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9
這是西安碑林一日游作文400字,是優秀的精選作文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國慶的小長假,我和家人一起去了西安市碑林博物館,我很激動,心想,終于能看到書法名家的作品啦。
走進碑林博物館的大門,看到了千千百百個石碑,石碑上面刻著古代書法名家的字體。石碑上刻的字有楷書、行書和草書。在聳立的石碑間穿梭著,再看看哪些飄逸的字,仿佛感覺到了情感、激情。
陜西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經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的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現收藏自漢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數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碑林為我們展示了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魏晉北朝墓志的英華;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以及宋元名士的瀟灑筆墨,這讓我感到了震撼,我覺得我們的祖先非常厲害。
西安碑林是漢朝風韻民族歷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962年被公布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正式定名為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次游碑林,讓我感受到了唐宋時期的書法家的字體,還讓我覺得幾百年來人們擴大收藏并且保護碑林、傳承書法作品的精神,我以后也要好好寫字,發揚文化!
碑林,是書法愛好者的天堂,各地著名的碑刻都匯集于此。關于碑林,我早有耳聞,這一次是我第二次去碑林了。
走進碑林,在亭子下有一座碑刻,這就是有名的石臺孝經。唐玄宗就是用這部經書來治理國家的。接著,我們看了第一展室里著名的開成石經,與其說它是碑文,不如說它是古時候的課本。這里面包含《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氏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那時的人們文字不好記載,就刻在石上,形成碑文。碑林除了碑刻之外,還有浮雕墓志等等,著名的昭陵六駿有四駿都在碑林,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因為這些碑文墓志太寶貴了,所以就有了拓片。我看見一位叔叔正在向碑刻上做拓片,把墨畫在碑刻上,再貼上紙,凹進去的字沒有墨,就是白色的,這樣人們就可以看見碑文的內容。在碑林,名碑的拓片能買到成百上千元。
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碑刻就是對文化的傳承。古人對待寫字十分認真,不需要打線就能寫的很漂亮。有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一輩子都投入在書法的練習和鉆研上,才留下了流傳千年的優秀作品。而如今,寫得一筆好字的人寥寥無幾,而對書法有獨特見解的人更是屈指可數。學習書法,不僅是使字變得好看,更可以陶制一個人的情操,提升一個人的修養。我應該向古代書法家學習,習得一筆好字,傳承祖國千年的文化。
中國的漢字是神秘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碑林。
碑林位于我們西安文昌門三學街,是陜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一進門,最顯眼的大字當然是門牌上的金字“碑林”真奇怪,“碑”這個字怎么少了一個撇呢,原來,這個字是清朝的林則徐寫的,當時,他的官職扯了,官帽飛了,他在心里想:心情真郁悶,瞥就不寫了吧,于是,“碑林”的那一瞥也就沒有了。在唐朝年末,我國的碑牌遭遇了嚴重的破損,直到北宋,才建立了“西安碑林”在北宋朝代,發明中國漢字的人是倉頡,當然,發明古碑 的人也是倉頡,再來說說“碑林”這個名字吧,為什么要在后面加一個林字呢?原來,那里有很多的古牌,就像森林一樣,所以就在后面寫一個林字。在很多古牌上都有一個洞,這是誰在破環公物?哈哈,這里在唐朝是用來拴馬的,后來,古人用它的影子來判斷時間,再后來,也就是現在,變成了古牌。
碑林保存的石碑真多,石碑上的書法真是了不起。有王羲之、張旭、顏真卿等等,還有些人名我不認識,但是他們的字也寫的很漂亮,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一個細雨紛飛的早上,我和媽媽去了國內聞名的碑林。碑林大致結構是圍繞著一條中央大道四周圍繞著四個區域。共有七個碑亭。始建于宋朝1087年,藏品約四千多件,是目前全國收藏石碑最多、跨朝代石碑最多的博物館。
主要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時期分被平定西北內亂,平定一個地方,就做一方碑主要以敘事為主。第一方碑是為成功平定回不而立的整個碑是由滿、漢兩種文字組成的。整個博物館有七個這樣的碑,主要是平定準格爾、涇川、青海和平定大腳涇川。
我們第二個看的是碑林唯一件青銅器:景明鐘,整個種重達六噸,下口成六角弧形,景明鐘是用焊接法制成的,還可以看見焊接的痕跡,鐘一共分成兩部分一是正前方的偏題銘文。鐘鼎是龍的九個兒子中的一個,叫蒲牢,它非常膽小,但是聲音卻很大,一直住在深海里面可是又害怕海里的鯨魚。
我們還看見了一方由王羲之的字編出來的一方碑,媽媽連聲贊嘆,還對我說:“楊書涵,你有沒有覺得古人很執著。”是啊!古人為了一方碑,不惜花多少金子,都要干這件事,的確令人敬佩。
我們參觀的太多太多,在那里面學習了一個多小時,收獲越來越多,當然,無古不成今,沒有古人給我們留下財富,我們可能就永遠學不到了,所以,不要破壞它們,好好保護它們吧!
