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6
這是杞人憂天優秀板書,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分析】
《杞人憂天》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寓言四則》中的一則寓言。七年級的學生在本單元的前幾課童話、詩歌、神話的學習過程中,已充分調動了自己的練習和想象,學習本課,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體驗,通過快速閱讀、聯想和想象,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積累“亡”、“中傷”等字詞;疏通文意,理解“杞人憂天”的含義。
2、通過多種朗讀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
3、激發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學重難點】
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杞人憂天”的含義。
【教學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提到這句話,我們不禁會想到古時候的一則寓言故事——“杞人憂天”,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則寓言。(板書課題)
二、誦讀
1、教師配樂范讀,出示朗讀要求:(1)讀準字音(2)明確節奏(3)讀出情感。
課件展示:重點字音和重點句子的節奏:(1)又 有 憂 彼 之 所 憂 者,因 往 曉 之。(2)日 月 星 宿,亦 積 氣 中 之 有 光 耀 者。
2、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明確節奏。
3、全班齊讀。
4、分角色朗讀:兩人一組,分別扮演杞人和嘵之者,體會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杞人——憂慮、恐懼;
嘵之者——真誠、耐心勸導。
5、學生展示朗讀,教師評價并總結。
三、疑讀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疏通文意,質疑解疑,全班交流。
2、教師指導:課件出示重點字詞:
(1)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
(2)若躇步呲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3、假設讓你把“杞人憂天”這個故事說給別人聽,你會怎么說清楚明白呢?
學生講述故事。
四、思讀
1、杞人“憂”什么呢?“憂”到什么程度?
明確:天地崩墜、廢寢食
2、討論:杞人的憂有沒有必要?
教師提示:天崩地墜發生了嗎?
教師小結:對于不會發生的或毫無根據的事沒有必要憂慮,而讓自己陷在一個牢籠中。
3、嘵之者是怎么為他解憂的?
教師提示:嘵之者勸了幾次?每當杞人提出新的憂慮時,他的態度是怎樣的?
4、在嘵之者耐心的勸導下,達到了什么效果?
5、小故事,大道理:讀了這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延伸
人們常用“杞人憂天”諷刺那些不必要的擔憂,也有人認為其中傳達出強烈的憂患意識,你同意哪一種理解呢?
六、課堂小結
其實,杞人憂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煩惱憂愁也在所難免,如何更好的化解憂愁,笑對人生?相信大家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會有所感悟和啟迪。
七、作業布置
寓言的寓意與其情節設計有密切的關系。任選課文中的一則寓言,重新設計情節,賦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寫成一篇新的寓言。
1、嘴和眼睛的對話
2、樹和斧子
3、畫筆和顏料
4、蜜蜂與花朵
教材、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以想象為主題的單元,包含了童話、詩歌、神話和寓言,引人遐思,給人啟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體現了寓言的諷喻特色,在網絡自媒體時代,它仍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實詞的教學也應得到相應重視。
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穿、汲、及、聞、道、對、國。
2.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3.聯系生活,防微杜漸。
教學重難點
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教學準備
文本準備:《蘇東坡傳》、《弟子規》。課件準備:PPT。
資料準備:借助網絡、小寫作。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經典誦讀,解題入文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呂不韋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誦讀,釋義
(1)分角色朗讀:敘述、丁氏、聞而傳之者、國人。
(2)朗讀者說說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讀
(二)抓起因,明曉文脈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們家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結: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樣專門有一個人去打水了,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相當于家里多了一個人。
三、依文解言,判斷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組探究:宋國的國君決定追究這起謠言的責任人。你是斷案大臣,你覺得:誰應該為這起謠言負責?
討論后,請同學上黑板寫出結論
1.學生板書:
丁氏:
真相:
聞而傳之者:
宋君:
2.教師總結: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后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 表述不清。知錯能改。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③國人:似乎也樂于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關鍵詞能體現他們的責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重點詞:告、聞而道、對、國、使。
(三)學生提出其他疑難,師生合作解答。
四、聯系生活,防微杜漸
1.激發引導:有人說: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走遍世界了。現代環境下,利用靈活無序的網絡傳播,謠言傳播變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強。說說你聽的傳聞,最后證實是謠言。
學生能說出一兩個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你覺得怎樣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現象再次發生?
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不輕信盲從,不以訛傳訛。不傳播未經自己考證的話。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練就一雙慧眼。
“謠言止于智者”這句話絕對正確!智者不會輕信傳言,更不會傳播謠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無濟于事的。辟謠的重要法寶,是讓事實說話!
