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8
這是相見歡教案教學設計,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知人論詩法、意象助讀法、畫面描述法、比較賞讀法來把握詞境。
2、體會作者的愁苦情緒。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意象助讀法、比較賞讀法2、體會詞作中將抽象的情感寫得具體、生動、形象的方法。
教學時間
1課時
課前準備
印發資料和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背詩導課。
下面我們來一次背詞比賽,請放開聲音讀這首詞。(檢查背誦情況:齊背1次,抽背1人。)
背完詞,有一個人從詞里走出來,你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人?(板書:愁)
2、讀出情感。[知人論世法]
①師:從詞中我們讀出一個充滿愁緒的李煜,誰能講講歷史中的李煜?
明確: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國主,世稱李后主。他25歲登位之時,宋已代周建國,南唐形勢風雨飄搖。他在對宋委曲求全中過了十幾年茍安生活。975年南唐為宋滅之后,39歲的他被俘到汴京,過了兩年多的囚徒生活。(幻示)
②朗讀指導,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語氣來讀詞。
師:聯系作者生平,走近詞人理解詞意,這叫知人論世法(板書)。我們該用怎樣的語速、語氣、語調來讀這首詞呢?
明確:這是深重的亡國之痛,而非輕煙似的閑愁。該用哀痛低沉的語氣來讀。慢些,再慢些。
③配樂(《二泉映月》讀。(薦讀1人,齊讀1次。)
3、個性化品讀,借助經典意象來理解詞意。【意象助讀法]
過渡語:國學大師王國維曾經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幻示),那么李煜他選擇哪些景(板書)向我們傳達出他的愁?請選擇最有能觸動你的一個景,說出它與詞人的“愁”如何對上號?(板書→)
明確:西樓、殘月、梧桐、深院(板書)。
品讀方向:
(1)西樓——表達一種離別之愁。(幻示)
①以下3個詩句均寫到“西樓”,你認為西樓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總是和人什么樣的情聯在一起?
第一句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宋』李清照《一剪梅》)
第二句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唐』李益《寫情》)
第三句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唐』許渾《謝停送別》)
明確:第一句是“遙望愛人的傷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憂傷的傷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樓呢,他為什么要上“西樓”?(“遙望故國的傷心地”)。
師補充:以上詩句均含有“西樓”,它已是古人登高抒發悲懷的“樓”,一處傷心地,一處排遣憂傷或遙望故國、故鄉、愛人、友人的傷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樓”。就像我們在《望江南》中的“腸斷白蘋洲”,白蘋洲專指情人離別之地。西樓又會使人聯想到颯颯西風、夕陽西下,這些景象都是人產生悲情愁緒。
②如果你是李煜,你會怎樣獨上西樓?想象李煜登樓時的步履和神情。
(2)殘月——表達人事的缺憾。略
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請舉例說明。(生分說,點到即可)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4、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②這里是殘月。換成“月如盤”,行嗎?
明確:殘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國家,也沒有家人團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虛、痛苦。就像那月亮,一個人孤零零地掛在天上。而滿月是代表團圓的,不符合這里的意境。
(3)梧桐——隱含家國之悲。詳
①梧桐”一詞在古典詩詞中,從來也是一個表現愁情的物象。齊讀(幻示例句)。
第一句“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筠《更漏子》)
第二句“依約相思碎語,夜涼桐葉聲聲。”(陸甫之《清平樂》)
第三句“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
第四句“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晏殊《踏莎行》)
②換成“楊柳”,怎么樣?(傷春悲秋,楊柳常與春天有關,有詩句:“二月春風似剪刀,不知細葉誰裁出”。用在此處,顯然與詩境不吻合。梧桐與悲秋常連在一起,一葉知秋。)
③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樓,見到的梧桐樹該是什么模樣?(指生描述)
(4)深院——體現寂寞、孤單之身世。
這該是怎樣的庭院?它會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圍墻有多高?
