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9
這是首屆諾貝爾獎頒發主旨,是優秀的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通過新聞傳達的事實及新聞立場。
2.理清課文的新聞要素,了解消息在寫作方式和語言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3.學習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能根據消息的結構特點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走近名人,導入新課
2012年10月11日,我國有一位作家因“以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而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2015年10月5日,我國一位女性藥學家因成功從植物青蒿中提取出抗瘧藥物——青蒿素,這種藥物能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他們分別是誰嗎?
預設 莫言和屠呦呦。
師:莫言和屠呦呦因為諾貝爾獎成為家喻戶曉的名人,那么諾貝爾獎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呢?同學們了解諾貝爾獎嗎?
(學生舉手發言)
預設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系列獎項。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其所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有著公認的權威性。
課件出示:
諾貝爾于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爾摩,1866年發明安全炸藥。他先后在瑞典、德國、法國、英國和意大利從事爆炸技術和合成物質研究,一生共獲得350多項發明專利,積累了一筆很大的財產。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病卒于意大利。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他的遺產的一部分,共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存入銀行,用每年的利息獎勵給在過去一年里,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方面為人類做出突出貢獻的人。1968年,諾貝爾獎增設了經濟學獎。
每年12月10日頒發諾貝爾獎。諾貝爾獎的候選對象由世界各國的科學院、大學和前獲獎者推薦。諾貝爾獎包括一枚金質獎章、一本獲獎證書和一筆獎金。
師:那么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是什么樣的呢?英國最大的通訊社,也是國際性通訊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做出過報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這則消息。
(板書:首屆諾貝爾獎頒發)
【設計意圖】由同學們熟知的名人導入,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閱讀興趣,并以此為契機簡要介紹諾貝爾及諾貝爾獎。
二、溫故知新,理清結構
1.回憶重溫消息的相關知識
師:前面一課我們了解了消息這一新聞體裁的基礎知識,那么,同學們還記得消息的“六要素”“五部分”分別是什么嗎?
(學生舉手回答)
預設 消息的六要素分別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消息結構的五部分分別是: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設計意圖】第1課《消息二則》中我們已經學習了消息的六要素和五部分,這里再次鞏固,有助于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學生在分析本課消息結構的同時也學會了快速閱讀消息進而提煉有價值信息的方法。
2.結合所學找出本課消息的結構
師:我們今天學的這篇課文也是一則消息,請同學們根據前面所學,勾畫出本則消息結構的五部分。
(學生自主在書上勾畫)
3.詳細分析本則消息的內容
師:參考課文旁批,說一說各段分別屬于消息結構的哪部分,各傳遞了什么信息。
(學生分小組討論)
預設 第1段(導語):交代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2段(主體):列舉今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的情況,包括國籍、姓名、所獲獎項和主要成就。
第3段(主體):明確頒獎機構、頒獎時間和頒獎地點。
第4段(背景):交代新聞背景,介紹諾貝爾獎獎金的來源,特別說明資金管理權和評獎權的分離。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利用課文旁批和已學新聞知識,快速理清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明確作者的立場和觀點
消息注重客觀性和準確性,“用事實說話”,但作者在撰寫時避免不了隱含一些自己的立場和觀點,讀者閱讀消息的時候都會受到影響。
課件出示:
消息的特點:
(1)消息要使讀者掌握最新的事件動態。(時效性)
(2)消息要讓讀者了解事件的真相。(真實性)
(3)消息要用簡潔的語言描述出事件的全部過程。(簡明性)
(4)消息為實現某種宣傳需求,往往暗含作者的情感傾向。
師:請同學們再次閱讀報道,結合消息的特點,體會下面句子的表達效果,并談談自己在閱讀本篇報道之后的感受,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課件出示:
諾貝爾基金會是這筆資金的合法擁有者,并管理這筆資金的投資,但與諾貝爾獎的評定無關。諾貝爾獎的評議權屬于瑞典和挪威的諾貝爾獎評委會。
預設 本篇報道在結尾時講述了諾貝爾獎資金管理權和評獎權的分離,這樣講述可以讓讀者知曉諾貝爾獎評選時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體現了評獎的公平性。
【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從細節出發,細致體會文章隱含的作者的觀點和情感。
5.學習了解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
師:如果讓你給上述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會怎么排呢?
