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7
這是天凈沙秋思優(yōu)秀教學設計,是優(yōu)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名篇,也是學生早已耳熟能詳?shù)脑姼?,用一?jié)課來上這首詩,的確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但我們的教學應當圍繞一個核心來進行設計,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那么,在這一節(jié)課中,學生可以得到些什么呢?
這就首先需要我們分析與之相關(guān)的課文內(nèi)容,找出這一課以及這一單元教學的重點。這一單元收錄了包括《春》和《濟南的冬天》在內(nèi)的寫景名篇,并且?guī)缀?都與季節(jié)有關(guān)。因此寫景狀物,表現(xiàn)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應當成為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古代詩歌四首》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但其側(cè)重點有著明顯不同?!队^滄?!冯m 然有“秋風蕭瑟”的詩句點明了季節(jié),但曹操觀看的是“滄海”,而非秋天,詩篇重點是表現(xiàn)其壯闊的胸懷。《次北固山下》中的詩句同樣點明了季節(jié),但重點仍是 寫“北固山下”之景,而非冬春交替的季節(jié)。《錢塘湖春行》則是以表現(xiàn)早春景象為主,展現(xiàn)春日到來時的美景。這首《天凈沙·秋思》重點不應當僅僅在秋天上, 更多的還是表現(xiàn)詩人之“思”。這里的“思”可以指思緒,但更多的是指對故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但詩人的“思”是被秋天這個季節(jié)所觸發(fā)的,他通過描繪秋天這個季 節(jié)表現(xiàn)了他的情感,因此全詩的特色就是以情寫景、情景交融,也是這首詩最主要的藝術(shù)價值所在。
由此我考慮到學生從中間能夠得到的最大的收獲就是如何通過寫景來抒情,如何能做到情景交融,這就是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獲。在組織教學 時就應當圍繞“以情寫景,情景交融”這一條主線,讓學生首先學習本詩的描寫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詩人情感的由來,理解詩人抒發(fā)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讓學 生也去進行一次景物描寫,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詩歌的美,應當是有所得的。
同時,我也注意到,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委婉凄涼的情感,與學生目前的心態(tài)距離很大,所以應當讓學生從最直觀的印象入手,如秋天的寒冷,進而延伸至心靈的 寒冷,最終對詩人描述的場景產(chǎn)生內(nèi)心的共鳴。而這首詩也不適合學生齊讀,如果學生整齊劃一地讀出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反而會破壞詩歌的情感與氛圍,上課時還是 應當以學生自讀與教師、學生范讀相結(jié)合為主較為適宜。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詩人借景抒情、以情襯景的寫作特點。
2、通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情感,體會詩人的心境。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2 難點:1
1、學生預習:收集馬致遠與元曲的相關(guān)資料。
2、教師準備:與秋天有關(guān)的詩句(以學生小學學過的為主)
四、教學設計:
(一)導入:
隨著一陣淅瀝的秋雨,我們已經(jīng)漸漸走入了深秋。同學們,如果用一個字形容你此刻對秋天的感受,你會如何形容?這種感受又是怎么來的?
“秋風蕭瑟天氣涼”、“一層秋雨一層涼”,秋風秋雨帶走了夏日的喧囂,不知不覺中,曾經(jīng)喧鬧的小鳥沉寂了,蟬聲消失了,樹葉凋零,草地枯黃,世界就 在這片寂靜中慢慢步入風雪交加的寒冬。當我們的身體感到寒冷時,我們的心靈又會對眼前的秋天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感受呢?我們來學習這首《天凈沙·秋思》,思考一 下馬致遠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秋天,描述了怎樣的感受。“天凈沙”是曲牌名,而“秋思”是曲子的題目,點明詩的內(nèi)容就是表達他在秋日的思緒。
(二)自讀全詩,把握詩人描繪的景物的特征。
現(xiàn)在請大家自讀全詩,把詩中描繪秋天的詩句或詞語找出來。
(學生自讀,找出相應詩句,并說明這一景物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再朗讀相關(guān)的詩句)
提示:
