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9
這是《行路難》教學反思,是優秀的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想起《行路難》這節課,至今仍歷歷在目,這節課我先先后后上了11遍,多少同事說我上癡了上傻了——現在想想,要出一節精品課,不經過千錘百煉是不行的。對這節課我一次次的教學設想被推翻,又一次次建立新的教學設想,真是“為伊消得人憔悴”啊!對這節課,我體會最深的有如下幾點:
一、找準背景介紹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時化的切入點。
學生手中的資料上有林林總總的背景介紹,然而都是三言兩語且晦澀難懂,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為此我多方查閱資料,力求找到形象化、感情化的背景介紹。最后終于選定了如下介紹“李白,生逢大唐帝國的鼎盛時期,夙有“濟蒼生”“安社稷”的遠大抱負,渴望得到君王的賞識,天寶元年,他42歲,經朋友舉薦,受玄宗皇帝詔聘來到長安,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準備大顯身手,建立一番功業。但是此時的玄宗已喪失了早年勵精圖治的精神,只把李白看做文學侍臣,只是想用李白的才華為宮廷生活做點綴。而李白那種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性格也與權臣們格格不入。
在宮廷不久即蒙受讒言,最后竟被玄宗找了個借口發落出來。幾十年的`功業追求化為泡影,這首詩寫在李白無奈離京朋友為他送別之時。”另外,在出示背景時,我采取直接出示法,即沒有讓學生讀自己資料上的背景,直接在大屏幕上打出我找的這段背景,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進文本研讀詩歌。后來讀到同行在網上的一段話更覺得自己這個環節的處理是正確的。這段話是這樣寫的:“雖然在上課時我已經盡量簡略介紹依然感覺力不從心,冗長的背景導入讓學生興致全無,過大又作用有限的信息在反客為主排擠文本重要性的同時又侵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能將之簡約化,寥寥數筆交代清楚,相信效果會好很多。”可見背景介紹省時的重要性。而要找準背景介紹形象化、感情化和省時化的切入點更重要。
二、詩歌教學可從引讀入手理解詩句,體會感情。
對于這個環節我原來的設置是繁瑣的講解,結果占用了學生朗讀和賞析的時間。后來我采用引讀的方式,設置問題導入想講的詩句,然后采用追問和感情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情感。如這首詩的教學中我主要提了如下幾個問題“朋友為李白餞行的酒宴是否豐盛,從哪兩句詩可以看出來?”“面對酒宴,李白有何舉動,從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悶彷徨之余詩人想起了兩個歷史故事,哪兩句詩引用了這兩個歷史故事?故事中的兩個人物有什么共同點?李白為什么引用這兩個故事?”,教師簡潔引讀、“乘勝”追問,學生或脫口而出,或短暫思考,或自行商量,課堂呈現出自然、活潑、節奏明快,我似乎聽到學生的思維在拔節長高。
1、教學導入富于詩意,略有創意。我把個人對李白的理解與解讀作為切入點,制造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向往和激情。
2、教學環節簡明流暢,清晰適用。我用課堂生成提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3、運用“聯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讀古詩,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信息輸入,先從大體上感知,然后運用在課堂上得到的閱讀經驗去閱讀李白的其他詩歌,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能更深入地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
4、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于:教師在導入之后沒有照顧到學生已經具有的閱讀熱情,沒有給機會展示、交流他們在預習時自己獲得的閱讀體驗。在具體的閱讀實踐活動中,教師也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在被任務驅使,為環節所困,過多考慮教學的形式,因而學生的活動甚少,這是新課堂之大忌。總之,“聯讀”是一種嘗試,理論支撐不夠,實踐經驗也缺乏,課堂就顯得力不從心。
對于引讀環節我原來的設置是繁瑣的講解,結果占用了學生朗讀和賞析的時間。后來我采用引讀的方式,設置問題導入想講的詩句,然后采用追問和感情朗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人情感。如這首詩的教學中我主要提了如下幾個問題“朋友為李白餞行的酒宴是否豐盛,從哪兩句詩可以看出來?”“面對酒宴,李白有何舉動,從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如何?”“苦悶彷徨之余詩人想起了兩個歷史故事,哪兩句詩引用了這兩個歷史故事?故事中的兩個人物有什么共同點?李白為什么引用這兩個故事?”教師簡潔引讀、“乘勝”追問,學生或脫口而出,或短暫思考,或自行商量,課堂呈現出自然、活潑、節奏明快,我似乎聽到學生的思維在拔節長高。
