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07
這是永久的生命教案的主要內容,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思想】
【指導思想】 立足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運用現代教學媒介,通過具體、直觀的資料,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篇議論性的哲理散文,就是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永恒。這類散文往往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蘊深廣,給人以哲理的啟示和情感的熏陶。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作者觀點。
2、通過默讀、批注等多種方法來把握哲理散文的特點,理解作品的內容及作者的情感。
3、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習重難點】
1、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2、精讀品味,欣賞富有哲理的語言及欲揚先抑寫法的妙處。
【教學環境】
1、軟件環境:PPT軟件(多媒體課件)
2、硬件環境:多媒體教室、U盤。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有人說,生命偉大而神秘,豐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說,生命是短暫的,哪會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讓我們來聽聽作家嚴文井的答案吧!
【板書】 《永久的生命》
二、讀通課文 把握語調
請同學們利用工具書讀通課文,朗讀時要注意語調的把握。
朗讀指導:感情激烈處聲音要響亮,語調高昂;感情平靜處要讀得深沉些。
三、讀懂課文 質疑•感悟
請同學們運用質疑式批注和感悟式批注閱讀課文,將自己的疑問和感悟圈點勾畫出來,5分鐘后交流展示。
1、作者開頭是怎樣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處?
【明確】作者從生活中一些細瑣的事情入手,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的變化來表現出生命的易逝。這樣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更有利于我們感知生命的易逝。
2、作者為什么說“我們都非常可憐”?
【明確】因為過去了的生命永不再回來,我們的力量是那樣的渺小,對于生命上的事我們絲毫不能做主。這里用到了欲揚先抑的手法,為下一步贊美生命做鋪墊。
3、作者如何舉出“地上的小草”來論證“生命自身的不朽”?
【明確】這里采用了擬人的手法來表現生命自身的偉大,生命能夠不絕的創造新的生命
4、“分開來”和“合起來”分別指什么?
【明確】“分開來”指生命個體。“合起來”指大自然的生命總稱。
5、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最后一段采用議論的表達方式,點明主旨,深化主題。進一步論述了生命就是一個奇跡,它將永久存在,增強了文章的表現了和感染力。
四、我筆書我心
請以“寫給石縫中的小草/寫給雪地里的嫩芽”為題表達對生命永久性的感悟。字數:100字。(要求用第二人稱。)
【板書】
永久的生命
嚴文井
生命的易逝(欲揚先抑)
生命的永久(正面展開)
生命的奇跡(贊美生命)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我設計了四個環節,即“讀通課文——讀通課文——交流探討——書寫感悟”,指導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四個環節感受文章所體現的生命的永恒,自讀自悟,抓住重點詞語,品讀賞析,并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讀通課文、把握語調。在此環節,我讓同學們利用工具書讀通課文,朗讀時要注意語調的把握。 同時,我還給出了學生朗讀指導:感情激烈處聲音要響亮,語調高昂;感情平靜處要讀得深沉些。 讓學生在朗讀時也有章可循。
讀通課文、質疑感悟。議論性的哲理散文以說理為主,其寫作目的是要通過富有哲理的形象,帶有感情的敘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給我們提供一個廣闊的思考和聯想的空間。因此,這個環節我設計讓學生運用質疑式批注和感悟式批注靜靜讀課文,同時將自己的疑問和感悟圈點勾畫出來,之后與大家交流探討。
交流探討、暢談感悟。自讀課文要學生結合課文“旁批”和“閱讀提示”質疑解惑、暢談感悟。此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大膽的提出自己的疑問,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并及時解惑,而老師只是適時、適法、適度的精講點撥。在學生一次次的質疑解惑、暢談感悟過程中,我們的學習目標也基本完成。
書寫感悟、升華情感。有了對生命更深刻的思考,我們就要用筆及時的書寫下來。在此環節,我給了學生兩幅圖片,讓學生結合對生命永久性的感悟,寫一篇100字的小片段。此環節的設置把學生只停留在對生命思考變成一篇篇的體會,從而高唱生命的凱歌。
總之,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為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在這片天地里,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在閱讀中,學生不是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甚至創造。
知識與能力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結構及揣摩文章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過程中,理清文章結構,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在老師的點撥下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點
理解文章的內容,總體把握作者的思想傾向。
難點
揣摩語言及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引導學生朗讀,以探究式教學為主。
多媒體 音頻朗讀
《永久的生命》
(視頻導入)
視頻播放:一粒種子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一條小溪從雪山發源,流入大海。
導言:上面兩組畫面,讓我們看到生命的進程,感受生命的蓬勃。生命,是大自然偉大的作品,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語言來揭示生命的真諦,給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關于生命的文學財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兒這樣闡釋生命的意義:“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能夠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人生最寶貴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著名作家嚴文井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來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嚴文井(1915—2005),原名嚴文錦。湖北武昌人。現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兒童文學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聽音頻朗讀,然后學生自由朗讀。思考回答:
1.文題是“永久的生命”,讀罷課文,你覺得作者在文中對生命持怎樣的情感態度?
