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5
這是野望教學目標,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知識;
2、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教學難點】
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課前準備】
課前讓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先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秋天剛剛離我們而去,大家有沒有好好欣賞欣賞今年的秋色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首有關秋天的唐詩《野望》,再來回顧一下這秋色的美!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自告奮勇背誦這首詩歌。
2、集體朗讀詩歌,正音。
3、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詞。請學生回答,并注意易寫錯的字。
東皋:作者歸隱之地。皋,水邊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依:歸依
犢:小牛,這里指牛群。
禽:鳥獸,這里指獵物。
采薇: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后,伯夷、叔齊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餓死。古時“采薇”代指隱居生活。
4、學生自由選擇兩句詩文來說說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師說詩句意思,學生對詩句。
傍晚時分詩人站在隱居的地方縱目遠眺,徘徊不定不知歸依何方。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趕著牛群返回,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歸來。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我看到這些人又并不認識,詠一曲長歌來懷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隱士。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5、集體誦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本詩通過對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的描繪,表現了詩人當時孤寂、苦悶的心情。
三、走近作者:
那么,王績為什么會寫這樣一首詩呢,他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呢?讓我們來一起走近作者。
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唐初詩人。王績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唐初詩壇四杰之一王勃的叔爺爺。除一度做過六合縣丞、太樂丞等卑職外,一生大部分時間隱居鄉里。生平不拘禮教,豪放縱酒,自比嵇康、阮籍和陶淵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園為題材,有避世的思想。而這首詩歌就是他托病辭官歸田后所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四、細讀課文,賞析詩句:
請同學們細讀課文討論思考:(下面的這些問題可以同桌、前后桌就近共同探討解決,然后推舉一個同學準備發言。)
1、“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作者在這里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傳達出作者怎樣的心情?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東皋”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也隱隱傳達出作者的歸隱之意。
既有所望必有所見,作者都看到了什么內容呢?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描寫了怎樣的景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
(注意“樹樹”和“山山”傳達出的景色特點,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靈活講解。“樹樹”是每一棵樹,說明是深秋。“山山”是每一座山,是起伏的連山,層巒疊嶂。這兩個疊詞用得非常好,寫出了秋色的蒼茫和廣闊。)
3、“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中哪幾個字用得好,為什么?
這兩句中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的很好,對牧人與獵馬進行了特寫,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幾個詞初看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你可以試著換個詞,卻是不能夠的,看似很俗,細想起來那畫面卻是如現眼前,人仿佛身臨其境一般。所以作者的用詞是自然而精警的。
(引導學生歸納這兩聯的寫作手法,體悟作者光色交融,遠近交錯,動靜結合的寫景妙筆)
如果作者能與他們談笑風生,共享成果那該是多么愜意啊。但他認識這些村人嗎?
4、“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抒發了怎樣的情懷?作者采用什手法來傳達這種情懷的?
然而,王績還不能像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在這里作者巧用典故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而且還要跨越兩千多年去尋找知己,這是怎樣的一種曠古的落寞,曠世的情懷啊!
五、精讀課文,寫作探究:
請同學們帶著感情再次誦讀詩歌討論思考:(就近討論)
1、本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它在詩歌史上有什么重要作用?
這首詩歌語言質樸自然,一改南朝以來詩風的奢華艷麗之風,給人以樸素清新之美,“如鸞鳳群飛,忽逢野鹿”,很是難得。
2、這首詩是唐詩中的什么體裁,你怎么看出來的?
這首詩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老師與學生一起歸納律詩特點)
六、作業:
將此詩中寫景的名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在課堂語言描述的基礎上再擴展,改寫成一篇優美的寫景小散文。
(在寫作業之前,同學們先討論交流一下改寫的想法,互相啟發一下思路,這樣寫起來會更容易些。)
【教學目標】
1.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比較兩詩形式和情感的不同。
2.比較兩首詩歌的意境,進而體悟詩人的生活態度。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陶淵明的《飲酒(其五)》,學習的方法是和王績的《野望》放在一起來整合比讀。請同學們先自由讀一讀這兩首詩,猜一猜老師為什么要把這兩首詩整合在一起。
二、讀懂詩歌:
學生自由讀詩。
師:我先來聽聽大家讀的怎么樣。請同學們共讀這兩首詩。
(共讀兩首詩,訂正字音)
師:讀詩,要讀清節奏,還要注意語速和停連,可以適當地拖音,讀出一點古人的味道。比如:
(屏顯)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師:大家來試一試。男女生分讀兩首詩。
師:讀得有些味道了。那么,同學們來猜一猜,老師問什么要把這兩首詩整合在一起?
