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5
這是表里的生物公開課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
與
學情
分析
《表里的生物》敘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他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聽到父親的懷表發出清脆的聲音,就認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個小生物。他充滿了好奇,可是父親不許他動,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親打開表蓋讓他看,并說這擺來擺去的小東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為真,見人就說父親有一個小蝎子在表里。文章敘述質樸,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教師授課時盡量營造這種親切的氛圍,讓學生津津有味地學,興致勃勃地說。
學習目標
1.會寫“脆、攔”等5個字,會寫“洪亮、盲人”等11個詞語。 2.默讀課文。聯系課題,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說說“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并印證自己的觀點。
學習
重點
難點
教學重點:默讀課文。聯系課題,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教學難點:抓住課文中對人物對話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說說“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并印證自己的觀點。
教學
準備
課件
預設
流程
第一課時
板塊一、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教師出示要求,學生自讀。
(1)借助拼音,讀通課文,認讀生字新詞。
(2)把課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文章條理不是那么明顯,教師可直接告訴學生,不要在這設置障礙。(1)小時候,作者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墒菦]有生命的懷表也能發出聲音,父親又不讓作者動。(2)一次父親親手撥開表蓋讓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3)父親又一次打開表蓋讓作者看,并告訴他“這擺來擺去的是一個小蝎子的尾巴,一動就蜇你”。作者證實了自己的猜測。(4)作者逢人就說父親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說了多久。
2.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認讀。
(2)說一說這些生字都該注意什么?(學生從字的發音、字的書寫上抒發自己的看法。)
板塊二、指導默讀,提高默讀的速度。
第二課時
板塊一、檢查復習
1.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名讀一讀。 2.開火車讀。 3.指名分段讀課文。
板塊二、深入學習課文
1.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由讀課文:從哪些語句中能體會到作者對表里的生物十分感興趣、充滿好奇?
2.指名反饋。學生結合課文相關的句子談體會。
“他這么說,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動”,里邊該是什么東西在響呢?我對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樹上的蟬,草里的蟲,都不輕易被人看見,我想:這里邊一定也有一個蟬或蟲一類的生物吧。這生物被父親關在表里,不許小孩子動。”
(這段話對作者心理描寫非常細膩,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表里的生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
在體會的基礎上就是指導學生讀好,讀出作者的好奇和兒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還有多處這樣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證)心理描寫夾雜在敘事之中,,就像與人傾心交談自己童年的一件難忘的趣事,所以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無邪。
在體會這些語句的時候要讓學生明白,心理描寫方式一是有提示語,易發現。二是沒有提示語,難分辨,必須仔細閱讀才行。舉例
3.標點符號的特點
冒號(冒號在本文出現了多次,應該以此為契機,讓學生掌握冒號的規范使用。)冒號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釋或說明(5)總結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為例,冒號在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樣一個美麗的世界呢?文章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這段描寫要指導學生朗讀好,并爭取積累下來。
分號:并列的兩個分句間的停頓,往往是為說明幾個方面的內容時才會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這樣的句子。
4.讀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說了什么?為什么后來不說了? 板塊三、拓展練筆
作者回憶了童年的發現,雖然這樣的發現或許是那樣的可笑,但卻是作者記憶中的珍寶,童年的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吧?請你學習作者邊敘事邊抒情的方法寫一寫。
作業
設計
1.完成作業本第3、4題
2課外閱讀1+x
板書
設計
猜測----表里有個生物
表里的生物→ 證實----父親打開表蓋讓“我”看----表里有“小蝎子”
逢人便講----父親的話(慢慢成長)
【課前解析】
關注文體特征:《表里的生物》是馮至的一篇回憶兒童生活的散文。文章的時間線索明晰,文章多次出現時間詞語,如:“小時候”“一天”“許多天”“以后”“后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故事的發展,“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在變化。
關注人物形象:全文以第一人稱的寫法,以兒童的眼睛觀察世界,以兒童的思維認識世界,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好奇心強,愛觀察,善思考且比較執著的孩子形象。引導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時要聚焦心理活動和對話描寫,要找出依據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關注文中插圖:文中插圖畫的是父親把表蓋打開,“我”睜大眼睛興奮而入神地看著面前表里的美麗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現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關注文章結尾:文章結尾處,“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時候才不說了”,“這樣的話”指什么?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回想自己是否也說過類似的話。為什么不說了?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體會告別童年的悠長滋味。
關注字詞:“蟋、蟀”兩個字筆畫較多,應予以重點指導。提示學生注意筆順、筆畫,注意結構安排。“脆”字要提示右邊的“危”字,最后兩筆是橫折鉤和豎彎鉤。“璃”右邊筆畫較多,書寫時要寫得緊湊,注意“離”的筆順,以及最后兩筆是撇折和點。
【教學目標】
1.會寫“脆、攔”等8個字,會寫“機器、鐘樓”等17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能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句,說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教學重點】
1. 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能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句,說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脆、攔”等8個字,會寫“機器、鐘樓”等17個詞語。
2.默讀課文,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找懷表》,激發閱讀興趣
1.導入新課: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帶來一個《找懷表》的故事,請大家認真聽,想一想,農夫和其他孩子是怎樣找懷表的?這個小男孩為什么能找到懷表?
