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30
這是扁鵲治病教學特色特長,是優秀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正確讀寫“扁鵲、蔡桓公”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聯系有關的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不要諱疾忌醫,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
教學重點:
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
教學難點:
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杏林春滿懸壺濟世救死扶傷
妙手回春仁心仁術起死回生
讀完這組詞語,你會想到什么?
二、初步感知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1)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多媒體出示本課重點詞語(單個讀,齊讀)
扁鵲蔡桓公
皮膚皮肉腸胃骨髓
扎針敷燙幾劑湯藥
教師提示“桓、髓”的讀音,重點指導“蔡”的寫法
(2)學生概括課文內容
三、交流討論,重點探究。
1.扁鵲是名醫,蔡桓公卻病死了,扁鵲是否徒有虛名?
帶著這個問題默讀課文,在課文中找找表現扁鵲醫術高明的語句。
2.你有證據來證明扁鵲的醫德高尚嗎?
再讀課文,在書上用橫線劃出能表現扁鵲醫德高尚的`句子。
(1)“大王,據我看來,您皮膚上有點小病。要是不治,恐怕會向體內發展。”
(2)“您的病已經發展到皮肉之間了,要不治還會加深。”
(3)“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里,再不治會更加嚴重。”
3.蔡桓公的病真的是無藥可救嗎?
4.導致蔡桓公之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請同學們瀏覽課文,在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1)“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醫治沒有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2)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
(3)非常不高興。
四、體會寓意。
學完了本篇課文,你想對蔡桓公說些什么?
總結寓意
五、拓展閱讀
鼓勵學生讀讀《韓非子》中的其他寓言故事
六、布置作業
課后小組分角色來演一演
【教例說明】《扁鵲治病》教學實錄
《扁鵲治病》是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第八組中的一篇課文。該文取材于戰國時名醫扁鵲的傳說故事,主要寫扁鵲三次拜見蔡桓公,并勸戒他及時醫治自己的疾病,但蔡桓公堅信自己無病,不肯從醫,導致最后病入膏肓,無藥可救。故事以蔡桓公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警示人們要防微杜漸,善于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自己理解感受課文,體會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從中學習為人處事的哲學,運用于生活。所以,解讀這篇文章,一是要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現文本中隱匿的含義,提倡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在實際教學中,扁鵲的特點是顯而易見的,但對蔡桓公的評價卻往往會停留在他不該諱疾忌醫的表面,而忽視了人性的本真。從這個方面來講,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根據學生不同的思維,進行應變并加以引導。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實錄。
【教學片段】
……
師:課上到這里,大家對課本中的人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評價一下蔡桓公這個人嗎?
生:我覺得蔡桓公是個固執、不聽人勸告的人。
生:他是個不明事理的人。
師:你們是從哪里知道的?
生:課文中說,扁鵲一共四次見蔡桓公,前三次都說他有病,可蔡桓公就是不聽,結果最后得病死了。
師:你認為蔡桓公應該怎么做?
生:第一次他就應該聽扁鵲的話,小小的'皮膚病用藥敷燙一下就好了。
師:當別人無端地說你有病時,你會是什么反應?(指一個同學)我看你有病!
生:(笑)我沒病!
師:對呀,當你自覺身體一切正常時,別人忽然說你有病,你一定感覺是他在嚇唬你。
(隨想:教學需要聯系生活實際,只有從人性的常態出發,劃破游離于文本表面的思考,才能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合情合理地窺視人物心理。)
生:我知道了,蔡桓公在這里說“醫生總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來顯示自己的高明”,也是人之常情。
生:我覺得蔡桓公還會認為扁鵲想出名,因為給國君治好病可是件大事。
生:還有一點,扁鵲只是在蔡桓公身邊站了一會兒就說他有病,雖然是名醫,也值得懷疑,所以當第一次扁鵲說蔡桓公有病時,換了我,我也不信。
師:是呀,誰也不愿意有病,人之常情。那問題出在哪兒呢?
(播放扁鵲對蔡桓公3次勸告的動畫視頻后,屏幕顯示一個大大的問號。)
生:當扁鵲第二、第三次勸說時,蔡桓公應當認真分析,仔細聽取一下別人的意見,別忘了,扁鵲是天下名醫,他是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胡說的。
生:我覺得蔡桓公不但固執,還不善于分析問題,不會完整地聽取別人的意見。
生:其實,蔡桓公也完全可以征求一下身邊大臣們的意見,可是他沒有,一意孤行,害了自己。
生:也可能大臣們說了,他不聽。
生:也可能大臣們知道他的脾氣,沒有人敢說。
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說國君有病,可是大罪啊!
