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
這是越中覽古優秀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把握韋莊疏朗秀美、明白曉暢(“顯而疏”)的語言特點。 2.體會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3.理解花間詞直抒胸臆,卻又盤旋郁結的抒情方式。 教學重難點:直抒胸臆,卻又盤旋郁結的抒情方式。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是白居易贊美江南的名句,今天我們來欣賞花間詞派代表作家韋莊贊美江南的詞作《菩薩蠻》,比較鑒賞兩人詞的不同風格特色。
二、關于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韋莊,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書郎,左補闕等職。后入蜀,為王建掌書記。王氏建立前蜀,他做過宰相。終于蜀。他的詩都很著名,詩極富畫意,詞尤工。與溫庭筠同為“花間”重要詞人。長安的長篇敘事詩《秦婦吟》,影響極大,被稱為“秦婦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關于花間詞派和婉約派的區別
后蜀趙崇祚收錄了溫庭筠、歐陽炯、韋莊等十八位詞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編成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詞總集,取名《花間集》,后人將這十八位詞人的作品稱為花間詞。詞的題材,十之八-九為花間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詠史征戍、行旅寫景之作。風格以辭意婉約,香軟秾艷為主,史稱花間詞派。北宋詞家,如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間詞,去其香軟浮艷,以蘊藉雅正見長,語言秀麗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婉約,是宛轉含蓄之意。
3.背景介紹 《菩薩蠻》是韋莊避亂在南方寫的一組詞,《菩薩蠻》共五首。主要歌頌江南水鄉的景色和人物的秀麗以及對家鄉的思念。
二、閱讀下面這首《菩薩蠻》,回答(1)—(2)兩道小題。
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注]:①合:應當。②壚邊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1)簡要概括:詞中從哪些方面寫出了“江南好”?
(2)客居他鄉的人總是為思鄉之情所苦,這首《菩薩蠻》卻寫道:“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試分析這兩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案:(1)“春水碧于天”,描繪了江南水鄉的景色(風景)美。(或: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秀色)“畫船聽雨眠”描繪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繪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寫出了江南的人美。【答對每1 點得1分】
(2)久居他鄉的人都會思念家鄉,作者卻說,不到老的時候就不要回鄉,否則會因為過早離開江南而遺憾、惆悵,從側面表達了對江南極度的贊美和留戀之情(此處答案有待商榷)。
三、詩句賞析
1.“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這兩句意思:人人都說江南好,確實如此,到江南來作客的人應該在這兒住上一輩子。
小結:這兩句抒情。韋莊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戰亂中來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韋莊只是一個游人客子,卻想在江南終老,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達了有家不能歸的苦衷,也由衷地表達了詞人對江南水鄉的依戀之情。 2.“春水碧于天, 畫船聽雨眠。”
這兩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藍天更藍碧,在這碧于天的江水上,臥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比起中原的戰亂,是何等的閑適自在啊。
小結:這兩句寫景。描繪了江南水鄉的美麗風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3.“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這兩句的意思是:在爐邊賣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樣美麗,手腕潔白得像凝滿了霜雪。 小結:這兩句寫人,贊美了江南窈窕美麗的女子。 4.“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須:必定。 斷腸:形容非常傷心。
