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9
這是聞王昌齡教案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目標設計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引導學生從形象入手,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幫助學生了解有關詩歌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熟讀、背誦
難點:理解詩句蘊含的情理
三、教學過程
(一)標題解說
你從此詩的標題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左遷:古尊右卑左,即貶官。
這首詩是作者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
(二)背景簡介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上一位以寫邊塞題材為主的著名詩人。他特別擅長寫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據說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到揚州時,聽到王昌齡被貶龍標尉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三)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并用“/”劃分詩句的節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
2.學生齊讀,體會文中蘊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青年時曾漫游全國各地,后應詔入京,三年后離開,長期游歷,安史之亂時,因參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白思想教復雜,總有報國之志,但一生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繼屈原之后的最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本詩是李白聽到王昌齡遭貶遠調時寫給他的,表達了對他的同情。
(五)講解詩意: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景物描寫獨取漂泊不定的楊花,泣血悲啼之鳥子規,渲染一種哀愁氣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又有離別之恨。“楊花落盡”正是春天季節,詩人沒有選取明媚春光,而是用楊花描寫此時景物,可見獨具匠心。“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荒涼,道路之遙遠、艱難,詩人雖無悲痛之語,悲痛之意自見。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此句為抒情:抒發了對好友的不幸遭遇擔心與關懷之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隨好友到龍標。詩人馳騁豐富的想象,用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作信史,代轉自己的一片情意。如此寄愁心與明月常相隨,不僅表現牽掛友人命運之心無時不在,而且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做證的意味,感情真摯,膾炙人口。
(六)名句欣賞: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層意思:一是自己充滿愁思,而相隔兩地,只有托之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別無他法。后人常用來表達對遠方摯友的慰問。
(七)板書設計: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 白——唐代詩人
我 ———— 月 ———— 君
(寄) (隨)
愁 心 相 伴
教學目標:
1.了解詩體知識:古體詩和近體詩
2.詩歌寫景的目的:寓情于景,為抒情鋪墊
3.楊花、明月、子規三意象
4.詩人的形象
教學過程:
導語:唐詩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詩歌是唐代文學藝術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期。唐代詩人眾多,僅傳下姓名的詩人就有2300多,僅《全唐詩》中收入的唐詩就有48900多首,一個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訴說悲歡離合,歌唱遠大理想,揭露社會*暗,贊美大好河山,總之,唐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唐詩,領略一下唐詩那醉人的風采。
一、文學常識:古體詩和近體詩
在唐代,人們把較少格律限制的詩叫古體詩(格律:詩、詞等關于字數、句數、對偶、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則);把唐朝時出現的講究格律的詩稱為近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說法,古體詩因產生年代早,相對于唐朝人已經是古代的詩體了;格律詩在唐朝時是剛剛成熟的,相對于唐朝人來說是“新近”產生的,所以唐朝人稱它為“近體詩”。我們現代人不過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說法,實際上“近體詩”離我們不但不近,反而已相當久遠了。)近體詩又分為兩類:律詩和絕句。
古體詩近體詩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較少限制限制嚴格
形式分類古詩,古風律詩,絕句
舉例登幽州臺歌送杜少府(律);聞王昌齡(絕)
二、讀:語速,語調,節奏
三、文學常識:李白,字太白,自號清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世稱“詩仙”。
四、釋題,背景
1.標題:
聞:聽說
左遷:遷,調動官職,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為尊,左遷就是降職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詩人王昌齡于天寶8年被貶偏遠之地,當時李白正在揚州,聽說此事,便寫下此詩,寄托對朋友的牽掛。
五、賞析
1.第一句寫了哪些事物?