預設:
1.都是五言詩歌。
2.都是寫田園生活的詩。
3.都是寫秋天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樹樹皆秋色
4.都寫到了山和夕陽—“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山山唯落暉”。
5.根據課文注釋可以知道,這兩首詩都是作者棄官歸隱后寫的詩作。《野望》注釋:“作者棄官后隱居于此”,《飲酒(其五)》注釋“寫于作者辭官歸隱后”。
……
(板書學生的猜測)
(一)朗讀,感受音律
師:這兩首詩都是五言,我們讀五言詩的時候,節奏一般是二三或者二二一。大家再來讀一讀這兩首詩中的句子:
(屏顯)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師:我讀一半,大家接上另一半。
采菊---,悠然---
山氣--,飛鳥--;
樹樹--,山山--,
牧人--,獵馬--
師:咱們換個方式再讀,我讀上句,你們讀下句:樹樹--皆—秋色……
牧人—驅犢--返……
采菊—東籬下,……
山氣--日夕佳,……
師:你有沒有發現這兩首五言詩在音律上的不同?
明確:《野望》中間兩聯是對仗句,“樹樹”對“山山”,“皆秋色”對“唯落暉”。《飲酒》沒有這樣對仗工整的詩句。《野望》是律詩,定句,定韻,平仄對應,對仗工整;《飲酒》是古體詩,形式比較自由,句數不定,沒有平仄、押韻等的束縛。
(再讀,體會音律的差異)
(二)品讀,體會意象
師:有同學說這兩首詩都是寫秋天的,那么詩中寫到哪些景象?同樣是秋天,陶淵明筆下的秋天和王績筆下的秋天一樣嗎?列出兩首詩中的意象,試著用下面的句式描述兩位詩人筆下的秋天。
(屏顯)
陶淵明(王績)筆下的秋天是________,你看……
示例:陶淵明筆下的秋天是寧靜閑適的,你看籬笆周圍的菊花盛開著,散發出幽幽的清香。信步走去,采摘幾朵細細觀賞把玩,不經意間一抬頭,巍巍南山就靜默在眼前。
預設:《飲酒(其五)》中描繪的景象:菊、東籬、南山、山氣、夕陽、飛鳥
《野望》中描繪的景象:樹樹、山山、秋色、落暉、牧人、獵馬、犢、禽
陶淵明筆下的秋天是的恬淡高潔的,你看,那東籬下栽種的菊花正在盛開,這秋風中傲然開放的花兒,不與群花媲美,愿和寒霜為伍;
陶淵明筆下的秋天是愉悅美好的,你看,到了傍晚,山中的景象多么美好,云氣升騰縹緲,縈繞于峰際;
陶淵明筆下的秋天是自由安恬的,你看,山中的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它們嘰嘰喳喳地此呼彼應,結成伴兒返回靜謐山林里的窠巢;
……
王績筆下的秋天是蕭條的,你看,滿山的樹木葉子枯黃凋落,在落日的余暉里,越發顯得蕭瑟;
王績筆下的秋天是熱鬧的,你看,牧人們驅趕著牛群回家去了,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歸來了,牛叫馬嘶還有人的吆喝聲;但這熱鬧是別人的,這份熱鬧讓作者更加孤寂。
……
師小結:同樣寫秋天,詩人選擇的景象不盡相同。詩歌中的景象往往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感,我們稱之為“意象”。這些意象組合在一起,呈現出不一樣的秋天。再讀兩首詩歌,結合具體詞句,說說你讀出了怎樣的詩人。
(屏顯)
示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句中的“廬”,讓人想起“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顏回,想起“南陽諸葛廬”,從“結廬”和“而無”中我讀出了一個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陶淵明。
預設:
從“心遠地自偏”中,我讀出一個內心寧靜恬淡的陶淵明;
從“悠然見南山”中,我讀出一個悠然自得的陶淵明;
從“山氣日夕佳”中,我讀出一個心情愉快的陶淵明
……
從“徙倚欲何依”中,我讀出一個彷徨無依的王績;
從“皆”“唯”兩字中,我讀出一個沉靜哀愁的王績;
從“相顧不相識”中,我讀出一個孤獨無助的王績
……
(三)擬題,揣摩意境
1.《飲酒(其五)》是組詩中的一首,詩中并未提“酒”,題目和內容不太吻合。如果你來給這首詩重擬一個題目,你會怎么擬?