預設 重要性依次遞減,由主到次。
師點撥:這種由主要到次要的結構我們稱之為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倒金字塔結構”。
課件出示:
師補充:新聞的“倒金字塔結構”也稱“倒三角結構”,是消息寫作中最常用的一種結構方式。它以事實的重要程度或受眾關心程度依次遞減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寫在前面,然后將各個事實按其重要程度依次寫出來,猶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需要學生從整體來感知課文,培養學生新聞閱讀能力、信息篩選能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讓學生自己對本則消息進行重要性分析,在實例中理解“倒金字塔結構”這一概念。
三、品味語言,感受魅力
1.回顧消息語言的特點
預設 消息的基本表達方式是敘述,特征是客觀、準確、簡練、樸實和通俗。
【設計意圖】本環節讓學生通過回顧舊知進一步明確消息語言的獨特之處。
2.品析本則消息語言的特點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課文語言的特點。
師:本文選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聞佳作》,既然被稱為新聞佳作,那語言自然富有表現力。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揣摩以下句子中加點字的含義。
課件出示:
(1)德國的倫琴(物理學獎),他發現了X射線。
預設 “發現”是事物、現象或規律從隱藏的不為人知的狀態到為眾人所知的狀態的過程。而X射線是一種電磁波,它是本來就存在的。所以此處用“發現”,體現了新聞語言的準確性。
課件出示:
(2)法國的普呂多姆(文學獎),他在詩歌創作方面頗有建樹。
預設 “頗有建樹”的“頗”在這里是“很,相當”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呂多姆在詩歌創作方面造詣很深,成果豐碩,說明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理所應當的。
課件出示:
(3)德國的貝林(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在血清療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預設 “卓有成就”指貝林在血清療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這里表明對貝林在醫學方面取得成就的認可和肯定。
課件出示:
(4)瑞典國王和挪威諾貝爾基金會今天首次頒發了諾貝爾獎。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每年發給那些在過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方面為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
預設 “首次”“每年”“最大”這些詞語體現出消息語言的準確性。
師點撥:(1)評價各位科學家的成就時,遣詞造句客觀,準確嚴謹。(2)對于頒獎時間和地點的介紹,括號內語言以及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巧妙地運用新聞背景來表現諾貝爾獎的公正與權威,這些都體現了消息語言客觀簡練的特點。
師小結:我們感謝路透社為我們提供了這么經典的一則消息,讓我們了解了首屆諾貝爾獎頒發的具體情況,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消息的基本構成及特點。希望大家努力學習,將來成為一名偉大的新聞工作者或者登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揣摩消息語言準確、樸實、客觀等特點,加深對新聞相關知識的認識。
【板書設計】
【設計亮點】
學生在學習第1課《消息二則》時已經初步了解消息的相關知識,所以本課的學習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一方面鞏固前面所學,另一方面又獲得新知。
本課在結構上堪稱是“倒金字塔結構”的樣板。從寫作方法來看,選取了最普通的報道角度,正面直接報道,是標準的常規寫法。在語言方面,客觀、準確、簡練、平實,是標準的消息語言。可以說本課是學生學習消息的最佳范例。所以,不妨讓學生以此課為模板學習如何寫消息。
資料鏈接
錯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2000年,老舍先生的兒子、中國現代文學館副館長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幾乎被老舍得到”的內幕。舒乙透露,在入圍者到了最后5名時還有老舍,最終,秘密投票結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過調查得知老舍已經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獲獎。
1987、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終審名單之中,沈從文均入選,而且沈從文是1988年中最有機會獲獎的候選人。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曾透露,當時學院中有強大力量支持沈從文的候選人資格。但可惜的是,沈從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
疑難突破
《首屆諾貝爾獎頒發》特別說明資金管理權和評獎權的分離,有什么用意?