其意思是:年輕人未老時還是不要回鄉,若是回鄉一定會使你傷心斷腸。
小結:這最后兩句是抒情,抒發了想回故鄉勒欲歸不得的盤旋郁結的苦衷。
這抒情體現了花間詞特點,雖直抒胸臆,卻又婉轉含蓄,饒有韻致。說“莫還鄉”實則正由于想到了還鄉。他沒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囑口吻的“莫”字,表現出了一種極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還鄉,而現在沒有老,不能還鄉,表現了對故鄉欲歸不得的盤旋郁結的苦衷。后面說“還鄉須斷腸”,這正是別人之所以敢跟你說“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為你回到那彌漫著戰亂烽火的故鄉,只會有斷腸的悲哀。講到這里再回頭看“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會明白陳廷焯為什么贊美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了。
四、全詩主旨意境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的風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水鄉的依戀之情,也抒發了詩人飄泊難歸的愁苦之感。
五、藝術特點
在謀篇布局上,上片開首兩句與下片結尾兩句抒情,中間四句寫景、寫人。全詞寫得情真意切,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具體特點是: 1.語言疏朗秀美、明白曉暢。
2.直抒胸臆,卻又婉轉含蓄(陳廷焯:“似直而紆,似達而郁”) 3.寫景寫人純用白描,卻又清新明麗。
六、布置作業 背誦這首詞。
【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并深入理解人物內心的情感。
2.與李清照《醉花陰》中人物形象刻畫進行對比,探究詞文中表達情感的不同方式。 【教學重難點】
1.深入體會本文作者借女主人公形象所表達的情感。
2.男性塑造女性形象與女性塑造女性形象的藝術對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歌曲《菩薩蠻》
一、內容感知
誦讀詩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全詞的內容。 【明確】這首詞寫一個女子起床后梳洗打扮的全部過程,通過一系列動作展現她的處境和心情。
二、鑒賞詩文
1.文中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女子形象。
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結合詩句分析。教師點撥。 提示:“小山”在文中有三種含義,你認為哪種含義最合理?聯系詩文分析。 【明確】(1)小山指屏風,就暗示了環境,“金明滅”說明時間已經不早了,陽光照在屏風上金光閃閃,主人公才起身,可以說明后文中的“懶”。由環境入手引出人物。(在閱讀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環境的描寫,環境可以暗示人物的身份或者心理,應該關注環境描寫。)(2)小山無論指眉毛還是發髻,開門見山,入筆就寫主人公本身,眉頭緊鎖,發髻散亂,妝容脫落,也可以說明后文中的“懶”。直接寫主人公視線從發髻到臉頰,定格在主人公的面容上。
“鬢云欲度香腮雪”中的“度”賦予了畫面動態感,引出了女子梳妝打扮的過程。 提示:“懶”“弄”“遲”這幾個字比較傳神,體會它們的妙處。
“懶”寫出女子慵懶無力、迷惘若失的情態。“弄”寫出女子反復擺弄欣賞,總是不滿意,又極度要美, “遲”呼應了“懶”又襯托了“弄”,渲染了女子無情無緒的神態,展現無限幽怨的情態。“弄”“遲”又連接下闕的內容全部都是在寫女子梳洗、打扮、穿衣的過程,和上闕一脈相承。(詩詞賞析要有整體性,我們講文章有文脈,詩詞也有意脈,像這首詞的上下兩闕就是一脈相承,是一個梳洗打扮的全過程,我們在賞析的過程中要整體把握。) 提示:這個女子精心修飾打扮自己,為什么會表現出“懶”的情態?
直到結尾處“雙雙金鷓鴣”才點明主人公孤身一人,這是“懶”的原因。“女為悅己者容”女子獨身一人幽居深閨,縱然再愛美,這美也無人欣賞,這也是“懶”的原因。可是愛美又是女子的天性,即使無人欣賞也要修飾美麗動人的容顏。所以“懶”“弄”“遲”三個字就傳遞出女子精心打扮又無比幽怨的情態。 【總結】:本文刻畫了一個嬌美、無聊、孤獨、寂寞的深閨女子。 2.作者的視線從女子的容貌最后落在了那件衣服上,“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視線最后定格在這里,像一個特寫鏡頭,必然另有深意。(PPT)“雙雙鷓鴣”又有怎樣的深意? 提示:同學們對鷓鴣了解多少?請說說看。
(PPT)鷓鴣和杜鵑、鴛鴦、鴻雁等一樣是騷人墨客鐘愛的詩歌意象。鷓鴣多為雌雄同鳴,一唱一和,因此常借此比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鷓鴣叫聲悲婉凄切,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后來多用“鷓鴣啼”“聞鷓鴣”來襯托處境的艱難或心情的惆悵。 古詩文中多用鷓鴣這個意象,如: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劉禹錫《踏歌詞》(寫愛情)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云和,郎從何處歸?”——李益《鷓鴣詞》(寫相思)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寫惆悵)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寫昔盛今衰)
