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31
這是寓言四則的課堂記錄,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依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首先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寫法。
?。?、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于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依照寓意來布置寓言故事情節。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聯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局部學生寫出了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涵的寓言。
?。?、體現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安排自編寓言時,有局部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發明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范例三《蚊子和獅子》教學的反思這節課給我們的啟示遠遠不止課前的預設和課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及其如何應對。而教者僅從這兩個方面去反思是不夠的,也許,對教者來說,最得意的莫過于由課前的預設走向動態生成,以及在動態生成中的“機智應對”,這是否是最得意之筆姑且不論,僅從課堂教學的有效來看,教師的教學言與行有沒有值得反思之處?哪些言行有效,哪些言行無效?這倒是直指有效課堂的重要因素。
分析教材
1、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這兩篇寓言都選自《伊索寓言》?!兑了髟⒀浴窂拿鞔鷤魅胛覈?,影響深遠。通過這兩篇文章,我們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關的知識。對今后學習寓言大有裨益。況且,這兩篇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節性強,語言生動,所刻畫的主要形象鮮明突出。能夠激發學生聯想與想象,并能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積極地思考與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也可以讓學生嘗試續編或自編寓言,以及怎樣通過對多種描寫手法的分析,體會形象特點、感受故事寓意。根據教學大綱、教材編排意圖、課文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特做如下設計:
2、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叛芯空Z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點。
⑵通過多種描寫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點。
?、锹撓底约旱纳罱涷?,學會準確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編、續編寓言的方法。
3、教學重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4、教學難點。
讓學生體會、感悟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處事態度。
分析教法。
教師是學生心靈的耕耘者,教課就要教到學生的心坎上。如果不研究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需求,對語文能力訓練的需求,課往往只教在課堂上,在學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跡,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于漪)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方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本課突出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盡量讓學生多說,教師少說的原則,以激起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的情趣。
?、殴适聦耄瑒撛O氛圍。一節課,導入尤為重要。如果導入好,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的主動性,師生配合會收到的效果。
⑵描寫方法分析,感受形象。故事很短小,但語言比較生動。通過典型的語言、動作、神態等的描寫,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體會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點。
?、羌ぐl想象,體會寓意。由于語言是依靠一個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假托的故事,并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而是虛構出來的。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要調動自己的思維,充分運用聯想與想象,走進寓言,體會寓言的寓意。
?、扔H身實踐,掌握方法。第一篇寓言,我設計了續寫故事的環節,并告訴學生續寫的要求與方法,并在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后,針對遇到的問題及時總結強調。第二篇寓言,我又安排了改寫寓言的環節,這樣讓學生課堂上再次及時地鞏固、加深自己對所學方法的認識。
⑸合理延伸,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利用最后設置的一個思考問題,讓學生盡情地抒發自己的想法,教師合理歸納引導。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生,同學們能認識到人生路上的一些正確處事的態度。
學法指導
誦讀課文,找出生動傳神的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手法,具體體會文章的寓意。通過兩次練習,鞏固、掌握編寫寓言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本課具體針對初一學生求知欲強,個體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的特點設計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大致是:創設情緒——質疑解難——拓展延伸——深入思考——總結
1、創設情緒。以學生熟悉的一則《伊索寓言》故事導入。激發學生探究《伊索寓言》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2、質疑解難?!逗斩购偷裣裾摺罚合日垖W生品讀課文,思考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并找出相關語句。再體會都表現了赫耳墨斯怎樣的性格特點。(重點體會赫耳墨斯“笑”的含義。)然后,結合著赫耳墨斯的遭遇,共同探討讀出的道理。最后,設計一問題“赫爾墨斯聽了之后,會是怎樣的心情。如果讓你順著這個故事合理地往下編的話,你會怎么寫?”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處事態度。
《蚊子和獅子》首先,請同學們帶著問題“本文都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去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分析蚊子的語言及動作描寫,思考蚊子的性格特點。之后,再強化文字失敗的教訓,故設計一題“分析探討蚊子為什么會被蜘蛛網粘住。體會從中得到的啟示。”
最后,檢驗學生剛剛學會的編寫寓言的方法。所以,又設計了一個問題“改編故事情節。如果給蚊子一次機會,當蚊子戰勝了獅子后,你希望它有一個怎樣的結局。請同學從“蚊子戰勝了獅子”后改寫,并說說改寫后表達了什么道理。”
3、拓展延伸
4、總結。
5、作業布置:教育學要求作業要少而精,有啟發性。
板書:力爭新、實、精