生:我覺得蔡桓公過于自信,憑感覺就下結論。你看他的態度,從第一次的不在乎,到第二次的很不高興,到第三次的非常不高興,說明他已經越來越忌諱這些說自己有病的話了。
(多媒體顯示蔡桓公對扁鵲3次勸告不屑一顧的表情。)
(隨想:引導應當緊貼文本,合理想象。借助多媒體,學生很自然地從蔡桓公思想的“人之常情”過度到最后的“鑄成大錯”,孩子們在分析的同時,不但已經深入了文本,而且拓展了思維,將人物放到了大環境、大縱深之下。)
師:大家分析的真好,可惜諸位當時沒有在蔡桓公身邊!(笑)“忌諱”這個詞用得好!有個成語叫“諱疾忌醫”(板書),知道它的意思嗎?
生:就是不相信自己有病,怕見醫生。
生:就是忌諱別人說自己有病。
師:對,諱就是忌諱的意思,疾是指疾病。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隱瞞疾病,不愿醫治。蔡桓公就是這樣的人。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生:有,上次我姥姥說胸悶,媽媽讓她到醫院檢查一下,她說只是小感冒,不用去,吃點藥就好。后來越來越厲害,沒想到最后查出來是冠心病發作,幸虧發現的及時,要不就有生命危險了。
師:生病有人這樣,那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沒有人像怕別人說自己有病一樣,怕暴露自己缺點,別人一勸說就不高興的現象呢?
生:有,我就有一點,上次老師說我馬虎,我當時還不服呢。現在想一想,自己真的是有這個毛病。
生:我就愛聽表揚,不愛聽批評的話。
生:上次我和老爸去廣場放風箏,一位老爺爺勸我們不要在樹旁放,我們還怪他多管閑事,結果來了一陣風,把風箏線吹著掛到了樹枝上。
師:對了,這些錯誤就像“諱疾忌醫”中的病。所以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大家都聽過“小時偷一根針,大了偷一頭牛”的故事,如果像蔡桓公這樣不注意,小病就會釀成大禍,如果我們不防微杜漸,小毛病也會積累成大問題!怎樣才能做到不“諱疾忌醫”呢?
生:要聽從別人的勸告。
生:不要固執己見,自以為是。
生:別人批評的話也要虛心聽。
生:遇事要好好地想一想,別人說的話有沒有道理。
(ppt課件出示這一課的教學要點,總結全文。)
師:大家說得好。要做到不諱疾忌醫,防微杜漸,關鍵在于要學會正確地分析、判斷遇到的各種情況,希望同學們能能早日擁有這種本領!
(隨想:從書本中來,到生活中去,無牽強附會的生拉硬扯。讀書明理,只有“明”的過程融入,才有“理”的記憶深刻。生活練達皆文章,要在生活中感悟,更要在感悟中升。
【課后追思】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的教學重點是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學中,由于孩子的能力所限,常常會使理解停留在文本的表面,這時,教師的導學功能就尤顯重要。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從人性入手,借助多媒體的直觀引領,找出文本中體現人物心理狀態的蛛絲馬跡,使寓意由遮蓋在薄紗后面的隱約,逐漸水落石出,凸顯對教材的深度把握,教學效果令人稱道。這一片段中,對“引導點”的選擇,令人回味:
片段開頭,首先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察蔡桓公聽到扁鵲勸告時的心態,對人物的心理進行剖析——這是深入點,選擇常人之心度文本人物之意。然后話鋒一轉,開始了重點對“諱疾忌醫”一詞的理解,由文本到生活,由表意到寓意,教學內容層層深入,拾級而上——這是感悟點,以文本之理鑒自己之事。杜威說過:走出教室一點就意味著對學科的超越,選擇了一種教育,就選擇了一種生活。走出教室的并不單單指的是學生身體,更重要的是心靈。心靈與生活的契合,才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里走進文本,放飛思維。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拜見”、“名醫”等詞語的意思。
2、展開合理想象,把課文句子補充具體、生動。
3、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漸。
4、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閱讀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詞語:救死扶傷、藥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聞問切
幾個詞語之間有什么聯系?如果老師說他主要是形容一個的人的,你能猜出老師要形容誰嗎? 簡介扁鵲。
二、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根據學生的朗讀,指導生字詞。
3、這么長的一篇文章,記起來太麻煩了,你能不能簡單的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讀悟感知
1、出示第一自然段:
有一天,名醫扁鵲區拜見蔡桓公。
結合第一自然段,理解“拜見”、“名醫”。
蔡桓公相信扁鵲是個名醫嗎?他是怎么評價名醫的?