今天,我和伙伴們一起去了“書法的圣殿”——碑林,在大門口,泮池里的水碧波蕩漾,進去后,導游阿姨分別介紹了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展室,豪放的草書是我的最愛,也叫狂草,不過,石刻藝術館中的“昭陵六駿”這幅壁畫,它是李世民命閻立本所做,來描繪建國戰爭中的六匹精英馬,上面的每一幅畫面都記載著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其中,有兩幅因一些原因而漂洋在外,“颯露紫”中描繪了將軍丘行恭為李世民愛馬拔箭的畫面,“拳毛 ”記載了它身中九箭卻依然堅持不倒的畫面,“白蹄烏”向人們訴說了它奔馳二百多里,一舉擊潰了敵人的場面,“特勒驃”告訴我們,它聲如霹雷,在戰場上仰天長嘯,嚇得敵人落荒而逃的場景,“青 ”中敘述了在戰斗中身中五箭,仍迅猛英勇的場面。“什伐赤”則說了 它載著李世民沖出包圍的場景。現在,可憐的六駿天各一方,我想:要是流落海外的兩駿能回來團聚,那該多好啊!
這些壁畫,一種是唐太宗對六匹戰馬的思念,另一種業務了告誡子孫創業的艱辛。
我參觀了碑林博物館,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佑二年(1087)經過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的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數量日漸增多,現已藏自漢代至今的石碑五至四千余件數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長達2000多年。通過第一室到第七室的參觀,特別是第三室陳列了以唐代各碑為主,碑文刻工精致的精美作品,走進第六室,相隔很遠就聞見一股濃烈的墨香撲鼻而來,那里收藏著各種名家的作品,還有黃河圖說張旭的狂草等,令人眼花繚亂。是我們書法的范例。
這次參觀讓我深刻的了解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一個個深刻在石碑上的字,是永久的記憶,更是中國文化的傳承。中國的文化如此久遠,在石頭上留下歷史的痕跡,在筆尖與濃墨下匯成名揚千古的傳承。這次參觀讓我感到無限的驕傲和自豪,我是中國人,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國慶的小長假,我和家人一起去了西安市碑林博物館,我很激動,心想,終于能看到書法名家的作品啦。
走進碑林博物館的大門,看到了千千百百個石碑,石碑上面刻著古代書法名家的字體。石碑上刻的字有楷書、行書和草書。在聳立的石碑間穿梭著,再看看哪些飄逸的字,仿佛感覺到了情感、激情。
陜西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經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的維修及增建,規模不斷擴大,藏石日益增多,現收藏自漢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數量為全國之最,藏品時代系列完整,時間跨度達2000多年。碑林為我們展示了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魏晉北朝墓志的英華;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以及宋元名士的瀟灑筆墨,這讓我感到了震撼,我覺得我們的祖先非常厲害。
西安碑林是漢朝風韻民族歷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962年被公布為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正式定名為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次游碑林,讓我感受到了唐宋時期的書法家的字體,還讓我覺得幾百年來人們擴大收藏并且保護碑林、傳承書法作品的精神,我以后也要好好寫字,發揚文化!
