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9
這是有朋自遠方來的導入,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讓大家認識到交朋友的重要性。
2.引導大家學會選擇朋友。
3.教會大家交友之道。
4.培養大家收集資料的習慣。收集交友名言、警句、故事、詩詞、成語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朋友是傷心時,最想見的人;是打擾了,不用說對不起的人;是高升了,也不用改變稱呼的人;是天涯海角,都彼此掛念的人。朋友是生生世世的牽掛。朋友就像收藏的寶貝,不是每天都捧在手里,但是無比珍貴。那我們該怎樣與朋友相處,才能讓友誼萬古長青呢?一起來參加我們今天的實踐活動吧!
二、自學指導——合作與探究
(一)自我介紹交朋友
【交流點撥】我今年十三歲,生于廣西柳州,祖籍浙江(金庸老家),卻從未去過。四歲隨父進京,入讀地科院幼兒園。人生地不熟,受小朋友欺負,常含淚縮于墻角,漸將愛動愛鬧之習改掉,膽小慎微至今。母親教我讀幼兒書報,增長見聞,并學習鋼琴,現在受益匪淺。
六歲半入小學。班主任姓梁,很慈祥,伙伴們也很好。可惜好景不長,三年級時搬回老家,與同學了解不夠,度日如年,只得整日學習,因此常受老師表揚。
畢業后,考入北京八中。此地環境優美,同學大都多才,且全班關系和諧。我不愛體育,便去上網、看小說。生活充實學業得志!
我愛好很多,卻沒有特長。琴棋書畫,只略知其一。小學時得過些獎:在市英語科技競賽中,一、二、三等獎各獲過一次,在新加坡數學競賽中獲過三等獎,鋼琴過了九級。中學后便無一所獲。目前無大志,只把心胸豁達作為最高追求,喜愛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及李白、辛棄疾的詩詞。愿今后不負自己及家長之望,小事開心、大事順利、少出差錯,足矣!
(二)擦亮慧眼選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朋友,可以成就一生的輝煌;不好的朋友,可能貽害一生。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選擇朋友呢?
1.請你收集慎重擇友的名言警句。
【交流點撥】(1)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曾國藩)
(2)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孔子家語》)
(3)很多顯得像朋友的人其實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顯得像朋友。(德謨克里特)
2.請你收集《論語》中關于擇友標準的語錄并加以解讀。
【交流點撥】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直,指正直。這種朋友為人真誠,坦蕩。朋友的人格可以影響你的人格,所以這是一種好朋友。諒,指誠實。這種朋友為人誠懇,不作偽。與這樣的朋友交往,我們的精神能得到一種凈化和升華。友多聞。這種朋友見聞廣博,閱歷豐富。朋友的知識、經歷可以成為自己的經驗,可以讓自己少走彎路。《論語》告訴我們值得交往朋友是:正直的朋友,誠實的朋友,知識淵博的朋友。
另外有三種人不值得結交,即慣于走邪道的人、善于和顏悅色騙人的人、慣于花言巧語的人。
(三)誠實真心待朋友
1.自古至今,真心待友的故事很多,請你為大家講一個這樣的故事。
【交流點撥】管仲和鮑叔牙是春秋時期的齊國人。他們從小就是好朋友,整天形影不離。有一天,鮑叔牙對管仲說:“咱們都已經是大小伙了,不能總靠家里養活。我們是不是去做買賣?”管仲想了想,有些為難,說:“從父親去世以后,我和母親吃了上頓沒下頓,哪有錢去做生意?”鮑叔牙說:“錢由我出,你就想想怎樣做生意吧。”
經過一番準備,他倆真的做起了生意。兩人起早貪黑,四處奔波忙碌,誰也不叫苦。每次賺了錢,鮑叔牙總是把大部分給管仲,自己只留一小半。管仲有些過意不去,說:“這樣,我心里很不安。是你出的資金,你應該拿大部分。”鮑叔牙誠懇地說:“我們是朋友,你家有困難,我理應幫助。你就收下吧!”
