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3
這是五年級下找次品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比較、猜測、驗證等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滲透優化思想,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觀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學習用圖形,符號等直觀方式清晰、簡明的表示數學思維的過程,培養邏輯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優思想教學難點:
觀察歸納找次品的最優策略
課前交流:
師:上課之前老師想先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誰的眼力最棒?
師:請不同。
生:(回答)
師:咦,怎么回事?
生:不好確定......
師:剛才這位同學分析的很對,從外觀上看,它們一模一樣,可實際上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在生產生活當中我們把這種不合格的產品稱為“次品“,那當遇見次品時需要把它找出來嗎?生:需要。
師:大家的聲音里感覺少點什么,請看大屏幕
(播放航天飛機事故圖片)
師:看完后你想說點什么?
生:次品的危害很大......
師:再問大家一次,當有次品的時候要不要把它找出來?
生:要。
師:從同學們的回答聲中老師感受到大家的社會責任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找次品》(板書)
(宣布上課)
師:大家請看課題,你希望從這節課的學習中了解到什么?
生:找次品的方法,如何最快找到次品。
師:那我們帶著這樣的學習目標咱們開始今天的學習,
一、探究新知
(一)探究2和3
師:這兩瓶鈣片,誰有辦法找出其中的次品?
生:掂一掂,數一數。
生:可以用天平
師:天平咱們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了,天平長什么樣?誰能用身體模仿一下?
生:用身體模仿
師:多么美麗的一架天平啊,那么如何用天平找出其中的次品呢?誰來當天平給大家找一找?
生:天平兩端各放1瓶,哪邊輕就是次品。
師:你把鈣片分成了幾份?
生:兩份。
師:天平這時候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生:(用身體表現出傾斜)
師:次品在哪里?指一指
師:如果次品多了幾片呢?
生:哪邊重就是次品。
師:需要稱幾次?
生:1次
師:看來從兩瓶里找次品,只需要稱1次就一定能找到。
如果是3瓶呢?請看屏幕,需要稱幾次?
師:猜一下?
生:2次,1次?
師:獨立思考一會,然后跟大家說說你稱的方法,你分成了幾組?需要稱幾次?
生:分成了三份,天平兩端各放一瓶,
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就是次品,(指一指)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上升的就是次品,(抖一抖)
需要稱一次
師:稱1次可能會出現幾種情況?
生:兩種,平衡或不平衡
師:不論天平平衡或不平衡,只需稱1次就能找出次品。
師:咱們一起來體驗一下他的稱法,伸出手,架起天平,任選兩瓶放在天平兩端,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次品在?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
師:稱1次能保證找到次品嗎?
生:能......
師:大家觀察次品的位置,你發現了什么?
師:就是說次品不在天平上就在。
生:天平外
師:那么次品一定是我們用天平稱出來的嗎?
生:不是。
師:從表面上看,咱們比較的是天平上的兩份,但加以科學推理咱同時比較的其實是三份。這里有幾個位置可以利用?
師:多好的方法,咱們用數學的方式記錄下來,同學們呢仔細看,對照流程圖再把方法說一說。
(二)探究8
師:咱們用天平稱的方法一次就從三個產品中找到了次品,那數量增加到8個呢?請看屏幕。
師:出示例題2:8個零件里有1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能保證能找出次品?
.-
師:通過讀題你知道了什么?
生:次品重一些,下降的就是次品
師:問題是什么呢?
生:至少稱幾次能保證能找出次品?
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保證找出次品的最少次數
師:大家先猜一猜,從8個當中找次品,需要幾次?
生:3、4、
師:到底需要多少次呢?看到桌子上的教具了么?我們實驗一下不就知道了么?
師:請看提示(學生小組合作)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你們找到的方法,誰先來展示?(站在側面,讓大家看到你的想法)
生:小組一我們分成了8份,1,1,1,1,1,1,1,1,。需要4次
師:看到他的方法,你想說點什么?
