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06
這是山入潼關,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山坡羊潼關懷古教學設計
1、反復吟詠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情懷。
2、學習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學會借景抒情感懷,提高寫作能力。
二、重點難點
1、通過多讀多背,培養和增強學生對古詩詞的語感和悟性,同時有效地積累詩詞曲知識。
2、了解文章創作背景,通過抓住詩歌關鍵字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步驟:
1、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在慷慨悲憤的音樂聲中,給同學們營造一種歷史滄桑之感,引出嘆世、懷古這一散曲流行的題材,進而導出新課————《山坡羊潼關懷古》。
電腦課件出示“古潼關地形圖”,要求學生介紹潼關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設題目的:縮短學生與潼關的空間距離)
明確: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西有長安,東有洛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課前熱身
(1)、自由讀課文(使學生排除朗讀疑難,為理解文意作鋪墊。)
(2)、正音 巒(luán) 躊(chóu ) 躕(chú ) 闕(què) 興(xīng)
(3)、齊讀(要求讀準字音。)
(4)、聽錄音范讀課文。再通過教師示范朗讀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朗讀時的節奏、重音、語氣、語調等。)
2、初步感知課文,理解文意,讓學生自主品讀和翻譯課文,并隨機抽查提問。
華山的峰巒相連,如四面八方聚攏而來,黃河的波濤洪流如雄獅怒吼,震地撼天,兇險的潼關要道就在華山黃河之間。遙望古都長安城,思緒萬千,心緒紛亂。經過秦漢遺址令人傷心萬千,無數宮殿都化作了廢墟和泥土。一朝興起,百姓要受苦。一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張養浩赴陜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寫出了山河的動態與靈性,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傷今的悲憤傷感之情。“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突出了歷史的變遷。最后兩句一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從歷史的變革中,從興亡的對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這首散曲意蘊深邃,感情悲憤沉郁,雄渾蒼茫的景色、真摯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使得全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3、閱讀材料,說說統治者和張養浩對待百姓的態度。
資料一:元至大三年,張養浩上疏《時政書》批評朝政, “一曰賞賜太侈,……五曰土木太盛,……”。雖然非常切合時弊,卻為皇帝不容,被罷官,下令不準起用。
資料二: 英宗皇帝要在宮廷內制造 “鰲山”,張養浩以為不妥,英宗十分生氣,后來雖然表揚他直言敢諫。這讓張養浩想到了《時政書》的遭遇。于是:辭官退隱。十年間,朝廷七次邀請,都被拒絕。
資料三:《元史張養浩傳》載: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陜西行臺中丞。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于天,晝撫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
4、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資料助讀:
“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余里。”后來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曰:“阿房一炬”。
為百姓悲涼。
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秦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
5、古詩創譯
例文:
潼關懷古
是誰,放縱著自己貪戀的目光在山水間游弋(yì )
是誰,指點著山山水水展示一種占有欲
那些峰巒和波濤,就是所謂的江山帝王的名字,就寫在山水之間
江山還是那個江山
帝王的名字變了又變
一個名字,寫出來就得糟蹋多少百姓死者的濃血,
還有生者的眼淚
五、余秋雨:“當你被一種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動時,其實是語言背后的那個靈魂讓你感到有魅力。”用生動的語言評價一下張養浩。
例文:為了百姓的疾苦,他丟棄了官職;
為了百姓的疾苦,他花光了錢財;
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他用悲天憫人的心關注著百姓的苦
百姓用樸實的心記住了他的名
他活著時,滿城都道好官人
病死后 ,關中人哀之如失父
生,人贊美,亡,人贊美,
他用生命的行動為自己的詩歌作上一個最完美的注解
六、總結并拓展深化積累
反映百姓的苦難,關注、同情百姓是我國歷代知識分子的自覺行為,是我國詩歌、散文的思想精華,是我國文化的優良傳統。我們學過的詩歌、散文中還有哪些名句反映了這個主題?(學生先搜集,再出示課件)
附:
①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張俞