預設1:文中農夫和其他孩子是盲目地幾乎把馬廄翻遍了也沒有找到懷表,小男孩進去之后什么都沒做,只是靜靜地坐在地上,慢慢地聽到了滴答滴答的聲音,于是循著聲音找到了懷表。
預設2:農夫和其他的孩子沒有方向亂翻,小男孩善于思考,根據懷表能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的特點,循著聲音找到了懷表。
2.組織交流:聽完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預設:做事之前要先思考,三思而后行,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過渡:為什么懷表會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呢?我們今天學習馮至的一篇回憶兒童生活的散文《表里的生物》。
教師板書課題:16.表里的生物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導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善于思考,同時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
二、讀故事,理清思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1.默讀課文,根據提示,勾勾畫畫,梳理文章內容。
2.集體交流,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課文大意。
(1)文章的時間線索明晰,我們按文中出現的順序交流一下勾畫的表示時間的詞語,并圍繞課題說一說在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什么事?
預設1:文中出現的第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小時候”,在這個時間點上“我”很疑惑:只有活的生物才能發出聲音,為什么父親的懷表會發聲呢?
教師引導:請同學快速瀏覽文章第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原因讓“我”有這樣的疑問?不難得出結論:兒時的生活環境和“我”當時對于聲音的認識,引發了 “為什么父親的懷表會發聲”的好奇和疑問。
誰能再來簡練地說一說:,在“我小時候”這個時間點上發生了什么事?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 小時候 好奇:為什么懷表會發聲?)
預設2:文中出現的第二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一天”,在這個時間點上“我”猜想:有個生物被父親關在表里,不許小孩子動。
教師引導:哪幾個自然段是對這“一天”發生的事情的描寫?這部分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一天 猜想:表里有生物)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劃分結構段,梳理文脈,同時關注人物的心理和語言描寫,為下節課感悟人物形象做鋪墊。)
預設3:文中出現的第三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過了許多天”,在這個時間點上父親打開懷表讓“我”看,但不讓動,“我”看到有一個小尾巴似的東西不停擺動。
教師引導:你有過“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這樣的經歷嗎?父親打開懷表后,“我”看到了什么?你知道“我”當時的心情嗎?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過了許多天 打開懷表,有個小尾巴擺來擺去)
(設計意圖:很多人在童年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驗,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體會“我”對身邊現象的好奇和關注。)
預設4:文中出現的第四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此后”,在這個時間點上父親的解說印證了“我”的猜想:表里有一只蝎子。但又有了新的疑問: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問。學生回答這個時間點上的事情有可能不全面,教師要及時追問。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此后 印證猜想:表里有蝎子。自己解答新的疑問。)
