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0-31
這是二年級霧在哪里教學反思簡短,是優秀的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霧在哪里》這篇課文作者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霧”這一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形象地展現在孩子們的眼前。因此,在教學中我主要圍繞霧“淘氣”“藏”來設計。抓住霧“淘氣”,霧把什么“藏”了起來等問題,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來進行朗讀。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讀中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一、朗讀訓練力求扎扎實實
語文學習“以讀為本”,“讀中體會”。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讀”更是重要,這對于理解語言、感受人物情感的能力培養,逐漸掌握朗讀的技巧有“推波助瀾”的作用。課中,我把“霧”說的五句話作為朗讀的重點,通過多形式的朗讀來體會“霧”的淘氣,充分利用個別學生示范讀來感染其他學生,再讀時自然而然地表現出“淘氣”的特點。另外,很多時間都花在朗讀課文上,培養學生讀的興趣和習慣,在熟讀基礎上理解,與文本間的交流更為密切。
二、語言訓練力求扎扎實實
引導學生找課文中語言來說,自由選擇內容練習說話,將學習的主動權給了學生,并將課文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培養了語感。而根據圖片仿照課文,展開想像練習說話,也是語言訓練的重要環節,因為有圖片,學生有話可說,因為前面有句式訓練的鋪墊,學生語言表達也很流暢,連能力較弱的學生也有了說的積極性。課堂不再是少數學生的課堂,學生們學得更積極、主動了。
《霧在哪里》這篇課文是一則有趣的科普童話故事,它把霧比作一個淘氣的孩子在捉迷藏,它把大海、天空連同太陽、海岸和城市、自己藏了起來。本文讓孩子們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情境,感受霧的聚散變化的特點,符合低年段孩子的認知特征。
在此次教學中,我主要圍繞“藏”這個字來進行設計,輔助“霧把什么藏起來”這個問題讓學生深入文本,朗讀課文。學生在邊讀邊思考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本文非常具有典型童話特色——反復結構。第二至第九自然段結構相同,表達相似,“霧來到哪里,把什么藏起來,結果是怎么樣的景象”。這樣反復了三次,結構清晰,富有節奏感,是朗讀和語言學習運用,模仿習作的好材料。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學習活動:
在圈劃中學生對每個段落的段意有了基本的了解。在將第二、四、五自然段組合出示,讓學生去尋找每個段落的共同點,發現每段結構相似,都是:
提煉出這個模板之后,在讓學生想象,霧還會來到什么地方,會把什么藏起來,又會是什么樣的景象。有了支架,學生樂于去表達,分享自己的想法,進而將學生引入習作中。在最后的設想中,是想將學生的習作串聯成散文詩,但是由于時間把控不準導致這個環節的缺失。
在這個環節我花費了許多時間,讓學生去圈劃去發現,目的是認識到童話的反復結構,為之后第八單元的童話學習打下一定基礎。但是在教學中過于強調這點,反而缺失了原本課文朗讀的趣味,有失偏差。特別是朗讀霧說的話時候,沒有讓學生去揣摩霧說話時的語氣,朗讀時間比較少。
本課出現13個生字需要識記,難度較大,所以在課堂上我以隨文識字為主,集中識字為輔,分散識字,降低難度。識字教學環節中,學生基本能認讀生字,但是大多停留在淺層的拼讀上,沒有引導學生如何識記生字,生字教學飄浮云端,不夠扎實。同時本課書寫生字容易出現錯誤,特別是“切”與“步”。所以我將教學重點放在這兩個生字上面,多讓學生練寫這兩個生字。在書寫教學我認為我還是有所欠缺,特別是生字展評,再次書寫環節,常常沒有做足功夫,讓學生去評。希望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能真正落實書寫,讓展評為書寫服務。
今天上午,我在卅鋪中心小學陳昕校長的帶領下,來到黃荊小學進行送教活動。這是一所山村小學,二年級只有十來個學生,面對我,他們開始有些羞澀,但隨著課堂教學的步驟,他們很快就進入狀態,熱情高漲,他們的眼睛里閃爍的是智慧的光芒。
《霧在哪里》是一個童話故事。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將“霧”這一人們熟悉的自然現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霧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現出大霧籠罩下世界一片朦朧的奇妙景象。作者賦予霧以孩子的語言,把大霧籠罩稱作“霧藏起了世界”,把云開霧散稱作“霧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課文顯得生動有趣。
教學《霧在哪里》一課時,我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因此,導入時沒有太多花哨的東西,簡單地認讀字詞,并練習用詞語說句子,既鞏固了舊知,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文教學時,我以讀為主,在讀中感悟理解。如體會霧的淘氣時,我先讓學生理清層次知道霧去了哪些地方,做了哪些事,再畫出霧的語言仔細品讀,讀出語氣,讀出感情。我還讓孩子們演一演,如小貓”悠閑地散步”,讓學生用自己的動作來解釋其意思。通過讀一讀,演一演的方法讓學生理解怎樣才是“悠閑地散步”,體會作者表達的妙處,并通過想象說話來學習作者的寫法,讀說結合,強調了想象的重要性,意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當然,課堂上還有一些細節不夠完美,課件在呈現霧的形成以及消失的過程時,我用的是圖片,如果能用視頻來展現,會更直觀,更清晰,效果自然會更好。
《霧在哪里》是部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這篇童話作者運用擬人手法,將“霧”這一自然現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讀來童趣盎然。課文的段落結構有共同點。描寫霧的變化時,都是先寫霧自言自語,再寫霧把什么藏起來,最后寫藏起之后的景色。通過品讀感悟,本文寫作特點是抓住作者講故事的敘述順序,讓后面的練筆有法可依。
一、激趣導入創情境
通過動態圖,霧娃娃把城市藏起來,讓孩子愉悅地走進本課,調動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為后面的學習作鋪墊。通過滲透課外閱讀識字,換偏旁、形聲字識字,聯系生活識字等多種生動有趣的形式,豐富識字板塊的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識字的興趣;通過提取關鍵信息,引發思考;借助輔助圖形與線條,指導觀察“岸”的結構,體會書寫規律,讓寫字指導落到實處。
二、因學定教授之“漁”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這部分,我主要采取隨文識字的方法,引導學生在語境中識字,增強識字教學的情趣,讓識字教學指向意義的構建,并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字義,運用圖文對照的方法,指導學生認識“岸”。通過抓關鍵詞把握文章結構,通過品讀霧藏“大海、天空連同大海”的段落,引導學生先寫霧說的話,再寫霧做的事,最后寫景色的變化。把握作者講故事的順序,在深入體會感悟時,初步感受作者的表達特點,為后續的仿寫作鋪墊,同時也做到授之以漁,讀寫結合。
三、賞詞析句有策略
低年級的課文教學,不僅要指導學生識字,還要指導學生學習閱讀。課標也指出要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佐藤學教授提出,學習的本質就是與客觀世界(文本)對話,與他人(同伴)對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因此,在課堂上,我落實“對話教學”的理念,在寫字,朗讀,批注以及重點段研讀等方面引導、串聯,起到“對話中的首席”。
四、拾掇前行有余味
課已止,情未盡,教學也是門遺憾的藝術,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教。讓我在教學中思考,在思考中進步,書寫課堂教學的新華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