這些做醫生的,總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醫治沒病的人,才容易顯示自己的高明!
你們同意蔡桓公的觀點嗎?你認為怎樣的醫生才能稱得上名醫?
你從課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扁鵲是個名醫?用橫線劃下來。
2、交流。
估計學生會圍繞著扁鵲醫術高明來回答,先讓學生充分地表達對扁鵲醫術高明的欽佩。(抓住“站了一會兒”、“老遠望見蔡桓公”、“只看了幾眼”等處體會。)
是不是醫術高明的醫生都能稱為名醫?(學生討論)(板書:醫德高尚。)
我們來看看課文,扁鵲是否具有高尚的醫德?你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a、蔡桓公說:“我的身體很好,什么病也沒有。”
b、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
c、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
蔡桓公對扁鵲這樣傲慢無禮,而你如果是扁鵲,你會怎么想?
3、最后,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醫了嗎?請生朗讀課文最后一段,其他同學思考,你從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相信他是一位名醫了?
想象病入膏肓的蔡桓公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四、小結拓展
1、你覺得蔡桓公是個怎樣的人?
2、我們可以從蔡桓公之死可以得到哪些教訓?(板書:防微杜漸)
3、介紹作者韓非。
4、(機動環節)讀課文的原文(文言文):
五、布置作業:
推薦閱讀書目:《古文觀止》、《伊索寓言》。
[課后反思]
此次研修班活動,我執教了人教版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寓言兩則》中的《扁鵲治病》一文。文章主要人物有兩個,扁鵲和蔡桓公,是通過扁鵲的醫術高明理解防微杜漸,還是在蔡桓公的言行舉止中明白諱疾忌醫,成為難以抉擇的問題。我反復推敲,最后決定沿著蔡桓公三次拒絕扁鵲為其治病的傲慢態度為線索,進行課堂引領,教學設計流程為:
1、自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品讀蔡桓公三次拒絕扁鵲的句子。
3、感悟課文深刻的寓意。
第一次試教時,課堂就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師:蔡桓公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扁鵲不再請求為他醫治。看來,蔡桓公離死亡也不遠了。誰來讀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
指名朗讀。
師:如果你就師蔡桓公,到了病入膏肓、渾身疼痛的時候,想起扁鵲當時對自己的勸告,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
討論交流。
生:蔡桓公肯定會想,我真是太傻了,當扁鵲說我生病的時候,我就應該相信他,讓他幫我醫治,現在小毛病變成了大毛病,而且就要死了,后悔啊!
師:你說得真是太對了,當小毛病出現的時候,不能掉以輕心,要早點醫治,不要讓小毛病變成了大毛病,用成語來說叫“防微杜漸”(板書)。
生:(高舉著手)老師,我有問題。
師:好的,請你說以說?
生:老師,為什么蔡桓公原來對扁鵲的態度很傲慢,而這時卻派人去“請”扁鵲。
(他重點強調了“請”字,我當時一愣:多好的一個問題啊!)
師:你很會讀書,古人說:讀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打進。從你這個很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上看,你已經進了一大步。我們一起研究研究這個問題。
一、教學目標
1、學習8個生字,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的重點
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聯系上下文,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教學準備
1、查找有關扁鵲和蔡桓公的資料。
2、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初步理解不懂的詞語。
四、課時劃分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語,理解“拜見、理睬、毫不在意、邀功請賞”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脈絡。
二、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我知道同學們讀過不少課外書籍,特別是寓言故事,對吧。那你讀過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2、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另一個寓言故事,(展示課題)20 扁鵲治病。看看能從這個寓言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
4、了解扁鵲并質疑課題。
(1)扁鵲治病,扁鵲是誰呀?(師生共同簡介)
(2)根據“治病”質疑:扁鵲給誰治病?怎么治病的?治好了嗎?……
5、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同走進這個寓言故事吧!
(二)、讀文學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標出生字生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出示字詞,誰來把這些生字讀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給大家提個醒?(如:睬的聲母是c,不是sh。)那在寫或記的時候又該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鵲……)
3、采取各種形式的讀生字詞。并出示文中的詞語開火車讀。
4、分組讀課文,師生集體正音。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想好以后與同桌互相說一說。
2、指名說說每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
3、把每個自然段的內容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按什么順序寫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