(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上闋四種景物所構成的意境,愛畫畫的可以簡筆勾勒。
①在紙上寫和畫,薦生在黑板上畫。(限字50-100字)[畫面描述法]
生:深秋的晚上,我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樓上,天空中那鉤殘月冷冷地散著清輝,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院中梧桐的葉子早就掉盡了,和我一樣被鎖在這小樓深院里。我想說說話,沒有人,想回到從前,又不可能。苦啊--)
師:你的描述再現了詩中情景,表達了層層推進的愁苦。漂亮!是呀,遠山似黛,殘月如鉤,秋蟲呢喃。深深庭院里,落葉滿地,高大的梧桐樹上,搖曳著最后一片顫栗的黃葉,西樓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國君王步履蹣跚,神情凝重,東望故園,心中充滿著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②齊讀上片。
4、用比較賞讀法來進入詞人的心境[比較賞讀法]
(1)師:齊讀下片,比較與上片寫愁的最大不同?
明確:上片是借助意象來寫愁,下片是直接寫愁。
(2)比較下片直接寫愁有兩句,你覺得哪一句寫得更好?并說出理由。
(3)賞析“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①離愁本是虛的,看不見,摸不著,怎么理解“剪”和“理“呢?
明確:以絲喻愁,新穎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用“剪”和“理”兩字來讓大家體會“離愁”的特點,那就是多且亂,繁且雜。
②這樣的詩句還有很多,比較與李煜寫愁的異和同。看: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長度。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愁多而可視。(幻示)
師:他們的愁是個人壯志難酬之愁,是感嘆身世悲涼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輕煙,綿綿不絕的閑愁。比起他們來,李煜的愁要濃得多,深得多,重得多……
③那么,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動的怎樣的離愁別緒呢?他的離愁,不是一般的男女離別之愁,而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三千里山河”,“雕欄玉砌”的懷念;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國破家亡的悔恨;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昔日春光熔融,鶯歌燕舞的追憶;
這離愁,飽含的是對自己命運的無奈與彷徨……(幻示齊讀)
(4)賞析“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①“一番”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別是一番滋味”?換成“亡國之痛在心頭”好不好?
明確:不好。他沒人可以說。他也不能說,他不敢說。他無話可說。
②如果可以讓他說,他會說什么?
明確: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
師:欲哭無淚,欲言又止,大悲無言,當你某一種情緒到達極點時,你會發覺語言是多么的蒼白無力,無語也許最好的表達。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這種難以說破、又無法說破的情感正說明了作者愁情之深。
無怪乎明代人沈際飛說道:“七情所至,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別是’一句妙絕。”(幻示)
5、拓展閱讀
師:李煜無法說,語言太蒼白了,李煜無法說,說了會惹禍上身。這留白藝術的處理非常到位。引導我們去思索那36個字背后所隱藏著無限的悲愴。可后來,他還是忍不住說了,說在詞作《虞美人》中。
(幻示詩《虞美人》和賜死資料)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哪一句?劃線處。),相傳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詞,宋太宗知道這件事后,賜酒將他毒死。時年42歲。一首《虞美人》的春花秋月葬送了一代偉大的'詞人,但與此同時也造就了這個悲劇詞帝的萬古流傳。
6、欣賞歌曲《相見歡》
師:詩歌,詩歌,是詩就可以歌唱,讓我們一起聆聽一位現代歌手演繹的一曲《相見歡》,再次感受后主那份濃重的離愁。
李煜其人可以說是個失敗的政治家,但這并不妨礙他在詞這片天地中揮灑他的才情、綻放他的光芒。也許正因為他政治上的無能,令他淪陷囹圄,從而激發他深藏的吶喊與情感;也許后主詞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也未預料到的。在他的后半生,詞可能只是他排遣寂寞、悲苦的唯一手段,而就他這不經意間,讓他得以在漫長歷史中留下了濃厚的一筆。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諸作……”(王國維語),歷經千年的風霜雨雪,他的憂,他的傷,他的恨與無奈,仍歷久彌新,依舊是那么清晰,而且,這些飽含他血淚的憂,傷,恨與無奈將會到達更為遙遠的前方!(幻示結課語)
7、作業:默寫《相見歡》
板書
相見歡
李煜
西樓知人論世
殘月絲(思)意象助讀
梧桐景→愁滋味畫面描述
深院比較賞讀
(意象)(比喻)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認知目標:把握詞作主旨,體會李煜詞作寫愁情的絕妙之處,并積累這些寫愁詞句。
能力目標: 學會品字析句,鑒賞詩詞。
體會詞作中寫愁情的絕妙之處,能將抽象的情感寫得具體、生動、形象。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的身世,體會作者的愁苦情緒。
教學重點和難點 :品字析句,鑒賞詩詞。體會詞作中寫愁情的絕妙之處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在一個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雙鬢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著深院中滿地的梧桐落葉,獨自登上西樓,他默默無言,面對深院中緊鎖的重門,面對樹枝上稀疏的秋葉,面對如鉤的寒月,面對故國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淚流滿面,只聽他吟誦道:…那么這個人是誰呢?