這天,我和我的朋友去了碑林,在買票的過程中,我們碰巧遇見了十班的劉老師,就聊了兩句就走了,進了檢查票的機器那里,我和我的媽媽就在哪里找導游。
終于找見了導游,我們就這樣穿過一個個展廳,對了還有一個石碑,上面刻著許多的文字有的我看得懂,有的我看不懂。
在這些石碑里面,有一些我比較喜歡的石碑:畫中有詩的那種石碑,也就是讓你看一個石碑在里面找字,讓后在連成一首詩的那種。
之后我們到了下一個展廳,說起來可能會把你嚇到,那就是石棺,里面有門,墓,和一個大大的烏龜,其實那個是一個假的烏龜,但那個不是棺材,是陪死人的而死人在一個“房子里”其實這個房子是一個棺材。
穿過了讓人涼嗖嗖的棺材展廳,但是又到了一個讓我們中國人恨外國人的抑制,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停停停,廢話少說點,在哪里有4個用泥土刻出來的馬,其中兩塊是有損壞的,還有兩塊是完整的,原來那兩塊是復制品,那兩塊損壞的是美國人因為羨慕我們中國所以將那兩塊分割了帶走了一點,后面有一些石像在這鞋里面有高大的石犀和殘忍的獅子,和一個蛋?但是我要告訴你,這不是一個蛋而是一個石怪,導游說這個東西考古學家也沒有看出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說它是任何一個動物。
時光飛逝,一眨眼就要走了,我們依依不舍的走了。
游西安碑林博物館有感作文一
今天我參觀了被譽為書法藝術殿堂的西安碑林。
來到碑林,參天大樹矗立在兩旁,到處都是碑。我仿佛進入了文字歷史的長河中。在九百多年前,人們歷盡千辛萬苦,就是不讓碑林不受戰火的破壞,才有了今天嶄新的碑林。
上面刻著從秦篆到魏碑,唐宋明清的大書法家的曠世之作。其中有我們所熟知的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這樣的大師。
看完了那么多的碑石,最讓我難忘的要數《開成石經》了,如果把碑林的歷史比做一名勇士,那么《開成石經》就是他堅硬的骨頭。開成石經共刻114石,每石高為兩米,均雙面刻字,共計288面。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轉》等十二部歷史名著,共計160卷,65萬字,有著“石質圖書館”的美譽。
在我的視線中,我還發現了許多的文字變遷,比如古代的“光”字的寫法就與現在不同,是上面一個火底下一個兒,是一個十分形象的象形字。
石碑上的文字告訴我,中國書法在世界有著頂尖的名次。可現代,提筆忘字的人越來越多。我不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我要將中國書法傳承下去。
游西安碑林博物館有感作文二
今天,我和媽媽去參觀了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因碑石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距今已有九百二十余年的歷史了。這里陳列著從漢代至明清各個時代的碑石、墓志3000多方,是我國保存古代碑石最多的地方。
我一進大門,就看見了“西安碑林博物館”幾個大字。然后我和我媽媽走了一會。我突然發現前面有七個碑石展室,其中,我對第一室、第三室、第四室和第六室比較喜歡。
第一室里陳列著唐開成二年刊刻完成的部儒家經典,即《周易》 《尚書》 《詩經》 《周禮》 《禮儀》 《禮記》等各種儒家經典組成“十三經”。
第三室里陳列著各種書體的珍貴碑石。篆書有《美原神泉詩序碑》,隸書有《熹平石經》,等許多字體。
第四室陳列著蘇軾、祝允明等宋、明時期的名家詩文書跡刻石外,還有宋至清代的石刻圖畫,其中宋刻《長安城殘圖》等許多圖。
第六室陳列的碑石少數是元、明兩代士人寫的詩文作品以外,大部分都是清代詩人寫的詩詞歌賦,其中清圣祖玄燁林米芾的《賜吳赫書》等都是難得的珍貴碑石。
通過這次參觀讓我懂得了中華漢字的精華。
游西安碑林的感悟作文500字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去了碑林博物館。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大門前的水池,它建于元代,為一座半月形的水池,池壁以青石壘砌而成。 我和媽媽繼續走,看見了“景云鐘”,鐘的體積很大,鑄有飛天、翔鶴、、騰龍、朱雀、獨角獨腿圖案,四角還有4朵祥云,正面還有290多字,字體是我喜歡的楷書。我走進看上面有文字。轉身看去,對面是“大夏石馬”,石馬的頭是長方形的。當我來到碑林廣場,只見《石臺孝經》碑高高的立在廣場上,我看了看介紹,才知道,它被譽為“迎客第一碑”,它刻于唐玄宗天寶四年,高約610厘米,共4面,每面寬120厘米。碑文是孔子寫的《孝經》,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聯系起來,提倡“事群如事父”,認為“百善孝為先”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以隸書抄寫,碑文上的字跡清新,秀美多姿。
最令我難忘的還要數“開成石經”。有人說:“如果將碑的歷史比做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那么‘開成石經’便是它的源頭。”開成石經”共刻114石,每石高約2米,均雙面刻字,共計228面。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傳》等十二部歷史巨著,共計160卷。
這次參觀,讓我感受到了書法的精深、書法之美。也讓我領略了祖國書法石刻藝術的博大精深。
游西安碑林的感悟作文600字
國慶“十、一”假期,我和幾個同學約好一起去碑林。在路上我聽阿姨介紹:“西安碑林博物館是我國收藏古代碑石墓志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的一座藝術寶庫。而且西安碑林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點之一,也是歷代著名書法藝術珍品的薈萃之地呢!”