資金管理權和評獎權的分離能夠有效保證諾貝爾獎評獎的公正性。公正性是權威性的基礎,諾貝爾獎(特別是它的科技類獎項和文學獎)一百多年以來形成的權威性,與這一分離制度關系密切。就當時而言,諾貝爾獎只是首次頒發,特別需要強調其權威性。因為消息的篇幅限制,作者巧妙地用新聞背景來表現諾貝爾獎的公正與權威,既客觀,又簡潔。
教學目標:
1.能利用已學的新聞知識分析課文,并從文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過新聞傳達的事實及新聞立場。
2.學習消息的語言特點。
3.學習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
教學重點:
1.學習消息語言的特點。
2.學習倒金字塔結構的新聞寫作方式。
教學難點:
學習消息語言的特點。
教學創意: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較閱讀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照片,問:圖片上的這兩個人同學們認識嗎?他們獲得了什么榮譽?
學生回答。明確:莫言和屠呦呦,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二)追問激趣:莫言和屠呦呦因為諾貝爾獎可謂是家喻戶曉,諾貝爾獎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呢?同學們了解諾貝爾獎嗎?
教師補充:諾貝爾獎是世界各類獎項中地位的獎項,截止2017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892個人和24個團體,通常被認為是頒獎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有著公認的性。
(三)那么首屆諾貝爾獎頒發時時什么樣的呢?英國的通訊社,也是國際性通訊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做出過報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則消息,《首屆諾貝爾獎的頒發》
(設計意圖及建議:由同學們熟知的名人導入,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借機簡介諾貝爾獎及路透社)
二、自主學習,理清結構
(一)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勾畫出本則消息的結構。
1.第一課我們學過消息的結構有哪些?
教師引導學生復習消息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2.請勾畫出本則消息的結構。
(設計意圖及建議:溫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則》中已經學了消息的基本結構,這里再次鞏固,學生在分析結構的同時也學會了快速閱讀消息的方法)
(二)結合課文旁批,說說各段分別傳遞了什么信息?
明確:
第一段介紹了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紹了今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紹了諾貝爾獎的頒發機構及授獎儀式的相關要求。
第四段介紹了諾貝爾獎金的來源,特別說明資金管理權和評獎權的分離。
(設計意圖及建議:此處旨在教會學生利用課文旁批的輔助作用,來快速理清課文內容)
3.如果讓你給上述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會怎么排呢?
明確:重要性依次遞減,由主到次。這種由主要到次要的結構我們稱之為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下面我們通過微課一起來學習“倒金字塔結構”。
4.播放微課《新聞的倒金字塔式結構》。
教師總結: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倒金字塔結構是按照新聞價值的大小,即新聞事實的重要程度、新鮮程度,以及讀者感興趣的程度等,依次將新聞事實寫出的一種結構形式。由于這種結構格局前邊重、后邊輕,上頭大、下頭小,所以稱之為"倒金字塔"。這種結構在消息中比較常見,需要同學們掌握。
(設計意圖及建議:這一環節整體感知課文,培養學生新聞閱讀能力,篩選信息能力,提高學習自信心。給學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講概念,而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對本則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讓學生在實例中理解這一概念,并通過微課的學習加深對“倒金字塔式結構”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語言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消息語言的特點。
1.倒金字塔結構,就是將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眾關心程度由主到次來排列的一種消息寫作模式,這種固定的結構方式有利于人們快速篩選信息,符合消息時效性強、快等特點,這些特點就使得消息在語言上與一般文學作品不同。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句子,分析劃線詞語的特點: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國的普呂多姆(文學獎),他在詩歌創作方面頗有建樹。
明確:這一句中“頗有建樹”,意思是在事業上有很大成就,這里用來評價普呂多姆的詩歌創作,很有分寸,體現了消息語言客觀、準確的特點。
2.文中還有很多詞句,分別體現了消息語言的不同特點,請同學們再細細研讀課文,用三五分鐘來仔細揣摩文中消息的語言,再將你的發現與小組同學分享。
學生分享內容可能有:
客觀:評價各位科學家的成就時,遣詞造句客觀,準確嚴謹。如:兩個發現;頗有建樹和卓有成就。大部分使用陳述句。引用諾貝爾遺囑內容,表明了新聞語言的客觀真實。
“建立了促進國際仲裁的各國議會聯盟”,簡練,準確,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飾語,顯得很客觀。
