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4
這是皇帝的新裝英文小故事,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過程 :
一、教學目標 :
1、 分析主要人物特點。
2、 歸納課文思想內容。
二、教學環節:
【一】導入 新課:
大家愛讀童話故事嗎?為什么呢?因為童話故事生動、有趣,想象奇特,同時在每一篇故事后蘊含一定的道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看看它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二】介紹作者:
安徒生,19世紀丹麥杰出的童話作家,一生共寫成了160多篇童話。我們比較熟悉的有《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等。
【三】整體感知:
先讓學生根據以下問題接龍復述課文:(出示投影片)
1、皇帝有何嗜好?
2、兩個騙子怎樣設的圈套?
3、面對新裝,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動?他回去如何對皇帝匯報的?官員有何心理活動?他又然而如何匯報的?
4、 皇帝面對新裝,想了什么?說了什么?
5、 為新裝舉行的大典上,老百姓們看到了什么?他們又然而如何想、如何說的?
6、 最后誰說出了真話?
7、 最后結果如何?
(評析:此項練習旨在讓學生把握課文內容,通過這些題,可以把全文內容提起來,并為下文分析人物特點、人物受騙原因做準備。)
【四】重點分析與訓練:
(一)根據課文5-21段分析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點。
請看投影屏幕:1、課題然而皇帝的新裝,這件新裝有何特點?這樣的衣服你認為會不會存在?既然大家一讀就知道新裝然而假的,為什么兩個騙子還有那么大的膽子去騙皇帝?
2、皇帝一心想穿上這件新衣,為何沒有一開始就親自去看布料?當他親自去了,面對空織機時有何心理活動?
3、 當他覺得老百姓的話似乎然而真的時,為什么還要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
教師明確:因為皇帝虛榮、愛面子。他想:我然而皇帝,我不能就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撐下去。
4、請你根據以上問題給課文加一個副標題:一個的皇帝。概括皇帝的特點。最好能結合課文做些解釋。
(評析:這四道題在難度上然而有梯度的。第一題的第一、二問,學生都能答出,第三問和第二題就需要動動腦筋回答,而第三題只有個別好學生才能答出,這樣一方面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同時又富挑戰性。)
學生發言,教師明確:
一個愚蠢的皇帝。他在這樣一個簡單的騙局前受騙就說明了他的愚蠢,而且作為一個皇帝不知道哪個大臣稱職。
一個不稱職的皇帝。他每天只知道換衣服,既不關心他的,也不關心國家大事,人們說起他總然而說:皇上在更衣室里。
一個虛偽的`皇帝。他明明什么也沒看見,卻不敢說出來。
一個可悲的皇帝。兩個騙子用這么簡單的騙局就能騙了他,而且他還不知道哪個大臣稱職,還要用衣服去檢驗,非常可悲。
這些正然而皇帝的特點。也正然而由于他的這些特點,才使這樣簡單的騙局成功,才導致了他可悲的下場。
(二)分析、歸納課文的主題思想:
通過分析一下文中各人上當受騙的原因歸納出主題思想。
1、兩個騙子的騙術并不高明,卻騙了許多人,其中第一個上當受騙的人然而老大臣。請大家想想:皇帝派老大臣第一個去看布料,然而根據老大臣的什么特點?理智,誠實。
2、理智的意思然而什么?有辨別然而非、控制自己的能力。
3、老大臣然而誠實的嗎?他說假話了沒有?
4、老大臣明明什么也沒看見,也有辨別然而非的能力,回去卻說了假話,他然而理智的嗎?那么然而什么使他喪失了理智,或者說他怕什么?怕別人說他然而不稱職的、愚蠢的。
(評析:這幾道題的難度也有著一定的梯度。)
學生討論后,教師明確:在面臨誠實與虛偽、真與假的抉擇時,當誠實被視為愚蠢與不稱職時,誰還有勇氣去面對呢?因此,自私、虛榮使老大臣說了假話。
5、再看第二個被派去的官員,面對同樣的、世俗的壓力,且有了前一個老大臣的佐證,他的選擇會然而什么?說假話。
6、再看皇帝呢?作為一國之君,他又為什么會上當受騙呢?
