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5
這是夢回繁華旁批,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了解《清明上河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
二、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學習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性和準確性。
三、閱讀課文。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藝術創造力和才華,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標出重要詞句。
二、以下生字和新詞要會寫并懂得意思。
擅長--指在某方面有特長。田疇--田地等。簇擁--很多人緊緊圍繞著或衛護著。踏青-- 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遒勁--雄健有力。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出現的寒冷天氣。長途跋涉--形容路途遙遠,行路辛苦。摩肩接踵--肩并肩,腳碰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絡繹不絕--形容行人車馬來來往往,接連不斷。
三、整體感知
本文以《夢回繁華》為題,介紹了《清明上河圖》這一國寶級畫作,描摹北宋時期繁華的市井風茂。豐富了人們對當時社會風貌的認識,激發了人們對古代生活的想象。
請同學們思考,文章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3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寫了《清明上河圖》產生的歷史背景、意義和作者張澤端的生平。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具體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畫作的內容。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寫《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色。
四、探究課文
1、作者是用怎樣的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作者在介紹《清明上河圖》時采用了空間順序,文中的“畫卷開卷處”“畫面中段”“后段”三個詞語可以體現出來。)
2、同學們讀第二自然段,看第四句話中的“可能”一詞能否去掉?為什么?請同學回答。
明確:不能。“可能”一詞表示推測、估計,意思是說畫《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時間不確定,如果去掉就變成了肯定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間,與原意不符,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和準確性。
3、請同學讀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請同學回答。
明確: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用具體的數據對《清明上河圖》的長寬加以說明,讓讀者對這幅畫的規模有直觀的了解,使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4、齊讀第五自然段,看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話在這段話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這句話是本段的中心句,簡明扼要地介紹《清明上河圖》的畫作特點,在段落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
5、請同學們讀第四、五自然段,看作者在寫作的時候,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請學生回答。
明確:作者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語,不僅概括力強,而且使文章的語言典雅而富有韻味。如“疏林薄霧,農舍田疇,春寒料峭“寫出了春天乍暖還寒時候優美的田園風光;“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士農工商,男女老幼,各行各業,無所不備”寫出了當時汴京的繁華熱鬧場景;”內容龐大,卻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清晰,結構嚴謹“則準確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圖》畫作的特點。
教學目標:
1.學習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養成圈點勾畫批注的習慣。
2.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3.通過學習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指導學生采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2. 指導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恰當使用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以及說明方法對于語言特色的影響。
教學創意:
1.學生自己討論學習目標和方法,確定學習方案。
2.反復使用瀏覽加細讀的方法,隨時進行勾畫批注。
3.通過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會說明語言的特色。
教學流程:
一、欣賞圖畫,選擇畫作局部,口頭說明內容。
(一)教師展示圖畫,介紹經歷。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是我國繪畫的無價之寶。在它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也是后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歷經劫難,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這節課就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宋代社會,體會一下《清明上河圖》展現的宋代生活。
(二)學生選擇局部,口頭說明。
現在讓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幅圖上有什么?選擇一個局部,用自己的話對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說明。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用圖片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試圖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畫作內容,可以和后面學習本文語言特點的時候作比較,讓學生體會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準確典雅,條理清楚。)
