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7
這是雁門太守行節奏,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的內容并背誦全詩。
2、品位詩歌意境,領悟詩歌主題。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教學難點:
領悟詩詞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一、 導入新課
由古代寫戰爭的詩歌導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 王昌齡.)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涼州詞 王翰)《木蘭詩》《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青青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二、簡介作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少有詩名,曾受到韓愈的賞識。27歲病逝。今存詩240余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艷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艷、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
三、解題。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伏彼起,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沖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
【教學內容】
《雁門太守行》是唐朝詩人李賀借用樂府舊題,描繪了一場邊關戰爭,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詩人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爭風云,構成了奇特的意境。
【學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鄉結合部,大多數學生缺少主動學習的意識,語文能力普遍不強。尤其對詩歌不感興趣。因此,引導他們認識詩歌的魅力,感受詩歌的豐富內容與情感,激發他們熱愛的詩歌的興趣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目標】
1.以讀激趣,感知內容。
2.以品感悟,領會詩情。
【教學重點】
抓住關鍵字、詞、句賞析詩詞,體會煉詞煉字之妙境。
【教學難點】
滲透“以詩解詩”的方法,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講述李賀以詩求見韓愈的故事。內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當時的小青年李賀帶著一首詩去求韓愈。當時,韓愈剛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準備休息。當他的門人把這首詩送給他時,他一邊脫著衣服,一邊很隨意地看了送過來的詩歌。可是,當他看到開頭兩句詩時,便大為震驚,連忙請李賀進來詳談。而這僅以開頭兩句就打動韓愈的詩,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雁門太守行》
2.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測預習:
1.請兩名學生上臺默寫。
2.在強調字形、讀音的基礎上,初步讀通古詩。
三、整體感知:
1.讀注釋,弄清古詩內容。重點交流“夜紫”“易水”“金鱗”等詞意思。
2.思考:這首詩描繪了戰爭場景,請根據詩歌內容找出戰事的季節、時間、地點以及簡要歸作戰的經過。
明確:季節——秋天
時間——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點——塞上、易水
經過——黑云壓城(兵臨城下)、甲光向日(嚴陣以待)、半卷紅旗(夜襲敵營)
3.提問:除了描寫戰事的具體內容外,詩人還在詩中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環境——角色滿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報君黃金、玉龍為死
4.師生交流后,老師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體如下:
黑云壓城、甲光向日、角聲滿天、燕脂夜紫、半卷紅旗、霜重鼓寒、報君黃金、玉龍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問:這里的“玉龍為死”,你能體會到什么?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嗎?
2.師生交流時,明確:
死——歌頌了守邊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板書:視死如歸)
⑴黑云——運用比喻,寫出敵軍強大,隨時可能犧牲。
⑵城欲摧——隨時城破兵敗身啟。
⑶甲光——將士披掛上陣,準備戰斗,做好獻身的準備。
⑷角色滿天——軍情緊張,戰斗隨時打響,暗示戰爭之殘酷。
⑸易水——用典,像荊軻刺秦王一樣,不打算生還。
⑹霜重鼓寒——環境描寫,北地的秋夜,風疾霜濃,但將士們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⑺報君——用死來報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營造蒼涼、悲壯的氛圍,暗示戰事緊張、殘酷,隨時可能陣亡。
3.指導感情朗讀。
五、領會特色:
1.引導:戰爭歷來是殘酷的,在很多的詩詞歌賦中都有對戰爭場景的描寫,尤其是邊塞詩。請同學們看看這些詩人是如何描繪戰爭場景的?
投影: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辛棄疾·《破陣子》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北朝民歌·《木蘭詩》
2.簡單交流后,提問:李賀在本詩中又是如何描繪戰爭風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礎上,老師用紅色粉筆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鱗”“燕脂”“夜紫”“紅旗”“霜重”“黃金”“玉龍”等詞。
4.總結:詩人以色彩斑斕的詞語描繪悲壯的戰爭風云,構成了奇特的意境。這也是李賀詩歌的風格,務求新奇,被人稱為“奇才”“鬼才”。
六、拓展閱讀:
1.投影出示:
馬詩 李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轡頭,戴在馬的頭上
2.思考:《馬詩》“奇”在哪兒?