“鷓鴣聲里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清代尤侗《聞鷓鴣》(寫悲情)
詩文中寫到:女主人公穿著新做的、熨帖好的繡花絲羅短襖,彩衣上綴著一雙雙金線繡成的鷓鴣鳥。看似平平淡淡,實際上是一種絕好的反襯。女主人公獨處深閨,滿懷惆悵,而入眼的卻是成雙成對的金鷓鴣,見物生情,這就給她孤獨哀怨的心緒添上了幾分酸楚和難堪。
那么文中的“鷓鴣”是不是只是為了反襯呢?下面我們看看溫庭筠另一首寫女子的詞《望江南》(PPT)(學生齊讀這首詩)這首詞中也寫到了女子梳洗打扮,可是只用了三個字“梳洗罷”,而《菩薩蠻》卻用了整首詞來寫梳洗打扮。為什么?《望江南》中的女主人公趕快梳洗是要去等待在外的征人,可是左等不來,右等不來,等來等去最終斷了腸。從充滿希望到傷心絕望。現在來看《菩薩蠻》中女主人公為何“懶起”?恐怕也是每日精心打扮盼著有人欣賞,結果盼來盼去還是無人欣賞。那她就不要打扮了,為什么還要精心修飾自己呢?是顧影自憐,應該也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雙雙金鷓鴣應該也點出了她所追求的,正是那種“雙雙對對”“愿作鴛鴦不羨仙”的理想。
三、多元解讀
溫庭筠筆下的女子香艷美麗,這也是花間詞派的一種詞風。歷代詩論家對溫詞的內涵眾說紛紜,例如:(PPT)
清人張惠言《詞選》卷一曰:“此感士不遇也。” 李冰若《花間集評注·栩莊漫記》云:“統觀全詞意,諛之則為盛年獨處,顧影自憐;抑之則侈陳服飾,搔首弄姿。”
你同意哪種觀點?請結合詩文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李冰若的看法應該是就詩詞本身而言,溫詞秾艷華美,又多寫花間月下,閨情綺怨,所以李冰若認為溫詞沒有內涵。而張惠言的說法應該是結合溫庭筠累試不第,坎坷遭遇來論。許多詩論家對溫庭筠也有相似評價,(PPT)如王拯在《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云, “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這首詞溫庭筠應該是借女子來言說自己不能直言之語。
實際上在古詩詞中不乏借女性來抒發自身情感的作品,例如《離騷》中就多有借香草美人來表明自己高潔情操的內容,還有唐人秦韜玉的《貧女》(PPT)(學生自讀詩文)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語語皆貧女自傷,而實為貧士不遇者寫牢愁抑塞之懷。”還有《離騷》中“眾女嫉余之娥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就是借被人妒忌的女子來暗指自己。應該說后人的評論各有依據,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 (此處自主選擇,可將可不講)(詩文中的“新”字也別有深意。《離騷》曰“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既然進取不成反而獲罪,那就回來把我舊服重修。
我要把菱葉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織就。)屈原就表達了自己重修舊服,保持內心高潔的愿望。那么這首詞中的“新” 是否也可以理解為女子穿著新衣等待意中人呢?是否也可以理解成是詩人重整衣裝追求自己的理想呢?) 4.小結 (PPT)詩文中塑造了一個慵懶嬌媚的女子形象。女主人公并非“無情”,只是她的“情”深藏不露,偶爾從“懶”、“遲”的動作中輕輕逗出,不經意地又從她“雙雙金鷓鴣”的衣飾圖案中淡淡映現,原來她是一個孤獨寂寞的女子。此詞通過男子的視角寫一女子晨起梳妝之過程、姿容服飾之精美,表達其懶散無聊之心緒、自矜自憐之情懷,孤獨寂寞之苦楚。其深層是否有所寄托,似乎很難斷然以“有”“無”二字論定。聯系溫庭筠累舉不第、坎坷終生的遭遇,說此詞可能一定程度上流露了詞人懷才不遇之感,應該是可能且可信的。
四、拓展延伸(此處根據時間自行決定,來得及可以展開講,來不及可以做課后作業) 1.本文是溫庭筠從男性的角度通過一系列動作來描寫深閨女性的日常生活展現其內心世界,接下來我們對比一下女性詞人又是如何來表現女性的思想情感。(PPT) 李清照《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 提示:請同學們根據鑒賞《菩薩蠻》的方法來鑒賞這首詞。 【明確】“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從室外的天氣轉向室內環境,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濃烈的愁苦氣氛。“佳節又重陽”,一個“又”字,說明詞人不止一次一個人獨處重陽了。獨自一人入睡,卻久久不能成眠,身涼心更涼。百無聊賴,寂寞難解,索性應景飲酒賞菊,“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原應與丈夫把酒賞菊,共享花香,卻無奈獨自一人,借酒消愁卻勾起對丈夫更為強烈的思念:“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愁”字被進一步深化。從天氣到瑞腦金獸、玉枕紗廚、簾外菊花,詞人用她愁苦的心情來看這一切,無不涂上一層愁苦的感情色彩。使文中雖僅一個“愁”字,卻“愁”遍全篇。 2.兩首詞都表現了深閨女子的孤寂之情,兩首詞有什么不同之處?