教師明確:皇帝也害怕別人說他然而愚蠢的、不稱職的,可以說:在同樣世俗的壓力下,皇帝自然而然地就說出了假話。
總結:皇帝、老大臣、官員、以及老百姓等人都然而在世俗的壓力下,因為自私、虛榮才上當受騙,繼而又去騙別人的。(板書)
7、但最后還然而有人說出了真話,然而誰? 一個孩子。為什么孩子能說真話?
明確:因為他不怕丟官,不怕別人說他不稱職。孩子然而天真、純真的,沒有私心雜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壓力,能說出真話,揭開騙局。這種沒有私心雜念也可以叫做無私。(板書)
梳理、歸納:在這個并不高明的騙術前,說出真話難不難?不難,一個孩子就能說出。那為什么那些成人、身居要職的人反而不能呢?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喚什么呢?
教師總結:作者通過著意安排,讓一個孩子說出了真話,揭開了騙局。這個天真的聲音在一個謊言充塞的世界里,顯得格外響亮,也格外珍貴。只有天真活潑的兒童,才然而最純潔無暇的。安徒生通過這篇童話對世俗世界的習慣及傳統進行了深深的譴責,表達了對純真本然事物的熱切向往。啟示我們: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純潔、純真,做一個真誠的人,講真話,反對社會現實中的假丑惡現象,讓真、善、美充滿人間。這就然而這篇童話故事的主題思想。
(評析:通過以上導讀題,可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分析課文、歸納出思想內容。)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先分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點,接著又通過分析各人物上當受騙的原因歸納了本文的思想內容。
【六】布置作業 :
以《〈皇帝的新裝〉后傳》為題,寫一篇新童話,字數不限。要求:結合課文進行合理的夸張和想像,語言要保持原文樸實無華的風格。
【七】板書設計 :
皇帝的新裝
安徒生
老大臣
官 員 自私 被騙
皇 帝
老百姓
小 孩 無私 揭騙
教學分析:
接龍復述課文的設計既檢驗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又為下面分析課文做了準備,同時又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一舉數得,提高了教學效率。而給課文加副標題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分析人物被騙原因來歸納主題思想,避免了生硬地灌輸,學生易接受、領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理清故事線索,把握情節發展脈絡;引導學生學會和文本對話,深入解讀課文,認識文章的思想意義及現實意義。
能力目標:合作探究荒唐騙局產生的全過程,訓練想象能力,培養創新思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教育學生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引導學生吸取敢于說真話的精神養料;鼓勵學生鞭撻假丑惡,追求真善美。
教學重點:
把握情節發展線索;認識文章的深層意味及現實意義。
教學難點:
如何將熟悉的童話作“陌生化”處理,以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文本。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問題討論法。
教學準備:
預習提要(附后)、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生活就像一個大舞臺,拉開舞臺的帷幕,觀看臺上的表演,也許我們會拍案叫絕,贊嘆不已;也許我們會捧腹大笑,一笑而過;也許表演早已結束,而帶給我們的卻是不盡的思考……
今天,讓我一起來學習著名童話大師安徒生創作的童話《皇帝的新裝》,看看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對這篇童話的思考有幾分、思考有多深。
【設置意圖】安徒生說過:“我要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來寫童話,但是同時我沒有忘記成年人。當我在為孩子們寫一篇故事的時候,我永遠記住他們的父親和母親也會在旁邊聽。”“我相信無論老頭子、中年人、小孩子都喜歡讀我的童話。小孩子們可以看那里面的事實,大人還可領略那里面所含的深意。”可見安徒生童話的創作意圖并不是僅僅寫給小孩子看,也要讓成人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當我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并用一種“陌生化”的眼光重讀《皇帝的新裝》時,發現對文章的閱讀體驗不僅僅是我的老師告訴我的和以前的我告訴學生的那樣,它應該有更多的“意味”。通過導入語,我想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作“深入一層的思考”,絕不一笑了之。
二、梳理
這篇課文寫了哪些人物?以什么為線索?
1、老師就有關“線索”方面的知識作提示。
2、學生交流預習成果。
3、引導學生理解“新裝”這一線索具體是怎樣貫穿文章始終的。
【設置意圖】理清文章以“新裝”為線索(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展新裝==揭新裝),有利于把握故事脈絡,看清楚“新裝”的真實面目就是一場騙局的道具,“騙”是童話中眾多人物圍繞的共同行為活動。同時,讓學生初步感知情節推進的合理性,引發學生產生“最奇妙的童話都是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的”閱讀體驗,并為下一探究環節做好鋪墊。
三、探究
1、過渡語:一件新裝、一件似有實無的新裝、一件虛無的道具,卻“成功”地演出了一場騙局。
2、交流:在整個騙局中有多少騙子?