二、閱讀“提示”,討論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方法。
(一)學生瀏覽課文,明確說明對象特征,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讀法在文中篩選出主要信息。
(二)結合“閱讀提示”和前面三課的學習經驗,分組討論,確定本課學習目標和方法。
明確:1.學習目標:弄清本文說明順序,注意到說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詞造句即說明語言的特點;2.學習方法:瀏覽全文和細讀課文;抓關鍵語句。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快速瀏覽和勾畫關鍵詞句的方法,對說明對象有了整體把握,隨后教師不必急著進入學習,建議首先引導學生閱讀“閱讀提示”,回憶過去三篇課文的學習,自己來確定學習目標和方法,這樣有利于形成說明文成熟的閱讀策略。)
三、瀏覽課文,明確文章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一)學生用瀏覽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進而理清說明順序。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2:作者介紹了這幅畫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畫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學生勾畫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作背景,引出本文說明對象。第二段介紹了作者張擇端及其創作動機,強調了畫作“夢回繁華”的主題。第三到五段,具體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內容、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二)學生判定全文說明順序,并細讀第四段,判斷局部說明順序。
學生明確:全文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各方面的情況,第四段采用空間順序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條理清楚,結構嚴謹。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瀏覽全文和勾畫中心句的方法,對課文內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夠理清說明順序。由于第四段說明順序的特殊性,學生對課文重點也有了關注意識,為下面提出細讀任務作鋪墊。)
四、細讀課文,學習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
(一)瀏覽全文,勾連文題,理解本文中心,確定閱讀重點。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3:哪些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作者是根據什么確定說明的重點的?讀題,在文中勾畫批注,找出與題目相呼應的句子。
學生明確:畫面的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即第四段。“夢回繁華”的意思是指這幅畫表現了作者夢回故土,懷念繁華生活的心情,“繁華”即是這幅畫的內容所表現的主題,也是本文說明畫作的重點和靈魂。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教師繼續提出任務,學生采用瀏覽課文和勾畫關鍵句的方法,理解題目含義,明確課文重點,為下面的細讀課文做準備。)
(二)細讀課文第四段,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4:在書上批注第四段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學生明確: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著力描摹畫面的整體和細節,再現了它所描繪的社會生活,使說明更形象更清楚。
教師點撥:在《中國石拱橋》一文中也接觸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兩文都選擇了摹狀貌這一方法?
學生明確:1.在說明盧溝橋的時候,也用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通過描摹盧溝橋欄桿上千態萬狀的獅子,說明中國石拱橋“造型優美”的特點。2.恰當使用說明方法才會使說明更準確更清楚。無論是中國石拱橋造型的優美,還是《清明上河圖》畫面的繁華,用摹狀貌才能使說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說明方法的選擇是由說明對象的特點決定的。3.摹狀貌的方法給說明語言增添了生動性。
(三)瀏覽全文,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5:瀏覽全文,在文中勾畫批注,結合例句辨析課文中還用到哪些說明方法?具體有什么作用?
學生明確:課文還用到了多種說明方法,如列數字使說明穩妥準確,給讀者以明確的印象;引用使說明更有權威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說明更通俗更形象。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同時為體味說明語言的生動性作鋪墊。前面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方法,讓學生結合具體句子進行練習不是難事。)
(四)瀏覽全文,細讀第四段,體會本文語言風格的不同,總結語言特色。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6:查看自己在書上關于說明方法的勾畫批注,思考不同
的說明方法使語言呈現出怎樣不同的特色。
學生明確:本文語言既平實準確又生動典雅。例如列數據使說明更準確穩妥,使語言顯得更準確、平實;打比方、引用和摹狀貌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引用更使文章語言有底蘊有文氣。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7:重點品讀第四段,勾畫: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了內容的“繁華”和語言的典雅?對照學習課文之前同學們介紹畫面內容的語言體會。