《寓言四則》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的最后一課。前兩則出自《伊索寓言》,后兩則分別出自《韓非子》與《淮南子》,是中國古代寓言。我用了兩課時來進行教學。因為涉及到文言文,所以我把積累文言詞語作為教學重點之一。第二個教學重點是用自己的話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讓自己的話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寓言的啟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本課的教學難點是
一、體會作者巧妙的構思和合理的想象。二是比較伊索寓言與中國古代寓言的異同,突破了這兩個難點,就理解了寓言的特點。
在課堂上,我力求實踐“三單五步”課堂模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一課時教學《伊索寓言》兩則,在“溫”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個“讀書匯報會”的小活動。因為《伊索寓言》是本學期要求掌握的名著,之前布置學生讀過,所以我提前讓小組選出代表匯報讀書情況:你最喜歡《伊索寓言》中的哪則寓言?為什么?大約用
五、六分鐘時間讓四個組匯報。然后順理成章地引入學生對《伊索寓言》的文學常識的介紹。我比較注重課前預習,因為我認為合作探究前應該有一個自主學習的準備。在預習中,我讓學生完成了學習單上的自主學習部分,并展示生詞、多音字、形近字和四字詞語解釋。所以引之后一般有一個預習展示,主要是交流自主學習部分的答案。通常由一個組來負責這個任務。時間大約是4分鐘。在這一環節,我對時間的把握不太準確。匯報名著的時間略顯緊張。展示的小組差生太多,也超出了預定的時間。
教學《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這篇課文時,我采用小組展示的方式,先由小組討論“合作探究”部分的問題,各小組選一位記錄員并代表發言。學習單上的前三個問題設置得很不錯,環環相扣,又注重引導學生對細節描寫的揣摩,都是抓住情節的要害設問,使學生通過對細節的分析了解赫耳墨斯妄自尊大的性格特點。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采用小記者采訪的方式展示。代表赫耳墨斯的同學接受其他組員記者的采訪,將合作探究的幾個題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提問,打破了小組代表匯報的沉悶,表達流暢有見地的代表也為小組掙得一分,學生也饒有興趣。這則寓言結尾點明了寓意,但如果只限于故事情節本身就事論事,乃至重復作者的話,就把寓言學“死”了,失去了寓言的教育性。寓言的魅力就在于每個人都能讀出對自己的人生啟迪。所以,我在學習單問題之外又加了一個問題: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這樣學生就能從多角度來談寓意,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段米优c獅子》學習單上的前兩個問題很關鍵,這兩個問題小組代表回答得很不錯,為了理解寓意,我又加了一個問題:當蚊子取得勝利后,又發生了什么意外?蚊子為什么會粘在蜘蛛網上?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本文的另一個寓意——驕兵必敗。這一環節其實學生表現得不錯,但我的評價語言太單一。沒有點燃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這節課驗收單上的相關題都做完了,做完后我讓學生同組互批,并由組長檢查改錯,力求保質保量地完成。
最后兩分鐘進行小組評分,一評組員參與度,滿分四分,由組長打分;二評成果展示與紀律分,滿分四分,由教師打分;三驗收單自評,滿分二分。獲勝小組加五分。學生打分的積極性很高,應有些實質性的獎勵,如給獲勝小組減作業。 第二課時教學兩則古代寓言。課前布置預習,完成學習單上自主學習部分
1、2題、3題(2)、(3)。在“溫”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復習曾經學過的古代寓言,學生能說出守株待兔、刻舟求劍、亡羊補牢等寓言。然后我用一句話引入本課的教學。這些故事都是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凝結著古人的智慧。你又能從本文的兩篇寓言中得到什么人生的啟迪呢?展示預習自主學習成果后,小組合作疏通文意,一人讀句子,一人說重點字義,一人翻譯,一人說文言現象。讓其他組的學生質疑,本組學生答疑。疏通文意后,用“我問你答”的形式,考重點字義。合作探究時,我采用的是小組比賽的形式,獲勝的小組可以獲得一個大蘋果,因為正好是圣誕節,而且寓意著分享的快樂。之后送給同學們一句名言: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后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個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交流思想,那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 ——愛爾蘭劇作家 蕭伯納。
我在理解寓意這道題上又加了幾個問題:如《智子疑鄰》富人有什么不明智之處?如果不尊重事實,只用親疏和感情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會怎么樣?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建議?鄰人之父知道自己成為懷疑的對象,會有怎樣的反映?向別人進言要注意什么?
從這三個角度發散思維,學生就不會拘泥于一種理解,教學《塞翁失馬》,在復述故事之后,學生已然明白了福禍互相轉化的道理。在學生自由談啟示時,我為了啟發學生的思維也補充了幾個問題:遇到好事,你該如何?遇到壞事,你又該如何?如何把握轉化的條件和機會?課后,我反思這些問題如果由學生來提出,更能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最后,通過比較中外古代寓言的異同,明確伊索寓言多以動物寓言為主,結尾點明寓意的寫法,而中國古代寓言多以人為主人公,寓理于事,比較含蓄的特點。而在總結相同點的時候,進一步明確了寓言的特點:篇幅短小,諷刺性強。
接下來的時間,我組織學生完成遷移拓展部分和驗收單部分。因為時間關系續寫寓言結尾這個題,我采用口述形式,然后用投影儀展示一位學生的答案,共同糾錯、批改,最后兩分鐘評出最佳表現組、最佳發言人、最有創意獎。驗收結果沒有檢查,我下課發現一些同學錯誤沒有改,應該收起來檢查一下。
在教學設計上,我還是注重結果忽視過程,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表面,沒有充分地發散。對于學生我還是不敢放手,把他們限制得太死。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活力。
這節課是七上的結束,但卻是我教學探索的另一個開始。“三單五步”有共性,提供了指導方向和精神,但具體使用也要有自己的個性,結合教材與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力求有創意。
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寓言式文學作品這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見于《莊子·寓言》篇。有同名歌曲和音樂專輯。
寓言原是民間口頭創作。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已相當盛行。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亡鈇》、《攘雞》、《宋人揠苗》、《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漢魏以后,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進行散文創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驢、鼠3種動物的`故事,諷刺那些恃寵而驕、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達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國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創作,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更為多見。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凝練,結構簡單卻極富表現力。
2、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鷸蚌相爭》、《東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寓言名篇。
3、故事情節的虛構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東西或現象。
4、常用手法為:比喻,夸張,象征,等手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