1、“枯藤老樹”展現(xiàn)萬物衰敗的景象。“老樹”是指“樹”年齡很大、很粗壯嗎?(衰老)《錢塘湖春行》中用什么花草來表現(xiàn)春天的勃勃生機?(亂花漸 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在《夏感》中萬物的生命力更顯緊張熱烈,作者如何描寫?(麥浪翻滾著、撲打著)而這一切在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消逝,一年最美好的時光已 經(jīng)過去。留在詩人面前只有枯萎的藤蘿和凋零的大樹,此時留給我們的只有什么感受?(悲涼)
此刻,夕陽中烏鴉的身影又會給這幅場景增添怎樣的感情色彩?(參看“月落烏啼霜滿天”,幾聲鴉啼,更顯凄涼悲切)因此“昏鴉”難道僅僅指“黃昏的烏鴉”嗎?如果讓你用“昏”組詞,你會組成什么詞來形容此時詩人見到的烏鴉?(昏昏沉沉,昏昏欲睡)
2、“西風”,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西風”專指秋風(比較“等閑識得東風面”“夜來南風起”“北風卷地白草折”等詩句不同的內(nèi)涵),小思在《蟬》 中說“殘陽里,想起了秋風顏色”,秋風的到來讓她感到了蟬生命的短暫。那么這里“西風”到來讓詩人感到了什么?(時光飛逝)但詩人現(xiàn)在卻身在何處?(古 道,天涯)
“古道”,大家學過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其中有詩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古老的道路已經(jīng)被青草覆蓋,說明什么?(少有行人)同 樣,在此時的古道上,只有誰的身影還徘徊在道路上?(詩人的身影。對照“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詩句中空曠的江面上似乎只有詩人孤獨的身影,在這里漫 長的古道上也只剩下詩人在獨自徘徊。)詩人知道自己到何處去嗎?知道道路的終點在哪里嗎?為什么?(不知道,他只知道現(xiàn)在他“在天涯”)詩人用什么來作為 自己的象征?(瘦馬)馬因何“瘦”?(長期跋涉,疲憊不堪)同樣,詩人也已經(jīng)精疲力竭。他只是一個孤獨的流浪者,不知前途在何方,不知歸宿在哪里。
3、在古代,人們依山傍水而居,“小橋流水”說明此地必然有人家,有村落,此時“夕陽西下”,人們會干什么?但這里是詩人的家嗎?“小橋流水人家” 近在咫尺,卻又可望不可即,請大家設想一下,如果你就是馬致遠,當你看到眼前炊煙裊裊,燈火點點的村落人家時,你會想起什么?(家鄉(xiāng),親人)此時詩人的心 情是什么樣的?(“斷腸人在天涯”),誰是“斷腸人”?為什么“斷腸”?(寂寞、孤獨、茫然,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總結(jié):全詩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寫情。寫景的詩句中不僅有符合秋日特征的景物,也有描寫詩人所在位置的景物“古道”,象征詩人的詞“瘦馬”,而 “小橋流水人家”與其它兩句詩形成對比,使詩中秋日悲涼的氛圍更加濃重了。詩人在前三句主要寫景,對最后的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鋪墊、襯托)詩人究竟突 出了秋天的什么特征,而能夠使他的景物描寫可以襯托后面的抒情?(悲涼的氛圍)而詩人所要抒發(fā)的又是什么情感?(離別之情,飄泊之苦)而這種氛圍恰恰與詩 人此時的心情相對應,情感已經(jīng)包含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了。這就是“情在景中,借景抒情”。
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范讀全詩,看看他是否能夠表達出詩人的情感。(學生自讀全詩,不求整齊,但要求能讀出情感來)
下面我就請大家把詩歌的寫景部分用自己的話復述一下,寫在作業(yè)本上,請大家能夠表達出詩人筆下秋天的特點,傳達詩人的情感。
(三)聯(lián)系背景,了解詩人情感產(chǎn)生的原因。
我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在此之前學過的描寫秋天的詩歌,最著名的除了何其芳先生的《秋天》之外,還有在小學學過的杜牧的《山行》。大家應當馬上就 能感受到,雖然兩首詩都寫了秋天特有的景物,都提到了秋天的寒冷,這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與這首《天凈沙·秋思》是截然不同的。為什么詩人們會有如此不同的 感受呢?這就需要我們了解一下詩人及其時代了。
(學生們介紹自己找到的資料)
歸納:馬致遠——元初文人,戲劇家,在戲劇中早已體味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在生活中飽嘗了飄泊流離之苦。元代統(tǒng)治者輕視文化,當時的廣大知識分子失 去了出路,不知前途在何方。因此馬致遠在詩中表現(xiàn)的孤獨無依,是他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一個心情悲涼的文人,身逢這樣的時代,當他在流浪中不知不覺地進入蒼涼 的秋日時,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他眼前的景物又會是怎樣的?即使他看到豐收的場景,看到鮮艷的紅葉,他的心情會歡快欣喜嗎?