學生明確:1.本文語言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即準確平實。例如用列數據舉等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具體;2、本文語言也體現了說明語言的多樣性,如生動典雅。這主要體現在摹狀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引用古典文獻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特別是第四段為了說明畫作內容表現的“繁華”,大量使用四字詞語描摹畫面內容,再現北宋時代的繁榮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語言生動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而我們自己的語言一是缺乏條理,二是缺乏文氣。
教師點撥:對于一幅中外聞名的古名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語言不僅增強了文章生動性,更是與說明對象相契合。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對學生來說,語言的學習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味語言的不同特點,學生學習語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觀又深刻的。既從表面上結合具體句子看到語言特色的不同,也從內在體會到為什么語言會呈現出這種不同,避免學生機械地記憶語言特點,不能學以致用。)
五、課堂小結,布置閱讀任務,進行課外拓展。
最后和學生一起總結本課所得:
1.本文扣住“繁華”,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背景、作品內涵、整體情況和畫面內容、藝術手法及文化價值。重點在于運用生動形象的摹狀貌的說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說明語言為我們再現這幅畫所表現的北宋時期空前繁榮的城市生活。
2.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閱讀類文。通過抓關鍵句來理清文章內容和思路,弄清說明順序;結合具體例句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同時注意到不同的說明方法帶來語言的不同風格;
3.隨時勾畫批注,養成習慣。特別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批注在書上相應位置,以供日后檢索,常讀常新。
《清明上河圖》還有很多值得探究之處。建議學生課外閱讀關于《清明上河圖》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解讀<清明上河圖>》《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等書,進一步了解這幅名畫。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通過小結反復強化說明文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成熟的說明文閱讀策略。課外閱讀拓展既是對課的內容進行拓展,也可以對課的方法進行檢驗。)
1.快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出文章關鍵的詞語和句子,把握文章內容。
2.明確本文的說明對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學習作者運用多種說明方法來介紹說明對象。(重點)
3.仔細品讀文章語句,體會本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難點)
4.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偉大成就,認識我國古代高超的藝術水平和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民族自豪感。
1.圈點勾畫法;2.品讀法;3.討論探究法。
步驟一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豐富的構圖、逼真的場景、繁多的畫面聞名于世,是我國國寶級畫作,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清明上河圖》的文章——《夢回繁華》,去領略中國畫的博大精深。
步驟二 自學互研 自我感悟
1.《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生卒年不詳),字正道,瑯琊東武(今中國山東諸城)人。中國北宋時期的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面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清明上河圖》系宋代名畫,此畫距今近900多年歷史。畫縱25.5cm、橫525cm,作者采用了俯渺法描繪全圖,描繪了京城汴梁從城郊、汴河到城內街市的繁華景象。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構圖起伏有序,筆墨技巧兼工帶寫,人物生動傳神。畫中細致地描繪了汴河上舟船往復,飛虹臥波;店鋪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人物生動傳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橋梁、樹木、河流等至臻至妙,惟妙惟肖。
2.字詞積累
汴梁(biàn)
徽宗(huī)
料峭(qiào) 跋涉(bá shè)
舳艫(zhú lú) 沉檀(tán)
樞紐(shū) 無暇(xiá)
遒勁(qiú) 摩肩接踵(zhǒng)
絡繹不絕(luò yì)
設色:(繪畫)涂色,著色。
工:善于(畫)。
料峭:微寒。
遒勁:雄健有力。
跋涉:爬山過水,形容旅途艱苦。
摩肩接踵:肩并肩,腳碰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踵,腳后跟。
絡繹不絕:形容行人很多,往來不斷。
3.閱讀感知。
(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2)文章從哪幾方面介紹它的?
(1)介紹《清明上河圖》的作者、作畫時間。
(2)介紹《清明上河圖》描繪的主要內容。
(3)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價值。
步驟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一、再讀課文,深入了解課文。
1.文章開頭寫了哪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開頭寫了北宋時期商業手工業的迅速發展以及繪畫題材的拓展。目的是引出本文的說明對象——《清明上河圖》。
2.《清明上河圖》描繪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
京城汴梁從城郊、汴河到城內街市的繁華景象。
3.作者將《清明上河圖》比作什么?有什么作用?
作者把《清明上河圖》比喻為“一部樂章”,把畫面開卷處比喻為慢板、柔板,把畫面中段比喻為快板、緊板,把后段比喻為尾聲,形象生動的突出了《清明上河圖》的特點,引出下文對《清明上河圖》畫面內容的說明。
4.文中從哪幾方面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價值?
藝術價值和史學價值兩方面。
二、探究說明順序。
1.作者按怎樣的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的畫面內容的?