師:剛才這位同學的稱法中,有可能一次就找到次品,還要不要繼續稱下去?
生:要,因為稱一次就找到次品的概率不大,太幸運了,這種方式不能保證找出次品。
師:當我們選擇一種方法分析問題時,對可能出現的結果要全面考慮,做最壞打算,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找到次品(板書:保證)
有沒有更少的稱法?
生:小組二,我們分成了2,2,2,2共4份。需要3次
生:小組三4,4兩份,需要3次生:小組四3,3,2,3份,需要2次。
師:還有更少的方案嗎?
生:沒有了
師:觀察一下,最佳方案是?
生:第四種
師:四種方法,都能保證找到次品,發現沒有?各組找次品時物品分法不同,保證找出次品的次數也就不一樣,你認為保證著地次品的次數跟什么有關?生:跟物品的分法有關
師:那到底怎么分,既能找出次品,用天平稱的次數又最少呢?
生:回答......
師:再看最佳方案,三份的個數不同,難道跟分成三份有關??
師:是不是和分成三組有關系呢?
(三)探究9
師:咱們再找個數字分成三份試試怎么樣?
這次我們不擺學具,把天平移到腦海里,快速想像,推理,找出方案,從9個零件中里找出一個重一些的次品,至少幾次保證找到?
小組交流學習并匯報。
生:我這種稱法是把球分成了(4、4、1)這樣的3份來稱,需要稱3次才能找出次品。天平的兩邊各放4個,如果天平平衡,天平外的那個球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接下來就在天平下沉一邊的4個里面找,4個就還要稱2次,共3次。
生2:我這種稱法是把球分成了(3、3、3)這樣的3份來稱,只需要稱2次就能找出次品。天平的兩邊各放3個,不管天平平衡與不平衡,接下來都在3個里面找,3個就還要稱1次,共2次生3:我這種稱法是把球分成了2、2、5這樣的3份來稱,需要稱3次才能找出次品。天平的兩邊各放2個,如果天平平衡,接下來就在剩下的5個里面找,還要稱2次,共3次。學生邊匯報教師邊填表。
師:觀察這三種方法,你發現了什么?
師:哪種方法更快?
生:第二種。
師:這就是9個里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四)對比分析,總結規律
師:我們把三種最佳方案整理到屏幕上,大家觀察,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生:分成三份,平均分
師:共同點都是分成三份,8能平均分嗎?不能平均分時又是怎么分的?
生:盡量平均分,差距最小是1.
師:你們太了不起了,通過剛才的實驗、討論、交流,不僅解決了問題,而且發現了找次品分組的秘密和規律。那就是:分成三份,盡量平均分。
師:同學們,我們通過大膽猜測,實踐驗證,細心推理,對比歸納,找到了找次品的規律-----分成3份,盡量平均分。
原來數學這么有趣,在短短時間里就得出了找次品的規律,你們太了不起了,掌聲送給自己。
四、鞏固練習驗證規律
你們有信心用剛才發現的規律去解決一些問題嗎?
1、探究10和11驗證規律
2、有27瓶水其中一瓶是鹽水,比其他的水重一些,至少稱幾次
能保證找出這瓶鹽水?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匯報。
五、課堂總結,內化新知
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教學內容: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134-135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
2.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教學難點:觀察歸納“找次品”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天平、5瓶鈣片、學生準備圓形學具10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課前談話: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家里的家用電器也越來越多。說說你們家都有哪些家用電器?各是什么品牌的?為什么選這個品牌呢? 播放電影片斷:海爾砸冰箱事件。 看了這段影像,你有什么感想?
“不合格的產品流入市場,不但會侵害消費者的權益,也會損毀一個企業的聲譽,可見質量檢測是多么重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當小小質檢員,用我們的'智慧找出不合格的產品。
出示3瓶外觀完全一樣的鈣片,說明:在這3瓶鈣片中有一瓶少裝了幾顆,你能幫我找出是哪一瓶少裝了嗎? 學生自由發言。
在同學們說的這些方法中,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出示天平。怎樣利用天平來找出這瓶鈣片呢?
