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7
這是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作文,是優秀的精選作文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作文300字
今天,我們來到了碑林。顧名思義,是石碑的森林。它既是書法的殿堂又是藝術交結的中心,記載了自漢朝到清滿的2000年歷史。
石碑雖然是無聲的,可它卻帶領我們領略漢字的魅力。一點一橫、一撇一捺,小小的漢字非常神奇。他們像一群群可愛又淘氣的孩子,在石碑上跳躍著,像一株株小花朵兒一樣出現在你眼前;他們像一條條清澈的小溪流過筆尖;他們像浩瀚的大海從你面前奔流而過。它已經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可他永不退役。
我最喜歡《曹全碑》,因為它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的洗禮,依舊聳立,烏黑發亮,它只有二十行,卻記載了東漢末年張角率領大名鼎鼎的黃巾軍起義時的轟轟烈烈和之后的戰果。
我們遨游在書法與藝術之間的海洋,也飛翔在知識的天空。碑林這個并不大的地方,卻使我們受益匪淺。
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作文400字
今天,我們去了西安的碑林,我懷著期盼的心情第一個坐上了車,半個小時后我們就到了目的地。
從南門走了進去,一進大門,我就遠遠地望見了碑林這兩個大字掛在門口,但是,令人驚奇的是,碑林的碑,這一個字少了一撇,是為什么呢?原來這些字是林則徐寫的,他們當時就是這樣寫的,字的下面有三扇門,有大有小,兩邊的小中間的大,中間是走狀元的,左邊是客人,右邊才是我們的平民百姓。
參觀完大成殿,我們來石經閣,參觀分為三個展廳,一共有很多塊石碑,都是有許多大書法家寫成的,有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等。這些字,一筆一劃寫得十分精巧,剛勁有力,行云流水,各有所長,讓人嘆為觀止。這一些石碑有的完好無損,有的小有殘缺,但是每塊石碑都在不同的朝代記錄了不同的歷史故事。
看完這些展覽之后,我們又拍了許多精致的照片。最后,我提議到商店買一些紀念品回去,可以留著當紀念,大家都說好,于是我就買了許多本書法家寫的字。
雖然今天下著雨,天氣有點寒冷,但我的內心卻十分澎湃,這些精美的書法深深的打動了我,將永遠印在我 的心里,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爭取把字寫得更好看。
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作文500字
在這個假期里,我和我的家人們走進了碑林,一起去探索了中畫五千年的文字秘密,收獲了文字的果實,在這段時間里,我感到無比的開心與自豪。原來,中華民族的文字秘密是多么神秘,多么奇妙。不妨跟我去看看走進文字的秘密里去探索。
西安碑林建于1087年,至今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碑石收集最多得地方,石碑如木,眾多石碑如林。所以才以碑林成名。
我最喜歡的還是魁星點斗圖,它是畫,不如說它是畫又是字,它源于1862——1874年馬德昭繪圖。古代科舉以五經取士,每經首選一人成為“魁”所以當時學宮多筑有魁星樓,塑造魁星點斗像奉祀,此圖以“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八個字組成小鬼,一腳立在“鰲”字上,取“魁星點斗,獨占鰲頭”之意,形象生動,拼字巧妙。
我還喜歡“石臺孝經”它立在碑林博物館的大門口,人們一看到它,就會莊嚴起來。《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與孔子的交談語錄,主要講的是孝、悌之道。此碑碑身由四石合成,上有浮雕云紋碑額,下有刻飾精美的三層石臺,造型宏偉莊重,玄宗的隸書雍容華麗,世稱“開元體”。這個碑志距今已經有九百余年,是碑林最早的藏品之一。
探索了兩個上下五千年的中國碑志,你們也有所感受吧,也可以去碑林在探索一下,也寫一遍感受吧!
