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13
這是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優秀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因此在教學時,教學生朗誦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為今后的古文教學培養良好的語感。
二、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學習古人仔細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使學生了解《世說新語》“志人”的特點,激發學生閱讀《世說新語》的興趣。
2、本文的教學難點是:了解故事情節,感受人物形象。作者不是直接寫王戎的聰明,而是先寫別的小孩“競走取之”,再過寫“唯戎不動”,這是一種對比的寫作手法,這手法反襯了王戎的聰明過人。要綜合運用以前學到的閱讀方法來學習,有意識地檢查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
三、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強調了誦讀要做到“聲斷情不斷”,加強了誦讀的多樣化(錄音范讀,老師范讀、自讀,齊讀,表演讀)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逐步積累、感悟,體會文章的內容及蘊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抓住教學預設之外的突發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課堂動態生成,達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按照教學預設,出示問題:“怎樣評價王戎這個孩子?”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學生提出:“‘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我認為王戎也在動,他在動什么呢?”我馬上組織討論,學生發表了很多見解:(1)諸兒動的是腳,競走取之。(2)王戎動的是眼睛,要善于觀察。(3)王戎動的是會思考的大腦,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導學生要學會客觀、公正、全面地去評價一個人。
3、注重了對學生品德的`培養。
在教學設計中有意加重了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從中領悟到如何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可取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可取之處是: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誦讀,傳授誦讀古文的技巧,本節課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參與到問題探究的過程中來,對自己的觀點從多角度觀察、思考,從中對“王戎識李”這個故事表明自己的見解。
五、不足之處
1、使用多媒體時間不宜超出百分之三十,多媒體使用過多會對孩子眼睛有傷害,沒有過多的思考空間。
2、環節設計過于全面,時間分配不夠。 過于看重教學的各個環節,各環節時間根本無法全部保證。一堂好課不必“滴水不漏”,應留有空間。沒有空間,就少了遐想與深思;沒有遐想與深思,也就少有個性與創新。有時留下空間,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韻,留下創造!古人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應該注重方法、知識、能力并重,方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六、情景再現
這篇課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僅49個字,故事簡短,卻描寫生動。講述的是一個年僅七歲的孩子,能根據環境來分析路邊李子樹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贊揚了他的聰慧、善于觀察和善于思考的好品質。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譯讀課文,把握內容——教師提示,課件展示自譯方法。然后自讀自譯:學生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理解詞句,疏通文意。最后悟讀主旨,質疑探究:試對人物進行評價,并思考從這個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其次是反復讀課文,問問自己讀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么?自我質疑!同時從一位老師的角度出發,梳理出本課需要教會學生的知識,然后根據學生的學情進行取舍、設計。本單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歷史中的俊杰,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簡要復述課文”和“寫一件事,能寫出自己的感受。”針對文言文語言精練的特點,教學本文時,需要將簡短的文言文變長,因此我將引導學生梳理文言文學習方法,圍繞“復述課文”及抓住人物的動作、心理、神態來想象畫面講故事作為本課的重難點。本課設計一個課時,如何在一個課時的時間帶給學生更多的收獲,哪些是學生明顯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師課堂上引導提升的方面,以何種方式來引導,突破重難點是我在設計教學時考慮最多的方面。經過多次試教,我決定關注語文的實用性,將課堂還給學生,整體上設計了五個環節:字理導入,激發興趣;梳理方法,做好鋪墊;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創造性講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帶文。整堂課下來,覺得呈現比較好的幾個方面:從課題入手,抓住了一個“戎”,字理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關注到了“戎”常用的義項,導入直接,扎實。第二環節幫助學生回顧之前學過的文言文,旨在喚醒舊知,搭建起新舊知識的關聯,引導學生總結方法,拓展遷移,克服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理解文意,深挖人物形象,沒有使方法流于形式,同時在此過程中教會學生從積累古文中與現代漢語意思不同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詞語,感受文言文語言精練的特點,方法滲透、歸納貫穿整堂課。挖掘人物形象時,也能抓住諸兒“競走取之”與“唯戎不動”的區別,層層深入剖析出王戎的冷靜思考、善于觀察、善于推理,而不僅僅是學生浮于表面的“聰明、機智”等。結合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及文言文特點,我將拓展講故事作為難點之一,課堂中教給學生方法,同時為學生搭支架,引導學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加入動作、心理、神態描寫,最后四人小組人人匯報,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以文帶文,拓展學習了《孔融讓梨》,該環節也是圍繞本節課教的方法來學習,豐富了學生的文言積累,也運用了當堂課教的方法。
總之,從教學設計到課堂,我緊緊圍繞學生這一中心,將學生放到了第一位,致力于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所收獲,“以生為本”的課堂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理念,可是真正能時時把學生放在心里,放在課堂的第一位,關注學生并在課堂中呈現,我是在本節課的反復打磨中才逐漸實現,希望今后自己的課堂能以此為契機,在以生為本的語文課堂上越走越遠!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做到熟讀成誦。
2.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點,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對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走近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正式上課前,張老師先和大家來一個熱身小活動,我說上句,你們答下句。
2.人心齊,泰山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親。這兩句話和現代我們說的話一樣嗎?有何區別?語言簡練。像這樣的語言叫文言。由文言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板書: 文言文
3.今天,我們也將要學習一則文言文小故事,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寫課題?!锻跞植蝗〉琅岳睢?。
教寫生字“戎”字 這個字由兩部分組成---“戈”指的是長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戰場時所穿的盔甲,合起來表示爭斗、戰爭的意思。
4.指名讀題。你關注到了什么信息?事兒來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5.讓我們帶著對題目的理解,一起來讀讀課題,齊讀課題。
二.讀書。
1.為何王戎不取道旁李?先聽老師讀課文。
2.這則文言文一共幾句話啊?(四句)你們能像老師這樣讀好它嗎?請同學們大聲朗讀文章3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嘗試停頓。
3.你們將字音讀準了嗎?檢查字詞句,開火車讀。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講諸的意思,競正音,競是什么意思?爭著)
4.把這些句子送進文章里,你還會讀嗎?試著讀全文。誰來挑戰?