①學生交流預習成果,老師適時作出評價。
②老師補充并整理。
3、交流:騙子為什么要行騙?你認為騙局何以能“得逞”?
①學生交流預習成果,老師適時作出評價。
②老師補充并整理。
4、交流:揭穿這場騙局難嗎?如果你當時也在場,你會怎樣做?
①學生交流預習成果,老師適時作出評價。
②老師補充并整理。
5、交流:透過一件虛無的新裝、一場荒唐的騙局,我們看到了什么?
①照應導入語。
②學生交流預習成果,老師適時作出評價。
③老師補充并整理。
【設置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學生通過對一“問”激起千層浪的有價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在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在與文本產生的積極對話中,有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情意的體悟與對流,有美感的激發與生成,最終使學生至于“真”,達于“善”,臻于“美”的境界,獲得精神享受。新《語文課程標準》又提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要使學生在富于個性的閱讀活動中發展閱讀能力,強化閱讀體驗,感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水平。為達到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對文本進行深入思考、產生個性閱讀體驗等目標,圍繞“騙”字設計有梯度、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顯得十分重要。當然,這一環節也要求教者做好將自身閱讀體驗與學生分享的準備,如:透過一件虛無的新裝、一場荒唐的騙局,我看到了《三字經》的開頭“人之初,性本善”;看到了一場較量——真與偽的較量;看到了一場殘酷的較量,較量的其中一方是天真的小孩;看到了較量的結果是真必勝、偽必敗……
四、拓展
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披上“皇帝的新裝”的.人或事?
①要求學生結合身邊的、熟悉的人和事,談談自己的看法。
②老師引導學生相信真善美,追求真善美。
【設置意圖】以理解文本為前提,有效利用現實生活中的人或事與文本的相關性對文本進行拓展,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反觀文本,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如果優秀的作品產生了“余音繞梁”的閱讀效果,那是作者(安徒生)的快樂、讀者(學生)的快樂、教者(老師)的快樂。
設計理念
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語文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語文教育應該注重教學過程對學生的熏陶感染。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教師在閱讀中要努力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感情,在體驗中拓展自己的視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努力實踐這些新課程理念,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堂課以“學生說”為教學主線,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讓學生有話說,樂于說,說出自己,說得深刻。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目標:能用簡潔的語言復述故事情節,能有表情地朗讀課文,能在朗讀中體會人物心理,能品析人物形象,能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
2、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說故事—說人物—探主題—談看法”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題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深切體會到人性中“虛偽”這一弱點,并通過情景體驗,引導學生努力戰勝這一弱點,做一個純潔無邪的人,提升學生的價值觀。
教學過程
導入: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童話,同學們喜歡童話嗎?(喜歡)為什么喜歡童話呢?(學生會回答“有趣”、“幽默”、“讓我懂得一個道理”)(童話故事是學生較感興趣的文學體裁,學生的發言應該比較踴躍,能夠形成較和諧的課堂氣氛。)
師:那么就讓我們帶著這份濃厚的興趣一同走進丹麥童話家安徒生的名篇《皇帝的新裝》。
設計意圖:以輕松的心態融入課堂,培養和激發學習興趣,喚醒學生對童話初步認識,更有利于課堂的進一步學習。
一、 說故事。
師:故事中出現了哪些人物,這些人物的活動圍繞哪個字展開?(課件出示問題)
(讓學生以“俯視的姿態”來整體把握故事情節是有一定難度的,可能有學生直接從課文題目找這個字,會說“新”或是“裝”,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各個人物主要活動中梳理出這個關鍵字,然后回視課文,圍繞這個字串聯人物活動。)
小結:人物活動圍繞一個“騙”字,騙子行騙,皇帝受騙,大臣受騙又助騙,百姓受騙又傳騙,小孩揭穿騙局。
設計意圖:遞給學生整體把握故事內容的“抓手”,使學生對故事有一個整體而又深刻的印象,并學會梳理文章線索。
二、說人物。
師:在這些人物中主要人物是皇帝,請在“這是一個 的皇帝”句中寫上一個詞,并從文中找出理由說明。(課件出示問題)
(這一環節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閱讀思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充分發揮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學生只要能從文中找出語句來說明自己的看法,都應該鼓勵,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學生會按自己的理解填上一個詞并會積極找出理由加以證明,教師在學生回答過程中還應該適時地讓學生朗讀相應的語句,可以采取多樣的朗讀方法,讀出語氣,讀出情感,在朗讀中體會人物心理,充分認識人物形象。
設計意圖:對人物形象,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學過程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思考,讓學生能在一個開放的課堂上大膽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在這一環節中使學生掌握精讀、朗讀等閱讀的基本方法,學會有表情地朗讀課文,從而形成對人物的獨特理解。
三、探主題。
師:文中還有一些人物,這是些怎樣的人?安徒生想通過這些人物告訴我們什么?讓我們小組合作探究這些問題。(課件出示問題)
1、 大臣們看到新裝時說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果你是大臣中的一員你會怎么做?