學生:李煜
教師:大家對李煜了解多少呢?
明確:他是南唐后主、詞中帝王的李煜。李煜(937-978),南唐后主。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忍屈負辱過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賜酒毒死。李煜不是好皇帝,卻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詞人。李煜詞以被俘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詞作多描寫宮廷生活與男歡女愛,香艷精致,才情蘊藉;后其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二、學生自由朗誦詞作,進一步體會詞作感情。
三、讓學生給詞作加詞題。(目的是讓學生從整體把握主旨)【小組自由討論】
明確:詞題必須扣住“離愁”。【板書】這不是一般意義的閨房中的相思之愁,也不是游子的羈旅之愁,而是一種深深的懷念故國的愁緒。
四、教師:解析
“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喻的多少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啊!
“如鉤”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離愁別恨呢?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然而“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得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
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
“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五、學生誦讀過關
第二課時
一、檢查學生誦讀情況
二、具體研讀、品字析句鑒賞詞作
教師:大家看看除了意象之外,還有哪些字詞有助于表現主旨?
明確:“無言”、“獨”、“寂寞”、“鎖”
“無言”、“獨”——因為是獨上、自然無人共語,但更表現了后主內心的情緒、他的痛苦無人與說,也不愿與人說,說了又有何用?又有誰能理解自己的心情呢?從“無言”、“獨”可看出后主那孤獨、寂寞的身影。
“寂寞”、“鎖”——并非梧桐寂寞,而是人;被鎖者并非清秋,而是人。被鎖深院中的人,悲愁無盡,只有清冷的秋天相對,怎會不感到寂寞。“鎖”字暗點了身世。這涉及到一種修辭手法:移用。
三、解愁
這首詞被譽為千古名篇,不朽之作,那么這兩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更是歷來為人所稱道,同學們看見這一句,肯定會想起許多類似寫愁的句子,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教師問:那么這些寫愁的句子都有個共同點,同學們注意到了嗎?
明確: 它們將抽象的感情寫得生動、形象、具體。
教師:這幾句中哪一句所表達的愁更深一些?
明確:“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句用無形的事物比喻無形的情感。這種滋味很不好受,說它是苦的、辣的、酸的、甜的,似乎都有那么一點,但又都不是,它似乎不可捉摸,但又隱約感覺得到;似乎未曾經歷,又似曾相識,說不清,道不明。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詞人所抒發的亡國之怨、故國之思。
2.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進行閱讀和鑒賞。
3.啟發學生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詞人在作品中流露的憂時、懷舊的思想感情;領悟作品的意境。
2.難點: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對詞作進行閱讀與鑒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聽歌曲《虞美人》導入
2.李煜簡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鐘隱。精通書法、繪畫、音律、詩文,詞的成就為最高。在中國詞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稱為“千古詞帝”。
二.整體感知
1.學生集體自由朗讀。
2.學生聽配樂詩朗誦。
3. 學生單獨吟誦詩詞。
三.理解賞析
1. 本詞的詞眼是什么?(愁)
2. 詞一般都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議論。請同學們看看上闋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抒發的是怎樣的感情?
3. 研討與賞析
(1)上闕研討、賞析。
第一句:無言獨上西樓。
問:為什么會“無言”?你會在什么時候 “無言”?
蘇軾有“相對無言,唯有淚千行”的傷感,柳永也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離恨,而李煜呢?更與何人說?要說什么?(先不要交代詞的背景,以免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問:一個“獨”字除了寫出了孤獨之外,還讓你產生怎樣的聯系?(神情,步履等)
問:古人有登高的習慣,尤其在憂愁、相思、無奈等情形下。如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再如白居易的“每登高處長相憶,何況茲樓屬庾家”。那么作者是因什么而登高呢?想家了?失戀了?還是……(依然不交代背景,引導繼續分析)
第二句:月如鉤。
問: 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那么明月到底勾起了詩人什么情緒?