教師引導:“過了許多天”和“此后”父親多次打開懷表,通過“我”的觀察和父親的講解,才印證了“我”的猜想。這兩個時間點上發生的事可以劃分為一部分內容。
預設5:文中出現的第五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后來”,在這個時間點上“我”見人就說父親的表里有個小蝎子,不知說了多久才不說了。
教師引導:為什么“我”后來不說了?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后來 見人就說表里有蝎子,再后來就不說了)
(2)請同學們結合板書梳理文章內容,先在小組練習概括文章的大意,再集體交流。
(設計意圖:本文的段落較多,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分步進行,先引導學生勾畫出表示時間的詞語,再聯系課題,概括在這些時間點上發生的事情,借助板書這個抓手梳理概括文章大意。)
三、自學生字新詞
1.學生自學
提出學習要求:請同學們給生字注音,每個字抄寫兩遍,每個字口頭組兩個詞,如果有成語的,可以再組一個成語。在自學的過程中,你認為哪里需要老師講解,或者有想和大家分享的,請勾畫出來。一會兒我們一起交流。
2.集體交流
教師指導學習:
(1)“蟋、蟀”兩個字筆畫較多,請同學們注意筆畫和筆順,同時看一下每個字的結構安排。“蟲”字旁不要寫得過大,“蟋”右半邊的上半部分與蟲字旁基本持平,“蟀”右半部分下邊的“十”要托住上邊的部件。我們跟著課件一起來書空一下。
(2) “脆”字最后兩筆是橫折鉤和豎彎鉤。我們跟著課件一起來書空一下。
(3)“璃”筆畫較多,書寫時要緊湊,注意“離”的筆順,最后兩筆是撇折和點。我們跟著課件一起來書空一下。
下面請同學們把這四個字在田字格本上各寫三遍,注意關鍵筆畫和字的筆順。
四、課后作業
結束語:同學們,今天我們讀了《表里的生物》,概括了文章的大意,發現文章中的“我”和我們有不少類似的地方,你認為文中的“我”是個怎樣的孩子?請同學們課下再讀書,并寫上批注。我們還學習了生字詞,請大家書寫課后詞語各兩遍,利用工具書查找不理解的詞并記錄在書上。圖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能結合課文中的相關語句,說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教學過程】
一、回顧文章內容,關注人物形象
1.課堂導入:上節課我們讀了《表里的生物》這篇散文,并根據時間線索梳理了文章內容,概括了文章的大意。誰來說一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預設:《表里的生物》講述了作者兒時對父親的懷表為什么會發聲產生了疑問,猜想有個生物被關在父親的表里。有一天,父親打開懷表,懷表中擺動的機件和父親的解說讓他的猜想得到印證,并由此產生新的疑問:為什么要把蝎子放在表里?最后,他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問。并且他見人就說表里有蝎子,再后來就不說了的故事。
2.文中出現了兩個人物——“我”和爸爸,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想一想:課文在描寫人物時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
學生很容易找的答案:心理活動和對話描寫。
3.請同學們在下面的學習中,重點關注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話描寫。默讀課文,思考:從文中可以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圈畫出相關語句,在文中做批注,再帶著自己的理解讀一讀。
4.學生自主學習,圈畫批注。
(設計意圖:上節課學生的關注點在故事內容上,此時,通過問題將學生注意力引到人物形象上,引導學生聚焦心理活動和對話描寫,體會人物形象。)
二、根據人物表現,感受人物形象
1.教師指導分析人物形象:課文主要運用心理活動和對話描寫,刻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小孩子形象?
我們先來看看課后習題,你圈畫這兩個語句了嗎?
