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09
這是贈從弟教案詳案,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劉楨的贈答詩中,最著名的是《贈從弟》三首。這三首詩分別用蘋藻、松樹、鳳凰比喻堅貞高潔的性格,既是對其從弟的贊美,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寫得豪邁凌厲,頗有“挺立自持”、“高風跨俗” 的氣概。面對動亂的社會,遭遇坎坷的人生,劉楨更多地是表現個人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總是充盈著慷慨磊落之氣。正如他自己所說,風霜逼迫愈嚴,愈能體現松柏堅貞挺拔的本性。這種精神和氣骨造就了劉楨詩歌俊逸而奇麗的風格。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誦讀《贈從弟(其二)》。
2.了解建安時期劉楨的寫作風格。
過程與方法
1.介紹詩詞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2.通過展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詩詞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學習分析古詩詞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從中受到啟迪,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一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教學重點】
1.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品味法
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用心體會詩詞的意蘊和作者的情思。
2.描述法
引導學生合理想象,讓學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語言體會詞作的內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建安時期文壇上涌現出了一大批詩人,為中國詩歌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在那個戰火頻繁,動亂不斷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氣”而著稱的“建安風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詩又以氣盛見稱的則是劉楨。因此,本文將通過賞析劉楨的《贈從弟(其二)》來粗略的感受建安詩歌悲涼慷慨的精神。
二、作者簡介
劉楨(?-217),字公干,存詩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應揚并稱“建安七子”。他在當時甚有詩名,曹丕即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他性格豪邁,狂放不羈。鐘嶸說他: “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
三、解讀課文
1. 誦讀《贈從弟(其二)》
(1)學生通過范讀視頻,劃分停頓。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
(3)做背誦指導。
2. 詩文注釋
從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風聲。 罹:遭受。
凝寒:嚴寒。
3.聯系注釋,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4.內容研討:
(1)教師提問:
a. 《贈從弟》中,描寫勁松與狂風對抗的詩句是哪句??
b.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兩句繼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c. 詩中直接描寫松柏“本性”的'詩句是哪些句子?
d.詩歌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2)學生討論。
(3)學生發表意見,教師總結指正,必要的時候,教師要予以講解。
(4)答案提示:
a.“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b.“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
c.“松枝一何勁” ,“終歲常端正”。
d.“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教師總結:縱觀全詩,詩人運用松柏這一形象來勉勵從弟,通過對風雪的描寫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整首詩聲色俱佳,極富有氣勢,充分的體現了其“仗氣愛奇”、“壯而不悲”的特色。
四、布置作業:背誦這首詩,課后查詢有關建安七子的相關資料。
自我問答:
問:如何理解詩歌第一句的寫法?
答:詩歌開篇就描寫出松柏樹的整體形象,“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前半句僅僅交代了松柏的挺拔,然而詩人筆鋒一轉,寫谷中瑟瑟寒風,不但交代了環境的惡劣,同時一下子就將松柏的形象烘托了出來,更生動的體現了“亭亭”二字的效果,顯得極有聲勢。這種先交代主體再寫背景的逆反寫法起到了很好的強調作用,展現了松柏聳拔而起,“突兀撐青穹”的雄偉形象 。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是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一篇小序,作者李白,文章篇幅不長,要求背誦。傳統的教法老師一般會先疏通字詞、然后梳理文章思路,之后體會李白在文中抒發的時光之嘆、人生之感,最后以賞析名句收束全文。本人嘗試創設讓全員參與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賞析,課堂上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的喜人場面。現將教學流程回顧如下:
一、 逐層創設情境,激發全員參與熱情
(一) 溫故啟新,從“序言”導入
師:序言雖是一本書的前言,但由于執筆者側漏的才氣,普世的情懷而流芳千古的比比皆是,如我們學過的《蘭亭集序》《滕王閣序》,今天我們走進的這篇序言是《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作者李白。
【這個導入,干凈利索,是以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開場的,溫故的心理會激發學生的注意力與熱情。】
師:說起李白,你會用哪個詞來形容他呢?