贊美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談生命易逝。
第二部分(第2~3段)談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第4~5段)贊美生命。
3.作者主要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先抑后揚。作者從時間過去永不再回來談起,談到個體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讓人無奈,這是“抑”;接著寫種族的生命是神奇的,偉大的,充滿活力的,“隨處顯示它的快樂和威勢”,這是“揚”,最后抒發對生命的贊美之情。層層鋪墊,將對生命的禮贊之情抒發到極致,凸顯文章主旨。
1.第一段末尾寫道:“我們都非常可憐!”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過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來,你的力量是那樣的小,對于生命上的事你絲毫不能做主。
2.怎樣理解“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動著,永遠不朽”?
作者在第二段中以“小草”“小牛犢”為喻,闡釋了“生命自身的神奇”。小草卑微而柔弱,然而“春風吹又生”,永不休止的繁殖著,蔓延著,隨處顯示它的快樂和威勢。不斷給世界以色彩,不斷給世界以芬芳。
3.如何理解“生命在那些終于要凋謝的花朵里永存”?
“凋謝”的是一個個個體,一朵朵花朵。“永存”的是生命永不休止的繁殖著,蔓延著,隨處顯示它的快樂和威勢。不斷給世界以色彩,不斷給世界以芬芳。永遠充滿生機。
1.條理清晰,層層深入。
作者從時間過去永不再回來談起,談到個體的生命容易逝去,人力不可挽回,讓人無奈;接著寫種族的生命是神奇的,偉大的,充滿活力的,“隨處顯示它的快樂和威勢”,層層鋪墊,層層蓄勢,水到渠成地抒發對生命的贊美之情。將對生命的禮贊之情抒發到極致,凸顯文章主旨。
2.欲揚先抑,凸顯主旨。
分析見前面“整體感知3”。
永久的生命生命易逝
豁達生命神奇
樂觀贊美生命
積極
《我為什么而活著》
“我為什么而活著?”古往今來,人們何止千百次地這樣追問過自己。我們究竟為什么而活著,這個問題太簡單又太復雜。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經成為人間的匆匆過客;有人搜古尋今,苦思冥想,終其一生也未能參透其中玄機。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呢?今天我們來看看羅素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
羅素(1872—1970),英國哲學家、數學家、作家,又被公認為“富有鼓動天才的辯論家”。在1950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百科全書式文學家”。95歲高齡完成《羅素自傳》的寫作。
1.聽讀。聽音頻朗讀,認識生字。
遏(è)制 颶(jù)風 瀕(bīn)臨 俯瞰(kàn)
2.指點學生朗讀。說說作者一生為什么而活著?
渴望愛情,追求知識,同情苦難。
3.大聲朗讀課文,說說文章的結構特點。
第一部分(第1段):總說。開篇點題,用凝練的語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2~4段):分說。
第一層(第2段):解說渴望愛情的原因。
第二層(第3段):解說渴求什么樣的知識。
第三層(第4段):具體解說對人類苦難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段):總結,這樣的人生,作者覺得活著值得。表達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1.默讀課文,畫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句子。然后采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探討解答。
(1)這三種感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這個句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了這三種感情對作者人生強有力的影響。而“苦海”“絕望”則表明這三種感情給他帶來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不安和痛苦。面對追求過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為自己的渺小感到無奈和絕望。
這句話,作者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語言含蓄生動,充滿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其次是因為愛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
這個句子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形象而充滿詩意的語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體驗。“冰冷死寂”“深不可測”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襯出愛情的可貴美好,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的熱切追求。
(3)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總把我帶回塵世。
這句話點明了愛情、知識與同情的內在聯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滿理性的語言揭示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愛情、知識的真正動力。這體現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
2.問題探究
(1)概括說出作者渴望愛情的原因。
作者說,追求愛情,有三方面的原因:①愛情可以帶來狂喜;②愛情可以擺脫孤獨;③愛的結合可以使人看到夢想的天堂的縮影。總之,愛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愛情,則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這里,作者把愛情描寫得極其美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2)作者尋求知識體現在對哪些領域的追求?