三、釋書。
1.這篇文言文一共只有短短的四句話,到底講的是什么意思呢?請各位同學結合書中的注釋,四人小組,一人一句說說文言文的意思,可以互相補充。
2.誰做勇敢的第一人上臺來和大家說一說你對這篇文言文的理解,其他同學認真聽,過會他說完,你可以進行評價或補充。一句一句地說。
3.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你們現在能讀好他們了嗎?指名讀,齊讀。
4.誰再來完整的說一說全文的意思。指名說
5.這則文言文其實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你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嗎?下面請同學們,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可以加上恰當的內容,讓故事變得生動有趣。
6.你講的真好!就請你將課文再次讀給大家聽一聽,注意讀準節奏,讀書故事的韻味。
7.這短短的49 個字,你會背了嗎?自己背,指名背,齊背
四、 尋書
1.同學們,為什么王戎說“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呢?
2.從中你可以看出王戎是個什么樣的人?聰明,善于思考。
3.王戎除了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還是一位怎樣的人呢?讓我們再來看一篇有關于王戎的文言文。
出示《王戎觀虎》
4.請同學自己讀一讀,根據老師所給的注釋,能不能看出王戎還是一個怎樣的人?
5.看你們讀的這么投入,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師讀,王戎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勇敢)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6.同學們,文言文難嗎?看,你們讀了一遍就能讀懂了!可真厲害!讓我們為自己鼓一次掌!
7.這兩篇關于王戎的文言文出示出自《世說新語》,全書有一千多則文言文,里全是這類有趣的小故事。推薦大家進行課外閱讀。
1、掌握本課的生字詞,理解詞語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并用自己的話講述故事。
4、能解釋“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學本課時,為了讓學生快速了解《世說新語》,我出示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兩個小故事,談話導入新課。
一般文言文的學習,我認為大概過程是:
1、初讀課文,疏通文字,
2、再讀注釋,理解詞義,
3、聯系上下文,逐句翻譯,
4、再讀課文,復述故事,
5、背誦全文,體悟內涵。
按照這個過程,在學習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導,朗讀課文時,提醒學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頓,理解文章意思時,根據注釋和插圖把短文讀順,讀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將王戎看到路邊李子時“不動”和其他小伙伴“競走取之”的行為進行對比,關注王戎的語言“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從而得出王戎是一個善于觀察,聰明機智的孩子。雖然帶孩子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漏洞百出,缺點多多。教研室魏老師給出的建議,讓我醍醐灌頂,收獲滿滿。
要讀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頓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頓要聲斷氣連,教師應該進行規范的示范,帶領學生讀。而我恰好沒有做好這一點,直接出示了停頓節奏。對于文言文的停頓指導,是放在一開始,由老師直接給出停頓,還是在學生嘗試理解文章意思時,讓學生自己體會停頓,后者是不是會更好一些呢?
是啊,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就自然而然的,能體會到在哪里停頓了。理解了課文內容,也就能明白課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現了三次,可當時在課堂上學生并沒有一下子明白三個“之”字的意思。
反思這節課還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從教學的方面上,第一個環節——朗讀,朗讀形式不夠多樣,學生讀得較少,朗讀的作用和意義也沒有完全發揮;其二,在于課文的講解上,講解過程中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不夠,學生不夠入情入境,在讀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夠。其次,教學不夠生動,過于追求全面,忽視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這是一篇以孩子為主人公的文章,故事還是發生在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完全可以以情景劇的形式,學生表演,從中感受體會,這樣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時讓學生進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時又有了自己的發揮,有助于課堂的生成,過程也更有趣味;或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講述他的玩耍中的發現,結合文章,得出結論等等。總之,這還是我過于追求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特點和感受的結果,在今后的課堂中,我要多動腦筋,真正在備課時就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學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質量的課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結合注釋講故事。
2.抓住關鍵情節,體會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情節,體會人物形象
教學內容:
教材(1):《王戎不取道旁李》
選文(X):《孔融讓梨》+《完璧歸趙》+《世說新語》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一)看圖猜故事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特點鮮明、聰明睿智的人物。出示《孔融讓梨》圖片,你能猜出這是誰的故事嗎?(生回答)
誰可以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呢?