【明確】李清照在詞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縱即逝的真切感受,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語言表現出具體可感、為人理解、耐人尋味的東西。
而溫庭筠寫女子重在寫動作和外貌,比如“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完完整整擺在面前的就像一幅工筆畫,筆法細膩,畫面精致。
這是因為女子寫女性,寫的是自我內心風景,而男子寫女性,寫的是眼中風景,固然有朦朧之美,但缺少對女性內心幽微情感的深層把握。更多的是借助女性形象來表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五、作業: 1.背誦全詞。
2.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新添聲楊柳枝詞二首 》
教學要點
1、學習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情感的寫法。
2、學習通過對比,表達情感的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意象,學習對比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臥薪嘗膽”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當李白南游吳越想起這段歷史的時候,他的感情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越中覽古》。
二、背景介紹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是詩人游覽春秋時期越國王城故址之后所寫,寄托了盛衰無常的感慨。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果然把吳國消滅。本詩寫的就是這件事。全詩的基調是詠嘆兼嘲諷。
三、誦讀提示
1、首句敘述歷史事件,“破吳”要重讀。
2、二、三兩句屬于“承”須連讀,中間停頓應短一些。
3、最后一句寫詩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轉”。“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讀,其后應作一頓,然后徐徐吐出“鷓鴣飛”三字,以示其中含無限感慨之意。
4、這首詩沒有“合”,也可以說是把“合”留給了讀者,。因此,讀完這句后應當繼續沉浸在詩的境界里一小會兒,再作結束表示。
四、教師范讀,學生自讀
五、鑒賞要點(今昔對比的描寫)
1、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作者選取了哪兩個鏡頭?
鏡頭一,戰士凱旋,大家都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出來。
鏡頭二,越王回宮,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樣的美人,就站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侯著他。都城中到處都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
2、可是這樣的鏡頭現在都沒有了,“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流露出對人事變化、盛衰無常的慨嘆。
3、所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 對比寫作手法。
1)詩人著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榮(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涼反襯(末句)。
2)第一句寫勾踐破吳,眾所周知,勾踐之所以能破吳復國,是因為他臥薪嘗膽,發奮圖強,而吳王勝利后卻驕奢淫逸,自尊自大,勝負的教訓可謂深刻。
第二句寫越勝吳后戰士衣錦還鄉的得意,這回輪到新的勝利者驕傲了。要問越軍為什么這么快就忘了教訓,且看第三句,原來宮中夜夜笙歌,勾踐本人也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
第四句點題,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勝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深沉憂思。
六、比較《越中覽古》與李白的另一首懷古詩《蘇臺懷古》,按要求做題(P19)。
注:蘇臺即姑蘇臺,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游樂的地方。
1、這兩首詩是李白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什么題材的詩?