來到了碑林,我們請了一位講解員,講解員先帶我們來到石臺孝經,石臺孝經是在一個漂亮的亭子里擺著,亭子中間寫著兩個工工整整、黃色發亮的“林碑(碑少一撇)”講解員說:“這個碑它不是錯別字,它是異體字,是古人為了平行,所以去掉了這個撇的。這兩個字要從右往左讀,那就讀作——碑林”我們又走近看,講解員說:“這個碑最上面的是碑額,中間的是碑柱,最底下是碑托。”我仔細一看,哇碑額做工好精致呀!每一筆都是精刻細雕的。碑上的字大大小小都是從右向左讀的。
我們還去了碑林展室,里面有許許多多的碑林,上面刻著很多大書法家所刻的精致書法。
過了一會,我們來到了一個有很多刻畫精致的墓的地方,其中有一個像古代宮殿的一個棺材,聽講解員說:“這是一個古代小公主的棺材,大家本來都很愛她,但是她因病而夭折了,她的媽媽很傷心,就把她之前住過的房間縮小成了棺材,人們發現它時,發現里面有她的尸體和四百多件金銀財寶。”我們都吃驚極了。
這次游碑林,讓我知道了更多的古代的悠久歷史,看到了更多的精美的書法刻碑。
書法藝術的殿堂,非碑林莫屬。
碑林位于西安市城墻內,是收藏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收藏名碑最多的文化藝術寶藏。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了這個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名勝古跡。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書法家,如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等等。他們的書法各成一體,將中國書法文化推向高潮,他們留下的字帖、文集,是書法文化的瑰寶。在碑林的第二展室,我看到了我最喜歡的書法家——王羲之的墨寶《集王羲之圣教序碑》。這個石碑不是王羲之親手所書,是唐代的懷仁和尚,從王羲之行書中集成而來的,這個碑文完全展現了王羲之書法飄逸,行云流水的特點。我了解到,王羲之為了練好書法,他在院子里、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邊,都擺著筆墨紙硯,沒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趕快寫到紙上,他廢寢忘食的聯系書法,最終成為一個書法大師,
書法是中國古人文化與智慧的結晶,我的字寫得不好,我非常慚愧,我要向書法家門學習,好好練字,爭取寫出漂亮的漢字。
國慶節期間,我、爸爸媽媽和弟弟一起去了碑林博物館。
那里可真是人山人海呀,我們光排隊就排了十幾分鐘,媽媽說碑林博物館不管什么時候,都有很多人。一進門,我們先去了最近的展廳——墓志展廳,那里頭有很多墓志,但都是唐代的,我們在里面東逛逛,西轉轉,就看見了張九齡的墓志、李白的墓志、杜甫的墓志......可是,看了這么多,還不知道墓志是什么呢?我問媽媽:“媽媽,墓志是什么呢?”“就是古人,死了的時候,墓碑上面寫的話”媽媽耐心的給我講解。看完墓志,我們又來到博物館里面,眼尖的歐歐看見了一個石頭雕刻的馬,便拉我們過去,“大夏石馬,是公元424年......”我照著介紹念了起來,“原來叫大夏石馬呀,我還以為叫石頭馬呢”歐歐做了個鬼臉說。“哇!好大一個鐘啊!”爸爸指著一方,驚訝的說,媽媽聽了爸爸這話,忙拉起我和弟弟去看看,在看了介紹后,我們知道了這個鐘叫“景云鐘”......
我們在博物館里轉來轉去,看到了雕刻石像、墓碑、雕刻畫和雕刻畫,還買了一本書。這下,我知道了,中國還有很多的歷史,只是沒被我們發現!
今天我參觀了被譽為 “書法藝術殿堂”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它是由孔廟、碑林和石刻藝術館組成的專題性博物館。肅穆莊嚴的西安孔廟和令人嘆為觀止的石刻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來到碑林,我猶如置身于碑的森林。走過一間間藏室,仰望著一座座碑石上的文字,我仿佛暢游在歷史的長河中。從秦篆漢隸到魏碑,唐宋明清諸多大書法家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真跡,里面有我們所熟知的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這樣的大師。但是最令我震撼的還是中國古代書法家—顏真卿。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吧,顏真卿是怎么練成的一手好字,在他小時候,顏真卿家境并不富裕,是在沒辦法他就用碗當做硯,一只刷子當做毛筆,碗里的黃泥漿就是墨,墻壁就是紙。等到墻上被他寫滿字的時候,就用清水把字沖掉,然后又重新寫起來。日復一日,他的刻苦努力讓他練就了一手好字。所以在他年輕時,他的書法就已經 赫赫有名了,而老年那就更是一位書法家了。
石碑上的漢字告訴我,古人顏真卿用最軟的筆寫出了最硬的字,頂天立地、落落大方,、我一定要 像他一樣練一手好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