②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李紳
③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
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
⑤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
與學生一起品讀、感悟、領會詩文之美,詩人之情,同時聯系課文,總結全文。
(明確: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作者借憑吊潼關古跡,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表現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著痛苦的生活.也表現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對不顧人民死活的統治者的憤慨。
附:附板書設計
寫景 —— 潼關(山、河) 興
議論(主旨)———— 百姓苦
抒情 —— 懷古(望、行) 亡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初步掌握元曲的體裁常識
2、培養誦讀的習慣,訓練閱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5′)
1、今天有很多老師來聽課,大家緊張嗎?不管怎樣,我希望大家都能夠:想說就說,說得響亮!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首散曲,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題目是什么?(潼關懷古),這首曲子非常的簡短,個別同學在中學的時候也已經接觸過了,那還有什么好學的呢?我們有句話叫做“溫故而知新”,相信大家現在重新來審視這首曲子的時候,肯定會有一些新的收獲。
3、下面請大家齊讀課文,會背的就背誦課文。(學生讀課文)
4、這么好的一首散曲,我想大家讀一遍肯定不過癮,接下來,我們就再來讀一遍,如果第一次我們投入了十分的感情,那么這次,我希望大家能夠投入十二分的感情。
二、鑒賞(通過字詞,解讀文本)
1、基本原則:含英咀華,就要像牛羊的反芻一樣,要慢慢地咀嚼,細細地體會。
2、解釋字詞:(學生讀、解釋,老師補充提問)
問一下大家,預習過了嗎?好的,那我來個很簡單的檢查,我這里有一些詞語,都是課文里的,看誰知道它們的意思,記住想說就說。
山河表里 宮闕 躊躇 苦
(1) 山河表里:
A、什么意思?(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這里的表什么意思?(表就是外面。)山河表里的順序應該是山表河里。
示例:
●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 ——歐陽修《醉翁亭記》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不是在中午或者半夜,是看不見太陽和月亮的)
●春冬之時,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酈道元《三峽》
(冬——素湍——回清 春——綠潭——倒影)雪白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按相承關系此句應理解為: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小學;惑之不解——或不焉——大遺。
這種寫法就是我們文言文當中非常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合敘”,它的特點就是在同一個句子里同時表述兩件或更多相關的事情。
B、山河表里潼關路,這句詩就是一幅畫,你可以想像,這里有座山,還有一條河,山的外面,河的里面是潼關路。(教師畫,學生修正)你們再看這幅畫,覺得我這樣畫對不對?(和聚、怒矛盾,解讀聚、怒)
●擬人修辭,把本來靜態的山寫動了,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本來無情的水寫得心潮翻滾。一個怒字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寫出波濤的洶涌澎湃。
●突出潼關地勢險要的特點。
●曲為心聲,一切景語皆情語,“聚”“怒”兩字透露了詩人極不平靜和情緒。
C、(潼關的里面是峰巒如聚的華山,外面是波濤如怒的黃河,可見潼關的地勢十分險要。)正因為險要的地勢,就顯得十分重要,潼關就這樣從一個險要的關口,變為兵家必爭的戰場。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
得關中者得天下
(2) 宮闕:
宮闕是什么意思?(宮殿)實際上,宮、闕還是不同的,(宮是帝后太子等所住的房屋。闕是指皇宮大門兩旁供瞭望的樓,泛指皇帝的住所。)宮闕是國家權利的象征,如果宮闕被毀,那國家肯定已經滅亡了。
課文提到的宮闕是指誰的宮闕?(秦漢的宮闕)是秦漢百姓的宮闕嗎?(不是,是秦漢皇帝的宮闕)
假設要我們班同學去建咸陽宮,要多少年?
花幾十萬人建成的秦宮不高一百年就毀了?(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不久漢朝開始統治,又建了宮殿,然后漢朝的宮殿怎么又變成了土了。
(3) 躊躇
什么意思?本來是猶豫不決的意思,這里是指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么就不愉快了呢?我發現古代的詩人很有意思,希望長安的時候,心情總是很不愉快。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辛棄疾《菩薩蠻》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 李白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 王粲《七哀》
這些詩人原來是為自己壯志未酬而傷心,而是什么讓張養浩心情躊躇呢?