這里寫了追求知識的三個方面:①了解人類心靈;②了解星星為什么發光;③理解畢達哥拉斯的力量。這三方面實際上包含了人類知識的幾個重要方面:人、自然、社會。他追求知識,生命不息,寫作不輟,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無數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獻給了人類。
(3)指出作者同情人類苦難的具體內涵。
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難的人們:饑餓中的孩子、被壓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無依的老人。體現了一個偉大思想家拯救人類苦難的良知。但作者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他對苦難的拯救往往失敗,這就使人更加痛苦。
(4)最后一段,作者說:“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我活著值得”。
羅素覺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確而崇高的,回顧一生,問心無愧,并且不無欣慰。可以說,這篇文章,是羅素生活的宣言書,其實也是古今中外許多偉大人物生活的共同準則,它具有普遍意義,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課文中,作者用凝練含蓄的語言敘寫了自己一生的純潔而無比強烈的人生追求,表達了作者博大寬廣的胸懷和樂觀積極的態度。激勵我們有所追求,奮發向上。
我為什么而活著渴望愛情追求知識同情苦難胸懷博大 積極樂觀
本課兩篇散文都與生命密切相關,那么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這是教師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真正的教育總是充滿活力和生氣,通過教師言傳身教、潤物無聲的熏陶,對個體生命的肯定、激勵、褒揚,創造自由舒展的空間,使學生充滿對生命的熱愛,具有昂揚向上的精神,學生個體生命情感在積極、活潑、明朗的教育環境中得以無聲地滋潤、涵化、延展、厚實,把教育中的個體生命引向高處。課堂教學是進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們應該讓生命教育走進課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和生命意識。生命教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關系到中華民族素質提高的大事。這也是我們教師的職責所在。16 昆明的雨
知識與能力
1.把握文章內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
2.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3.學習作者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碎事物表情達意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品味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作者對身邊美的事物的關注,對往昔生活的懷念。
重點
把握文章內容,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體會作者平
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難點
學習作者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碎事物表情達意的寫法。
討論法和點撥法相結、合作探究。
作者給寧坤的那幅畫、昆明雨中的照片、多媒體課件等。
同學們,你喜歡雨嗎?(喜歡)為什么喜歡雨?(同學們各抒己見)是啊,“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雨,潤物無聲;“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秋雨,惹人愁思。今天,我們跟隨汪曾祺去感受一下昆明的雨。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昆明的雨》寫于1984年5月19日,首次發表于1984年第十期的《滇池》上。汪曾祺在西南聯大和昆明生活了七年。在這一時期,他不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還結識了很多的師長和朋友,開始走上文學道路,還結識了后來和他相知相愛的施松卿。昆明是他的第二故鄉。在他晚年的詩文書畫中,隨處可見他對故土、故人、故事的懷念之情。
1.播放音頻朗讀,學生聽讀,認識生字。
鮮腴(xiān yú) 籬笆(lí ba) 雞 菌(jī zōng jùn)
八卦(bā guà) 密匝匝(mì zā zā)
2.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說說昆明的雨有什么特點。
①雨季長,但不使人厭煩,不使人氣悶,人很舒服;②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③是濃綠的。
3.文章除了寫雨,還寫到了什么?這些與“昆明的雨”有什么關系?
仙人掌、各種菌子、楊梅、緬桂花等事物,還寫到了為寧坤作畫、與德熙去小酒館喝酒。
這些人、事、物都是昆明雨季特有的。
4.作者對昆明的雨有怎樣的情感?