【這個問題,既調動了學生的已有體驗,又沒有固定的答案,非常具有開放性,易于學生自由表達。】
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熱鬧非凡,課堂氛圍漸漸熱了起來。
(二)合作改編,感受“夜宴”氛圍
師:《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是一篇小序,但更是一首優美的詩,一次多年難遇的盛宴,請四人一組,一人執筆,三人表述,用你們喜歡的方式將此文改編成詩歌。
【此目的既疏通了文意,把握了關鍵詞,熟悉了文章內容,又走進了1300多年前詩人生活的世界,感受了詩人的生活、情趣、情感、情志,同時也調動了大家共同學習,通力合作的熱情,鍛煉了每個同學的參與、表達、探究能力。】
(三)交流成果,再現內容深化理解
各個小組將改編結果在全班分享展示,現摘錄部分改編詩文:
生:萬物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光陰百代過,白駒若過隙。浮生夢一場,為何能幾何?秉燭良夜游,陽春獻煙景,造化與文章。恰桃之夭夭,會灼灼其華。群季皆惠連,歌獨慚康樂。孤芳未自賞,高談轉闊清。觥籌與飛花,杜康飲難醉。歌詠與詩賦,雅懷難盡抒。
生:塵世間萬物寓居于青蒼白日駁巖層圈,指尖撩撥下逃過幾代浮光交錯多少年。沉于幻夢溺于蝶舞蹁躚則難覓得清歡,而闌珊燭火卻協同長庚引燃春色滿園,況且熾日溫如瑜琰祿水浮冰如海如煙。此刻飽觀桃花漫,明時緩敘珍饈宴。列席者皆俊逸偉岸為君識于文采斐然,偏有一人醉山巒,疏于案牘眾嘆惋。你摹觀春花如焰交輝繁景光與色無限,我一心侃侃而談最后忽現沉璧留心間,殘瓣飄飛下觥籌交錯的筵席仍舊未散,人們胸際應有雅意翻騰如仲春樹滋蔓。若終難付諸筆端,應愧然執起杯盞。
【由于是四人集體智慧的結果,所以每組代表展示時底氣會比較足,其他組成員傾聽的也極為認真。這本就是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對文本解讀的一種良方。】
二、由境及理理思路,鍛煉自主思考力
師:在剛才的改寫中大家已經充分感受到詩人對春景的熱愛與珍惜,與家人歡聚的愉快與盡興。詩人是怎樣表達這種情感的呢?讓我們一起梳理詩人的寫作思路。
師生:開頭兩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非常大氣,分別從空間和時間連個角度寫出了萬物不常,光陰易逝的特點,一種宏闊與蒼涼無奈感立刻涌上心頭,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筆觸一下聚焦在天地間渺小的個體生命----------人,因此才有了古人秉燭夜游的故事,才有了曹丕給吳質信中“炳燭夜游”的語句,才有了蘇軾“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雅興,才有了川端康成“凌晨四點看海棠花未眠”的驚喜。也才有李白在陽春的煙景與文章中與從弟會桃花園,詠歌、幽賞、清談、飛觴、罰酒了。
【通過內容改編,學生親身體驗了自主獲取文章內容的過程,完成了寫什么的認知體驗,也初步感知了詩人的寫作目的。這一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在梳理文章思路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作者豪邁情思的緣起與發展,逐漸形成對文章整體思路的把握。在梳理文章思路時,學生們才更深入地體會了詩仙的如椽巨筆的灑脫與渾然天成,也更深地體會了詩人熱愛生活、珍惜美好自然、珍惜光陰,珍惜與親人相處的美好時光、感慨人生短暫、美好不常、光陰飛逝的無奈了。】
三、互動互學,尊重學生個體審美體驗
師:詩圣杜甫曾有言“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在這篇小序中我們也感受到詩仙“詩成泣鬼神”的魅力,這兩句一定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請前后四人各選一句談談你們的理解。
學生賞析摘要: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生:“召”“假”這兩個動詞用的極佳,寫出了大自然的熱情、慷慨,同時也運用了擬人手法,“召”從對面落筆,曲折地道出了詩人被春天美景吸引的不能自已,而“假”也傳達了對美好春景稍縱即逝的珍視與憐愛。
生:“陽春”一個“陽”字看似平淡,卻將春天時節的溫暖、明媚、生機勃勃勾勒了出來。“大塊”尋常一詞,將大自然的氣象萬千、參差有致、浩渺無邊的景致描繪了出來。
生:意象豐富而多變,“煙景”“文章”一個具有朦朧飄渺之美,一個具有清新明麗之姿,看似信手拈來,卻將春天自然景物的變化萬千,多姿多態展現了出來。
生:這一句意境開闊,恢弘,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氣勢,而且巧妙地借景抒情,我們仿佛看到了詩人在將渺小自我與偉大自然的對比觀照中,寄寓了對自然、對人生無限的熱愛、對美好生命的無比珍惜,詩人渺小的個體與其博大的胸襟也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沖擊著我們的視野,震撼著我們的靈魂。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生:“開”“飛”兩個動詞活化出歡聚場面的熱鬧、當時氣氛的熱烈、大家觥籌交錯、推杯把盞的盡興。
生:“開”還寫出了宴會場面的宏大,高朋滿座的盛況;“飛”寫出大家宴酣耳熱、起坐喧嘩的暢然與快意。
生:“瓊筵”“花”“羽觴”“月”意象美好,可以想見珍饈佳肴鋪桌,流光溢彩的酒杯飛動的場面,讀到此,讓人有心旌搖動、逸興遄飛的代入感。
生:這兩句俯仰結合、動靜有致,花中的筵席恰若花朵搖曳的花蕊,天上月光與大家把酒言歡,既有宏闊高遠的意境,也寫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樂的場景。
