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19
這是誡子書教案第一課時,是優秀的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學習目標:
1. 聽錄音,熟讀全文,讀出對偶句的節奏美、對稱美、韻律美美。(重點)
2. 參考注釋,同學合作,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示PPT2):
同學們,諸葛亮是大家最熟悉的歷史人物之一。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憑借自己的智慧、才學、勤勉、品德,實現了歷代絕大多數文人渴望實現卻無法實現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成為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歷代文人把他當作心中的超級偶像,對其推崇備至,譽其為“千古第一相”。他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被謚為忠武侯,所以被稱為武侯。全國多處地方建有“武侯祠”,以示紀念。
諸葛亮不僅是千古第一相,還是一位重言傳身教的中國好爸爸。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54歲的諸葛亮給8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下了一封《誡子書》。雖然只有短短86個字,卻微言大義,字字珠璣。殷殷之情、諄諄教誨盡在其中,不僅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也是歷代學子修身治學的箴言警句。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他的《誡子書》。
請學生上黑板板書課題“誡子書”及作者“諸葛亮”,注意“誡”的寫法(板書課題、作者)。
二、 誦讀課文:
1.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1)明確:用于句首,表示發端的助詞“夫”,讀fú。而在現代漢語里一般讀fū;“遂”與“逐”的區別。
(2)課文自讀兩遍。
2.傾聽范讀,反復誦讀。
(1)播放錄音(示PPT3)。
(2)請學生對比自讀和錄音。
答案預設:錄音能讓我們感受到節奏之美,韻律之美,給人抑揚頓挫之感(板書節奏之美、韻律之美、抑揚頓挫)。
師追問:為什么本文就能讀出這些美感呢(從本文句子形式特征和作者朗讀技巧兩個角度來回答)?
答案預設:文章以對偶句和四字句為主,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朗讀者在朗讀時注意了劃分節奏,把握好了重音。大聲朗讀就能讀出美感(板書“句式整齊、劃分節奏”)。
師追問:文中有哪些句子是對偶句呢?
答案預設:示PPT4。
(3)學生再聽一遍錄音,傾聽時注意朗誦者朗讀時句子節奏的劃分。然后小組內誦讀課文,每人讀一遍。相互糾正,讀出正確的節奏感。
(學生誦讀,教師巡視,進行適當的點撥。)
(4)提高難度,去標點,明句讀,劃節奏(示PPT5)。學生先自行明句讀,劃節奏,再指名,明句讀,劃節奏。
三、疏通文意:
1.學生獨立參考注釋,翻譯全文。畫出不能翻譯的語句。
2.小組討論交流各自不能翻譯的語句。小組內仍不能翻譯的句子,借助《古漢語詞典》完成。
(學生小組討論,借助工具書時,教師巡視,可以對小組中有爭論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并及時發現小組討論中存在的問題。)
3.學生完成對PPT6、PPT7、PPT8詞句的翻譯(示PPT6、PPT7、PPT8)。
4.不參考注釋,獨立將原文翻譯一遍。
5.帶著對文意的理解,齊讀課文。
四、課堂總結: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言文的韻律美。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疏通文意,為后面的講解做好鋪墊。
五、板書設計:
誡子書
諸葛亮
一、導入
話說,劉備與東吳大戰敗北,于白帝城病危,駕崩之前,將自己的江山和兒子都托付給了一位智者。他希望兒子劉禪能將這位智者像父親一樣對待。智者涕泗橫流,對著病危的劉備許下誓言,說:“我一定會盡到我的職責,以死效忠”。你們知道這個典故嗎?
白帝城托孤。
那這位智者是誰?
諸葛亮。
非常棒,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化身,諸葛亮。
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篇,諸葛亮在病危時,寫給兒子的《誡子書》,來聽父親的殷殷情懷,智者的諄諄教誨。
二、解題
誡是什么意思? 告誡
書我們在《次北固山下》的尾聯見過,意思是? 信
《誡子書》的意思就是?告誡兒子的信。我們來一起讀課文,看看諸葛亮要告誡兒子什么。
三、識文句,正字音。(音正句順)
在讀課文之前,我要問大家幾個字,看你們是否認識。
夫 淫慢 險躁 馳 遂 窮廬(出示在課件上,指名認讀。)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必經之途。請同學們捧起書本,齊讀課文。
四、析問句,熟文意(平穩深沉)
讀準讀通我們都做到了,下面我們需要讀懂,知道這篇文章講的是什么。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圈畫出不懂的地方。
這篇文章雖然簡短,但是不好翻譯。同學們在小組合作翻譯時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嗎?
看來同學們預習時都下了功夫,那我要提出幾個比較難的句子,看哪個小組能接住我的大招。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是一個什么句式?
雙重否定句。
請同學們記錄下來。
都明白了,那老師問一問大家,重點詞語解釋,進行搶答比賽。
同學們都很棒。有誰可以完整的疏通文意?