課后習題(二)
(1)教師引導:第一句中,采用了哪種人物描寫方法?為什么 “我嚇了一跳”,卻還“感到愉快”?從中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預設:這段語句主要是對“我”的心理活動的描寫。“我嚇一跳”是因為父親告訴“我”:表里有個小蝎子,一動就要蟄“我”。“ 感到愉快”是因為印證了“我”的猜想,很有滿足感。從這段話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善于思考,不斷探究的孩子。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善于思考,不斷探究)
(2)教師引導:第二句,聯系上文,父親為什么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用什么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問?從中看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預設1:也許父親不知道該怎樣給年幼的“我”講清楚懷表的工作原理,所以沒有回答。“我”用美妙而且奇特的想象回答了自己的疑問:這個蝎子與眾不同,聲音好聽,所以才被放到懷表里。看出 “我”心中充滿了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預設2:還有可能父親看“我”這么有想象力,故意給“我”留出想象的空間,沒有回答。“我”用豐富而離奇的想象回答了自己的疑問:這個蝎子非同一般,聲音動聽,才被放到懷表里了。從中看出“我”善于思考,做事執著。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想象豐富,童真童趣)
2.課文中還有多處這樣的文字,結合自己在文中圈畫的語句和批注,和小組同學一起交流:“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3.集體交流
預設1:當學生提到“我那時以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鳥叫得很好聽……并且能自動地發出和諧的聲音呢?”時,教師引導:“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疑問?體會文中的 “我”以兒童的眼睛觀察世界,以兒童的思維認識世界,愛觀察,善思考。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愛觀察)
預設2:當學生提到“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父親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離不開它。”時,教師引導:結合你們類似的經歷,說一說你當時的心理,有什么表現?體會“我”強烈的好奇心,執著地渴望看個究竟。帶著自己的理解體會著讀一讀這段話。
教師引導感受:從大家的朗讀中,我仿佛看到了那個一心想探個究竟,又無奈不敢,痛苦非常的孩子。
教師板書:(好奇心強 非常執著)
教師繼續引導: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
預設3:“他這么說,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許動’,里邊該是什么東西在響呢?我對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樹上的蟬,草里的蟲,都不會輕易被人看見,我想:表里邊一定也有一個蟬或蟲一類的生物吧,這生物被父親關在表里,不許小孩子動。”
引導體會:這段話對作者心理描寫非常細膩,從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表里的生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興趣。在體會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好,讀出作者的好奇和兒童的那份天真。
請同學們關注文中的插圖,找出文中相對應的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圖上的內容。
預設4:文中插圖畫的是父親把表蓋打開,“我”睜大眼睛興奮而入神地看著面前表里的美麗而神秘的世界,也表現了“我”的天真和好奇。
教師引導:表里有生物嗎?此時再提這個問題,你會微微一笑。讓我們一起看看表里的神奇而美麗的世界吧。請你談談此時有何感想?你了解表的內部構造和工作原理嗎?有興趣的孩子請課下查閱資料,探究表里的秘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讀插圖,關注人物神情,體會人物心理。同時,好多同學對于生活中熟悉的表其內部構造是陌生的,用圖片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課下查閱資料了解表的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把閱讀引向課外。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
4.小結:文章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好奇心強,愛觀察,善思考且十分執著的小孩子形象。在這個可愛的孩子身上我們也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感悟再體會著讀一讀課文。
三、結合生活經驗,體會文章結尾
1.文章結尾“這樣的話我不知說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時候才不說了。”在文章中找一找“這樣的話”指什么話?“我”為什么后來不說啦?
2.回想自己說過類似的話嗎?現在還會說嗎?為什么?
預設1:我小的時候問過“我是從哪里來的?”大人的回答各不相同,千奇百怪。因為小時候愛看《西游記》,所以我選擇了相信“我是觀音菩薩送來的”這一答案。長大了,知道這不是真的,也就不說了。
預設2:因為喜歡奧特曼,我常常在家披上斗篷或被單之類的東西,說:長大了我也會變成超人?,F在想來,充滿童趣,但并不現實,也就不說了。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讓學生體會:每個孩子在童年時代都會有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想象,童年過去,既有對長大的期待,又有告別童年的不舍,其中的滋味需慢慢品味。)
四、課后作業
1.閱讀推薦《世界上最小的手表》:1953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時,瑞士政府專門定制了世界上最小的手表作為官方賀禮。這只玲瓏手表長1.2厘米,寬0.476毫米,總重量不足7克,在鉆石與黃金的襯托下,盡顯皇家氣度,成為世界鐘表史上永恒的經典之作。你還想知道哪些手表之最?課后查閱資料讀一讀吧。
2.你對哪些事物產生過強烈的好奇心?當時你是怎么想的?寫一寫你的童年趣事。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主要敘述了小時候的“我”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說的表里有個小蝎子在里面的話,從而表現了童年的我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是個善于觀察、愛思考的孩子。這篇課文先闡述觀點,再列舉事例,緊扣單元主題體會文章是如何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本課思路清晰,語言描寫和心理刻畫的方法對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很好的啟發。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能正確讀寫“脆、蟋、蟀”等8個生字,理解“清脆、唯恐”等詞語的意思。