生:“醉月”運用了擬人手法,仿佛讓人看到天上流云朵朵,月光時隱時現,其實也折射出此時賓客醉眼迷離,神思恍惚,搖搖晃晃之態。
生:此句用了對偶手法,工穩整齊,此時賓主應是快樂翻飛、熱鬧無邊的,席上也是混亂無比、自由無羈了,無邊的快樂卻以整齊的語句相載,好比是快樂如翻騰的江河,對偶句式如江河的堤岸,無邊的快樂只有劇烈地翻騰著、洶涌著。
【這是兩個鑒賞性問題,本意就是引導學生在自主賞析的基礎上培養其個性化的審美能力,引導每個學生個體在教與學的審美體驗中獲得智慧的啟迪和情感的陶冶,它本身就具有獨特性、超越性、本體論,具有極強的開放性與異質性,因而給了學生極大的鼓勵性,而四人先交流互動又給學生營造了小小的彩排場,為下一環節的全班交流提供了保證。】
師:同學們的賞析可以說眼光獨到、妙語連珠,真是高徒滿座,皆為惠連了。時隔1300多年,詩人那種對生活的熱愛、對時光的珍惜、對生命的珍重仍穿過歷史的云煙,撞擊著我們的胸膛,引發起我們強烈的共鳴。讓我們在齊讀全文中完成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吧。
教學目標:
《贈從弟》的教學設計
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理解詩中松柏和風的對比作用,品味語言;
3、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勸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誦,背誦全詩。
2、理解風與松柏的對比作用;
教學難點:
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學會面對挫折。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經歷過挫折?你是怎樣面對的?父母兄弟他們是怎樣的態度?(生思考,討論,發言)
但有這樣一位哥哥,當弟弟面臨挫折時,他不是以過來人的身份指手畫腳,而是通過贈詩勉勵弟弟該怎樣去面對這一切。
二、了解作者
師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礎上,補充。
劉楨(?-217),字公干,存詩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應揚并稱“建安七子”。他在當時甚有詩名,曹丕即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他性格豪邁,狂放不羈。鐘嶸說他: “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
建安時期文壇上涌現出了一大批詩人,為中國詩歌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在那個戰火頻繁,動亂不斷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氣”而著稱的“建安風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詩又以氣盛見稱的則是劉楨。因此,本文將通過賞析劉楨的《贈從弟(其二)》來粗略的感受建安詩歌悲涼慷慨的精神。
三、學習詩歌。
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劉楨的《贈從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詩歌。初讀詩歌,劃分節奏。
(1)老師范讀,學生聽范讀,劃分停頓。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
(3)學生自由讀詩,注意“罹”的讀音。
(4)指名朗讀。
2、再讀詩歌,了解詩意
(1)小黑板出示注釋,分小組交流詩的大概意思。
亭亭:聳立的樣子罹:遭受。凝寒:嚴寒。 。
瑟瑟:寒風聲。 一何:多么慘凄:凜冽、嚴酷。
強調“一何”、“終歲”“罹凝寒”、“本性”等詞的含義。
(2)聯系注釋,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3、三讀詩歌,學習對比的寫作手法
(1)現在,老師要看一看大家對詩的理解情況
a. 《贈從弟》中,描寫勁松與狂風對抗的詩句是哪句??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b.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兩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關于松柏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嗎?(.“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
c. 松柏有本性,詩中直接描寫松柏“本性”的詩句是哪些句子?
(“松枝一何勁” ,“終歲常端正”。)
d. 哪句詩更能表現作者對從弟的勸慰和勉勵?(“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都有哪些品格值得贊揚?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詩人是怎樣來贊美它的?
(松柏不怕嚴寒,經歷狂風的'吹刮依然堅挺端正,保持著自己的本性。)
在詩中,詩人通過描寫風的猖狂和囂張,來對比出松柏不畏嚴寒,傲立四季的可貴品格。
4、四讀詩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們說過,這首詩是作者勸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詩中我們沒有讀到一句,說弟弟你怎樣了?你要怎么怎么樣等等?那么,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勸勉之情的呢?