3.明確:寫景之奇,以馬寫人之奇……
七、感情誦讀:
1.交待李賀大致生平,內容如下:
李賀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外出時背一破錦囊,得句即寫投囊中,暮歸足成詩篇。后來因用心過度,27歲就死了。
2.全班誦讀《雁門太守行》
教學目標:
1、了解、學習詩歌的朗讀技巧,培養朗讀能力。
2、反復誦讀,感受、品味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和語言美;
3、領悟作者寄托的愛國情懷,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引
1、課前預習:(1)蒐集資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讀詩歌,結合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導入新課:(1)播放音樂,創設情境,引入《雁門太守行》
(2)解題。
(3)簡介作者:師生交流資料(檢查預習,了解作者風格)。
二、朗讀賞析
1、讀詩韻:明確朗讀的三個層次,讀準字音和節奏。
2、解詩意:在初讀感知基礎上,提出不明白之處,師生解疑。
3、悟詩情:(1)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作品抒發的感情;
明確:描繪將士們艱苦卓絕的戰斗場面,贊頌將士們奮勇殺
敵的英雄氣概和誓死報國的愛國情懷。
(2)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
明確:一、二句“緊張,壯烈”
中間四句“凝重,悲壯”
最后兩句“堅定,豪邁”
(3)配樂齊讀
4、品詩言:
(1)教師點撥品析角度,學生用“我喜歡 ,因為 ”句式說話。(集體討論;尊重學生閱讀體驗和獨立見解)
(2)背誦全詩
5、小結過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較閱讀:《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1)朗讀詩歌
(2)思考討論:兩首詩的異同點
2、名句欣賞:師生交流表達愛國情懷的詩詞名句。
四、布置作業
必做:誦讀25課《詩詞五首》。
選做:1、結合注釋,發揮想像,把《雁門太守行》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2、蒐集、積累表達愛國情懷的詩詞名句,從內容和寫法等方面寫
點賞析文字,與同學交流。
教學目標:
雁門太守行的優秀教學設計
1、詩之韻:能夠正確、流利、傳情地朗讀詩歌并熟讀成誦。
2、詩之境:初步感知詩文描述的塞外戰爭風云,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慷慨悲歌、誓死報國的愛國情懷。
3、詩之美:品析詩文新奇瑰麗的語言,通過聯想、想象再現并描繪戰爭風云中的畫面。
教學重點:
1、詩之韻:正確、流利、傳情地朗讀詩歌并熟讀成誦。
2、詩之美:品析詩文語言,描繪戰爭風云中的畫面。
教學難點:
詩之境:感知詩文描述的塞外戰爭風云,領悟詩人的愛國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了解相關文學文化常識。
(1)創設情境,引入詩歌
導語:近期軍事題材電視劇《亮劍》中李云龍說過這樣一句話:“面對強大的對手,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即使倒下,也要成為一座山,一道嶺。”這句話道出了軍人的精神和氣質,中唐詩人李賀筆下也有這樣一群將士,他們在《雁門太守行》一詩中盡情展現了他們慷慨赴死的軍人風貌。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詩歌去了解。
(2)解詩題
“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 多寫邊塞征戰之事,“行”,古樂府的一種體裁。
(3)知詩人:師生交流資料(檢查預習,了解作者風格)。
李賀(790—816):字長吉,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稱李昌谷。他的詩繼承前代積極浪漫主義傳統,風格獨特,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稱“奇才”“鬼才”,被人稱為“詩鬼”。有《李長吉歌詩》《昌谷集》傳世。
二、初讀,整體感知
過渡語:古人說:“三分詩,七分讀。”讀是學習詩歌的最好途徑, 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
要求:準確流利,流暢傳情
1、讀準字音 自讀,讀準;展讀,點評。
2、讀對節奏 同桌對讀,劃分節奏 ;展讀,點評,討論節奏。
3、老師范讀 要求邊聽邊想象詩句呈現的畫面,?
4、學生展示 小組自由選擇形式,展示;點評
5、整體感知 詩中人,詩中事,詩中情。
三、品讀,感受悲壯
過渡語:從內容上來看,這是一首邊塞詩,筆力雄厚,場面描寫壯麗雄渾,豪放激昂, 下面我們通過分析畫面描寫來感受一下李賀筆下這種慷慨悲壯的民族之魂。
1、壯景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戰前形式如何?守城的將士又是如何面對的'?你能結合想象描述一下當時情況嗎?
戰前描寫:“黑云、甲光、金鱗”
朗讀指導:讀出“緊張,凜然”(語速要慢,語氣先壓抑后高昂)
2、壯景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詩中雖然沒有具體描寫戰斗場面,但是我們可以從詩句中的哪些描寫可以讀出這種慘烈,悲壯?