不錯。文章的意思已經讀懂了,那你們認為文章中寄托了作者對兒子怎樣的情感呢?如果讓你站在父親的角度去告誡兒子,你該用怎樣的語氣讀?
希望兒子能踐行他的勸誡。也就是說,包含著父親對兒子的期盼。
除了期盼,這也是父親對兒子的告誡,是父親對兒子講道理,也應該讀的?
語重心長。
諸葛亮在寫這封家書時已經年過半百,結合這個年齡段的特點,語氣應該是怎樣的?
沉穩。
好,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出病床上的父親對兒子的期盼,意味深長的教誨。
生讀。
請一位同學讀,并指導。
五、悟文句,得智慧。(重讀、節奏)(此行與上一行需要互換位置)
我們已經體味出了這份意味深長,聆聽了他的殷切教誨,那他希望兒子成為怎樣的人?
君子。
那什么才是“君子之行”呢?請同學們迅速瀏覽原文,找出“君子之行”的句子。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靜”就是摒棄一切雜念,認真專一的精神狀態。只有內心寧靜,才能修養身心。
“儉”就是節儉,強調物質生活的低要求對個人品德修煉的關鍵作用。諸葛亮年輕時隱居田園,親自耕作,深知物力維艱,所以一生儉樸,為官廉潔,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寫照。
還有呢?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見過這兩個成語嗎?(出示原句)這就是這兩個成語的出處。齊讀。對比讀兩句。作者完全可以寫成“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為什么作者非要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樣的雙重否定句?
強調。
強調只有淡泊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只有專心致志才能有遠大理想。
既然是強調,讀的時候應該怎么讀?
重讀。
請讀一次。
諸葛亮一生的志向是輔佐劉備和劉禪,興復漢室。
在古代為了爭奪王位,手足相殘的事例并不罕見,面對劉禪的無才無能,諸葛亮完全可以取代他,但諸葛亮卻心無雜念一心輔佐劉禪,光復漢室,用行動踐行了“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這就是諸葛先生所說的君子之行。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內容。
2、精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讀課文,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
4、熟讀文章成誦,聆聽先哲教導,汲取精神養料。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積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學勵志,修身養性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情感,賞析精彩妙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步入初中已經近一個月了,我想,對大部分同學來說,最為關注的莫過于學習進步、成才成學了。那么,怎樣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師請來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漢名相,智慧化身諸葛亮.相信通過和他的餓對話,你一定在學習和修身養性方面有很多收獲!
(板書<誡子書>)
(二)初讀,讀熟課文:
1、解題:
《誡子書》,告誡兒子的一封家書。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完成下列任務:
(1)標記生字注音。
(2)注意詞句停頓。
3、提示長句停頓。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指定學生誦讀,余生糾正,后齊讀)
4、學生自由朗讀,同桌互讀。
5、指定優、中、困學生各一名朗讀,聽者點評(從字音、停頓兩方面)。
6、教師領讀,學生輕聲跟讀,注意體味語調、語速的變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讀,疏通文意:
1、自主學習:
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小組合作,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自主譯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圈畫疑難問題。探究不成的,小組長整理準備發布.師巡回指導,參與討論。
(1)鞏固強化:
A、詞語: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以明志…以致遠…;廣才;勵精;治性;馳;去;非志無以成學…遂成枯落(提醒學生注意加橫線的詞類活用及一詞多義字)
B、句子:
a、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b、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處理措施:
A、讓學生聯系實虛詞的日常積累(如“以”的常見用法),遷移聯想,猜讀翻譯,合作交流,取長補短,后總結成型。
B、師提醒學生翻譯課文時不能直譯的便意譯,無論哪種譯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雙重否定)和原文的風格特點(如本文的簡潔精警)
以b句的翻譯為例:年華隨著時光飛馳,意志隨著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對社會無益……
(四)研讀,賞析文章:
故事引子:諸葛亮為相數十年,效忠先主,輔佐后主,終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54歲,臨終遺囑“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飾,不配器物”,留給子孫的財產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頃。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勵自己的'子孫,其子諸葛瞻、諸葛尚均義無返顧,為國捐軀,一家三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深為后人傳誦。
由此引申:
1、集體探究:
(1)諸葛亮寫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學生舉手發言)
(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性,生活節儉,以此來培養自己的品德,表達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個“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材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淡泊、立志、惜時)分別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讀,聯系自身實際,談談感受體會。
(學生從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組討論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齊讀原句,體會作者情感,力求熟讀至誦)
A、淡泊: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雙重否定句式)來強調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雙重否定句式)來強調其重要性
C、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3)問題引申:聯系現實人世,充滿誘惑的滾滾紅塵,品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重要意義。
(五)朗讀,積累詞句:
學生再次放聲朗讀課文,圈畫自己喜歡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務:
(1)你最喜歡文章哪個警句?談談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啟發,由此你聯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薦給大家,并結合自己的體驗送給大家一句你最喜歡的話。
(自己思考,小組交流,個人回答)
警句推薦:
A、淡泊: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陶淵明);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白居易);心閑天地本來寬。(陸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寄滄海(李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志當存高遠(諸葛亮)
C、惜時: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長(傅玄);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盧梭);時間有三種步伐,未來的時間踟躕接近,現在的時間似矢飛去,過去的時間永遠靜止。(席勒)
(2)積累文章或與之相關的名言警句于讀書筆記上。
(六)師生總結:這節課的收獲和疑問。
三句話和同學們共勉:大志成大學成大才,小志成小學成小才,無志不成學不成才。大志就是與歷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學們早立大志,靜心讀書,成為順應歷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業設置:背誦全文,積累警句。
學習目標:
1. 圍繞“靜”理解讀作者的寫作目的,感受作者對兒子的諄諄教誨、殷殷之情(重點)。
2. 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生活經驗理解關鍵語句,積累警句,勵志修身(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 探討“靜”與“學”的關系:
師問:文中除了“以”“不”“非”這些虛詞之外哪個詞出現的頻率最高?