喜愛、懷念。
1.文章寫昆明的雨,為什么從寧坤要“我”作畫寫起?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①畫上所畫的倒掛而開花的仙人掌、青頭菌和牛肝菌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現象和產物,突出昆明的雨多;②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的描述,從而吸引讀者。
2.“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為什么?
在雨的滋潤之下,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昆明的菌子?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①種類多。牛肝菌、青頭菌、雞 、干巴菌、雞油菌等。
②數量多。“家家飯館賣”“連西南聯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雞 隨處可見。
③味道鮮美。牛肝菌滑嫩鮮香;雞 味道鮮濃,無可方比;干巴菌“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
④色澤誘人。青頭菌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高;雞油菌顏色淺黃,做菜時配色用。
作者娓娓道來,在自然平淡的敘述中流露作者對昆明雨的喜愛,對昔日生活的懷念。
4.作者如何描寫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外貌、語言描寫,生動地展現了賣楊梅女孩子的嬌美情態,襯托昆明的雨的柔美,抒發作者的懷念和喜愛之情。
5.“四十年后,我還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天,我和德熙去小酒館喝酒有怎樣的情味?
①雨引起的一點淡淡的鄉愁;②雨中的美景讓人陶醉而產生的閑適和恬淡之感。
6.結尾獨句成段,請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說說其作用。
內容上,深化主題,表達對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結構上,照應第三段,收束全文,使文章結構完整嚴謹。
在汪曾祺的筆下,昆明的雨有什么特點?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這樣的雨讓作者喜愛、懷念。那么作者是怎樣表現出這種情感的呢?
1.散文最大的特點是“形散而神聚”,要做到“神聚”,就要有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昆明的雨。
2.文章圍繞“昆明的雨”寫了哪些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我”給寧坤的畫及題字,引出昆明的雨。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回憶昆明的雨及與雨有關的人和事,表達對往事的懷念。
第一層(第2自然段):用“我想念昆明的雨”獨句為段,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調。
第二層(第3~5自然段):敘寫昆明的雨的特點:雨季長;不使人厭煩,不使人氣悶;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是濃綠的。
第三層(第6~10自然段):寫昆明雨季特有的人、事、物,透露作者對往昔生活的懷念。
第四層(第11自然段):以“我想念昆明的雨”收束全文,呼應前文。
1.自由朗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文字,想想喜歡的原因。
2.研讀第7段,說說作者在語言的運用上有什么特點。
親切自然,平淡樸實。例如:①“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元那樣大,滴溜兒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運用口語,親切自然,如話家常,作者對往事的懷念之情蘊含其中。②在敘寫菌子的色、香、味的同時,還用平淡樸實的語言講了一個與菌子有關的笑話,既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又增加了文章的情味。
3.學生賞析,自由發言。
①如9段中對大緬桂名字的來歷的敘述,平淡樸實,娓娓道來,很有情味。
②又如9段中“我在若園巷二號住過,院里有一棵大緬桂,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加點的詞都是口語式的大白話,親切自然、平淡樸實中蘊含著作者的喜愛和深切的懷念。
這篇散文以“昆明的雨”為線索,敘寫了昆明的雨的特點,回憶了與雨有關的人、事、物,表達了作者對昆明的雨的喜愛之情及對往昔生活的深切懷念。
1.語言平淡樸實,如話家常。(見前面“品味語言”)
2.以小見大。
文章選取昆明雨季特有的物,如仙人掌、各類菌子、楊梅、緬桂花等物,用這些平常之物寄托作者對昆明的愛,對生活的愛。
昆明的雨長
想念
口語不氣悶
喜愛
自然明亮
感激
平淡豐滿
贊美
清新使人動情濃綠(民風、人情、生活)(動亂年代少有的寧靜與恬然)
汪曾祺的散文大多用平淡親切的語言敘述“凡人小事”來表現主題,我以讀帶品,在反復誦讀中把握作者的寫作風格,體會其中蘊含的作者的深情。這樣的“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好。
剛剛編輯好的內容,由于學生來交流,慌忙之下按了返回,結果800字的反思就不見了,自動清零。真的是郁悶,從頭再來吧!
