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06
這是野望教案板書設計,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知識;
2、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課前準備】
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秋天剛剛離我們而去,大家有沒有好好欣賞欣賞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首有關秋天的唐詩《野望》,再來回顧一下這秋色的美!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自告奮勇背誦這首詩歌。
2、集體朗讀詩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回答,并注意易寫錯的字。
東皋:作者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歸依
犢:小牛,這里指牛群。
禽:鳥獸,這里指獵物。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4、學生自由選擇兩句詩文來說說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對詩句。
傍晚時分詩人站在隱居的地方縱目遠眺,徘徊不定不知歸依何方。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趕著牛群返回,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歸來。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認識,詠一曲長歌來懷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5、集體誦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本詩通過對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的描繪,表現了詩人當時孤寂、苦悶的心情。
三、走近作者:
那么,王績為什么會寫這樣一首詩呢,他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呢?讓我們來一起走近作者。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詩人。王績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詩壇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爺爺。除一度做過六合縣丞、太樂丞等卑職外,一生大部分時間隱居鄉里。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而這首詩歌就是他托病辭官歸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四、細讀課文,賞析詩句:
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討論思考:(下面的這些問題可以同桌、前后桌就近共同探討解決,然后推舉一個同學準備發言。)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作者在這里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傳達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東皋”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也隱隱傳達出作者的歸隱之意。
既有所望必有所見,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內容呢?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描寫了怎樣的景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注意“樹樹”和“山山”傳達出的景色特點,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靈活講解。“樹樹”是每一棵樹,說明是深秋。“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連山,層巒疊嶂。這兩個疊詞用得非常好,寫出了秋色的蒼茫和廣闊。)
3、“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中哪幾個字用得好,為什么?
這兩句中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的很好,對牧人與獵馬進行了特寫,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幾個詞初看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你可以試著換個詞,卻是不能夠的,看似很俗,細想起來那畫面卻是如現眼前,人仿佛身臨其境一般。所以作者的用詞是自然而精警的。
(引導學生歸納這兩聯的寫作手法,體悟作者光色交融,遠近交錯,動靜結合的寫景妙筆)
如果作者能與他們談笑風生,共享成果那該是多么愜意啊。但他認識這些村人嗎?
4、“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抒發了怎樣的情懷?作者采用什手法來傳達這種情懷的?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在這里作者巧用典故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而且還要跨越兩千多年去尋找知己,這是怎樣的一種曠古的落寞,曠世的情懷啊!
五、精讀課文,寫作探究:
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誦讀詩歌討論思考:(就近討論)
1、本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它在詩歌史上有什么重要作用?
這首詩歌語言質樸自然,一改南朝以來詩風的奢華艷麗之風,給人以樸素清新之美,“如鸞鳳群飛,忽逢野鹿”,很是難得。
2、這首詩是唐詩中的什么體裁,你怎么看出來的?
這首詩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老師與學生一起歸納律詩特點)
六、作業:
將此詩中寫景的名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在課堂語言描述的基礎上再擴展,改寫成一篇優美的寫景小散文。
(在寫作業之前,同學們先討論交流一下改寫的想法,互相啟發一下思路,這樣寫起來會更容易些。)
活動目標:
1.觀察了解生活中熟悉的街道和有特色的建筑。
2.初步學習看地圖,感知家與幼兒園的位置關系。
活動準備:
兒童經驗基礎
已經觀察了自己走過了那幾條路,能說出一些有特色的房子。
環境準備
一張所在城市或鄉村的地圖。
教學重點:
初步學習看地圖,感知家與幼兒園的位置關系。
教學難點:
學會看地圖。
活動過程:
一、談話活動,引出課題。
教師:小朋友們認識中國地圖嗎?(認識)它的外形像什么?(大公雞、恐龍、翻過來看像河馬--- ---)今天我也帶來一幅地圖,看看是什么地方?(幼兒回答)
二、已有經驗的交流分享。
“現在我們在哪里?”
“我們幼兒園附近有什么?”
三、初步學看地圖。
1.“我從家到幼兒園走哪條路最近?”
2.“找一找,你從家到幼兒園應該怎么走?”
小結:教師引導、協助有困難完成的幼兒完成。
3.師幼共同確定幼兒的位置及幼兒園附近的主要街道、建筑。
4.教師在地圖上介紹自己家所在的位置,請幼兒幫忙找一找從老師家到幼兒園的路線。
小結:地圖可以告訴我們不知道的地方,還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尋找這些地方。
四、在地圖上走一走。
1.幼兒找一找從自己家到幼兒園的路線,在地圖上用手指走一走。
2.幼兒互相介紹自己來園的路線和路上自己印象深刻的房子,還可以與同伴進行比較。
結束部分:
請幼兒講述自己學到了什么?
活動反思:
通過少講多練多演示來讓幼兒觀察和認識地圖,結合實物的演示,設計了觀察和探究的思考題,但是發現幼兒年齡特點,對方位的感覺仍然很含糊, 幼兒對知識點的了解是一個操作感知的過程,能否說出知識點(科學原理),并不是活動的最終目標。科學活動的目的在于對幼兒進行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因此我們的科學教育應使孩子的探究更專注,更富有熱情;孩子們的思考更嚴謹而深刻;孩子們的學習更生動而有效;孩子們更熱愛科學,更愿意為此付出努力。
在活動中幼兒是快樂的,大部分的幼兒很投入,表現也很積極。活動中和幼兒平行交流,充分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活動中,我自始至終都貫徹著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把課堂還給孩子”的理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環境,讓幼兒自由地說、大膽地說。大多數孩子都能在活動中充分、大膽的'表達。活動中,教師一直與孩子是平等的,是站在支持者、引導者的角度,去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從活動中可以看出,教師的支持是有效的。
不足之處:
1、在活動中還需更好地關注到每一個幼兒的發展情況,尤其是能力較弱又不敢開口的幼兒。
2、課時容量大,導致活動時間長。
總之“教學有法 教無定法”任何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對幼兒已有經驗的把握,而每個幼兒的發展是不一樣的,只有適合幼兒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也只有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野望》是部編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三課《唐詩五首》中的第一首詩。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曲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知識;
2、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6、完成背誦。
【過程與方法目標】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比較閱讀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訓練,了解詩的內容;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2、準備多媒體教學。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1、導入:
秋天傍晚時分,詩人遙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頗濃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獵的人各自隨愿而歸,不禁懷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全詩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幅山中秋景畫——《野望》吧!