五、鞏固訓練,布置作業。
(一)課堂訓練
一詞多義:有聞而傳之者 求聞之若此 聞之于宋君
古今異義:國人道之
常見易錯:宋君令人問諸丁氏
(二)布置作業:以“謠言”為寫作內容,學寫一篇寓言,或寫一篇記敘文。
六、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① 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后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
② 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③ 國人:似乎也樂于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謠言止于智者
七、教學反思:
在起始年級重視習慣的培養,包括使用字典、課前經典誦讀等。整節課設計力求新穎、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抓住學生感興趣的點,在整體感知環節切入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大意有整體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導正確價值觀。抓住小組合作,用恰當的活動引導學生課堂互動!
遺憾很多,有兩條格外值得記取:過于重視文意和與現代生活的鏈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詞匯未得到有效落實。寫的環節,沒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應當刪去,留下時間開展寫作訓練。
教學目標 :
1、順暢朗讀,準確翻譯,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蘊涵的深刻寓意,從中接受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中蘊涵的深刻寓意。
難點:順暢朗讀,準確翻譯。
教學過程 :
一、導入: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由這句俗語,老師想到了古時候的一則成語故事--杞人憂天(投影出示)
二、 引導學生說說《列子》,了解作家作品眾生共享課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資料 (出示投影)
三、 朗讀課文,聽讀 ,自讀, 正音。1、提出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鼓勵學生查字典認識生字、生詞,鼓勵學生領讀。 2、激發學生齊讀速讀 3、引導學生揣摩人物語氣,再讀課文。4、正音:杞(qi)人 躇(chu)步 跐(ci)蹈 舍(she)然 中(zhong)傷(投影出示)
四、個別學生朗讀、翻譯,結合課下注釋。(出示投影)重點句子;(1)又有憂彼之所憂者(2)充塞四虛,無處無塊 (3)奈地壞何? (4)奈何憂其壞?(投影出示翻譯)
五、學生討論這則寓言的寓意。
1.杞人“憂”什么?“憂”到什么程度?后來杞人的情緒發生了什么變化?
2.“曉之者”是怎樣解“憂”的?(由表及里 化消極心態為積極心態)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過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氣體,即使墜落,也不會擊中甚至打傷人。這句話揭示了杞人的無根據的瞎擔心。
3、從這則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憂天”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這是庸人自擾,毫無根據地瞎擔心,后比喻沒有根據或不必要的憂慮。(投影出示)
六、拓展
討論:1、如何看待《杞人憂天》中那個好心人的解釋?
寓言中那位熱心人對天、地、星、月的解釋是不科學的,只能代表當時的認識水平,但他那種關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誘導的做法,還是值得學習的。
2、現實環境中的你,面對今天的環境,杞人的行為對你有什么啟發?
九、課堂總結:杞人憂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煩惱憂愁在所難免。如何更好地化解憂愁,笑對人生?相信大家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會有所感悟和啟迪。
十、板書設計 {投影出示)
天,積氣--奈何憂崩墜乎?
憂- 天地崩墜,身無所寄。曉 日月星宿,亦積氣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地,積塊--奈何憂其壞?
(廢寢食) (憂彼之所憂者)
舍然大喜------- --------(亦舍然大喜)
【教學目標】
1.閱讀本篇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并引導學生審慎對待外界信息,不信謠,不傳謠。
2.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
3.通過自主探究及合作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從不同角度思考獲得更多啟發的同時培養運用所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能多角度分析概括寓意。
2.在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
發揮想象,借助“國人道之”感受“傳謠”的荒謬。
【教學難點】
1.多角度思考獲得不同啟發。
2.聯系生活實際活用所學。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2.讀、講、練結合
3.課內學習與課外拓展結合
4.競賽游戲
【教學創新】
1.借助“三顧課文”朗讀教學,設計梯級式教學,循序漸進中鞏固提高。
2.發揮想象,情境模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課題引入:
“一字千金”故事引入課題。課題字面意思是什么?結合以往學習寓言和文言文的經驗說說學習本課要解決哪些問題?