準確:電頭中時間地點與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體,報道的及時。
具體:第二段一一列舉的國籍,姓名等信息;括號里的補充內容說明了消息語言的具體。
簡練:對于頒獎時間和地點的介紹;括號內語言;作者巧妙用新聞背景來表現諾貝爾獎的公正與,客觀簡練。
通俗:作者用“黃色炸藥、多種炸藥”用通俗的語言介紹專業的知識,讓讀者易于理解。
樸實:從全文來看,大部分是短句子,顯得非常簡練;用樸素的語言給我們闡述了新聞的事實,大部分使用陳述句,顯得樸實而又客觀。
3.教師總結:通過對這篇課文的研讀,我們發現消息的結構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語言具有客觀、簡練、準確、具體、樸實、通俗的特點。
(設計意圖及建議:自主學習,揣摩消息語言特點;合作探究,總結消息語言特點,學習新知。)
四、拓展閱讀,評價人物
反復研讀諾貝爾遺囑,結合課外材料,體會諾貝爾的偉大襟懷。小組合作用句式說話“我看到了一個___的諾貝爾”。
文段:諾貝爾的遺囑里面說:“諾貝爾獎每年發給那些在過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方面為人類做出貢獻的人。”
材料一:諾貝爾雖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兒女的生活依然與過去一樣,從不奢侈浪費。他經常把大筆款項捐給慈善事業,毫不吝嗇。諾貝爾慷慨大方之名,很快傳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幫助的窮人絡繹不絕,但諾貝爾從不厭煩,總是盡力幫助他們。這樣一來,每天都有大群的貧民等候他救濟,諾貝爾深感為難,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寫信給哥哥談起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計每天支出的救濟費約2萬克郎以上。一年下來就得花去700多萬克郎。
材料二:諾貝爾多才多藝。他自幼喜愛文學,平時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閑閱讀小說和作詩。他更喜歡哲學,他說:“飯可以不吃,哲學書不可不讀。”正是哲學的思辨和文學的想象力,推動了他的科學發明。他喜歡易卜生的戲劇,他和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錯。他不但經常寫詩,30歲那年還寫了一部名為《兄弟》的小說,后來又寫過一部《非洲的光明時代》的歷史小說。1885年,諾貝爾還寫過一部《專利病菌》的喜劇,1896年臨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報應》的悲劇。
材料三:諾貝爾在讀小學的時候,成績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總是由一個名為柏濟的同學所獲得。有一次,柏濟意外地生了一場大病,無法上學而請了長假。有人私下為諾貝爾感到高興說:“柏濟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屬了!”諾貝爾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將其在校所學,作成完整的筆記,寄給因病無法上學的柏濟。到了學期末,柏濟的成績還是維持第一名,諾貝爾則依舊名列第二名。
明確:我看到一個多才多藝/富有同情心/努力/正直……的諾貝爾。
(設計意圖及建議:新聞注重準確性與客觀性,作者的感情與思想往往隱含于字里行間,此環節的設置在于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立場與觀點,同時也要學會從自己的角度來思考新聞的內容,來評價新聞中的人物。)
五、比較閱讀,總結梳理
1.再次閱讀第1、2課,小組合作完成下表:
1.jpg
2.依據上表及所學內容,請歸納消息的特點:
教師總結明確:倒金字塔結構很常見、語言簡明有特點、新聞作者有立場、篇幅宜短不宜長、報道迅速又時、標題概括性要強……
(設計意圖及建議:此處將兩課的新聞進行對比,同學們在比較中就會知曉熟悉消息的特點,為以后閱讀消息,撰寫消息打下堅實的基礎)
3.即堂寫作:請同學們抓住消息特點,報道一則你覺得最有價值的校園消息,100字左右。
六、板書設計
教學目標
1、把握首屆諾貝爾獎頒發的內容,進一步掌握消息文體特點。
2、了解倫琴等人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體會諾貝爾寬廣胸懷。
3、理清新聞的內容、要素、結構,體會語言的真實準確。
重點難點
重點:把握新聞的特點,重點把握新聞的結構,了解導語的作用。
難點:補敘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2015年,中國醫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成為第二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什么是諾貝爾獎?首屆諾貝爾獎得主都是誰?這節課,讓我們一起學習《首屆諾貝爾獎頒發》這則消息。
一提到諾貝爾,我們馬上想到代表榮譽的諾貝爾獎,現在,讓我們走進課文,了解首屆諾貝爾獎設置、頒發的過程,感觸諾貝爾激勵后來科學研究的高尚品德。
二、文學常識。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900年創立的,于1901年首次頒發。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五個獎項,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這些領域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人,于1901年首次頒發。
三、字詞積累
1、生字
頒發(
) 挪威(
)
遺囑(
) 滲透(
)
炸藥(
) 仲裁(
)
卓有成就(
)
2、詞語
【遺囑】
【滲透】
【建樹】
【仲裁】
【卓有成就】
四、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把握消息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時間:1901年12月10日;
地點:瑞典的斯德哥爾摩;
人物:瑞典國王和挪威諾貝爾基金會;
事件:首次頒發諾貝爾獎。
2.導語都講了哪些內容?主體部分講了哪些內容?