作者按照空間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的。
(1)畫面開卷處汴京近郊風光。
(2)畫面中段汴河兩岸的繁華情景。
(3)后段汴梁市區的街道。
2.畫面開頭處描繪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順序說明?
畫面開卷處描繪了汴京近郊風光:疏林薄霧中趕集的鄉人,岔道上踏青掃墓歸來的權貴,近處小路上騎驢的長途跋涉的行旅。
按由遠到近的空間順序說明。
三、探究說明方法。
1.在說明畫面中段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時,作者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舉例子。以“巨大的漕船”“宏敞的拱橋”“準備駛過拱橋的巨大漕船”三個事物為例,具體生動地說明了畫面中段的景象。
(2)打比方。說明“宏敞的拱橋”時,說他“結構精美,宛如飛虹”,形象的說明了拱橋的形態和氣勢。
(3)摹狀貌。對“準備駛過拱橋的巨大的漕船”的細節描繪,形象的再現了畫面內容,使讀者如同看見了畫作一般。
多種說明方法的綜合運用,介紹了畫面的內容,突出了畫面的特點,給人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2.除此之外,課文還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
(1)列數字。“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絹本,設色,縱25.5厘米,橫525厘米”運用準確的數字說明了《清明上河圖》的長度與寬度。
(2)引資料。“《東京夢華錄》中所記述的街巷、酒樓、飲食果子,以及‘天曉諸人入市’,‘諸色雜賣’等,都能在這畫面中找到生動的圖釋”引用《東京夢華錄》來說明《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寫實性很強的作品,畫中所繪與汴梁的記載基本一致。
四、探究說明語言。
這幅長卷人物繁多,場景復雜,但本文介紹得條理分明、細膩具體,結合文章內容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1)嚴謹準確。
如作文在介紹畫作的長和寬時,用“縱25.5厘米,橫525厘米”這種精確的數字來說明。又如“畫中所繪景物,與文獻中有關汴梁的記載基本一致”中“基本”用詞有分寸,既不絕對化,又能體現《清明上河圖》的寫實性。
(2)生動具體。
文中對畫面的描寫非常生動,大量的四字短語,不僅概括力強,且使文章的語言典雅而富有韻味。
步驟四 當堂演練 知識拓展
1.課后進一步查閱《清明上河圖》的有關資料,深入了解這幅名畫。
2.學習本文的介紹方法,介紹你熟悉的一幅名畫。
步驟五 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夢回
繁華《清明上河圖》的作者、作畫時間
《清明上河圖》
的主要內容開卷處汴京近郊風光
中段汴河兩岸的繁華情景
后段汴梁市區的街道
《清明上河圖》的價值
這篇課文是部編版八上新教材中的一篇新課文,同時也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閱讀提示”,這篇課文重點用來訓練學生學會瀏覽與細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7次自讀要求的提出,指導學生反復使用瀏覽全文和細讀重點段相結合的方法來自讀課文,面對關鍵性問題教師進行適當點撥,較好地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指導作用。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較好地運用教讀課文《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中學到的的學習經驗解決問題,例如對說明方法的判斷及其作用的分析,做得快速而準確,但是對說明方法的選擇這一難點,還需在日后說明文的閱讀和寫作中去深入體會。
語言的學習向來是學生的難點,結合說明方法來品味說明語言這一教學創意從根本上來說也是為了使學生理解說明方法的選擇關乎說明的準確性和可讀性。在這篇文章的學習中學生對此已經有了一些認識,相信日后隨著他們對語言文字理解能力的增強,會有更通透的理解,隨之對文字有更強的理解和駕馭能力。
關于這幅畫所表現的深刻內涵,通過一定的拓展閱讀可以讓學生對這幅畫有更多的探究興趣,但是不必要提出過多的具體要求。將來隨著他們的知識水平和閱歷的增長,對事物認識和感悟自會進入新的境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