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3
這是赤壁教案板書,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三、內容結構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四、鑒賞要點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3、優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五、類文賞析
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麟,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行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chan)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責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乎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閱讀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習題: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1)是歲十月之望
(2)履巖
(3)披蒙茸
(4)適有孤鶴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如此良夜何
(2)顧安所得酒乎
(3)以待子不時之須
(4)江山不可復識矣
(5)聽其所止而休矣
3、這篇賦渲染的氣氛前后有什么變化?
4、孤鶴有什么象征意義?
5、末段所寫的夢境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夢境在創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6、末段所寫的夢境寄托作者怎樣的情思?
關于赤壁賦
赤壁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這篇名賦可以本文學習的重點。全賦5段,537字,中速誦讀約3分鐘,如用三課時教完,讀10遍也不過半小時。但讀10遍卻不一定能成誦。即令死記硬背強行記住還容易忘記,教師應當在幫助學生自讀注釋,教師釋疑解惑——這還會花太多時間。駢散夾雜的句式,參差錯落之中見整齊之美,聲韻之美,使全篇適于美讀。朗讀時,可播放配樂錄音,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意。指導朗讀應注意下列幾點:
1、讀出重音
2、讀出節奏
3、讀氣勢
4、讀出情感
背誦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節,而應注意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相機強化。下列教學手段當有助于學生背誦。
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句,明確其意義
《赤壁賦》名句長短交錯,短句變化較多。大部分短語為四字兩個節奏。設計這一練習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為背誦全賦打下堅實基礎。
2、根據文賦對仗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投影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羽化而登仙。
哀吾生之須臾,抱明月而長終。
設計這一練習的目的。這篇名賦對仗形式多樣化,有工對,也有寬對,有當句對,還有隔句對。在填空過程呂,既可感受蘇軾賦遣詞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貪圖蘇賦對仗藝術的精妙絕倫。
3、根據文賦押韻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投影
其聲嗚嗚然,慕,訴,,縷。,婦。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色,,竭,,適。
《赤壁賦》凡十二換韻,誦讀時注意這一特點,可以提高記憶效果。一首詩,,較之于一篇散文往往空易誦。《顯壁賦》是古代的散文詩,不獨表現于意境的詩化,也表現于變速器方形式的詩化。指導背誦不可不抓住這一特點
4、明確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換。討論歸納,
客主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悲情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況吾與子……”之況。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也子之所共適)。議論層次轉換的關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議論文字理中見景見情,尤其見高妙。
組織這場計論的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兩段層次,,并在此基礎背誦。這兩段是背誦全文的難點所在,對文意作一些簡單討論,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層次后背誦。
8、隨配樂朗誦跟讀一遍后,聆聽聲,師生一起背誦《赤壁賦》全文
備課資料:
1、烏臺詩案
(蘇軾)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元豐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摭其表①語,并媒孽所為詩以為訕②謗,逮赴臺獄③,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十月)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宋史》本傳)
①指《湖州謝上表》“不能追陪新進”等語。
②指“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舜無術”“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等指謫新法詩句。
③即御史臺監獄。因周遭遍植柏樹,上棲烏雅數千,俗稱烏臺、柏臺。
2、黃州詩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彀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吾兄弟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樂者,亦非世俗之樂,但胸品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樂事也。(蘇軾《與子明兄書》)
注: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眾生平等的觀念,道家熱愛生命的意識,使初到黃州的蘇軾于艱苦生活中獲得精神救贖。〈前赤壁賦〉表現的胸襟氣度,于上列詩文可見端倪。
3、巧借山川
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蘇軾《赤壁洞穴》)
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傳云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非也。(蘇軾《與范子豐書》)
4、文章體裁
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游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屯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實很好地結合起來了。這在前賦表現尤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到樂極生悲,產生對英雄業跡的感嘆和人生短暫的悲哀,又由此推宕開去,以達觀的態度自我寬慰,確切具行云流水之妙。(馬積高《賦史》)
一、課文悟讀
蘇軾在《赤壁賦》中借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了人生短暫、壯志難酬、縱情山水、及時行樂的思想情緒和生活態度。掩卷而思,這種復雜的情感態度,決定于儒、道、佛等文化在他身上的綜合積淀。
蘇軾小時候就立下遠大的志向,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像東漢范滂那樣有學問有氣節,為理想不惜以死相爭的巨人;步人仕途之時,也曾有“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民生的宏偉目標。
但由于和新黨政見不同,被小人誣陷入獄,進而被貶黃州,理想與現實再次出現巨大反差,心境和生活境況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所以和朋友游赤壁時,觸景生情,自然要抒“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驟得”的慨嘆,發壯志難酬的悲哀。
然而坎坷的經歷,囚犯般的黃州生活并沒有使蘇軾消沉下去,他以一種超然樂觀、曠達灑脫的胸懷和氣度,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境中自得其樂,于“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亨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種樂觀與灑脫,源于《莊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齊物的自然觀點。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與晝夜的變化是自然規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種形式,“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蘇軾年少讀《莊子》時,就曾說過:“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他覺得《莊子》所講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世常隨緣”。蘇軾常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捍衛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是道家文化使他在人生的疾風暴雨面前自我調適,超然曠達而不封閉自虐、怨無尤人。《赤壁賦》中主人對客人的勸慰正是蘇軾用老莊思想與厄運抗爭的表現。
佛教的揭示人生與宇宙本質的.教義,對蘇軾也有極深的影響。蘇軾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觀,獲得超越是非、榮辱、得失的人生了悟。然而,佛老的超世、避世思想,并沒有使他人世的理想泯滅,“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就是最好的明證,而客之悲蕭之音也恰是由此歌聲引發,或更恰當地說,這正是蘇軾心中的一個“結”。
所以說,《赤壁賦》鮮明地表現出儒道佛三種文化在蘇軾心中的碰撞和雜糅。
教學目標:
了解蘇東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詞的特點;
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理解蘇東坡的情感矛盾。
課型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
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詞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讓世人傳唱。(展示赤壁風景圖及蘇軾原作,進入主頁面。)
朗讀全文:
一位同學讀,正音。
齊讀,感受文章。
疏通詞語:
千古:長遠的年代。
風流:有文采有功績。
檣櫓:檣,桅桿;櫓,漿。這里指北軍的'戰船。
灰飛煙滅:像灰煙那樣消失。
華發:白頭發。
酹:以酒灑地,用以祭祀。
課文分析:
說說你自己對這首詞的感受。
課堂檢測
1、名稱:詞的全名為,又稱、長短句、琴趣、樂章等。
2、分類:按字數分有、長調(92字)。按節數分有、三疊、四疊。
3、流派及代表詞人:豪放派,代表詞人有蘇軾、代表詞人、姜夔等。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利用動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并從中悟出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三、教學難點: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前四人為一組,自疊紙船。
五、教學時間: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解題引趣,導入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2)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說一說。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么關系?