“角聲滿天”、“塞上燕脂”
朗讀指導:讀出“凝重,悲壯”(語速要慢,語氣凝重)
3、壯景三: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為何“半卷紅旗”行軍?“聲不起”暗示形勢如何? “易水”讓我們聯想到什么典故?
偷襲敵營,快速行軍;霜打濕鼓面,暗示形式危急;荊柯刺秦。
朗讀指導:讀出“緊張,凝重,壯烈”(語速要慢,語氣凝重)
四、精讀,體會壯情
過渡語:荊柯刺秦,燕太子丹率文武大臣白衣送行,《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明知這是一條不歸路,仍為國家,為民族,甘愿拋頭顱,灑熱血,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慷慨悲歌,這種民族精神,自古有之。
1、播放《亮劍》中騎兵連連長孫得勝陣亡片段,用場面、音樂的悲壯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軍人的亮劍精神。
生談感受:“浴血奮戰!勇往直前!視死如歸!報效祖國 ! ”等
師順勢渲染:即使獨臂一人,仍高呼:進攻,即使戰死沙場,仍受敵人敬重,而任何一個觀眾也都由衷贊嘆:雖敗猶榮,雖死猶生。我們銘記的不是他的死亡,應是他獨臂高舉的戰刀,他擎起的正是李賀詩中所頌揚的: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勇往直前,報效祖國的中國軍魂。
2、詩中哪句最能體現(我們一起回答):“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這是本詩的主旨句,將詩情推向高潮!
朗讀指導:讀出“堅定,豪邁”(語速由慢到稍快,語氣逐漸加強,讀出慷慨激昂)
3、讓我們再次深情誦讀全詩,一起感悟詩歌所弘揚的忠誠慷慨之軍魂。(學生齊讀,聲情并茂)
4、補充評價:
“夕陽塞紫,滿目悲涼,猶卷旗襲敵,有進無退。雖鼓聲不揚,但士氣未竭,而一劍尚存,死不負國。皆極寫忠誠慷慨。”
——《中晚唐詩叩彈集》引杜詔
五、賞讀,品味語言
過渡語:詩是美的,這首詩有一種悲壯之美,美在哪里?還需要我們從品析詞語入手來發現美。
詩歌賞析方法:
修辭、煉字、感官角度、用典、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等
示例1:(修辭)首句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 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
示例2:(煉字)“壓”字,一字傳神,形象寫出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表現守軍將士處境的艱難。現在人們常用“黑云壓城” 來形容形式危急。
示例3:(用典)引用了“黃金臺”的典故,點明主旨,歌頌將士們誓死報效國家的愛國情懷 。
示例4:(感官)李賀為我們描繪出的戰地圖景,沒有從正面描繪兩軍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廝殺場面,而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描寫戰斗的激烈和悲壯。可謂聲色俱備。
小結:詩人用“黑云”、“金鱗”“燕脂 ”“紅旗”等色彩斑斕的詞語濃烈凝重地勾畫出蒼茫悲壯的畫面,再配以“角聲滿天”“鼓寒聲沉”,渲染悲壯慘烈的氣氛,描繪出邊塞戰爭風云的悲壯之美。構成奇特意境。
六、想象,描繪畫面
過渡語:好的詩都是富于啟示性的,言近而意遠。能夠通過一兩個鮮明的形象喚起讀者的聯想,啟發讀者在自己的頭腦中構成無數新鮮的畫面。
1、畫面美
大家輕輕閉上眼睛,隨老師的描述在心中放映首聯所表達的畫面。
2、當堂訓練?
展開聯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將該詩第二聯或第三聯擴寫成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
要求:注重環境的描寫渲染,生動再現畫面,傳達出詩人的感情。
3、學生展示,共同鑒賞。
七、結語:
像一顆流星,李賀排空而來,乘風而去,轉眼流年,不過二十七載春秋。但留給我們的,是一串不滅的閃光的追憶!
無論是李賀筆下的將士,還是《亮劍》中的中國軍人,都充滿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壯烈與不悔,在你的人生路上,肯定會遇到許多難做難為之事,這時,何不揚眉出劍,發揚你的亮劍精神?
板書設計:
雁門太守行 李賀
黑? 云? 壓? 城-----形勢危急?? (比喻、夸張)
角? 聲、 夜 紫-----悲壯慘烈?? (視覺、聽覺)
臨易水、黃金臺-----誓死報國 ? (運用? 典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