今天我參觀了被譽為文化歷史寶庫書法藝術殿堂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它是由孔廟、碑林和石刻藝術館組成的專題性博物館。在此之前,我老爸給我看了有關碑林相關事件及其由來的視頻,我才得知它是由孔廟、碑林和石刻藝術館組成的專題性博物館。我從昨天晚上以及開始期盼今天的參觀活動,說老實話,我其實對碑林并不感興趣,期盼參觀活動其實是為了見到安老師、張老師、陳老師和我的同班同學們,平時上課時老師很嚴肅,下課時在學校又不能盡情的玩耍,今天終于有人組織了這個活動,這個人就是楊梓安的媽媽,他是多么偉大啊,讓我們有了這次課外活動的機會,有了盡情玩耍的時間,我真心感謝他媽媽。
我一進博物館的門就開始管不住自己了,開始大聲喧嘩,和小朋友做游戲,和小朋友分享我的美食,這時爸爸走過來,讓我站在一個大石碑前,嚴肅地批評了我,并帶我去了每一個展室,我仿佛走到了石碑的森林,到處是石碑,還有石碑上漂亮的刻字,我想這一定是打印機打上去的,否則怎么那么整齊,爸爸告訴我這時刻字刀一個一個手工刻上去的,我感到很驚訝,在石頭上刻字我以前可從來沒有聽說過,而且還像打印的字體一樣,真是太神奇了,太佩服了,我被石刻大師的高超技術徹底折服了,走到第五展廳,我看到一個工作人員正在把一張紙貼到石碑上,爸爸告訴我這個叫“拓印”,相當于現在的“復印”,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首先拿出潮濕的宣紙,用嘴巴對著宣紙的一角吹口氣,宣紙就打開了,然后貼于需要“拓印”的碑上,用鬃毛刷子刷平整,再用“拓包”沾些墨汁不停地在紙上敲打,濃濃的墨香味使我陶醉,不一會兒,石碑上的字清晰地顯露出來,和石碑上的字體簡直一模一樣啊!真是大開眼界了。
爸爸說碑林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的一座文化藝術寶庫,從九百多年前開始, 一代代有識之士為使碑石文化不被人們遺忘,他們耗盡心血集藏石 碑,并竭盡全力保護它們不受戰火的摧殘,才有了今天恢宏的碑林。我這才明白為什么這里是一座文化藝術寶庫,石碑上的漢字告訴我,古人用最軟的筆寫出了最硬的字,頂天立地、落落大方,而現代人在電腦出現以后,動手寫字的人越來越少, 寫一筆好字的人越來越少,提筆忘字的人越來越多。我不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我以后要認真聽講、認真寫字,改掉我上課愛說話、愛做小動作不好的習慣,我要將中國文字的藝術傳承下去。
今天 ,我和爸爸一起去碑林參觀了碑林博物館,看到了許多石碑。比如皇甫誕碑、孔子廟堂碑、道因法師碑、關帝詩竹等碑,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關帝詩竹碑。
在關帝詩竹碑上清晰地刻著一首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這首詩為東漢大獎關羽所作,本詩前兩句表達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特殊心情,后兩句表達了關羽對劉備的忠心,盡管與劉備分離,猶如孤葉一樣孤獨和飄零,但在凄風苦雨中依然會保持氣節,始終不變心志。三國時期,劉備大軍被曹操大軍打敗,關羽被曹兵俘虜,克曹操惜才愛將,他奏請漢獻帝封賜關羽“漢壽亭君”,并贈與他許多金銀與美女,想方設法使關羽歸順,可他不被重金誘惑,不被美色所動,最終得知劉備還活著,便辭去曹操去尋劉備。我深深被關羽的忠誠和堅貞所感動。
今天來到碑林博物館使我感觸很深,好想回到了古代,好像和文房四寶成為了老友。我暗暗下定決心:好好學習、發憤圖強。
今年的10.1的小長假開始了,我和爸爸來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館參觀學習。
碑林建于北宋時期,是由四千余方的石碑,墓志組成的,大大小小的墓碑擺放在館內,記載著從古至今的一個個歷史或故事。
進入大門,往前走,一座古建筑出現在眼前,古建筑上刻有土黃色的碑林二字,導游講,這兩個字是由林則徐提的,他還問我們仔細看這兩個字,有什么區別。那當然是碑林的碑字少了一撇,導游繼續說下去:“這是古代的繁體字,其實繁體字的碑是對的,咱們已經錯了很長時間了!”古建筑內有一座巨大的石碑,叫孝經,這番景象合起來就稱為“石臺孝經”。接著往里走,是一個石碑展覽室,字體分為五大字體,它們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在所有刻出的石碑中,我最欣賞的字就要數顏真卿的字了, 顏真卿寫的字體是正楷,他的字大,正,齊,捺硬,撇彎,一波三折,該直的直,該彎的彎,他的字一下子就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邊走,我邊讀著石碑上的內容,導游講到:“現在教科書里的古文都是從這一座座石碑上摘抄下來的。”古代會有地震,導致有些展覽品受到損壞,斷裂,有些石碑甚至成了碎塊,拼好搬到展廳來展覽,有些石碑能清楚的看出一道裂痕。
石碑,不僅僅只能刻字,也能刻畫,不管在石碑上刻什么,都能告訴我們從古至今,傳了千百年的故事和歷史。西安真是一座歷史文化匯集的城市啊!