明確:“挖井得到一個人”;讀準字音、句讀,讀懂故事,明白寓意。
教學活動一
一顧課文——讀準音句,疏通文意
一、讀準音句:
(課標依據: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學生代表朗讀,同學糾錯。
2.全班齊讀,教師點評。
明確:讀準字音、句讀。
二、疏通文意:
(課標依據: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
1.指名說說課文講了什么故事。
明確:此環節旨在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2.學生借助書下注解或工具書梳理詞意、文意,完成導學案1。
(1)自主探究
(2)班內交流
明確:如果學生預習效果好,此環節可簡化。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點撥和方法指導。
教學活動二
二顧課文——理清思路,分析寓意
一、理清思路:
(課標依據: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1.默讀課文,理清寫作思路,完成導學案2。
2.班內交流。
明確: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點撥,鼓勵學生多角度分析、表達,如情節,表達方式,重要詞語等。
二、分析寓意:
(課標依據: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1.不同角度復述故事。(此環節根據學生實際增刪。)
2.不同角度分析概括寓意。(如丁氏、國人、宋君等。)
明確:丁氏角度-說話要說清楚,不要造成誤會;國人角度-不信謠,不傳謠;宋君角度-聽到信息要通過求證來辨別真偽。
教學活動三
三顧課文——想象拓展,學以致用
一、想象拓展:
(課標依據: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師范讀。(漏掉“國人道之”一句)
3.學生再讀課文。
4.發揮想象,“國人道之”背后的情境會是怎樣的呢?
明確:指導學生朗讀中注意重音、停練,結合人物情感;國人是如何“道之”的?傳謠者會有怎樣的身份?又是在什么情境下傳謠的?老師可做示范。
二、學以致用:
(課標依據: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穿井得人”這樣的現象嗎?如果你是被謠言傷害的當事
人,你會怎么做?
明確:例如李詠“移民”傳聞;重慶女司機“變道”撞公交車傳聞;彭宇案;電影《悲傷逆流成河》劇情;男女生異性交往;教室丟失東西;背后說壞話……
結束語:閱讀一篇好的文章,就是和一個高尚睿智的人談話。《呂氏春秋》中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你們愿意去整本閱讀嗎?呂不韋還有一個故事叫“奇貨可居”,是咋回事?“一字千金”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孿生弟弟叫“一諾千金”,那又是怎樣的故事?今天我們用“三顧課文”方法學習了《穿井得一人》,你們能用這種學習方法去學習同類型的文章嗎?課本小語文,書海大語文。愿你們在廣泛閱讀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穿井得一人》導學案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學習本課你可以積累文言詞語,培養想象力,學習多角度思考,你準備好挑戰了嗎?)
班級:姓名:
【基礎檢測】
1.解釋加點的文言詞語,嘗試口頭翻譯全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提升訓練】
2.梳理文章寫作思路,填寫表格
丁氏()謠——國人()謠——宋君()謠
3.從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寓意。(丁氏、國人、宋君……)
4.聯系實際說一說,這則寓言故事所諷刺的現象在我們今天還存在嗎?你如何處理這樣的事?
【課外拓展】
4.故事新編:(任選一題,作文)
(1)改變文中的一個情節,看看寓意是否不變?
(2)自己或小組合作編寫一則寓言故事。
(3)設想如果“丁氏”來到了我們云南農業大學附屬中學,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
5.用“三顧課文”法閱讀“寓言故事三則”,自己(或與同學合作)嘗試命題并解答。
寓言故事三則
(1)引嬰投江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有過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雖善游,其子豈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譯文】
有個人從江邊經過,看見有人正拉著個孩子想要把他扔到江里。小孩大聲哭泣。經過江上的人問他把孩子投進江中的原因。他說:“這孩子的父親擅長游泳!”即使父親擅長游泳,他的孩子難道就一定擅長游泳了嗎?用這種方法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
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決不能強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或事物環境不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要隨之改變,因人而異。
三是:做事不能只憑主觀臆斷。
四是:對象”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將會釀成大錯。
(2)循表夜涉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馀人,軍驚而壞都舍。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譯文】
楚國人想要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河里做標記,澭河的水面突然漲起,楚國人不知道這件事,沿著原來做的標記在夜間涉水,結果淹死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發出的尖叫聲如同房屋倒塌的響聲。以前他們在澭河做標記的時候,是可以根據標記渡水的。如今,水位已經改變了,河水暴漲了很多,楚國人仍然按照原來設置的標記渡水,這正是他們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啊!
【寓意】
1.時間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發生變化,否則就會失敗。
2.諷刺了那些依循守舊,墨守成規,遇到某些情況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成不變的人。
(3)疑鄰盜斧選自《列子·說符》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
【譯文】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像偷斧子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