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15
這是劉楨贈從弟,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贈從弟》的教學設計
1、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2、理解詩中松柏和風的對比作用,品味語言;
3、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勸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誦,背誦全詩。
2、理解風與松柏的對比作用;
教學難點:
賞析“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學會面對挫折。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經歷過挫折?你是怎樣面對的?父母兄弟他們是怎樣的態度?(生思考,討論,發言)
但有這樣一位哥哥,當弟弟面臨挫折時,他不是以過來人的身份指手畫腳,而是通過贈詩勉勵弟弟該怎樣去面對這一切。
二、了解作者
師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礎上,補充。
劉楨(?-217),字公干,存詩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應揚并稱“建安七子”。他在當時甚有詩名,曹丕即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他性格豪邁,狂放不羈。鐘嶸說他: “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
建安時期文壇上涌現出了一大批詩人,為中國詩歌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在那個戰火頻繁,動亂不斷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氣”而著稱的“建安風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詩又以氣盛見稱的則是劉楨。因此,本文將通過賞析劉楨的《贈從弟(其二)》來粗略的感受建安詩歌悲涼慷慨的精神。
三、學習詩歌。
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劉楨的《贈從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詩歌。初讀詩歌,劃分節奏。
(1)老師范讀,學生聽范讀,劃分停頓。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
?。?)學生自由讀詩,注意“罹”的讀音。
(4)指名朗讀。
2、再讀詩歌,了解詩意
?。?)小黑板出示注釋,分小組交流詩的大概意思。
亭亭:聳立的樣子罹:遭受。凝寒:嚴寒。 。
瑟瑟:寒風聲。 一何:多么慘凄:凜冽、嚴酷。
強調“一何”、“終歲”“罹凝寒”、“本性”等詞的含義。
?。?)聯系注釋,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3、三讀詩歌,學習對比的寫作手法
?。?)現在,老師要看一看大家對詩的理解情況
a. 《贈從弟》中,描寫勁松與狂風對抗的詩句是哪句??
?。?ldquo;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b.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兩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關于松柏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嗎?(.“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
c. 松柏有本性,詩中直接描寫松柏“本性”的詩句是哪些句子?
?。?ldquo;松枝一何勁” ,“終歲常端正”。)
d. 哪句詩更能表現作者對從弟的勸慰和勉勵?(“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都有哪些品格值得贊揚?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詩人是怎樣來贊美它的?
(松柏不怕嚴寒,經歷狂風的'吹刮依然堅挺端正,保持著自己的本性。)
在詩中,詩人通過描寫風的猖狂和囂張,來對比出松柏不畏嚴寒,傲立四季的可貴品格。
4、四讀詩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們說過,這首詩是作者勸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詩中我們沒有讀到一句,說弟弟你怎樣了?你要怎么怎么樣等等?那么,詩人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勸勉之情的呢?
生讀詩歌,發言。
師明確:對,本詩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勸勉之詩。同時也是言志詩,中國古代的士大夫喜歡用松、竹、梅、菊來比喻人格。在這里,劉楨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借青松的剛勁,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堅貞。它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詩人雖要勸勉,但不明說,而是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歷嚴寒而不凋,把自己對堂弟的勸勉寄托于其中。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樣面對挫折和困難要堅強勇敢。
四、拓展延伸,
今天,通過學習這首詩歌,我們知道了該怎樣去面對挫折,也知道了勸慰他人時除了正面勸告之外,還可以從側面,通過打比方的方式進行規勸。
當你的朋友或小伙伴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你就可以引用古詩文中的詩句、名言警句來勸慰,除贈從弟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勸勉朋友生活中經歷挫折的古詩文?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陳毅: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詠竹》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唐.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五、當堂背誦。
六、課堂小結。
【教材分析】
劉楨的贈答詩中,最著名的是《贈從弟》三首。這三首詩分別用蘋藻、松樹、鳳凰比喻堅貞高潔的性格,既是對其從弟的贊美,也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其中第二首最佳,寫得豪邁凌厲,頗有“挺立自持”、“高風跨俗” 的氣概。面對動亂的社會,遭遇坎坷的人生,劉楨更多地是表現個人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總是充盈著慷慨磊落之氣。正如他自己所說,風霜逼迫愈嚴,愈能體現松柏堅貞挺拔的本性。這種精神和氣骨造就了劉楨詩歌俊逸而奇麗的風格。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誦讀《贈從弟(其二)》。