后來,他們又一起去當兵。每次打仗,鮑叔牙都緊緊跟在管仲身邊。沖鋒時,他跑到管仲的前頭;后退時,他又走在管仲的后邊。遇到危險,鮑叔牙都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身體去保護管仲。在一次戰斗中,鮑叔牙受了傷,管仲急忙為他包扎傷口。管仲看到流血的傷口,難過地說:“你是為了我才受了傷的呀!”鮑叔牙笑了笑,說:“沒關系!沒關系!”
有人問鮑叔牙:“對朋友,你可真是做到家了。這樣做是為了什么呀?”鮑叔牙說:“我不這樣做,管仲也會這樣做的。我總以為,他比我有本領,有膽量,總有一天,他會干出更大的事業。”
后來,他們在齊國做了官。管仲在鮑叔牙的支持下成功地進行改革,使齊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不久,管仲的官職超過了鮑叔牙。這時,一些大臣議論紛紛,替鮑叔牙抱不平。
鮑叔牙知道自己如果繼續做官,可能對管仲不利,于是就毅然辭官回鄉。齊桓公挽留他,管仲也勸他,但鮑叔牙還是悄悄地離去了。
管仲逢人就說:“生我的是父母,而真心待我的是鮑叔牙!”
2.歷史上的“八拜之交”指什么?與之相關的人物或故事是什么?
【交流點撥】知音之交——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刎頸之交——廉頗相如(負荊請罪);膠漆之交——陳重雷義;雞黍之交——元伯巨卿;舍命之交——角哀伯桃;生死之交——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管鮑之交——管仲叔牙;忘年之交——孔融禰衡。
教學了《楊氏之子》后,思潮澎湃,久久難以平靜。作為一篇小學生初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得想方設法上好。
首先,我帶領學生到多媒體教室,播放了《楊氏之子》視頻。不用說,作為小學生能跨越時空傾聽于老師上課,是莫大的榮幸。既有三維目標的達成,又有身臨其境的緊扣單元主題“語言的藝術”之熏陶,也有“化文字為表情、動作”的啟示,更有演講、表演才藝的啟迪。
我讓學生充分各抒己見,展示學了《楊氏之子》后的收獲,也可以提出不懂之處與同學交流。同時,在此過程中,有機調動學生多種感覺器官參與學習,且讀且背,且演且舞。有學生的獨立展示,有師生互動的場景,也有學生眾說紛紜的情景。如一位學生認為孔君平是趁著楊氏之子的父親不在時去為難的,至于事實如何我們暫且不談及,關鍵是學生提出了問題,這比解決無數個別人設計好的問題重要得多,因為這個問題至少開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理應視為創新思維的端倪,可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奇葩。
我認為要在古文的語境中讀出語感來。這可有點難,不像現代文的有感情朗讀。古文要讀好,首先當然要理解意思,這是孩子通過自讀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達到的。那么這可以放手讓孩子操作。在此基礎上,學習適時停頓朗讀。此時,學生沒有讀出古文味,讀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讀,學生練讀,就這樣整整讀了半節課,孩子還饒有興趣。雖然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讀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模仿,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夠了,我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讀了文章,楊氏之子應答如何?沒想到孩子們都讀出了一妙所在:楊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
然而二妙“未聞”之語氣婉轉卻鮮為人知。我想: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再讀,可惜還是沒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較句子的方法。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這樣讀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語境中。我們先讀了這似乎相同的兩句,解釋了意思,然后我讓他們演一演,學生當楊氏之子,我當孔君平,對讀,再換著讀,從讀中發覺有人已意會。我不挑明,也不讓他把答案說了,因為還有許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著我讓那似乎意會之人演楊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語境中對讀,果然許多孩子明白了“未聞”之妙用。我沒有及時揭穿,而是讓他們小組內再讀讀楊氏之子的應答。不一會我沒講明他們已然意會,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
一、教學思路
教學思路是老師執教課堂的內在的邏輯起點,雖然不全然外顯出來,但卻是一節課成敗的根本和關鍵。反思我在課前對這次教學的思考,現在看來存在的主要不足有以下兩點:
一是對教學課題缺乏宏觀的總體的把握,對《有朋自遠方來》綜合性學習所屬的中國傳統文化板塊沒有充分的關注,比較注重了對學生交友現實問題的關注。這就使得這堂課似乎有些“思品”的感覺,而“語文”的.味道卻“淡”了些。
二是教學環節的推進設計,比較注重了知識本身的邏輯和層次,而對學生的學情,特別是七年級學生“尚未成熟”的年齡心理特點關照不足。這是課堂氛圍較為僵化而不夠活躍的根本原因。
二、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學思路的外化和顯現。內容上,它是教學思路的具體表現,形式上,它是教學理念的具體構成。我這次教學的設計,主要有兩個方面改進:
一是教學目標的呈現形式,沒有按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形式目標呈現。雖然表達的內容本質上也體現了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和提高,但是缺乏“三維”表現形式的規范。(更能表現教學的維度之寬和程度之深)
二是一定程度地受到了“學教練”教學模式的束縛。誠如光田校長所言,任何模式都是正確理念指導下的方法和技術,模式本身并不是神秘的,運用模式所帶來的教學效果才是應該關注的根本。就語文學科而言,機械照搬套用“學教練”的模式,可能并不符合語文學科的具體實際。
三、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的呈現形式和最終結果,既是課前“預設”的,也是當堂“生成”的。反思我的教學,預設“有余”,生成“不足”。師生的教學嚴格地按照此前的“設計”路線推進,缺乏對課堂中學生和內容“接觸反應”的足夠關照。現在看來,有些內容還可以有進一步“深化”的余地,而也有些內容則可“淺嘗輒止”。根本上,還是近年來比較疏于課堂駕馭的深度實踐和思考,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自信明顯不足。正所謂“流光容易把人拋”。
四、觀課議課
感謝所有來到我的課堂觀課的老師們。雖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師們都發表的自己的觀課感言,但是他們一定都有自己對這一堂課的判斷和評價。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沒有你們的參與,我就不會有課后深刻的體會和收獲。綜合老師們的觀感發言,我的主要體會有:
對教材的全面理解和深度把握還要加強,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只注重“點”上的挖掘,忽略了“面”上的拓展。這堂課的“語文”味不足和“思品”氣較重,我認為這是主要原因。
不能以“知識體系”覆蓋“學生體系”。雖說知識本身的嚴密邏輯也是“美”的,但是我們不能不顧及七年級學生的具體現實。只有“教”,沒有“樂”,不能“寓教于樂”,不自覺地用成人的眼光“高估”學生的學習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教學的效果實際上就會有所損失。
品味對話,領會“聰慧”
課文主要表現楊氏之子的“聰惠”。教學時,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體現楊氏子聰明的關鍵語句,重點品讀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然后匯報討論楊氏聰惠之處:一是能聽出孔君平的“話中話”,孔是拿他的姓開玩笑的。二是反應快,對方話音未落,他就反應過來,“應聲答曰”,予以“回敬”。三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開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四是有禮有節。我出示“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有禮貌。此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我設置了一個語言練習:楊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個什么詞形容?學生馬上說出了“無懈可擊、天衣無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楊氏之子的“聰慧”,躍然紙上。
狠抓朗讀,讀出韻味
這篇小古文,字數不多,教學中,我狠抓朗讀,讓學生讀出韻味。我先讓學生端正朗讀態度,我引用了名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重視讀的重要性;接著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序自讀自悟,讀準字音,讀順句子。然后總結出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并由教師范讀,并重點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兒曰”和第五句“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個難讀地方進行指導朗讀,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劃分文章的節奏,學生一邊讀,一邊劃,投入到課文的學習之中。這樣學生讀得有點韻味了。
不足之處
反思整個課堂,還有一些遺憾:
在教會學生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機智巧妙之后,學生從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分別是:“為設果”“果有楊梅”“夫子”。此時我沒有加以拓展,設計讓學生改改草坪的提示語,體現語言的藝術的環節,這樣的話題離學生生活很近,孩子會充滿興趣。
改進措施
在以后的教學中,學生在交流自己的理解的過程中,要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一個基本方法: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查找資料書、看插圖、多讀,然后告訴孩子們學習古文的方法跟學習古詩的方法大同小異,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