一、教學闡述:
杜甫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同樣一首詩,不同人生閱歷和文化生活背景的人去欣賞,往往會烙上鮮明的個性解讀特征,何況詩無達詁呢。為此,一般讀者對于古詩的解讀,首先自然要依據文章追求共通見解,然后再根據自身實際作個性化解讀——通過知人論世,感悟詩人的生活世界,進而走進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閱讀境界。因此,我在教學《行路難(其一)》時,設計了以下環節:讀人——了解作者;讀文——理解作品;讀己——反思收獲。通過這樣的設計,引導學生與作者對話、與作品對話、與自己對話,從而讓學生吸取詩歌精華,豐富學生的詩歌素養,提高他們對于詩歌的閱讀和欣賞水平。
二、主要教學活動
(一)朗讀,感受詩歌意境,積累閱讀方法
提示:把握節奏、重音、語速、抑揚
方法:聽讀、仿讀(個別讀、齊讀、輪讀)
(二)探究,理解詩歌內涵,體會名句的表達作用
活動一 品讀:欣賞詩中的美劇(名句、警句)
感悟:警句,讓詩文生輝
聯讀:《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方法:找警句、品其意、作積累
活動二 說讀:理解詩句的言外之意
方法:析典故、說體會,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
感悟:用典,使詩歌表意傳情含蓄、雅致
聯讀:《憶東山二首(其一)》
不向東山久,薔薇幾度花。
白云還自散,明月落誰家?
旁批:心情郁悶悵惘,表達對謝安的仰慕之情
活動三背讀:鑒賞始終的辭格。
方法:以“欲登”二句為例,理解修辭的作用
感悟:修辭,可以美化詩作的語言
聯讀:《夜下征虜亭》
船下廣陵去,月明征虜亭。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旁批:詩句如話,意境如畫。
三、教學反思
1、教學導入富于詩意,略有創意。我把個人對李白的理解與解讀作為切入點,制造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向往和激情。
2、教學環節簡明流暢,清晰適用。我用課堂生成提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的領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3、運用“聯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讀古詩,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有較大的信息輸入,先從大體上感知,然后運用在課堂上得到的閱讀經驗去閱讀李白的其他詩歌,從而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能更深入地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
4、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于:教師在導入之后沒有照顧到學生已經具有的閱讀熱情,沒有給機會展示、交流他們在預習時自己獲得的閱讀體驗。在具體的閱讀實踐活動中,教師也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在被任務驅使,為環節所困,過多考慮教學的`形式,因而學生的活動甚少,這是新課堂之大忌。總之,“聯讀”是一種嘗試,理論支撐不夠,實踐經驗也缺乏,課堂就顯得力不從心。
四、改進措施
以新課程理論為指導,努力建設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力爭圍繞構建和諧課堂、高效課堂去開展教學活動,使我們的課堂更具活力,更有凝聚力。今后應從以下角度去關注一堂課(一堂好課的“八字方針”):
魚,知識內容;
漁,過程與方法;
欲,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
序,課堂設計的順序合理、條理清楚;
量,單位時間課堂的有效容量、課堂效率;
度,考慮每一節課的程度、深度與難度;
恕,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教學、容許學生在課堂上出現錯誤;
變,讓課堂豐富多變、讓教學方式多變,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教育語絲
用賞識的眼光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用孩子的視角看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用慧眼發現教育真諦,讓每一個孩子都滋生夢想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