2.了解建安時期劉楨的寫作風格。
過程與方法
1.介紹詩詞的寫作背景,即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以便學生能夠準確地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2.通過展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詩詞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作品所描述的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讓學生學習分析古詩詞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從中受到啟迪,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一種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教學重點】
1.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誦讀品味法
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用心體會詩詞的意蘊和作者的情思。
2.描述法
引導學生合理想象,讓學生在想象中用描述性的語言體會詞作的內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建安時期文壇上涌現出了一大批詩人,為中國詩歌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在那個戰火頻繁,動亂不斷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氣”而著稱的“建安風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詩又以氣盛見稱的則是劉楨。因此,本文將通過賞析劉楨的《贈從弟(其二)》來粗略的感受建安詩歌悲涼慷慨的`精神。
二、作者簡介
劉楨(?-217),字公干,存詩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禹、應揚并稱“建安七子”。他在當時甚有詩名,曹丕即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他性格豪邁,狂放不羈。鐘嶸說他: “仗氣愛奇,動多振絕。貞骨凌霜,高風跨俗。”
三、解讀課文
1. 誦讀《贈從弟(其二)》
(1)學生通過范讀視頻,劃分停頓。
(2)指導學生朗讀詩歌。“高聲誦讀以昌其氣,緩聲慢讀以玩其味”。
(3)做背誦指導。
2. 詩文注釋
從弟:堂弟。 亭亭:高貌。
瑟瑟:風聲。 罹:遭受。
凝寒:嚴寒。
3.聯系注釋,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4.內容研討:
(1)教師提問:
a. 《贈從弟》中,描寫勁松與狂風對抗的詩句是哪句??
b.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兩句繼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c. 詩中直接描寫松柏“本性”的詩句是哪些句子?
d.詩歌表明主旨的句子是哪句?
(2)學生討論。
(3)學生發表意見,教師總結指正,必要的時候,教師要予以講解。
(4)答案提示:
a.“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b.“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
c.“松枝一何勁” ,“終歲常端正”。
d.“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教師總結:縱觀全詩,詩人運用松柏這一形象來勉勵從弟,通過對風雪的描寫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整首詩聲色俱佳,極富有氣勢,充分的體現了其“仗氣愛奇”、“壯而不悲”的特色。
四、布置作業:背誦這首詩,課后查詢有關建安七子的相關資料。
自我問答:
問:如何理解詩歌第一句的寫法?
答:詩歌開篇就描寫出松柏樹的整體形象,“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前半句僅僅交代了松柏的挺拔,然而詩人筆鋒一轉,寫谷中瑟瑟寒風,不但交代了環境的惡劣,同時一下子就將松柏的形象烘托了出來,更生動的體現了“亭亭”二字的效果,顯得極有聲勢。這種先交代主體再寫背景的逆反寫法起到了很好的強調作用,展現了松柏聳拔而起,“突兀撐青穹”的雄偉形象 。
《贈從弟》
作者: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贈從弟》意思: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贈從弟》注釋:
①亭亭:高聳的樣子。。
?、谏盒稳莺L的聲音。
?、垡缓危憾嗝础?/p>
?、軕K凄:凜冽、嚴酷。
⑤罹( lí )凝寒:遭受嚴寒。 罹,遭受。
?、?quot;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說,難道松柏沒有遭到嚴寒的侵凌嗎?(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這是它的本性決定的。
本文選自《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卷三。劉楨(?--217),東漢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詩著稱。有《贈從弟》詩三首,都用比興的修辭手法。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中而不倒,經嚴寒而不凋。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
從弟:堂弟。
《贈從弟》鑒賞:
劉楨的詩剛勁挺拔,卓犖不凡。曹丕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顿洀牡堋饭踩祝瑸槠浯碜鳎纫缘诙字Q于世。
《贈從弟》(其二)貌似詠物,實為言志,借青松之剛勁,明志向之堅貞。全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遠,氣壯脫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態動人情思,風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用“亭亭”標示松的傲岸姿態,用“瑟瑟”摹擬刺骨的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觀描寫為主,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而且在似乎不相關的松和風之間沖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顏開。兩個“一何”強調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沖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首句,章法綿密,展開有序。