2、試說說《越中覽古》一詩中“盡錦衣”“滿春殿”兩短語的表達作用。
3、試分析這兩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
4、說說這兩首詩在構思上的相同點
答案提示:
1、是李白南游吳越時寫的,看到越中古跡,聯想到古今變化.抒發了盛衰無常的感慨。都是七言絕句。
2、“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滿春殿”描摹了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但卻十分形象地刻畫出越王當時得意淫逸的心理狀態。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干干凈凈表達得非常充分了。
3、《越中覽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但現在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蘇臺懷古》一開始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后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
4、《越中覽古》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
七、小結
李白的《越中覽古》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
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前三句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教學目標:
1、了解辛棄疾及其作品,理解詞句的內容、含義及主旨。
2、體會辛棄疾壯志難酬的愛國悲情,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目標1.教學難點:目標2.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菩薩蠻,詞牌名,屬小令。“書江西造口壁”即詩人將這首詞書寫在江西造口的石壁上。
二、整體感知:
1、作者: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省歷城縣人)。從小生長在金兵占領地區。其祖父辛贊,經常給予抗今復地、洗雪國恥的教育。20歲那年,率領2000多人起義抗金,投奔耿京為首的農民義軍,為耿京掌書記。后歸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蘇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省滁縣),提點江西刑獄,湖北轉運副使,湖南安撫使,江西安撫使等職。作品題材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開拓了詞的疆域,提高了詞的表現力,成為南宋詞壇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軒長短句》集。
2、背景資料:宋孝宗淳熙
二、三年,作者在江西為官,曾多次上書,陳述抗金復國方略,都未被采納,他來造口登臨時,聯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淪陷,百姓涂炭的史實,撫今追昔,于憂憤中寫下了這首先今追昔、即景明志、表現了作者對中原的懷念和壯志未酬的苦悶的詞。
3、教師朗讀,學生自由朗讀全詞。
三、細讀品味:
1、“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水是清的,卻充滿歷史的血淚,這是感慨,也是控訴。“多少行人淚”極寫侵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2、“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一個“望”字,一個“可憐”,表達了詞人對北宋盛時的追念和對它的衰亡的惋惜。 上片,控訴金兵南下,對北方國土和抗敵軍民表示了深切的懷念。
3、“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緊承上片,青山能遮住遠望的視線,卻擋不住軍民收復失地的決心。作者用“東流去”的贛江水喻軍民收復失地之決心是不可阻擋的。
4、“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詩人直接表露自己的心跡,“愁”是愁其國破家亡,是憂國憂民。“聞鷓鴣”,表示要像鷓鴣那樣留在南方,絕不在北方向金人民屈膝,堅定了自己的報國志向。
下片,表露收復失地的決心,抒發憂國憂民之愁情。
四、合作探究:
本詞在藝術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
明確: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中事,達到極高境界。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中事則包括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因為難以一一實指,最后都通過景色寫了出來。但其主要寓意則可體會,其胸懷襟抱亦可領會。此種以全福意境寫整個襟懷、運用比興寄托又未必一一實指之藝術造詣,實為中國美學理想之體現。
五、教師小結: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上片控訴金兵的入侵,對北方領土和抗敵軍民表示了深切的懷念。
開頭兩句,由俯瞰“清江水”,聯想到“行人淚”,深深地概括了金兵侵擾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苦難的痛史。
三、四句寫眺望故都、痛感北方山河淪陷敵手。
下片點出軍民抗敵收復失地之心,是不可阻擋的,堅定了自己的報國志向。
前兩句承上啟下,由江水沖破青冊的遮攔而奔騰東流,聯想到收復中原是大勢所趨,任何人都是阻擋不住的。結尾兩句,借鷓鴣“行不得也哥哥”的啼聲,暗示實際恢復大業還將困難重重,因而勾起心中無限的愁思。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是詞人撫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這首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和堅定報國的志向。
六、布置作業:背誦并默寫這首詞。
七、板書設計:
書江西造口壁
上片:控訴金兵南下、哀嘆國土淪喪;下片:決心收復失地、報國之志難擋。
————恢復中原、必勝信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