預設:心遠;采菊;南山所見;山居所見;悠然見南山……
(評價哪個更貼切)
2.《野望》中的“望”是看,“悠然見南山”的“見”也是看,二者能否互換?
(屏顯)
辨析(任選其一):
《野望》能否改為《野見》?
“悠然見南山”能否改為“悠然望南山”?
預設:
《野望》的“望”,既是登高往遠處看,也含有思念、盼望、期盼的意味。因為有所期望,所以才有“無所依”的慨嘆。改為 “野見”,意味就沒有了。
“悠然見南山”的“見”, 表現出在不經意間看見了南山,仿佛山就在襟懷之間,物我合一;而“望”卻是有意識地注視,與“悠然”的意境不符。
三、讀懂詩人
魯迅先生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我們需要借助資料,走進詩人的時代,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
(屏顯)
陶淵明生活于東晉后期,當時政治黑暗,貴族腐敗,門閥制度森嚴,他的祖上雖作過大官,但到他時,家境早已沒落。他少年時接受了儒家用世思想,有“大濟蒼生”的抱負,很希望建功立業。但在那個時代,陶淵明的理想是難以化為現實的。他親眼目睹官場的黑暗與爭斗,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田園。他歸隱后有兩次出仕機會,晉末征他為著作佐郎,他辭而不就,宋元嘉時江州刺史檀道濟勸他出仕,他也拒絕了。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鼻祖”。
王績生活在隋末唐初,朝代交替,戰亂頻仍。他曾三仕三隱,在官場和田園間徘徊。曾作詩云:“有用雖自傷,無心復招疾。不如山上草,離離保終吉。”表達既希望有司賞識,建功立業,又希望身心自由,不受傷害的意愿。他們筆下的田園生活:
(屏顯)
王績的田園生活:
無人堪作伴,歲晚獨悠哉!
--《黃頰山》
所嗟同志少,無處可忘言。
--《古意六首(其一)》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野望》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移居(其二)》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歸園田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
(生共讀)
(屏顯)
根據助讀資料,思考、討論:
教材中寫陶淵明的歸隱是“辭官歸隱”,寫王績的則是“棄官歸隱”,你覺得是有意區別還是無心所致?
學生討論。
師:“辭”有心甘情愿,徹底放下的堅決;“棄”中有不滿情緒。
小結:
王績的隱居生活是孤獨、苦悶、寂寞的,他的隱居是逃避型、隔膜式的;
陶淵明的隱居生活是愉悅自得、心靈安適的,他的隱居是自主型、沉浸式的;“此心安處是吾鄉”無論什么樣的處境,心靈的寧靜是最好的生活態度和生命狀態。
四、讀出自我
1.你更喜歡哪首詩中的生命狀態?為什么?
2.生活中,我們常常要選擇另一種全新的生活環境和方式。如果你們班轉來了一位新同學,需要適應陌生的生活環境,你會用哪句詩來勸慰他?