五六兩句,由風勢猛烈而發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剛勁而拓寬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發顯出環境的嚴酷和青松歲寒不凋的特性。詩的意境格外高遠,格調更顯得悲壯崇高。松樹和環境的對比也更分明,而松樹品性的價值也更加突現出來。
最后兩句變換句式,以有力的.一問一答作結。詩人由外而內,由表層到深層,把讀者眼光從“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視到松樹內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樹之所以不畏狂風嚴寒,是因為有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
全詩以松樹為中心,寫得集中緊湊。反復詠歌,卻不平板單調。用詞樸素無華,風骨雄健,氣勢有力。不重在工筆細描,而以層層深入事物的內核見長。
這首詩名為“贈從弟”,但無一語道及兄弟情誼。我們讀來卻頗覺情深誼長,而且能同詩人心心相印。這是因為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樹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 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滅,與人無關。但一旦詩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樹木、風霜雷電,與自然界中某些同人類相通的特征一撞擊,便會爆發出動人的火花。 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劉楨之前有屈原的桔頌,劉楨之后,則更是屢見不鮮,且形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特征之一。
劉楨如果直接抒寫內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樹的高潔來暗示情懷,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勵從弟。全詩關于兄弟情誼雖“不著一字”,但味外之旨卻更耐人品嘗。
贈從弟 魏晉.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劉楨(?-217),三國時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山東東平寧陽人。博學有才,與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詩,風格遒勁,語言質樸,重名于世,今有《劉公干集》。
譯文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注釋
亭亭:高聳的樣子。。
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
一何:多么。
慘凄:凜冽、嚴酷。
罹( lí )凝寒:遭受嚴寒。 罹,遭受。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說,難道松柏沒有遭到嚴寒的侵凌嗎?(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這是它的本性決定的。
賞析
劉楨的詩剛勁挺拔,卓犖不凡。曹丕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顿洀牡堋饭踩祝瑸槠浯碜鳎纫缘诙字Q于世。
《贈從弟》(其二)貌似詠物,實為言志,借青松之剛勁,明志向之堅貞。全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遠,氣壯脫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態動人情思,風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用“亭亭”標示松的傲岸姿態,用“瑟瑟”摹擬刺骨的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觀描寫為主,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而且在似乎不相關的松和風之間沖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顏開。兩個“一何”強調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沖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首句,章法綿密,展開有序。
五六兩句,由風勢猛烈而發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剛勁而拓寬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發顯出環境的嚴酷和青松歲寒不凋的特性。詩的意境格外高遠,格調更顯得悲壯崇高。松樹和環境的對比也更分明,而松樹品性的價值也更加突現出來。
最后兩句變換句式,以有力的一問一答作結。詩人由外而內,由表層到深層,把讀者眼光從“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視到松樹內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樹之所以不畏狂風嚴寒,是因為有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
全詩以松樹為中心,寫得集中緊湊。反復詠歌,卻不平板單調。用詞樸素無華,風骨雄健,氣勢有力。不重在工筆細描,而以層層深入事物的內核見長。
這首詩名為“贈從弟”,但無一語道及兄弟情誼。我們讀來卻頗覺情深誼長,而且能同詩人心心相印。這是因為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樹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滅,與人無關。但一旦詩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樹木、風霜雷電,與自然界中某些同人類相通的特征一撞擊,便會爆發出動人的火花。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劉楨之前有屈原的桔頌,劉楨之后,則更是屢見不鮮,且形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特征之一。
劉楨如果直接抒寫內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樹的高潔來暗示情懷,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勵從弟。全詩關于兄弟情誼雖“不著一字”,但味外之旨卻更耐人品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