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