學生回答后小結:可以把其中的2瓶分別放在天平的兩個托盤中,如果天平平衡則沒放上去的那一瓶少裝了;如果天平不平衡則翹起一端的托盤中所放的那一瓶少裝了。
揭示課題: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著一個質量不同的,輕一點或是重一點的物品,需要想辦法把它找出來,像這一類問題我們把它叫做“找次品”,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如何“找次品”。 板書課題:找次品
二、“找次品”的解決方法
小組合作:從5瓶鈣片中找出少裝了的那瓶次品。
(合作要求:用手模擬天平,用5個學具當鈣片。你們是怎樣稱的?稱了幾次?組長負責作好記錄。) 指名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用圖示法板書學生的操作步驟: 平衡:
11次 5(2,2,1)
不平衡:2(1,1)
2次
5(1,1,1,1,1) 1次或2次
從這兒我們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觀察思考: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呢?
三、探索最優策略
出示問題:在9個零件中有一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呢? 小組分工合作:用學具擺一擺并嘗試畫圖表示擺的過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學擺學具,2名同學用圖示法作記錄,2名同學分析填表。)注:因該網頁不能顯示表格,出示表格項目如下:
零件個數 分成的份數 每份的個數 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
指名匯報,根據學生的回答填表并板書: 平衡3(1,1,1) 9(3,3,3)
不平衡3(1,1,1)
2次 平衡1次
9(4,4,1){ 平衡2(1,1) 3次 不平衡4(1,1,2)
平衡 2次
平衡(2,2,1){9(2,2,2,2,1){不平衡2(1,1)3次 不平衡2(1,1) 2次
引導觀察:用哪一種方法保證能找出次品需要稱的次數最少? 小結:平均分成3份去稱,保證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數最少。 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應該怎樣分呢?
全班合作:用圖示法從10個和11個零件中找出一個次品。
(合作要求:將全班所有的小組分成2部分,一部分小組分析從10個零件中找出一個次品,另一部分小組分析從11個零件中找出一個次品。小組內先共同討論出幾種不同的分法,再2人合作選一種(組內不重復)用圖示法分析。)
指名匯報,投影展示學生的分析過程。
引導觀察,感知規律:一是把待測物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盡量平均,能夠均分的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的,也應該使多的一份與少的一份只相差1。
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能不能對這個規律作出解釋?
四、拓展提高
猜測:這種方法在待測物品的數量更大時是否也成立呢?
第135頁“做一做”:有( )瓶水,除1瓶是鹽水略重一些外,其他幾瓶質量相同。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這瓶鹽水?
請你選擇一個合適的數來解這道題,獨立用圖示法分析,驗證你的猜測是否正確。
《找次品》教學簡評
四月10 日上午,聽了閔娟老師執教的《找次品》這節課,很受啟發。下面我就這節課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體會。
縱觀整節課,閔老師教得活潑生動,學生學得興趣盎然。在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閔老師很好的注意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在“找”的過程中,其思維過程充分地暴露出來。
1、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本節課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閔老師讓學生借助圓片,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思維訓練為目的,把3個零件和5個零件作為學生研究的起點,放手讓學生操作探索,讓學生通過操作、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2、重視小組合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積極的個性心理品質,在交往互動的過程中,使學生多思維,多實踐,多表達,能更多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提供一些讓學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不斷地自由參與,自主學習,讓數學課堂呈現出活潑的情景,使 數學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閔老師在這節課上多次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學生通過小組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活動過程中逐步養成合作、交流的習慣。
3、注重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們數學教學學科的特色。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簡單的教材還是復雜難的教材,老師在教學時候都應該滲透一定的數學思考方法。閔老師在教學探討待測物品數量為5個、9個時怎樣找次品,并羅列出各種解決方案。讓學生操作、推理、研究,設計出各種方案,然后從這些方案中尋找規律,總結、提煉出一般方法和優化策略.個人建議: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9個待測物品的教學,在找到解決問題多種策略的同時,尋求最優的解決策略。而“12個”是最優方案的驗證,教師可先讓學生猜測,再列舉出不同的分法,從而得出“沒有比3次更少的分法”,來驗證所尋找的最優策略。最后還可以用歸納出的最優方法去解決待測物品更多的問題(如27),讓學生進一步體驗運用優化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一、教學內容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
“找次品”的教學,旨在通過“找次品”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優化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運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本節課從3個、5個、9個待測產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以操作活動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初步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⒈讓學生初步認識“找次品”這類問題的基本解決手段和方法。
⒉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推理、驗證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⒊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用天平測次品的方法,初步學會運用最優化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課件(3瓶口香糖)提出問題
1、哪個辦法能最快幫小明找出少了一顆的那瓶口香糖?