第三句: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問:“梧桐”一詞在古典詩詞中,也是一個表現愁情的意象,如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如此多的愁緒,到底是什么呢?(再次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思考)
問:“寂寞梧桐”怎樣理解?“清秋”是怎樣的一個季節?請用簡潔的語言描繪一下。(可聯系杜甫的《春望》里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講解此句。)
問:“鎖”字是什么意思?(籠罩)什么不用“籠”?有何不同?
小結: 仰視天空,缺月如鉤。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李煜的愁緒呢?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于這高墻深院之中,然而“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還有什么?還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
西樓、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份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那么,此情此景,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會有怎樣一種心境呢?請看下闋。
(2)下闕研討、賞析。
第一句: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問:運用了什么修辭?你還知道那些運用比喻寫愁的詩句?
問:“離愁”是什么愁? 是如李清照前期作品的“人比黃花瘦”的兒女情長,還是后期作品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國破人亡?李煜的作品也同李清照的一樣,因國家命運的改變而分為前后期,他的前期作品希望同學們課下了解一下,并與之比較閱讀。
第二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問:到底是什么滋味?如果你是李煜,將祖宗打下的江山丟了,自己也成為階下囚,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小結: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四、鞏固練習
1.學生齊讀或背誦。
2.學生小結。
五、教師總結
1. 本詞用以表達愁的意象(樓,月,梧桐,清秋)及表達的中心內容。
2.這首詞既然是寫“愁”的,為什么要用“相見歡”的詞牌?
[相見歡],南唐后主作此調時已在歸宋之后。故宮禾黍,感事懷人,誠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憶真妃]。又因為此調中有「上西樓」、「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樓]、[西樓子]、[秋夜月]。宋人則又名之為[烏夜啼]。
3. 請學生讀板書(略)。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全文。
2.課外閱讀李煜詩詞。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相關知識及詞人的情況
2、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3、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重點
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
能夠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教學方法
朗讀賞析,合作探究。
(教)學習過程
旁注與糾錯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辛棄疾說“少年不識愁滋味”,其實,人,只要經歷了世事,就不可能沒有愁緒。在我們剛剛學過的唐詩中,就有李白寄托與明月的“愁心”;有韋應物因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淡淡的憂傷;更有陳子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極度苦悶——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另一類愁緒——亡國之愁。
二、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常識填空
詞興起于()流行于()是一種和樂歌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起初時稱“()”“()”和“()”,后來也稱作“()”。其特點是“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如“()”就()。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以字數分為()、
()和()。宋代詞壇上形成了()和()兩大流派。
三、朗讀理解,整體感知:
(一)朗讀練習
1、師范讀,生注意:字音、停頓、語氣、語調和情感的把握。
2、生練讀后指名讀,師生共同予以點評,然后齊讀。
(二)整體感知
這首詞所傳遞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應該以怎樣的語調去讀?
四、深入賞析,合作探究
1、讀上片思考下列問題:
(1)詞人為什么會“無言”?“獨上”寫出了怎樣的步履和神情?
(2)與大多數詞作一樣,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仔細品讀上片,說說詞人是借助哪些景致描寫渲染這份離愁的?
2、品讀詞的下片,關注名句。詞的下片直接抒情,其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能說說這三句的妙處嗎?
五、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品讀李煜的《虞美人》,然后說說它與《相見歡》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各是什么?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點撥: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共同點:
不同點:
六、當堂檢測,鞏固提升。
1、開篇渲染愁苦氣氛,并運用比喻修辭的句子:
2、采用白描手法,道出當時“離愁”的滋味講不出、說不清的復雜、微妙的真實感受的傷心語的句子:
3、既點明季節,又寫出作者俯視地面所見景象,同時暗寫出詞人心頭凄涼之情的句子:
4、詩中仿佛使人看到一個“斯人獨憔悴”的孤獨身影的句子:
5、道出內心復雜感受,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句子:
6、化抽象為形象,以有形喻無形的句子:
7、以絲暗喻愁思的句子:
8、仰望天空,寫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