今天早上七點回到房間,開始素讀課文,讀了四遍才理解嚴文井先生對生命的詮釋。開篇先說時間流逝,一去不返,智者都沒法,我們只能悲觀的看待。先是抑下去,為后文的揚蓄勢。接著宕開一筆,人們不應該感到悲觀,應該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的流動,永遠不朽。繼續議論生命的奇跡,他分開是暫時的,合起來卻是永久。從個體與總體兩個角度看,最終它卻是永遠存在,它充滿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著,蔓延著,隨處宣示它的快樂和威勢。多美的句子,多富哲理的語句。后面贊美生命,贊美那毀滅不掉的生命!最后以“凋謝和不朽混為一體,這就是奇跡”做結,深意與詩意相結合。
八點開始思考如何上這一課,這是一篇自讀課文,議論性的散文,也是哲理散文。對生命的理解,生命的感悟,小小的學生真的好難,為了上好這一課,我繼續深入文本,自己解讀,找教參,看專家解讀,全方位的理解文本,做到心中有數,教參中說“文章從很遠處落筆,最終落到現實中來。好的議論性散文并不空談哲理,總是與現實保持這一定的聯系。”那么我就以此為契機,找學生的生命體驗,聯系學生落到實處。10點備完課。
10.30上課,課堂中:1.同學們今天我們談一個永恒的話題“生命”,你們對生命有何理解,用一個詞修飾出來?“短暫的生命”“有限的生命”“豐富的生命”……今天我們看看嚴文井先生對生命的詮釋。2.板書標題,同學們讀一遍課文,看嚴文井是怎樣理解生命的?(看一遍之后)看得懂嗎?我來范讀一遍,同學們仔細的聽,認真的勾畫重點句。3.學生依然很茫然,我繼續引導,結合旁批看每一自然段,作者是怎樣論述的?學生漸入文中,畫出重點句,提問學生開始怎么寫的?時間流逝,我們真可憐!連智者都無能為力!我就延續說真的可憐,難道我們要悲觀下去嗎?生說,不應該悲觀,應該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動著永遠不朽。(哲理句子值得思索)教學推進艱難,學生對生命的感悟不深,句子理解有困難,我就舉例助學,抓住個體與總體的區別,重點第三四段。生命是一個不懂疲倦的旅客,總是只暫時在哪一個個體內住一會,便又離開前去。那些個體消逝了,它卻永遠存在。(讓學生朗讀,不理解就讓朗誦,重點詞“總是”“又”“永遠”這樣學生就相對容易理解)富有哲理的“凋謝與不朽混為一體,這就是奇跡”讓學生補寫一句“這就是永久的生命”幫助學習。
課堂終究要落地生根,學生理解了嚴文井先生的文章,我們自己對生命有怎樣的態度與體悟?延續開頭的問題,重點聯系第一段“有限的歲月只能一度為你所有,它們既然離開,就永遠不會再返回!”拓展訓練,談生命。
(學生一)生命很短暫,一定要抓住現在,過精彩的生活,過有意義的生活,不虛度年華。
(學生二)生命可貴,珍愛生命,關愛自己,不做有危險的事,過精彩的生活,當然要努力學習。
教師提醒,我們可以結合自身的情況說,盡量聯系實際,不說空話,大話套話。
(學生三)生命有限,珍惜今天,此刻,把能掌握的現在做好,上課不能睡覺,不能浪費時間,在最好的年紀里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教學的得失:1.做的欣慰的是,聯系實際,讓學生進入角色,建立聯系。讓其思考,雖然淺顯但有一定的訓練。
2.不足處,沒有把議論性散文特點講出來,手法沒有講,欲揚先抑,對比等。課堂的時間把控不合理前松后緊,該拓展的虛度光陰的詩句沒有講到,把學生的主體性體現的不夠充分。自讀課文的教學沒有體現。
難上的一課,感覺差的太遠。漫步語文路,艱難向上走!
永久的生命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3.認識個體的生命是短暫的,人類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暫的生命去創造永久的價值。
前預習:
1,初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2,了解作者,劃分層次結構
3,理解修辭的 作用,概括本文的寫作手法
4,認識個體的生命是短暫的,人類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暫的生命去創造永久的價值
后預習:(5分鐘)
1,初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2,了解作者,劃分層次結構
3,理解修辭的 作用,概括本文的寫作手法
4,問題探究:(1)第一段末尾寫道:在這件事上“我們都非常可憐”。為什么這樣說?