(預設:從前,有個孩子叫孔融。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和哥哥一起吃梨。盤子里的梨有大的,也有小的,孔融拿了一個小的梨。父親看見了,問道:“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應該吃小的。”)
你想如何評價孔融呢?從哪里看出來的?
?。A設:孔融和哥哥一起吃梨時,他拿了最小的梨,從這里可以看出孔融是一個懂事、謙讓的孩子。)
師:你的回答很正確,通過抓住關鍵情節,感受人物形象。
(二)引出課題《王戎不取道旁李》
《孔融讓梨》這個小故事選自南朝劉義慶等人編寫的《世說新語》(《世說新語》由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又名《世說》。其內容主要是東漢后期到魏晉間一些名人的言行和軼事。),這本書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今天咱們一起學習書中的另一個小故事,題目是《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簡介: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沖?,槴e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自幼聰慧。
?。ㄔO計意圖:通過學生熟知的故事《孔融讓梨》,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引出課題《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指導朗讀,理解大意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ㄒ唬W生自讀課文
師:這是一篇文言文,同學們能讀懂嗎?自己試著讀一讀。
?。▽W生讀課文,教師巡視)
?。ǘ┲笇Ю首x
1.師范讀
師:要讀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頓是非常重要的。請同學們仔細傾聽,并試著用鉛筆在需要停頓的地方劃上斜線。
出示文言文,老師范讀,請同學們仔細傾聽。
2.學生自由練讀
有了停頓后,讀起來就通順多了,大家在可以再試著根據朗讀停頓來讀一讀。
3.指名讀
現在我們請四位同學來讀,每人讀一句。其他同學認真聽,看看他們讀得是否準確。
4.齊讀
還有同學想讀嗎?孩子們真積極,還有這么多同學想讀。接下來,咱們一起齊讀一遍。
?。ㄈ├斫獯笠?/p>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正確、流利地朗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言文。讀了這么多遍,這個文言文的意思大家清楚了嗎?我們來試試吧!
借助注釋、圖片并聯系上下文,疏通文意。
你讀懂了哪句話呢?誰來分享一下?
1.結合注釋和圖片、聯系上下文,學生逐句翻譯,老師相機指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嘗:曾經 諸:眾,許多 游:游玩)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和許多小孩一起游玩。
師:這句話翻譯的很準確,可以分享一下你們小組在翻譯這句時用的方法嗎?
預設:借助注釋
師:是啊,文中的注釋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意。
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競走:爭著跑過去 唯:只有)
他們看見路邊的李樹結了很多李子,壓得樹枝都彎曲了,那些小孩都爭著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動。
師:結合文中插圖理解“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
之:在文言文中經常出現,往往用于指代某一樣事物,這里指李子。
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李樹長在路邊卻有這么多李子,這一定是苦李子。”
師:“之”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這件事。“人問之:有人問王戎為什么不去摘李子”
取之,信然。(信然:的確如此。)
摘來李子一嘗,的確如此。
師:“之”指的是李子。
2.咱們剛剛通過正確、流利地朗讀,結合注釋和圖片,聯系上下文,疏通了每句話的意思,把每句話的意思串聯在一起就是全文的大意了?,F在哪位同學可以說一說整篇文言文的大意呢?
3.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理解了這篇小古文的大意了,我們可以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了嗎?如何讓別人聽懂這個故事呢?
預設1:將文言文詞匯轉化為現代語言
預設2:按照一定順序講完整
預設3: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預設4:加上人物對話
師: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起因、經過、結果,把故事講完整。這篇小古文中第一句就是起因,第二、三句是經過,第四句是結果。
請同學們在小組內按照這個方法嘗試著講講這個故事,可以幾個人合作完成,也可以推選個代表來講故事。
匯報交流。(學生互評、師生互評)
?。ㄔO計意圖:按照正確停頓,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圖片,聯系上下文理解大意,了解故事情節。)
三、抓住關鍵情節,感受人物形象
?。ㄒ唬┰谶@個故事中,王戎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去評價他呢?
預設:仔細觀察,善于動腦與推理判斷。
?。ǘ┠苷f出你的理由嗎?如果能用原文回答就更好了。
1.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
2.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為什么說“樹在道邊兒多子,此必苦李”?
預設:好的東西,肯定會為人所知,道邊的李子如果成熟,自然會有人去試吃,如果好吃,必然很快被人們吃掉,所以王戎判斷這些李子是苦的。
看見李子,其他小朋友都“競走取之”與王戎“不動”形成鮮明的對比,我們可以體會到王戎是一個仔細觀察,善于動腦與推理判斷的孩子。
?。ㄈW會抓住關鍵情節,感受人物形象
通過抓住“王戎與其他孩子看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時的不同表現”這個關鍵情節,我們可以體會到王戎是一個仔細觀察,善于動腦與推理判斷的孩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