(本文的主要內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么?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么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說一說。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么入手來概括課文的?(課題)
(9)今后在閱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動手操作)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么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請大家齊讀第26頁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話。
4、周瑜憑什么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么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6、黃蓋為什么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扎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于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學喜歡玩電腦游戲,其中就有《三國演義》的游戲,今天就請你用紙船來做一下游戲,曹操如何才能取勝?
學生動手演示:拆開紙船,利用西北風,分路進攻,發揮人多的優勢。
4、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閱讀
七十二年后,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附:教案設計的幾點說明
本節課是1999年我校面向全區舉行的創造教育匯報會中的一節語文創造教育課,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動手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
2、打破課堂常規,采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學生討論,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學習并了解詩歌的意境。
3.熟讀并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方法:
講授法多媒體(ppt課件)電教法
課時安排:一個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寶歷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計八十三年,文學史上一般稱為晚唐時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朋黨交爭,大唐帝國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鎮勢力日益強大,杜牧死后僅二十二年便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詩人杜牧就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晚唐時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書宴游間”,很不得志。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貶為黃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為“后李杜”,人稱“小杜”,其詩多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杜牧赤壁教學設計
(二)朗讀詩歌
1、老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三)解題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1、赤壁簡介:
赤壁,地名,東漢獻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于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2、赤壁之戰:
發生于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云人物。
3、這是詩人杜牧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自己的議論,是一首明顯帶有史論特色的詠史作品。
(四)了解詩的內容
1、詞義解釋
2、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詩句的含義:
(教師): 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絕句。前兩句juyi這兩句看是平淡的敘事,但是,詩人從平淡的敘事中表現出了不平,為后面抒發“懷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礎。這里,詩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虛托手法,這也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常用的手法,這就好像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漢代人和事,以漢代唐一樣。現在杜牧所在地是黃州,雖然有赤壁磯,并不是東吳周瑜打破曹操之處,所以無論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這并不重要,關鍵在于以此引出對古代這一著名的.戰爭,從而借此抒發心頭之感。
接著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相對前兩句來說是議論。juyi這里是指赤壁大戰中周瑜僥幸戰勝曹操一戰。對于曹操來說,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對酒當歌,?..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也是古代著名的戰爭之一。這對于極為精通戰爭思想的詩人杜牧來說,對這一戰事過程及其結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維方式,提出了“東風不與周郎便”的設想。雖然是一個設想,客觀的歷史現狀當然不可改變,但思維方式改變,對于這場戰爭來說,勝敗雙方就要改變,歷史也就要重新改寫。
(五) 思考并提示:
1.詩人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發?
沉沙之折戟。
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
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借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3.“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么?這樣寫有什么意義?
“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假設東吳敗亡, 不寫山河破碎, 生靈涂炭,而寫二喬入魏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雖是史論,卻賦予具體形象,可見詩人創作之高明。
4.前后各兩句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內在聯系?
前兩句是敘事,后兩句是議論。由敘事引發議論
5、詩歌的主旨?
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三、課文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其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出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
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作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最后二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后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還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四、齊讀并背誦這首詩。
引導學生邊齊讀邊思考:
1、你眼前會出現怎樣的情景?(烽火硝煙)
2、你眼前會出現哪些人物?他們都是怎樣的形象?(曹操:若勝則橫槊賦詩于長江,弦歌艷舞于銅雀,藏嬌之纏綿,凱旋之得意。二喬,艷壓群芳,顧盼生情。東吳領袖:指揮若定,風流儒雅)
3、你還看到了誰?(杜牧性格: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他自負知兵,常以武略自詡,詩中對周瑜僥幸成功的議論,正是他軍事上自負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感慨。)
4、當所有風流人物都淡出歷史的畫卷時,杜牧這位風流才俊在慨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自負的臉上寫滿了抑郁不平。
五、布置作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