預設:心遠地自偏
此中有真意
結語:希望大家都能面對生活的改變時,不忘初心,安之若素,沉浸其中,發現美好,創造美好。
一、說教材:
《野望》是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唐詩五首》中的第一首詩。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這首詩在詩歌歷史上有著不同尋常的位置又是這一課的第一首,所以我把這首詩歌當作典范來上,故而上的比較細致。
二、說目標: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上的要求
1、(1)了解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積累文學知識;
(2)了解五言律詩這一體裁;
(3)積累名句;
(4)反復誦讀,品味語言,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5)培養學生欣賞古詩詞的能力;
2、在過程與方法上我采取情景感染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拓展法。
3、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體會作者惆悵、孤寂的情懷,感受漢語言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說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借助品讀、想象,感受詩人孤獨仰郁的心情,感受漢語言的美;積累名句。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賞析詩歌,領悟詩中情趣,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課前準備:要求學生預習課文,熟讀并嘗試背誦默寫課文。
四、說教學過程:
我采取談話法導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后疏通文意,理解詩句含義。這首詩樸素自然,曉暢通達很好理解,所以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生完成,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并且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句來談,老師只做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學生整體感知詩歌之后用問題設置懸念引出作者介紹,這是在需要作者和寫作背景時插入,孩子們更能接受,也顯得自然有用。講述王通與王勃是為了激起學生好奇心,順勢引導他們多讀書,平時我會給孩子推薦可讀的書目的。
在細讀課文,賞析詩句環節我采用就近分組小組討論探究的方法初步解決問題,然后學生展示回答,老師引導訂正補充。力求整個過程過渡自然,條理清晰,使學生對詩句有深入理解,體悟漢語的美,以及作者精妙的寫景抒情手法,體會作者苦悶,孤寂惆悵的思想感情。這一環節依然是學生主體,老師指導,師生共同合作,讓孩子們依然感覺是自己解決了所有問題。在問題的設置上我也是反復推敲,難易適中,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合作氛圍中完成學習,在不知不覺中突破重難點。在這一環節,我注重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所以讓學生將“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詩文轉化成畫面,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否則,根本無法體會文字的美,它們不過是一個個漢字的組合而已。在品味“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字詞上,我想起了《紅樓夢》中香菱學詩的那一段,所以用換字的方法幫學生體會這幾個動詞為何用的自然而精警。
接下來是對詩歌語言和體裁特點的一個探究,旨在讓學生了解這首詩歌在詩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對律詩的特點進行一個總結,使學生對律詩有一個系統整體的了解和把握,對以前所學律詩的知識進行復習和整合。然后是布置作業,在課堂語言描述的基礎上再擴展,把本首詩的名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改寫成一篇優美的小散文。進一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力求全面、明晰、重點突出,只要通過板書就可以了解詩歌的寫作特點,作者的寫作思路以及詩歌傳達出的思想感情。整個課堂都濃縮在這小小的板書里。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王績的生平創作,背誦詩歌;
2、認識唐詩尤其是律詩這一體裁的基本常識;
3、反復誦讀,通過想象描述畫面,體會詩人的孤獨和苦悶;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品讀與想象結合法
【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1、上個學期,我們已經學習過古詩,可以知道詩歌分兩大類:古體詩和近體詩。談談對近體詩的了解。
二、了解律詩
(1)【學生提及押韻】自由讀讀這五首詩歌,看看這五首詩歌各壓什么韻,并且找一找韻腳各是什么。
(2)觀察韻腳所在位置。
(3)學習課后“關于律詩”補白部分。(劃出關鍵信息)
【屏顯】
關于律詩
每首律詩限定八句:五律規定每句五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詩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第一聯稱“首聯”,第二聯稱“頷(hàn)聯”第三聯稱“頸聯”,第四聯稱“尾聯”。
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詩結構框架
【屏顯】
關于律詩
起——首聯點題,以敘事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氣氛,奠定基調;
承——頷聯,緊承首聯意思,或寫景,或敘事,是首聯的延續和延伸;
轉——頸聯,詩意轉折變換,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別開生面;
合——尾聯,以議論、抒情為主,點明題旨,收束全詩。
三、整體感知
1、此詩幾個韻腳?(點明早唐作品)
2、了解詩人。
【屏顯】
王績:
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今宿州五柳風景區),自號“東皋子”。
3、自由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對節奏。
3、指讀→齊讀
四、通過想象,描述畫面
1、唐詩結構提到起承轉合,理一理,這首詩歌怎么分布事、情、景的?
明確:第一聯:事、情;二三聯:景;尾聯:情
2、默讀詩歌,結合注解,簡單描述詩歌內容,并記錄下來。
3、小組合作,發揮想象,完善所描述的內容。代表發言。
4、小組展示。
(1)首聯
提示:欲何倚:不知歸依何方。
抓住“望”“徙倚”“欲何依”等關鍵詞,加上主語,揣摩人物動作、人物心理;同時補充環境特征。【彷徨】
(2)二三聯
提示:畫面中有何景物?注意描繪的順序(先寫景再寫人,先寫遠景再近景,先寫靜的再說動的)適當添加能夠描述這個氛圍的形容詞。【靜謐安詳】
(3)尾聯
提示:揣摩人物心理:根據“懷”“無”等詞揣摩詩人心理想法。【孤獨無依、苦悶】
5、總結:合理想象,人物抓動作和心理,景物抓色彩、動靜、遠近。
6、帶著想象再讀詩歌,感悟詩人情感。
五、拓展補充
【屏顯】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里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于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內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