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作文300字
今天,我們來到了碑林。顧名思義,是石碑的森林。它既是書法的殿堂又是藝術交結的中心,記載了自漢朝到清滿的2000年歷史。
石碑雖然是無聲的,可它卻帶領我們領略漢字的魅力。一點一橫、一撇一捺,小小的漢字非常神奇。他們像一群群可愛又淘氣的孩子,在石碑上跳躍著,像一株株小花朵兒一樣出現在你眼前;他們像一條條清澈的小溪流過筆尖;他們像浩瀚的大海從你面前奔流而過。它已經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可他永不退役。
我最喜歡《曹全碑》,因為它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的洗禮,依舊聳立,烏黑發亮,它只有二十行,卻記載了東漢末年張角率領大名鼎鼎的黃巾軍起義時的轟轟烈烈和之后的戰果。
我們遨游在書法與藝術之間的海洋,也飛翔在知識的天空。碑林這個并不大的地方,卻使我們受益匪淺。
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作文400字
今天,我們去了西安的碑林,我懷著期盼的心情第一個坐上了車,半個小時后我們就到了目的地。
從南門走了進去,一進大門,我就遠遠地望見了碑林這兩個大字掛在門口,但是,令人驚奇的是,碑林的碑,這一個字少了一撇,是為什么呢?原來這些字是林則徐寫的,他們當時就是這樣寫的,字的下面有三扇門,有大有小,兩邊的小中間的大,中間是走狀元的,左邊是客人,右邊才是我們的平民百姓。
參觀完大成殿,我們來石經閣,參觀分為三個展廳,一共有很多塊石碑,都是有許多大書法家寫成的,有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等。這些字,一筆一劃寫得十分精巧,剛勁有力,行云流水,各有所長,讓人嘆為觀止。這一些石碑有的完好無損,有的小有殘缺,但是每塊石碑都在不同的朝代記錄了不同的歷史故事。
看完這些展覽之后,我們又拍了許多精致的照片。最后,我提議到商店買一些紀念品回去,可以留著當紀念,大家都說好,于是我就買了許多本書法家寫的字。
雖然今天下著雨,天氣有點寒冷,但我的內心卻十分澎湃,這些精美的書法深深的打動了我,將永遠印在我 的心里,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爭取把字寫得更好看。
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作文500字
在這個假期里,我和我的家人們走進了碑林,一起去探索了中畫五千年的文字秘密,收獲了文字的果實,在這段時間里,我感到無比的開心與自豪。原來,中華民族的文字秘密是多么神秘,多么奇妙。不妨跟我去看看走進文字的秘密里去探索。
西安碑林建于1087年,至今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碑石收集最多得地方,石碑如木,眾多石碑如林。所以才以碑林成名。
我最喜歡的還是魁星點斗圖,它是畫,不如說它是畫又是字,它源于1862——1874年馬德昭繪圖。古代科舉以五經取士,每經首選一人成為“魁”所以當時學宮多筑有魁星樓,塑造魁星點斗像奉祀,此圖以“正心修身,克己復禮”八個字組成小鬼,一腳立在“鰲”字上,取“魁星點斗,獨占鰲頭”之意,形象生動,拼字巧妙。
我還喜歡“石臺孝經”它立在碑林博物館的大門口,人們一看到它,就會莊嚴起來。《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記述他與孔子的交談語錄,主要講的是孝、悌之道。此碑碑身由四石合成,上有浮雕云紋碑額,下有刻飾精美的三層石臺,造型宏偉莊重,玄宗的隸書雍容華麗,世稱“開元體”。這個碑志距今已經有九百余年,是碑林最早的藏品之一。
探索了兩個上下五千年的中國碑志,你們也有所感受吧,也可以去碑林在探索一下,也寫一遍感受吧!