生讀詩歌,發言。
師明確:對,本詩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勸勉之詩。同時也是言志詩,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喜歡用松、竹、梅、菊來比喻人格。在這里,劉楨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借青松的剛勁,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堅貞。它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詩人雖要勸勉,但不明說,而是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歷嚴寒而不凋,把自己對堂弟的勸勉寄托于其中。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樣面對挫折和困難要堅強勇敢。
四、拓展延伸,
今天,通過學習這首詩歌,我們知道了該怎樣去面對挫折,也知道了勸慰他人時除了正面勸告之外,還可以從側面,通過打比方的方式進行規勸。
當你的朋友或小伙伴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你就可以引用古詩文中的詩句、名言警句來勸慰,除贈從弟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勸勉朋友生活中經歷挫折的古詩文?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陳毅: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詠竹》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唐.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五、當堂背誦。
六、課堂小結。
學習目標:
背誦詩文,賞析全詩,學會面對挫折。 課前預習:
一 讀準下面斜體字字的字音。
亭亭
瑟瑟
慘凄
罹
凝寒 二 分小組交流詩的大概意思。
亭亭:
罹:
凝寒:
瑟瑟:
一何:
慘凄:
三
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思考:本詩主要敘述的是什么?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
自主學習:
出示詩歌。初讀詩歌,劃分節奏。 (1)學生聽范讀,劃分停頓。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
(3)學生自由讀詩,注意“罹”的讀音。 (4)指名朗讀。 師生互動:
1,全詩一共描寫了幾個意象?
2,通過這幾個意象的刻畫,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探討本詩所用的寫作手法? 拓展延伸,
通過學習這篇詠(
)的詩歌,我從中懂得了在面對(
)的時候,我應該(
)。
當堂檢測:
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山松傳達了那種迎難而上,不懼困難的品質,請你也通過一種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字數在200字左右。 布置作業: 課外背誦詩文。
《贈從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贈從弟》教學設計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2、理解詩中松柏和風的對比作用,品味語言;3、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勸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教......
《贈從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贈從弟》教學設計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2、理解詩中松柏和風的對比作用,品味語言;3、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勸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教......
贈從弟
贈從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亭亭:高聳的樣子。 ②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 ③一何:多么。 ④猛:猛烈......
《贈從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贈從弟》教學設計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2、理解詩中松柏和風的對比作用,品味語言;3、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勸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教......
贈從弟
贈從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亭亭:高聳的樣子。 ②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 ③一何:多么。 ④猛:猛烈......
贈從弟
贈從弟①三首選一劉楨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風。③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④松柏本有性。【作者】 ?- 217,字公干,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劉詩風......
《贈從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贈從弟》教學設計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2、理解詩中松柏和風的對比作用,品味語言;3、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勸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教......
贈從弟
贈從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亭亭:高聳的樣子。 ②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 ③一何:多么。 ④猛:猛烈......
贈從弟
贈從弟①三首選一劉楨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風。③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④松柏本有性。【作者】 ?- 217,字公干,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劉詩風......
贈從弟
贈從弟(其二)①教案 2011-2-22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風。風聲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注釋】①選自《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
《贈從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贈從弟》教學設計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2、理解詩中松柏和風的對比作用,品味語言;3、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勸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教......
贈從弟
贈從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亭亭:高聳的樣子。 ②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 ③一何:多么。 ④猛:猛烈......
贈從弟
贈從弟①三首選一劉楨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風。③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④松柏本有性。【作者】 ?- 217,字公干,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劉詩風......
贈從弟
贈從弟(其二)①教案 2011-2-22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風。風聲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注釋】①選自《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
贈從弟 教學反思
《贈 從 弟》教學反思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緊緊扣住松柏經寒不哀、枝干堅勁的特征來描寫, 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成功地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己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 追求。詩人希......
《贈從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贈從弟》教學設計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2、理解詩中松柏和風的對比作用,品味語言;3、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勸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教......
贈從弟
贈從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①亭亭:高聳的樣子。 ②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 ③一何:多么。 ④猛:猛烈......
贈從弟
贈從弟①三首選一劉楨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風。③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④松柏本有性。【作者】 ?- 217,字公干,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劉詩風......
贈從弟
贈從弟(其二)①教案 2011-2-22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風。風聲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注釋】①選自《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
贈從弟 教學反思
《贈 從 弟》教學反思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緊緊扣住松柏經寒不哀、枝干堅勁的特征來描寫, 寫出了松柏的凜然正氣,成功地通過詠松柏來表現自己對高風亮節的贊美和 追求。詩人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