(與其說是傷心秦漢的宮闕變為了土,不如說傷心建宮闕的百姓的苦)
(4) 苦
這個太簡單了,在這里是什么意思?請組個詞來解釋。
讀最后一句,根據你學過的歷史知識,你覺得什么事情給百姓帶來了痛苦、苦難?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被許多人稱贊,請比較下面的句子,你們覺得好在哪里?
興,百姓福;亡,百姓苦。妙在獨特的理解。
興,也任他;亡,也任他。妙在憂國憂民。
2、讀課文,造句。下面請同學來造個句子,從上面詞語中任意挑選詞語造一個句子,造句之前,請大家再讀課文,根據課文,圍繞苦字。
小結:(出示原來的地圖和板書)說,我也造個句子,興,山河表里潼關路上有白骨。亡秦漢宮闕廢墟里有冤魂。此時此……刻,對于百姓的疾苦,,張養浩的內心情感是如何呢?假如你站在潼關,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會如何?
三、朗讀體驗
對百姓的同情,對統治者的憤怒
下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仔細體會張養浩的情感。那就帶著這種情感去讀課文,同時看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學生朗讀)
元曲本來是用來唱的,山坡羊屬于中呂唱調,唱調是這樣“高下閃賺”。雖然我們不會唱,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朗讀,通過自己的聲音表達出這種效果。(聽錄音)
四、古詩創譯:
(1)順序不限,內容不限
(2)詩意再現,自己觀點
下面就請你把對張養浩,對潼關懷古的體會,用自己的語言,借助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示例:
潼關懷古
是誰,放縱著自己貪戀的目光在山水間游弋(yì )
是誰,指點著山山水水展示一種占有欲
那些峰巒和波濤,就是所謂的'江山
帝王的名字,就寫在山水之間
江山還是那個江山
帝王的名字變了又變
一個名字,寫出來就得糟蹋多少百姓
死者的濃血,還有生者的眼淚
改改改,改朝換代
爭爭爭,總是戰爭
苦苦苦,還是百姓最苦
五、教學反思:
這節課作為教書以來,第一學期的匯報課,主要設計還是來自聽了一節初中的大型公開課后得來的。我認為,上好課有兩個條件,一個就是課設計的好,一個就是教師的基本素質高。那么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一下自己的話,其實遠遠不夠,我設計不出這樣的好課,我也沒有很高的教師素質。
上了這節課后,我的感覺很好,感覺自己很適合上一些比較煽情的課,我一直追求的是于漪老師的情感教學法,總感覺自己的情感還是比較豐富的。從高中開始,我就對語文的朗讀情有獨鐘,每個早自習都非常動情讀課文,常常引起一些同學的關注,感覺很不錯,可是,自己的缺點往往是自己看不到的,作為語文教師,朗讀可能并不是我的優勢。
其實,我現在還沒有真正的認識自己,我完全不清楚哪些方面我會別別人優秀,哪些方面是我的若項。可是,往往又都是弱項的東西,自我感覺良好,比較感興趣,這難道就是人沒有自知之明嗎?就像我喜歡跳舞,但是身材不好一樣,這讓我很苦惱。
其實,選擇當老師,我覺得還是沒有選擇錯的,至少,我的語言表達在正常的情況下,還是挺清楚的。那么,無論這節課上的如何,我都應該把一份好心情保持住,繼續努力,爭取下次上出更好的課來。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兩首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體裁常識。
3、培養誦讀的習慣,訓練閱讀的能力。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講解體裁
1、揭示課題:粗知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講解體裁: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潼關懷古》
1、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后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2、教師簡要講解: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3、獨立思考后個別提問: 按寫景、抒情、議論給這首曲劃分成三個層次。本小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后兩句來理解)
4、自讀兩次,抽若干人背。
三、課堂探討
學生通讀全部課文后,提問:
你認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此題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只要說得合理就給予肯定和表揚,說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 弄清 影 怒 聚 等等
四、堂上練習
完成下發的練習。
五、布置作業
默寫這首曲子。
教學目標
1、誦讀古詩,理解詩意。
2、感知少年譚嗣同 沖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
教學重點:結合課下注釋和古漢語字典,疏通詩意。
教學難點:感知少年譚嗣同沖破束縛,強我中華的壯志豪情。
明確目標自主學習
1、查找資料,了解譚嗣同的歷史事跡和本文寫作背景。
2、結合課下注釋和古漢語字典,疏通詩意。
3、誦讀詩歌,體味情感。
【背景關】
譚嗣同寫這首詩時才十四歲,當時隨父赴甘肅上任,途徑陜西潼關,被北方的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欣然下筆,遂有此詩。
師生互動分析詩歌
【作者關】
譚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學》,是維新派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譚嗣同早年曾在家鄉湖南倡辦時務學堂、南學會等,主辦《湘報》,又倡導開礦山、修鐵路,宣傳變法維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譚嗣同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后被殺,年僅33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詩意關】