2、作者簡介: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自號“東皋子”。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撰《酒經》、《酒譜》。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屢被彈劾。自比嵇康、阮籍、劉伶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與唐初流行的浮靡詩風顯然有別。律體濫觴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
3、背景介紹: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亂,故托病辭官歸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教師配樂范讀。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詩歌。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翻譯,并注意提醒校正。
東皋:作者家鄉,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帶領學生再次品讀詩歌,了解詩歌大意,請同學翻譯詩句。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2、詩句賞析。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作者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這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3)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讓學生描述一下詩中的場景,想象一下詩人創作的意境。
把我們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憂愁無依的時候,一個人在水邊的高地上,耳邊隱隱約約傳來水聲,這時秋風蕭瑟,一輪金黃的夕陽照射在山上、樹上,而樹木光禿禿的,只留下滿地的落葉,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暉,心中無憂的興起一股憂愁、凄涼、蕭瑟之感,恰恰這時一個牧童驅趕著牛群,踏著夕陽回家,打獵之人也騎著馬歸來,可自己卻都不認識,這時會有什么感受呢?
2、品讀詩歌,說說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情感。
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五、課堂總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透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并抄寫和翻譯全詩;
2、課外收集學習王績另外的詩歌,自學背誦。
【野望 唐 王績】
原文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注釋:
①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② 徙倚:徘徊。依:歸依。③犢(dú):小牛。
④懷采薇:用伯夷、叔齊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達避世隱身之意。薇,是一種植物
⑤落暉:落日。⑥薄暮:傍晚。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
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
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
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
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賞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全詩于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仰郁的心情.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并不覺得這首詩有什么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像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里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點評
點評:王績《野望》作品取境開闊,風格清新,屬對工整,格律諧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詩之一。王堯衢曰:此詩格調最清,宜取以壓卷。視此,則律中起承轉合了然矣。(古唐詩合解)[編輯本段]【野望 唐 杜甫 】
原文
西山①白雪三城②戍③,南浦④清江⑤萬里橋⑥。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⑦供多病⑧,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譯文
西山終年積雪,三城都有重兵駐防; 南郊外的萬里橋,跨過泱泱的錦江。 海內連年戰亂,幾個兄弟音訊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愴? 惟將遲暮的年光,交與多病的身軀; 至今無點滴功德,報答賢明的圣皇。
我獨自地騎馬郊游,常常極目遠望, 世事一天天蕭條,真叫人不堪想象。
注釋
1、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嶺終年積雪。
2、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
3、戍:防守。三城為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4、南浦:南郊外水邊地。
5、清江:指錦江。
6、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叻夢飾夤,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萬里之行,始于此橋。”這兩句寫望。
7、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
8、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
評析
這首詩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詩以“野望”為題 ,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
首兩句寫野望時所見西山和錦江。“西山”在成都西 ,主峰終年積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松、維、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縣一帶),此時駐軍嚴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鎮。南浦,南郊外水濱。清江,錦江。萬里橋,在成都城南。中間四句是野望時觸發的有關家國和個人的感懷。三四句由戰亂推出懷念諸弟,自傷流落的情思。“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杜甫四弟:穎、觀、豐、占。只杜占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此時“一身遙”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詩人懷念家國,不禁“涕淚”橫流。真情實感盡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動。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殘年“多病”,“未”貢微力,無補“圣朝”的內愧。“供”,付托。“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杜甫時年五十,因此說已入“遲暮”之年。他嘆息說:我只有將暮年付諸給“多病”之身,但“未有”絲毫貢獻,報“答圣朝”,是很感慚愧的。
杜甫雖流落西蜀,而報效李唐王朝之心,卻始終未改,足見他的愛國意識是很強烈的。中間四句,由于連用對偶爾將詩人的家國之憂,身世之感,特別是報效李唐王朝之心,藝術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點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憂慮。“人事”,人世間的事。由于當時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賦役負擔沉重,杜甫深為民不堪命而對世事產生“日” 轉“蕭條”的隱憂。這是結句用意所在。詩人從草堂“跨馬”,走“出”南“郊”,縱目四“望”。“ 南浦清江萬里橋”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遠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亂的感嘆,由“萬里橋”興起出蜀之意。這是中間四句有關家國和個人憂念產生的原因。
杜甫“跨馬出郊 ”,“極目”四“望”,原本為了排遣郁悶 。但愛國愛民的感情,卻驅迫他由“望 ”到的自然景觀引出對國家大事、弟兄離別和個人經歷的種種反思。一時間,報效國家、懷念骨肉和傷感疾病等等思想感情,集結心頭。尤其為“遲暮”“多病”發愁,為“涓埃”未“答”抱愧。
此詩前三聯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即由向外觀察轉為向內審視。尾聯才指出由外向到內向的原因。在藝術結構上,頗有控縱自如之妙。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