——楊花,子規的啼鳴(不是子規)。
2.寫這兩個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點明時令:暮春時節
(2)渲染氣氛:黯淡、凄楚的氣氛
楊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規啼鳴:離愁別恨,與友人分離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這句景物描寫中含有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友人遭遇的同情,對友人離別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寫景的目的:一般詩文,寫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抒情,絕大多數景物描寫本身,就蘊含了作者的情感。寫景是為抒情鋪墊(準備)。
5.第一句是寫景,第二句是敘事。“聞道”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聞道:聽說。表現了作者的驚惜之情:友人已經走了,而且已走了很遠,而且是受了貶謫而走。
一、教學準備:
檢索詩中幾個富有內涵的詞語的含義——“楊花”“子規”“五溪”。
二、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形象,體會詩人精神。
2、理解文化內涵,把握詩歌情感。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這是一首表達對友人思念之情的詩歌,也是李白的名篇。可我們乍一讀來,似乎詩句沒有什么出奇之處,那么這首詩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別人呢?在這首詩的學習中,我們就要了解,看似平淡的詩句背后豐厚的內涵。
2、探究內涵,把握情感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那么前兩句寫景的作用是什么?(學生依據注釋,先簡單說一下詩句的含義:在柳絮飛盡的時候,布谷鳥啼叫,聽說龍標要經過五溪。點明了季節及寫詩的緣由)
我們讀這前兩句,似乎沒有讀出什么情感,那么大家收集的有關詩句中三個詞語的內涵有什么?(學生講述自己查找的內容,老師指出關鍵條目)
楊花:
風里楊花:風中的楊花飄忽不定。比喻事情或事物變化無定準。
此時的楊花是誰的象征?(王昌齡)
同時,詩人們也紛紛以楊花來表現春天,當楊花落盡時,也代表著一年中最美好的春天就要消失,最繁華的春景也要散盡。例如,蘇軾《水龍吟》“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子規:
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恐鵜鴃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離騷》)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難》)
因此,子規的啼叫增添的是對飛逝時間的感傷,聽到它的啼叫讓人倍感凄涼。
五溪
東漢大將馬援曾率兵與湖南一帶的少數民族作戰,結果在五溪之間遇到了瘴氣(傳說中荒涼地帶有毒的氣體,人畜遇之皆死)。士兵們紛紛病倒,馬援當時年齡已經很大,最后也病死于軍中。他還寫下了一首詩:“滔滔武溪一何深!鳥飛不度,獸不敢臨。嗟哉武溪多毒淫!”(馬援《五溪深行》)
可見,五溪是一個極其荒僻,極其令人恐懼的地方。并且,這里是王昌齡之行的終點嗎?(不是,“過”說明只是經過,王昌齡的歸程還不知在哪里)
了解這些之后,大家再來讀詩句,你能夠感受到詩句中還包含了哪些情感?(在繁華散盡的時節,漂泊無依的友人,難以預料的前途,都籠罩在無限的悲涼之中)
3、緊扣意象,把握精神。
但是,在這樣悲傷的時刻,有什么與王昌齡相伴?(明月)為什么要選擇明月呢?
補充詩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白居易)
張九齡是嶺南人,長期在長安為相,相像家鄉海上明月初生,雖然自己與之相離萬水千山但可以一齊共看明月。白居易當時身處于戰亂之中,雖然與兄弟姐妹分居五處,但也可以共看明月。
無論天涯海角,都能看到什么?(明月)
而這輪明月上還寄托了什么?(詩人的那份思念之心)
這份思念會與王昌齡相伴到何時?(“夜郎西”,就是王昌齡所赴之處,也同樣是荒僻之地。也就是說,無論王昌齡走到天涯海角,詩人的這份思念都不會離他而去)
總結:王昌齡在一個悲涼的季節離去,踏上未知的前程,但李白的這份永不離棄的情誼,會給他帶來什么?(讓他感受到溫暖與希望)
同時,李白的`詩歌雖然是寫離別之意的,但依然延續了他的風格,那就是極為廣闊的胸襟、視野。從五溪到夜郎西,李白將之納入詩中,并以明月將遠隔萬里的兩人聯成一體,本身就有著極為廣闊的視野。
4、比較閱讀:
這首詩還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首句為“揚州花盡子規啼”,大家覺得與“楊花落盡子規啼”相比,哪個更好?(“楊花落盡”,更能體現出這個特殊季節中的悲涼感,有繁華落盡之意)
一個版本末句是“隨風直到夜郎西”,大家覺得,與“隨君直到夜郎西”相比,哪個更好?(“隨君”,更能突出詩人與王昌齡之間的情誼)
四、教后記:
在教學中,朗讀自然非常重要,我還是讓學生注重把語調的變化與情感聯系。不過,在這首詩中我還讓學生比較了理解詩句文化內涵前后朗讀的方式,以及把三個版本的詩歌放在一齊朗讀,體會情感的不同。學生從中再一次體會到了這短短詩句背后的強烈的情感。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教學設計篇2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一位詩人,在聽完我的描述后,你們猜猜他是誰。
他,是唐代著名詩人,祖籍隴西成紀,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稱為詩仙。代表作有《靜夜思》《望廬山瀑布》《贈汪倫》等。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在小學學過李白的哪些詩歌。
學生齊背(到《贈汪倫》提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話體現出了李白與朋友之間多么深厚的感情啊)
至真至誠的李白最重友情,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走進李白,去學習他的一首送別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二、板書課題(別忘作者)
同學們對李白應該比較熟悉了,哪位同學能來介紹一下咱們這位偉大的詩人朋友呢? 一位學生介紹(介紹的好我可以說:非常好,看來你和李白的關系一定很好),再找一位補充。
出示PPT,紅字一定要著重掌握。
過渡:知道了詩人,是學習詩歌的第一步,為了深入地理解詩歌,我們常常還需要知道當時的寫作背景,這叫知人論世。因為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是時代和當初特定背景下的產物。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王昌齡是李白的好朋友。開元27年,貶放嶺南。天寶7年,再貶為龍標尉。李白在楊花落盡、杜鵑聲聲的時節,驚聞好友被貶湖南龍標,龍標在當時還很荒涼,詩人十分擔憂,并深感不平和悲傷,于是他寫下了這首詩贈給他。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咱們已經知道了,接下來請同學了解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齊讀:學習目標1、2。
學生讀完,提問:同學們還記不記得古詩四步學習法啊?
