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29
這是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上午我給小朋友進行科學《小蝌蚪找媽媽》教學活動。在圖片的.幫助下,孩子們的把小蝌蚪觀察的清清楚楚,教學活動的要求只是讓孩子們了解蝌蚪的生長過程以及基本形態。而在活動中孩子們對小蝌蚪在水里游來游去的故事情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及時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讓孩子們來扮演小蝌蚪,用自己扭動的身體來演示,活動從靜態的觀察演變到動態的身體演示,孩子們更加有興趣的了解小蝌蚪的一舉一動。(教師要有及時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和調整教學過程的能力)
說到小蝌蚪長大后能變成青蛙,孩子們對青蛙這個小動物是比較熟悉的,我們討論了青蛙的外形特征、喜歡吃什么、有什么本領等。孩子們躍躍欲試地想跳一跳,我就調整了今天的戶外活動內容,讓孩子們到戶外進行青蛙跳,孩子們體驗到青蛙抓害蟲是多么的辛苦。同時也激發幼兒熱愛青蛙、保護青蛙的情感。
在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孩子們的興趣點,并進行適當、適量的引導。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在課堂中我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學生上課被動和機械訓練的弊端。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尋人啟事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件事所表現出來的喜愛的情緒。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有無,直接影響著課的質量。上課伊始,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剛才在校門口看到了一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用幻燈打出《尋人啟事》: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一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里?聽說一(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你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愿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
二、讀、說、貼、討論學文,豐富語言的積累
1、讀──分層朗讀,讀出感情。
⑴ 初讀。教師有趣導入課文以后,隨即拋出問題。
① 課件播放全文,學生思考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② 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從文中找出它媽媽的特征。學生在讀中了解內容梗概,獲得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讀,使讀不再是漫無目的,提高了讀的質量。
⑵ 精讀。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教師精心導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多種能力的培養。課文第二、第三兩小節,是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是全文的重點,處理如下:
① 讀這兩小節,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 ),又碰到了( )。
② 比較句子。(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見烏龜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③ 朗讀指導。重點指導小蝌蚪與鯉魚、烏龜之間的對話。
④ 分角色朗讀并表演。
2、說──以讀促說,說中理解。
⑴ 說順序。要求學生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通過學生的說來完成填空題。
⑵ 說內容。在學生知道青蛙的樣子以后,要求他們在尋人啟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學到的內容及時與實際應用相結合。
3、貼──據文貼畫,貼中取樂。
教師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學生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這樣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
4、討論──形式多樣,深入引導。
新基礎教育理論認為:“任何學校教育活動都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多方面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所以,每一項學校教育活動都應顧及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課堂教學尤需如此。鯉魚媽媽說蝌蚪媽媽四條腿,寬嘴巴,烏龜卻說蝌蚪媽媽長著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到底蝌蚪媽媽長什么樣昵?他們倆誰說的對呢?問題一拋出,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他們積極討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變被動為主動。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說出蝌蚪媽媽的樣子,并加以引申。通過學生課前資料的尋找以及課上資料的交流,學生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并且開動腦筋說出了許多保護的措施。增強了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體現出育人的本質和實現育人的功能。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本節課也有許多遺憾。比如:學生讀懂了課文,但對學生理解課文的方法總結的不及時、不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堅持把讀的權利留給學生;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評的自由還給學生。通過感悟、聯想兩個支點,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員活動,全程活動,成為學習的主人。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并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我以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本課的學習,激發起孩子對本課學習的興趣。孩子們都喜歡猜謎語,所以我一說要猜謎語,一個個都顯得相當興奮,這一環節進行的還可以。接下來我再以提問的形式追問“小蝌蚪和青蛙是不是一家人呀?那他們怎么相差那么大?”孩子們被問著了,我就以此引到本課的學習中。
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首先,我發現自己對于教學環節的處理上還欠缺一些。其次,對于在上課過程中出現的突發狀況,我沒有做到很好的處理,完全沒有顧忌孩子的想法,只是草草的收場了。再次,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沒有完全放開自己,導致孩子們的積極性也沒,調動起來,整節課上的氣氛比較悶。總而言之,我還需要多講課,多讓老教師聽課、評課,打磨自己,平時多讀書學習,在磨練中成長!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童話,以小蝌蚪找媽媽為線索,介紹了蝌蚪長成青蛙的成長過程,增長學生科普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訓練了學生分角色朗讀的能力。
授課過程中,本節課的優點有:
1、識字教學完成得非常理想,采用多種途徑識字,達成人人都會讀、人人都會認。
2、授課過程中我設置了有趣的猜謎,同時也準備了許多圖片,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觀察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寫字教學完成得很好,本課共10個生字,根據結構把他們分組,強調筆畫筆順偏旁,再讓學生數空,然后觀察,尋找關鍵筆,最后描紅練寫。
缺點:
1、再課文的學習中,過于對內容進行深化解讀,從而在讀的方面缺少更多的練習。
2、學生的課堂氣氛不良,及個別同學仍沉浸在玩的境界里。
改進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學中盡可能多的去讀,在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從而深化他們的理解。
2、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加注重教學的設計,讓所有同學都融入到語文課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