(2)文章第二段用“地面 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3).最后一段說“我們了解了生命的真實意義”,你覺得“生命的真實意義”指什么?
5,作者對生命本質有怎樣的認識?談談你的理解,學生自己探索,自由發言。
教法:合作探究
課時:一課時
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說,生命,偉大而神秘,豐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說,世上沒有永恒的春天,亦沒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讓我們來聽聽作者嚴文井的答案吧!
二,展示:(10分鐘)
1,生字難字
臼齒(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謝(diāo) 洗滌(dí) 俯瞰(kàn) 遏制(è)
多音辨析
口號(hào) 顫栗(zhàn)
號 顫
呼號(háo) 顫抖(chàn)
形似辨析
點綴(zhuì) 瀕臨(bīn)
啜泣(chuò) 頻率(pín)
2,作者介紹
嚴文井(1915--2005),原名嚴文錦。湖北武昌人。當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兒童文學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黨員,《人民文學》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3,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論述層次
第一層:(第一自然段)談生命的易逝,表現出人對生命的無奈。
第二層(第二至四自然段)通過小草和牛犢具體表現生命永久不朽的意義。
第三層(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實意義,聯系現實生活,高唱生命的凱歌。
二,合作探究:(10分鐘)
1,第一段末尾寫道:“在這件事上我們都是這樣可憐!”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過去了的日子永不會再回來,你的力量是那樣小,對于生命上的事你絲毫不能做主,只能“聽天由命”。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都非常可憐。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偉大:生命能夠不段地創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說“我們了解了生命的真實意義”,你覺得“生命的真實意義”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遠給世界以色彩、永遠給世界以芬芳。
三,深入探討:(5分鐘)
作者對生命本質有怎樣的認識?談談你的理解,學生自己探索,自由發言。
①每一個人的生命雖然是卑微、柔軟的,但整個人類的生命卻是無窮無盡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經歷種種磨難。但它是強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艱難困苦所阻擋。
③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創造無限的價值。
④我們都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⑤珍惜時間,珍愛生命,做有意義的事。
四,寫作特色:(5分鐘)
1,欲揚先抑,章法井然
在寫法上,先談生命的易逝,如“過去了的時間永不再回來”采用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然后再談生命的永久,以小草,小牛犢為例,從正面展開,指出“它卻永遠存在”;最后聯系現實生活,高唱生命的凱歌。
2,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語言通俗易懂,如“一個人到了三十歲的邊頭就會發現自己丟失了一些什么”“個人生命不像一件襯衣,當你發現它臟了,破了的時候,就可以脫下它來洗滌,把它再補好”。這樣通俗易懂的語句,闡述的卻是深邃的哲理。作者在行文中感情充沛,如“讓我們贊美生命,贊美那毀滅不掉的生命吧”,表達了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小結:
本文揭示出個體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體來說,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達了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要我們感謝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熱情回報生命。
拓展延伸:(10分鐘)
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寫意(xiě) 倘若(tǎn)
B.颶風(jiù) 遏制(è)
C.松懈(xiè) 俯瞰(kàn)
D.頻臨(pīn) 震顫(chàn)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學校定期開展的安全教育活動,讓廣大師生受益匪淺。
B.談論西青旅游及其影響力,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樂觀。
C.同學們都在爭分奪秒地復習,他卻苦心孤詣地沉迷于游戲,他的父母為此心急如焚。
D.如果學生對影視明星頂禮膜拜,就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3.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隨著京劇表演及臉譜制作等活動引入課堂,讓更多學生受到了收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
B.中國體育健兒正在積極備戰2020奧運會,他們將在賽場上努力拼搏,爭創佳績。
C.讀者深受喜愛的楊絳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風質樸、寓意深刻的作品。
D.“中國成語大會”節目受到中小學生喜愛,是因為其形式新穎,有文化內涵的原因。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培養“靜能量”,還要學會享受安靜,于安靜中汲取養分。當你煩躁不安時,不妨靜下心來, ;當你心灰意冷時,不妨靜下心來, ;當你志得意滿時,不妨靜下心來, 。
①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②想想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③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什么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