總結(jié):歐陽修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有了真摯的感情,即使并不用力刻劃景物,卻能在景物中透露作者的情思。因為當詩人看到眼前的景物時自然也就會觸動心中的情感,而筆下的景物也就自然被渲染上了感情的色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情景交融”。
范讀全詩,學生再讀,突出詩人的悲涼之情。
(四)聯(lián)系生活,表現(xiàn)生活的場景。
對于詩人來說,與家鄉(xiāng)、親人的分離已經(jīng)成了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而對于我們來說,這種場面卻很少能夠遇到,那我請大家讀一讀下面的文章,看看文章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分離場面:
韓主任已經(jīng)上臺了。他很正經(jīng)地說:“各位同學都畢業(yè)了,就要離開上了六年的小學到中學去讀書,做了中學生就不是小孩子了,當你們回到小學來看老師的時候,我一定高興看你們都長高了,長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驪歌(lí,送別的歌),現(xiàn)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我哭了,我們畢業(yè)生都哭了。我們是多么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么怕呢!當我們回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不久前你小學畢業(yè)時的情感,描寫一下記憶中當時校園的情景,完成一段小練筆:
“分別的那一天,校園里……”
(五)板書設計:
悲涼 思念
前途茫茫、時光飛逝、精疲力竭
寫景——抒情
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五、教學反思:
為上這一節(jié)課,我先后設計了三套教案。第一次我仍按傳統(tǒng)以朗讀為主,并且還設計了幾種不同的朗讀方法,幫助學生通過朗讀掌握詩歌的情感。第二次我突 出了寫景狀物,希望學生能夠?qū)W習寫景的方法。但經(jīng)過與其它老師的討論,我注意到這首詩不適宜齊讀,多講節(jié)奏反而會破壞詩歌的韻律,而詩歌描寫的重點在 “思”上,并不僅僅是“秋”,因此要讓學生可以理解全詩,可以從學習中有所得,還是應當將重點放在“寫情寫景,情景交融”上。而突出這一點就必須讓學生理 解為什么同樣的景會有不同的情感體現(xiàn)?
基于此我就設計了教學的第一個主要環(huán)節(jié):“自讀課文,把握詩人描繪景物的特征”。對于這一環(huán)節(jié)我也考慮過多種方法, 如讓學生圍繞“斷腸”來找相應詞語,但為了讓教學目標更明確,我還是確定讓學生就找出表現(xiàn)秋天特征的描寫,并以此延伸,讓學生理解詩歌所塑造的特殊氛圍。
上完這一課后,總結(jié)這節(jié)課,主要反思有四:一是設計應圍繞文本進行。導入時我希望能通過學生的親身感受來引導他們?nèi)ヮI(lǐng)悟詩人的情感,但在設計時感受 與文本的聯(lián)系還不夠緊密,并沒有起到預期效果??磥碓谛揎椬陨碚Z言的同時還不應忘了對課文的分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
2、過程與方法:自主、
3、道德、情感、價值觀:領(lǐng)悟詩中蘊含的節(jié)奏美,提高對古代詩歌作品的鑒賞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
2、品味
教學用具:
自制錄音帶、錄音機、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你們眼中,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jié)?也許是豐收的,也許是浪漫的,也許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個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去體會體會。
二、解題: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jīng)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jié)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三、朗讀詩歌: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3、學生配樂朗讀。
四、品析鑒賞:
1、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說說這首小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xiàn)的?
教學目的要求:
1、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曲中表現(xiàn)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5、學生領(lǐng)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教學重難點:
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羈旅之思。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課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ㄒ唬胄抡n:
可由秋天的詩詞導入(如劉禹錫的《秋詞》等)?;蛴蓪W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導入。
(二)朗讀這首詞
可通過自由讀、默讀、賽讀、有感情地朗讀等方式進行
(三)背誦這首詞
?。ㄋ模W習小組討論、探究這首詞
1.這首詞寫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這首詞中蘊涵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詞的獨特之處(如色彩的搭配等)
4.點明這首詞的主旨句是什么?
5.品味文中的語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
?。ㄎ澹┩卣梗?/p>
1.可提起筆來補充內(nèi)容,擴寫《天凈沙》,也可拿起畫筆來畫。
2.比較閱讀:引劉禹錫《秋詞》其一,與《天凈沙
秋思》進行比較。
?。┳鳂I(yè):
寫一段短文,描寫《我心中的秋》。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小曲表現(xiàn)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誦并默寫課文,積累古代描寫“愁”的詩文。
研究目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根據(jù)學生課前學習的情況自然導入)
一、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
1、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jié)奏
2、根據(jù)頁下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要求:找出詩歌中的景物,并通過想象在頭腦中勾畫出畫面。
3、評價活動:可采用多種方式。如,用自己的語言描繪畫面等。
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1)過渡語:(由形象到意象)。(2)介紹有關(guān)背景,為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感情。
2、組織學生活動:
(1)小曲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閱讀課文后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闡述理由。
(2)小組討論
(3)評價。明確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這些詞語對表達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三、深入體會詩中的意境
1、過渡語、指導語
2、組織學習活動
?。?)教師出示一幅畫面。要求:根據(jù)你對這首曲的理解,找出這幅畫中與原曲意境相違背的地方,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說出理由。
?。?)展開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樂朗讀課文,體會悠遠的意境。
3、歸納總結(jié)。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非常講究意境的創(chuàng)設,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過精選典型的意象來達成目的,這首小令是這方面的典范。
四、遷移拓展
欣賞白樸的一首《天凈沙 秋》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1、朗讀
2、說說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一種意境?
3、請選擇一句或幾句,發(fā)揮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寫出文中意象所表達的意境
4、搜集古詩詞中有關(guān)描寫“愁”的詩句,理解用具體的意象表現(xiàn)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課后學習
完成作業(yè)
請選擇兩首小令中的一首 ,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quán)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