2.默讀課文,能夠聯系課題,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3.掌握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4.能從文中找到關鍵語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教學重難點:
1.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2.掌握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
3.體會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課件出示表動態圖片,知道這是是什么嗎?對,表。那你們知道表里有什么嗎?你們觀察得很仔細,但是著名的詩人馮至小時候卻認為表里藏了一個生物,到底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表里的生物》。
2.板書并齊讀課題。
3.作者簡介。
【設計意圖:動態圖片的展示,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理解課本內容?!?/p>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生字詞
1.同學們,課文預習了嗎?本單元要學習的語文要素是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誰能說說課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預設:天真、好奇心強、善于思考、愛觀察
【設計意圖:語文要素的出示,明確了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思考,加深對文本作為“例子”的示范與引導?!?/p>
2.學生板書自己的觀點。
3.請大家帶著這些觀點結合讀書要求自由朗讀課文,去文中印證你的觀點。
4.在了解小男孩之前,先檢查一下大家預習情況。
課件出示課文生字:清脆、唯恐、攔住、玻璃、丑惡、恐怖、蟋蟀
(1)學生自主認讀,并自主識字。
(2)師相機糾正,并明確“脆”讀平舌音,“惡”是多音字,“蟀”是翹舌音。
(3)指導書寫“脆、蟋、蟀。
(4)學生臨寫。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提示:
(1)找出表示時間點的詞語。
(2)聯系課文題目。
3.根據畫出的時間點的詞語:“小時候、一天、過了許多天、此后、后來”,說說每個時間點做了什么事,再結合課題說說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4.課文主要講了小時候的“我”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對父親的表極為好奇,并相信了父親說的話:表里有只蝎子。
【設計意圖:以時間線索整理課文內容,既是總結課文內容方法的指導,又是表達形式的引領?!?/p>
四、深入課文,體會人物形象
1.復習語文要素: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
2.提出作者觀點:“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3.作者是怎么說明觀點的?在文中找找事例:
“早晨鳥叫、夜里狗吠、夏天蟬鳴、秋晚蟲唱......”
4.默讀課文,找到相關語句說明我是怎樣的孩子。
5.交流討論小男孩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從哪看出來的?
預設1:“我愛聽這表的聲音”——好奇心強
預設2:“為什么還蒙著一層玻璃呢?”——天真、好奇
“為什么呢?”——執著
預設3:”為什么把那樣可怕的東西放在這么好的表里?”——善于思考
7.通過這些語言、心理描寫,我們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一個天真、好奇心強、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設計意圖:以文本中作者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作為范例,引導學生理解人物形象。學生默讀課文,找到相關語句,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又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文中的生字詞,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掌握了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方法。表里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到底有沒有生物?為什么這樣的話后來不說了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2.課后練習第一題。
3.用具體事例說一說“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16 表里的生物
天真 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 好奇心強
善于觀察
善于思考
分享: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表里的生物》一文敘述了作者小時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經歷。文章語言質樸,文中人物的對話和心理活動描寫比較細致,情感真摯。在教學中要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引導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等方法來體會主人公的可愛,感受童年的美好。激發學生從小培養自己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和不斷探索的精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PPT,準備相關昆蟲的圖片和生字詞卡片。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嘗試朗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質疑解題
1.導入:每個人都有一個多姿多彩的童年,在這個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會有許多事情是值得我們回憶的,今天就讓我們學習一篇關于童年趣事的課文——《表里的生物》。(板書:表里的生物)
2.質疑解題:讀課題,你有什么疑問?(梳理問題,如:什么是生物?表里的生物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解題,引導學生質疑,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出示自讀要求:
(1)一邊讀一邊圈出課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讀準確,不理解的詞語做出標記。
(2)把課文讀通順,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并標上自然段的序號。
(3)小組合作識記生字:
①朗讀生字,相互正音。
②交流識記生字的好方法。
(4)思考:課文圍繞“表里的生物”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詞語:清脆、單調、加速、齒輪、唯恐、丑惡。
①指名讀詞,強調個別字的讀音。“調”“惡”是多音字。
②小老師領讀,學生齊讀,讀準字音。
(2)出示生字:脆、攔、玻、璃、惡、怖、蟋、蟀。
識字有方法:有什么好方法記住它們?