10月5日,我和爸爸來到了西安市碑林博物館,碑林博物館座落在西安市文昌門內學街,原為陜西省博物館。博物館里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碑林博物館分為孔廟、書法、石刻三部分。主體是陳列室,中有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經;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魏晉南北朝的墓志;大唐名家虞、歐、褚、顏、柳、旭、素的絕代佳作及宋元名士蘇、黃、米、趙的灑脫墨跡;另外還有明、清兩代書畫大師的筆情墨趣。我們要感謝先輩們給我們保留下來這些文化遺產,那燦爛的文明不僅僅停留在書本上,有了歷史的見證。
石頭雖不會說話,成碑之后便有了靈氣,這里的作品或內容華美,或外表俊秀,或形神兼備。仔細欣賞著每塊碑刻,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用手去撫摸身負重碑的赑屭,去感受每塊石碑之后的故事,還有作者的心情。在博物館里,有些碑已經禁止再拓,有些卻仍在繼續,拓碑的師傅們還在不停的工作,他們日夜兼程,為了給游客提供更多的紀念品,或者為了更多的收益。碑上的圖案日漸消瘦,石板已經漸成墨色,不知道這樣還要持續多久,后來的人們還能不能見到那字中有畫,畫中藏字的關公詩竹、魁星點斗,還有一筆虎,一筆壽。
告別碑林,天開始起霧,這秋日里的霧,彌漫在古老的街巷里,隨便你走在哪里,都只能透過它去呼吸出那古老的文化韻味。
今天我參觀了被譽為 “書法藝術殿堂”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它是由孔廟、碑林和石刻藝術館組成的專題性博物館。肅穆莊嚴的西安孔廟和令人嘆為觀止的石刻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來到碑林,我猶如置身于碑的森林。走過一間間藏室,仰望著一座座碑石上的文字,我仿佛暢游在歷史的長河中。從秦篆漢隸到魏碑,唐宋明清諸多大書法家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的真跡,里面有我們所熟知的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這樣的大師。但是最令我震撼的還是中國古代書法家—顏真卿。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吧,顏真卿是怎么練成的一手好字,在他小時候,顏真卿家境并不富裕,是在沒辦法他就用碗當做硯,一只刷子當做毛筆,碗里的黃泥漿就是墨,墻壁就是紙。等到墻上被他寫滿字的時候,就用清水把字沖掉,然后又重新寫起來。日復一日,他的刻苦努力讓他練就了一手好字。所以在他年輕時,他的書法就已經 赫赫有名了,而老年那就更是一位書法家了。
石碑上的漢字告訴我,古人顏真卿用最軟的筆寫出了最硬的字,頂天立地、落落大方,、我一定要 像他一樣練一手好字。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史,現收藏從漢代到近代的碑石、墓志四千余方,因碑石林立,故名碑林。
這幾天我也去了碑林,碑林有三個門,狀元走中間的門,有德人走東門,貴賓走西門。一進去就可以看見“泮池”,泮池中間有一座秀才橋,在古代,只有考上秀才的人才能走秀才橋。 再往里走,就會看見六座小塔,里邊有六座石碑,石碑下面還有一只大烏龜,傳說,這只大烏龜是龍王的九個兒子中的老大,叫做西西,他剛出生就力大無窮,還很喜歡書法,于是龍王就讓他背石碑了,傳說它本來還有一個角,最后人們一直摸他的角,給摸沒了。再往后就是碑亭,被亭上有林則徐寫著兩個大字:碑林,上邊的碑字沒有一“撇”,傳說他當時禁煙被朝廷罷免官職,他心想:官職撤了,官帽也飛了,撇就不寫了吧! 然后就有一個藝術館,里邊我最感興趣的是“昭陵六駿”,昭陵六駿有: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它們在當年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次活動讓我認識了書法的美觀,我們也一定要好好練書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