辦法一:用手掂一掂。
辦法二:每瓶都倒出來數一次。
辦法三:用秤稱一稱。
2、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問,你會選那種秤?從而引出天平。并模擬天平找次品的過程。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要引導學生根據次品的特點發現用天平“稱”的方法最好,知道并不需要稱出每個物品的具體質量,而只要根據天平的平衡原理對托盤兩邊的物品進行比較就可以了。]
3、引出課題:借用天平《找次品》。
(二)探究新課,尋找方法
出示第二個問題課件提問。
怎樣從這5瓶里找出少一顆的那瓶呢?
讓學生充分說自己的辦法,教師根據學生所說板書,把所有的方法都板書之后,再集體總結哪個辦法最快,感知最優化,并在此理解“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的含義。
(三)合作探索,尋找最佳方案
1.出示問題:商店里有9個零件,其中有一個是次品,它比其他合格的要重,你能把這個次品找出來嗎?
2.學生合作探索方案
集體討論分組的情況,教師板書,小組選擇1種方法分析所需要的次數。
3.反饋交流
各小組反饋所需要的次數,集體得出最優分法。(平均分成3分)
4.作出猜想,優化方法
師:那我們猜測一下,是不是在所有找次品的問題中,我們都可以把待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保證找到次品所用的次數一定最少呢?
生:不一定,因為有的待測物品能平均分成3份,有的就不能平均分成3份。
師:如果我們遇到的待測物品的數量都是能平均分成3份的,是不是這樣的分法一定最好呢?(取例證明)
(四)拓展研究
從10個零件中找出較輕的次品,至少需要幾次能保證找到呢?怎樣分組最好?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這類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2.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的活動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優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教學難點:觀察歸納“找次品”這類問題的最優策略。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件播放有關次品的視頻】
師:看了剛才那段視頻,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生自由回答。
師: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產品與合格產品不一樣。有的是外觀瑕疵,有的是成分不過關,還有的是產品的質量與正常的不同……我們把這些不合格的產品稱為“次品”。(板貼:次品。)
師:次品雖小,危害卻大。今天咱們就一起去找輕重不合格的次品。(板貼:找。)
師:要找輕重不合格的次品,我們要用到什么工具?(天平)
(二)探究新課
1.有關比爾·蓋茨與81個玻璃球的問題
【課件出示小比爾·蓋茨的問題:這兒有81個玻璃球,其中有一個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用天平來測量,至少要稱多少次才能保證找出來呢?】
讓生自由猜測稱的次數。
師:同學們猜的結果不一樣,可能是數量太大了。數學中有種方法叫做“化繁為簡”,讓我們從數量較小的來研究吧!
2.研究2個球
【課件演示:把2個球放在天平上】
師:有2個玻璃球,其中有一個球比正常的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天平來測量,怎樣可以找出次品呢?
師:如果次品比正常的球稍輕呢?