(翻譯加粗字)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終古:久遠
簇cù:簇擁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束:拘束
由詩入境
天色蒼茫,萬古高聳的云山簇擁著這座古城,秋風起,呼嘯而至,吹散了細碎的馬蹄聲。莾莽大河沖向山谷,可惜河谷狹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極大的束縛。秦嶺山脈蜿蜒至潼關,只知到巍峨險峻,不知平坦為何物了,此等桀驁不馴之態真令我贊嘆佩服!
小組合作探究詩歌
1、這首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2、山水本無情,只不過是大自然的景觀,為何譚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壯懷激烈的舉動?
【修辭關】
這首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賦予云以人的動作“簇擁”,賦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棄拘束”,生動形象的表現了北方山水的壯闊,表現了詩人內心的一種沖破羅網,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情感關】
14歲的譚嗣同,當時面臨的中國正是一個軟弱無力,被列強隨意欺凌的國家,14歲的譚嗣同對此深感憤慨,在隨父上任的途中已經是滿腔熱情渴望為民族國家爭取光榮,面對北方的壯闊山水,感覺跟自己的那種沖破羅網,勇往直前,改造國家命運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寫下這首詩。
拓展延伸感知作者
人物典故——劍膽琴心
在瀏陽乃至中國的歷史上,維新志士譚嗣同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偉丈夫,他為戊戌變法慷慨赴義的壯舉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譚嗣同從少年時代起,就有“劍膽琴心”的雅號。在才常路的“譚烈士專祠”里,曾經有一幅譚嗣同攝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歲,外穿月白色長衫,內著玄色武士裝,左手叉腰,右手持劍,濃眉俊目,閃閃似電,有一種立如山岳、傲視死神的凜然正氣。譚嗣同短暫的一生中,兩劍三琴陪伴他度過了不少蒼茫歲月。
獄中題壁
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名人評價
梁啟超稱譚嗣同為:中國為國流血第一士。
康有為曾經這樣贊揚譚嗣同:挾高士之才,負萬夫之勇,學奧博而文雄奇,思深遠而仁質厚,以天下為己任,以救中國為事,氣猛志銳。
北京西城區政協主席杜靈欣:作為近代中國為改革變法而流血犧牲的第一人,譚嗣同的思想學說得到后人重視,他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愛國精神更是時下銳意創新、不斷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種精神傳承。
當堂測試
背誦默寫潼關
語文教學方法
1、讓孩子去“展示自我”。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啊?課堂是活力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時,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向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教師讓孩子們自我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于“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于“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并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說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異常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必須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
2、注重實踐,多方面實踐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當是很多的實踐,僅有在實踐中,學生的本事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墨梅》后,引領學生閱讀背誦了《竹石》、《馬》、《青松》等十余首古詩,使學生們了解到了更多有關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詩,并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經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向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在生活中識字”的教學實驗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大街上、電視上、車廂里……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就無處不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