導語部分講了首屆諾貝爾獎頒發和諾貝爾的遺囑。
主體部分講了首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其貢獻,諾貝爾獎頒發的機構、時間及地點,諾貝爾獎的獎金來源及評審權等消息背景。
3.你認為這則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刪去嗎?
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諾貝爾獎資金的來源以及諾貝爾獎評議權歸屬,可以顯示諾貝爾獎評審的公平公正。
五、品讀課文
1.反復研讀諾貝爾遺囑,體會諾貝爾的偉大襟懷。
諾貝爾的遺囑里面說:“諾貝爾獎發給那些在過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事業方面為人類做出貢獻的人。”諾貝爾把獎金頒發給在人類發展歷有廣泛影響的五大領域,特別是設定文學獎及和平獎,表現諾貝爾對人類發展及人類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現了諾貝爾作為一代科學巨匠的偉大襟懷——愛科學,愛人類,愛和平。
2.首屆諾貝爾獎得主都有那些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內做出怎樣的貢獻?你認為他們配得上諾貝爾獎嗎?
我覺得完全配得上,比如倫琴,他發現了X射線,不僅在物理學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在醫學上也有廣泛應用,促進了醫學的發展,解除了成千上萬人的病痛,至今醫院里的透視、拍片還在使用X射線。
3.作者為什么要補充諾貝爾獎基金管理和評議權歸屬等內容?
作者這樣寫,意在表明諾貝爾獎評審的公平公正,表達作者對諾貝爾的敬意,期待諾貝爾獎在人類進步中發揮重要作用。
六、精讀課文
(一)、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簡單概括了新聞所報道的主要內容及諾貝爾獎的由來。
第一部分:第2-4自然段報道了當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以及有關諾貝爾獎的知識。
(二)、分析第一部分
1、“路透社斯德哥爾摩1901年12月10日電”屬于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這是新聞的電頭,交代了通訊社名稱、發電地點、時間,表明消息材料真實可靠,報道及時。
2.文章開頭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題運用導語作用分析法。首句為新聞的導語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幾個要素:人物、時間、事件,總括了新聞的內容,簡潔明了,讓讀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聞所報道的具體內容。第二句交代了諾貝爾獎的來歷及其具體分類和獲獎條件,為讀者普及了相關知識,便于讀者更有效地讀懂和了解新聞內容。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語段中一一列舉了當年諾貝爾獎的各個門類的獲獎者的國籍、姓名、所獲得的獎項以及他們所做出的貢獻,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新聞內容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2.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語段明確了諾貝爾獎的頒獎機構、頒獎時間和頒獎地點,使所報道的內容簡潔明了,便于讀者了解和掌握。
(四)研讀探究
【手法探究】本文結尾部分是補敘,這樣寫法有什么好處?
【答案】語段交代了新聞背景,進一步介紹了諾貝爾獎獎金的來源,補充說明資金管理權與獎項評議權的分離,更有利于讀者了解和認識諾貝爾獎,從而增強了新聞內容的真實性。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