3.討論3個球的問題
【課件:這兒有3個玻璃球,其中有一個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天平來測量,至少要稱多少次才能保證找出來呢?】
生敘述稱球的過程。
【課件再次演示過程,并板書枝狀圖。 】
師:次品可能是這三個“1”中的任意一個,但無論哪一個是次品,都只需要一次就可以保證找出次品了。
師將探究結果填入記錄表中。
4.研究4個球的問題
【課件:這兒有4個玻璃球,其中有一個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利用沒天平來測量,至少要稱多少次才能保證找出來呢?】
師:如果再增加一個球,4個球,一次可以保證找出次品嗎?
生自由回答。
師:咱們還是動手去探究吧。
【課件出示如下小組活動要求。(1)四人一組,用棋子代替玻璃球,用尺子代替天平,擺一擺。(2)4個球被分成了幾份?每份幾個?(3)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4)想一想,你們組的方法是否既做到了“至少”,也做到了“保證”?】
生分組探究后,上實物展臺匯報,師根據生的匯報板書枝狀圖,同時幫助生在此環節理解“至少”和“保證”的含義。
師小結:4個球,有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但測量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至少需要2次才能保證找出次品。
把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師:如果只測量一次,最多可以保證在幾個球中找出次品?
5.討論9個球
【課件:這兒有9個玻璃球,其中有一個球比其他的球稍重,如果只能用天平來測量,至少要稱多少次才能保證找出來呢?】
師:如果球的個數再多一些,例如9個,至少需要幾次才能保證找出次品呢?
【小組活動要求如下。(1)請同學們用學具擺一擺,試試看,有幾種不同的方法。(2)9個球被分成了幾份?每份幾個?(3)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4)哪種方法符合題目中的“至少”和“保證”? 】
生在實物展臺上匯報9個球的測量方法,師板書在黑板上。
生可能出現的方法如下。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板書,哪種方法符合題意?
師:為什么把9個球分成(3,3,3)只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
引導學生發現:第一種方法每份分出的數量是3,次品一定在某一份的3個球里,不管是哪一份,3個球只需要一次就只可以找出次品來,所以9個球只需要2次;但第二種分法有2份分出的數量是4,4個球需要2次才能找出次品,9個球就需要3次才能保證找出次品。
師:如果球的數量在9以內,你們覺得每份分出的數量是3好還是4呢?分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每份分出的數量不能超過3。
6.5~8個球的研究
師(出示記錄表):4個球只需要2次可以保證找出次品,9個球也只需要2次就能保證找出次品來,那么大膽猜測一下,在4與9之間的5、6、7、8個球至少需要幾次就能找出次品呢?
請生自由畫圖分析,然后匯報。(重點是8個球。)
將研究結果填入表格中。
(三)鞏固應用,發現規律
1.10個球的研究
師:10個球,稱2次還能保證找出次品嗎?
請生試著自己畫圖分一分,然后匯報。(讓生明確:10個球至少需要稱3次,因為無論怎么分,至少有一份超過3個球。)
師將結果填入記錄表。
師:2次最多可以在幾個球中找出次品?(9個。)為什么?(利用板書中的枝狀圖讓學生明白每份最多3個,3個3就是9。)
2.3次最多能在多少個球中找出次品?
師:3次最多可以在多少個球中找出次品呢?(引導生發現每份最多放9個,3份就是3個9,即3×3×3=27個。)
師:28個球至少幾次可以找出次品?
3.4次最多能在多少個球中找出次品?
(引導學生說出每份最多27個,3份就是3個27,即3×3×3×3=81,最多81個。呼應前面的小比爾蓋茨的問題。)
4.觀察記錄表,發現規律
師:我們來仔細觀察記錄表,5次、6次分別能保證在多少個球中找到次品?最多有多少個?
師:以此類推,測量的次數增加,可保證在更多的球中找出一個次品來。
(四)總結提升
師:今天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師:我們為什么要探究找次品?
師:我們所探究出的找次品的方法其實和以前所探究的烙餅問題、田忌賽馬問題等一樣,就是一個最優化的方法。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如果你發現了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那么解決問題時一定能夠事半功倍!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