答案預設:“學”??磥碇T葛亮非常重視兒子的學習(示PPT2)。
師問:大家扣住“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再結合上下文,說說“學”“靜”“才”“志”這四者之間的關系(示PPT2)。
(關于靜和志的先后順序,應讓學生結合上文的“非淡泊無以明志”分析)
答案預設:想要有才華、才干需要學習,想要學習需要明確堅定的志向,想要明確堅定志向需要寧靜專一。
板書:靜—→志—→學—→才
二、 探討“靜”與“修身”的關系:
師問:通過剛才的分析,同學們說說看,諸葛亮告誡勸勉兒子,想要學有所成,增長才干,最根本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答案預設:靜。
師問:請大家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小組內討論對“靜”內涵的理解(示PPT3)。
答案預設:“靜”就是課堂聽講時排除雜念,心無旁騖,專注的聽老師的講解;“靜”就是作業時專心致志,不想著玩手機,不想著看電視,注意力集中于作業上;“靜”就是讀書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擾。
師追問:看來“靜”對于學習而言是何等的重要??!那么諸葛亮告誡勸勉兒子要“靜”的目的僅僅是學有所成,增長才干嗎?還有什么目的?
答案預設:不是。目的還有讓兒子提高自身的修養,培養良好的品德。
師追問:在文中主要體現在哪一句上?
答案預設:“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師追問:為什么“靜”就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儉”就能培養品德呢?小組討論對這句話的理解(示PPT4)。
答案預設:“靜”,內心安靜,平靜,才能心無雜念,心無旁騖,才能做一個志慮忠純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單純的人,才可以成為一個修養很高的人;“靜”,也才能反思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為,才能“日三省吾身”,才能及時糾錯,盡善盡美,成為一個道德修養高的人。
“儉”,如果說“靜”是對精神世界而言的,是向內的,“儉”就是對物質世界而言的,是向外的,可以算是“靜”的另一種形式。“儉”,就是清心寡欲,就是拒絕物質的誘惑,無欲則剛,不會玩物喪志,不會受制于人,自然也就養成了高尚的品德。
板書:靜(儉)—→修身、養德
三、探討《誡子書》的寫作目的。
師問:剛剛我們探討了諸葛亮告誡勸勉兒子要“靜”的目的是要學有所成,是要修身養德。那文中諸葛亮有沒有哪句話直接談到談到讓兒子“靜”的終極目標呢?
答案預設:“非寧靜無以致遠”中的“致遠”。
板書:致遠
師追問:你認為諸葛亮所說的“致遠”的內涵具體又是什么?能否從從下文找一詞?
答案預設:“接世”,為世所用,成為德才兼備,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板書:接世
師追問:成為德才兼備,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就是什么人?文中有沒有一個詞?
答案預設:君子(示PPT5)。
板書:君子
小結:通過剛才的分析我們知道了,諸葛亮晚年給自己年幼的兒子寫下這篇家書的目的是希望兒子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盡管諸葛亮在兒子8歲那年就去世了,沒能陪兒子長大,但他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卻陪伴了他兒子的一生。本文是諸葛亮對兒子的告誡勸勉,當然也是其一生的真實寫照。
四、課堂小結(示PPT6):
“靜”,不僅對“學習”有意義,對修身養德也有意義,所以“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永遠都不過時,永遠都有現實意義,永遠是中國人的格言警句。希望同學們也能以此它們座右銘,并做到知行合一,成為一個德才兼備,對社會有貢獻的君子。
四、板書設計:
誡子書
諸葛亮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