三、誦詩文
好,同學們的記憶力非常好,我還聽說咱班同學的朗誦功力很厲害,詩為心聲,哪組同學愿意來為大家展示一下呢?
學生讀之前,提問:同學們,朗讀時要注意什么?
學生答后,我說:非常好,你們說的都很對,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抑揚頓挫。現在可以開始了,組長起頭。
找兩個小組讀,讀完問:其他同學有沒有建議要向他們提出來?
然后教師評價。
再找兩個人讀,讀完問:其他同學有沒有建議要向他們提出來?
然后教師評價。
最后齊讀。
四、品詩句
過渡: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現在同學們借助手中的預習資料自學2分鐘,弄清這首詩的意思,然后小組內統一答案,各派一位同學上前將題目和4句詩的翻譯寫到黑板上。其他人背誦詩句和翻譯。
寫完教師挨個小組評價,分四點:1、內容對錯。2、錯別字。3、語病。4、補充內容要加括號。
評完一組,該組起立齊讀詩意。
五、悟詩情
過渡:詩句的意思已經清楚了,下面我開始進入詩的靈魂部分――悟詩情。請同學們依據導學案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以下問題。
讀完,現在開始合作探究。
過程中隨即提出總體要求或加入每組討論。
六、討論完,挨個小組匯報。教師點評
七、現在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首詩。
然后說:愛月的李白懂得借月傳情,以愁表心,知心的昌齡定會讀月明心,沐風會神,兩顆心,遠隔萬水千山,就這樣融匯在朗朗明月、習習清風之中,天地間還有什么比這種相知相會的神交更令人感動的呢?李白在朋友落難時,沒有來得及問候一聲,更沒有親自相送一程,他只是送給昌齡一輪明月,一顆愁心,卻給置身蠻荒的朋友帶來了永遠的希望。
八、拓展: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送別詩?
學生說,我最后說:同學們知道還真不少,我也為大家收集了幾句送別詩,請同學們一起朗讀一下。
九、達標測試
最后我們來完成本節課的達標測試.
師:怎樣賞析詩歌呢,這說來話長。最簡單的就是沿著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說說詩句所表達的情感、思想,詩句營造的意境氛圍或某種手法(某些詞句)的表達思想情感的妙處。我先來作個示范。
第一句寫景,楊花漫天飛舞,飄泊無定;子規(杜鵑鳥)一聲聲“不如歸去”,鳴聲凄厲。景物的描寫,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節令和環境,也象征著飄零之感和離別之痛。真是情景交融,天衣無縫!請同學們用這樣的方法賞析以下三句。四人為一小組,把賞析的內容寫下來,看誰寫得最好。
生:次句敘事。“過五溪”,點明王昌齡跋涉窮山惡水,到達龍標。五溪一帶,當時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這里山深水急,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此句雖是簡單的敘事,但王昌齡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關懷王昌齡安危之情,已力透紙背。
生:第三句以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與明月”,詩人只好把滿腔悲愁托付給普照寰宇的明月,帶給遠隔數千里的天涯淪落人,表達同情與安慰。
生:最后一句又把另一自然物――風也擬人化了,風也同明月一樣,讀懂了詩人的心音,愿把詩人一片赤熱的情懷直送到夜郎西。
師:至此,我們看到詩人李白寄給王昌齡不僅僅是一首短詩,而是?
生:一片真摯的友情。
生:一顆赤誠的心。
5.藝術特色。
師:通過詩歌的學習,我們讀懂了李白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讀懂了李白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那么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又在哪里呢?
生: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生: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
師:星河耿耿,銀漢迢迢。從遠古奔來的中華文明的長河,千回百轉,千淘萬漉,使一顆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異彩流光,穿過時空,照亮了中國文學長廊,它就是滋養了中華民族文化近千年、并讓世界為之回首的唐宋文學。徜徉在這座文學珍寶館,我們目不暇接,留連忘返。在這里,我們與中國文學史上的眾多名流巨匠擦肩而過:迎面走來的是“天子呼來不上船”笑傲紅塵的李白。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古詩簡析: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首句于景中見情,次句便直敘其事。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教學目標:
1.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了解詩人在揚州聽到王昌齡貶官的不幸消息,便題詩抒懷,寫了這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能根據注釋,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4.通過品悟、誦讀,了解內容,體會古詩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讀題,介紹背景,解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縣,唐時這里還是非常荒遠的地方。
2.初讀課文,讀準讀通詩句。
(1)師范讀,學生評一評。
(2)學生練讀,互評。
(3)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3.精讀課文理解古詩
分組合作學習古詩,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問題與小組交流。解決不了的可動筆記一記,以便在班上交流解決。
4.品讀悟詩情。
針對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悟情。
(1)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楊花落盡了,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叫,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回讀全詩,感受意境。
拓展延伸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也有目送友人乘舟而去的情形:“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站在高高的黃鶴樓上,遠眺孤舟,寫的是遠景。而王維捕捉的是船夫蕩槳的細節,寫的是近景。同樣寫送行,李白之瀟灑與王維之細膩,可見一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