①形聲字記憶:“攔、玻、璃、怖、蟋、蟀”這6個字都是形聲字。
②加一加方法記住“脆”:月+危=脆。
除了出示圖片,教師還要介紹一下這幾種昆蟲,但過程不要等同于看圖識字。
(3)聯系實物圖片理解詞語。
出示“蟋蟀、蝎子、蟈蟈”的圖片,加深對這些事物的認識。
(4)我會寫好字。
①重點指導學生書寫“脆”。它是左右結構的字,左窄右寬。左邊的“月”要寫得窄,右邊第4筆“丿”要伸展些,伸向左邊的“月”。
②觀察生字,發現字的結構特點。
③說說每個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本課的生字除了“惡”,其他都是左右結構的,左窄右寬。“蟀”字筆畫較多,在書寫的時候注意筆畫之間的避讓。
④師講授書寫要領,并范寫。
⑤生練寫生字各一遍。提醒學生注意速度,想好了再寫,集中注意力,盡量不涂改。
設計意圖:閱讀和書寫是學生必要的學習用具。《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硬筆書寫楷書時要注意一定的速度。因此教師除了教給學生方法外,還要對學生提出時間限制,提高書寫的質量。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嘗試概括主要內容,并且給課文分段。
2.學生交流。
主要內容:小時候的“我”認為凡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對父親的表感到好奇,并相信父親說的表里有小蝎子的話。
3.嘗試給課文分段。
提示:給同學們介紹一種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借用文中的關鍵句,能快速梳理文章的脈絡和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作者認為凡是能發出聲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寫父親的表里發出了聲音,“我”對此產生了疑問。
第三部分(第11~19自然段):寫父親打開表并告訴“我”擺動的是蝎子的尾巴。
第四部分(第20、21自然段):寫“我”見人就說父親的表里有小蝎子。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年段的學生要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事件梗概。本環節重點對學生進行了這一方法的指導。而“用文中的關鍵句”概括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進行這樣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及表達能力。
四、總結回顧,布置作業
1.說說在本節課學到了什么。
2.抄寫詞語,課外熟讀課文,在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
設計意圖:此環節旨在引導學生談談本節課的學習收獲,在交流中再次鞏固所學內容。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
《表里的生物》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閱讀感悟
1.文中出現了兩個人物,“我”和父親。課文在刻畫人物時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親的對話描寫、“我”的心理描寫。)
2.請同學們自由讀文,在文中找出這些語言和心理描寫的句子,并體會當時人物的內心情感,然后帶著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
學生獨自畫句子,思考、朗讀。
3.交流學習收獲。
學生的點評要與句子的表情達意聯系起來,不能流于形式。
4.指名朗讀,要把人物當時的內心情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學生聽后進行點評。
出示相關句子:
a.“我愛聽這表的聲音。”
我一邊說一邊向著表伸出手去。
b.越不許我動,我越想動,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渴望打開那塊表探個究竟。)
c.我嚇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惡而恐怖的東西,為什么把它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證實我的猜測沒有錯:表里邊有一個活的生物。
(弄清緣由之后的滿足感。)
d.我只想,大半因為它有好聽的聲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沒有這么好聽的聲音,也許這里邊的蝎子與一般的不同。
(作者的心中充滿美妙的東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5.從剛才的朗讀中,你覺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請用四字詞語概括作者的特點。
(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好奇心強、樂于探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通過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感悟作者心中充滿的奇特的想法及富有童真童趣、樂于探究的美好品質。
三、體會寫法
1.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對話描寫、心理描寫的作用。
小結:心理描寫夾雜在敘述中,就像在與人傾心交流自己童年的趣事,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天真、可愛。
2.寫法遷移:根據提示任選一個場景進行描述,運用人物的語言、心理描寫進行寫法遷移。
鏡頭一:上課鈴響了,只見老師拿著一疊試卷走進了教室……
鏡頭二:馬上要上場比賽了……
設計意圖:我們要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品讀感悟,讀出意境,并且感悟作者的寫法。再通過寫法遷移,使學生對這種方法有了更真切的印象。
四、布置作業
1.回顧:通過學習課文,你有哪些收獲?
2.小練筆: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寫自己的童年趣事。
設計意圖:練筆是為了鞏固課文寫法,不必按照正式習作那樣一步步來寫,增加學生負擔。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我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讀”這一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體會作者語言的生動及想象的豐富。引導學生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