2、 二十年后小孩長大成人,你覺得他還會揭穿騙局嗎?
3、 兩個騙子又到另一個王國行騙,你覺得他會再次成功嗎?
(三個假設的問題,趣味性較強,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而且能夠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驗人物心理,進行獨立的思考,深入探究故事主題,又能以“俯視”的姿態對故事有一個整體性的感受和理解。)
學生四人小組選擇一個問題合作探究,并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時間3分鐘。
(此環節會出現豐富多彩的結果,教師應在學生的回答中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又能說出自己,探究的結果直指文章的主題:安徒生通過這些人物揭露人性中“虛偽”這一弱點,警醒我們在生活中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點,保存一顆純潔的心靈)
對問題1的探究,教師在學生從課文中搜集到的有關大臣的情節基礎上,調動全體學生一起朗讀,體會人物心理,并形成對人物的深刻認識。當學生談到自己堅決不會像大臣那樣阿諛奉承時,教師要贊揚他的這種高貴的人格;同樣,當學生談到自己可能也會像大臣這樣不敢承認自己看不見新衣,教師也應該認同他的心理,并將討論引向“騙局”的關鍵——抓住人性中“虛偽”這一弱點。
對問題2的探究,有學生會認為二十年后的小孩不會揭穿騙局,因為他內心有所顧忌,也有學生會覺得他不會揭穿騙局,他不受世俗的影響,保留一顆純潔無邪的心靈。無論哪種情況結果都能指向童話的主題,教師要伺機誘導。
對問題3的探究,有學生可能會覺得如果遇到一個“不愛打扮的皇帝”騙子就不會得逞,可能會偏離這環節課探討的主題,教師可以進一步點撥:故事中的皇帝僅僅因為愛打扮才上當嗎?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問題的主旨,騙子利用了人們“虛偽”的弱點。
在課堂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努力給學生創造輕松平等的交流空間,讓學生感到沒有任何交流的障礙。
設計意圖:對故事主題的探究是一個難點,通過這三個問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體驗人物心理,挖掘故事主題,探究的結果直指文章的主題:安徒生通過這些人物揭露人性中“虛偽”這一弱點,警醒我們在生活中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點,保存一顆純潔的心靈。小組合作探究與全班交流相結合給學生搭建平等開放的學習平臺,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和能力。注重探究過程的熏陶和感染,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談看法。
師:從同學們的談論中我們明確應該向小孩學習,學習他的純潔無邪,學習他說真話。可是生活中說真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要付出代價。(課件出示問題:
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對“說真話”這一話題的看法。)
(學生在談看法時可能會脫離實際說得比較空乏,教師可設計情景誘發學生的討論。比如可創設這樣的情景:如果你的同桌在單元考試中為了取得一個好成績作了弊,剛好被你看見,你該怎么辦?使學生有一個談論的中心,也有利于學生談出實在的真實的看法。)
學生發表看法是他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教師應真誠地傾聽,多鼓勵,及時引導他們走向“說真話、做真人”這一高尚人格的道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文本走出,走進自己的生活,直擊學生的心靈,在真實開放平等的環境中實現學生價值觀的提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理清故事情節,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②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形象的意義;
③培養學生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了解本文語言描寫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義。
2、過程和方法:
在“說故事──說人物──探主題──談看法”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聯系現實生活,體驗反思,領會童話深刻的內涵,培養敢說真話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2、領會作品深刻的內涵,培養敢說真話的品格。
【教學時數】
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課文:
1、學生課前誦讀課文,借助工具書為生字新詞注音釋義。
(1)歐洲君主國的最低爵位,不世襲,不在貴族之列
(2)領有爵士頭銜的人
駭人聽聞——駭:震驚。使人聽了非常吃驚、害怕、
隨聲附和——和:聲音相應。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么說,就跟著怎么說、
2、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新課:
1、設計導語:
同學們喜歡童話故事嗎?以前都讀了些什么童話?在童話世界里,我們認識了“灰姑娘”,知道了勤勞善良互助是一種美德;我們認識了“小紅帽”,知道了面臨困難和敵人時要冷靜、機智;我們還認識了“丑小鴨”,知道了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也不能放棄……童話世界真是一個神奇的世界,讓我們獲益匪淺。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來自童話王國的皇帝,他又會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2、簡介作家作品:
(1)安徒生(1805~1875),19世紀丹麥文學的代表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苦。早期寫有詩歌、劇本和長篇小說《即興詩人》等。1835年開始寫童話,共寫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鴨》《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皇帝的新裝》《夜鶯》《賣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個廢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金錢支配一切的罪惡,諷刺統治階級的專橫愚昧,反映貧富之間的懸殊,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想像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安徒生童話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紅鞋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他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乃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共3頁,當前第1頁123
(2)童話: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又往往采用擬人的方法,舉凡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賦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們人格化。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思考兩個問題:
(1)故事的主人公是誰?(皇帝)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故事內容。
(描述了一個昏庸無能又窮奢極欲的皇帝受騙上當的故事,譏刺統治階級的虛偽、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
2、全文圍繞皇帝的那件“新裝”寫了哪幾個片段?
(愛—織—看—穿—議—揭)
3、依據故事的發展,本文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說明皇帝喜歡穿新衣服,寫出故事發生的緣由。
第二部分,第2至4段,敘述兩個騙子向皇帝行騙,寫出故事的發生。
第三部分,第5至22段,敘述大臣和皇帝受騙、騙人,寫出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第23段至末尾,敘述皇帝裸體參加游行大典,寫出故事在高潮中結束。
四、研讀課文,把握人物:
1、主人公——皇帝已粉墨登場,讓我們走近他,了解他,請大家用“一個—————的皇帝”的句式,為這篇文章加一個副標題(板書)并陳述理由。
(要求自由朗讀,獨立思考并完成,然后小組成員相互交流。)
如:
“一個愚蠢的皇帝”:根本沒有布,根本沒穿衣服都不知道。
“一個虛偽的皇帝”:天天換,時時換,刻刻換,只為追求外表美。
“一個昏庸的皇帝”:不關心國家百姓,只知道穿新衣服。
“一個無能的皇帝”:聽信大臣的話,沒有自己的主見。
……
2、這個可憐的一國之君真是丑態百出,他之所以會赤條條地在大街上游行,除了他自己的責任外,還有誰的原因?(引出第二批人物:兩個騙子和大臣們)你們如何去評價他們?(要求獨立思考,然后小組成員相互交流)
如:
大臣們:不敢說真話,極不稱職。欺上媚上,只為保住烏紗帽。既是受騙者又是行騙者。
騙子:①騙子行騙,是為了撈取錢財。
②騙子針對皇帝的貪圖安逸不理朝政,設下騙局教訓他。出發點是好的,希望他做個好皇帝。
③作者在文章結尾沒有寫騙子的結局如何,其意可能是向讀者敞開一扇感情之門——他痛恨的不是騙子。
3、俗話說“紙是包不住火的”,不管騙子如何吹噓這布料的神奇,不管大臣們如何吹捧布料的鮮亮光彩,真理總是會像黎明之星,出現在黑色的夜空。是誰第一個戳穿了這個騙局,扯下眾人的面具?
(小孩子)
為什么讓一個“小孩子”道出真相?
正所謂“童言無忌”,讓一個小孩說出真相符合實際。其次,它雖出自孩子之口,卻代表了百姓的意見,以致大家都重復著“他實在沒穿什么衣服呀”,在這個謊言充塞、欺騙成風的混濁世界里吹來一縷清風。真理之星火開始燎原。讓新裝失去了神奇,讓官員掉下了面具!童話的神奇色彩與現實意義同時呈現了出來!
五、課堂總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課后詞語。
2、課后“研討與練習”一。
3、選作基礎訓練作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