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0
這是體育公開課教案優質課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師生互相問好
二、宣布本次課的內容和任務
三、準備活動
(一)熱身跑
(二)活動各關節
(三)原地熟悉球性、控制球練習
教學任務:初步掌握熟悉球性、控制球性的練習方法。
1、胸前指撥球
2、單、雙手拋接球
3、腰、膝繞環
4、胯下拋接球
5、胯下繞8字
6、前踢腿腿下交接球
四、學習移動技術
(一)教學任務:基本掌握移動技術的動作方法
(二)概念:移動是籃球運動中隊員為了改變位置、方向、速度和爭取高度、空間所采用的各種腳步動作的總稱。
(三)動作方法與要點
1、基本站立姿勢:
動作方法:兩腳前后或左右開立,距離約與肩同寬。身體重心落在兩腳之間,略收腹含胸,屈肘,兩手放于體側前方。防守時站立姿勢稍有不同,兩腳開立略比肩寬。屈肘降低重心,含胸,兩臂張開。
動作要點:屈膝、降低重心,抬頭,目光注視全場。
2、起動
動作方法:按基本姿勢站立,向前起動時上體迅速前傾向前移動重心,一只腳用力蹬地,另一只腳迅速向前跨出。向側起動時,向起動方向一側移動重心,上體迅速轉向起動方向,異側腳用力蹬地,同時腳尖轉向起動方向,并向起動方向跨出。
動作要點:移重心,猛蹬地,快跨步,快頻率。
3、變速跑
動作方法:跑動中加速時,上體微前傾,用前腳掌短促有力蹬地,步頻加快,同時用力擺臂。減速時,步幅適當增大,上體直起,用前腳掌用力抵地減緩向前的沖力,從而降低跑速。
動作要點:加速時,上體前傾,步頻加快,蹬跨有利。減速時,上體稍直起,步幅加大控制速度。
4、變向跑
動作方法:從右向左變向時,最后一步用右腳前腳掌內側用力蹬地,同時腳尖稍內扣,迅速屈膝,腰部隨之左轉,上體向左前傾,移重心,左腳向前方跨出,然后加速前進。
動作要點:變向時,前腳掌內側用力蹬地,另一腳步迅速朝變向方向邁出第一步。
5、側身跑
動作方法:在跑動時,頭部和上體轉向側面或有球的一側,腳尖朝著跑動方向。跑動時,既要保持奔跑速度,又要保持身體平衡,雙手自然放在腰側,密切注意觀察場上情況。
動作要點:上體自然側轉,腳尖朝跑動方向,眼睛平視,隨時準備接球。
【活動目標】
1、鍛煉幼兒單腿站立、單腳跳躍的能力。
2、通過游戲提高孩子們的合作能力,培養他們互相協調、團結友愛的精神。
【活動準備】
《健康歌》光盤、一塊平坦的場地。
【活動過程】
一、準備活動
播放《健康歌》,幼兒隨著《健康歌》的音樂在教師的指導下做熱身運動。
二、游戲指導游戲玩法:
孩子們先手拉手站好,其中一名孩子將自己的一只腿放在旁邊兩孩子的手上,單腿站立,然后,孩子依次將自己的一條腿放在另一小孩的腿上,所有孩子將腿搭好后,最先那個孩子的腿放在最后一名孩子的腿上,開始游戲,邊單腿跳邊唱兒歌:"編、編、編花籃,花籃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花籃"。
游戲規則:
1、參加游戲的人數在三人以上。
2、若有一個小孩的腿掉下來了,游戲必須重新開始。
三、放松活動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活動活動四肢,使身體完全放松。
【活動延伸】
回家和小朋友們繼續玩《編花籃》的游戲。
一、指導思想
本課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和諧發展為中心”的教學觀念,體現以人為本,強調個性化,多樣化學習,運用情景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四年級學生,本階段學生天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和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敢于表現自我,但學生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針對這點,設置了不同的運動難度,讓每個孩子都能在體育課中受益。
三、教材分析
本課依據教育部頒布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選擇耐久跑做為小學四年級學生的教學內容。耐久跑在小學四年級安排四個課時,本課是第三課時。耐久跑是人的基本運動技能,通過耐久跑,獲得奔跑的動作體驗和耐力素質的發展。同時,耐久跑還可以磨練一個人的意志品質,培養一個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發展。針對控制跑的節奏這一教學重點,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單手持長繩慢跑,同伴之間互相提醒跑的節奏。在整個教學環節,運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帶領學生模仿教師的動作進行練習,真正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體育課上的樂趣和快樂,培養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游戲的熱情。
四、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通過游戲的形式,重點讓學生了解多種耐久跑的方法,知道正確的耐久跑姿勢。
2.身體健康目標:培養學生正確跑的姿勢,發展速度、靈敏、協調和一般耐力等身體素質,促進下肢力量和內臟器官的發展。
3.情感態度目標:學生在練習中能夠表現出較高的熱情,在游戲中感受到合作的快樂及運動樂趣。
五、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4分鐘)
1.課堂常規(略)
2.教師宣布本節課教學內容,目標。(設定情景,以“尋寶”為主題,各隊展示隊名、對訓,來展開教學。)
(二)、準備部分(8分鐘)
教師以“尋寶”行動前的熱身來展開練習。
1.判斷方向(3分鐘)
(1)原地踏步找方向
生活常識中的方向的辨認(正東、正西、正南、正北)
(2)走動中找方向
隊列齊步走中,教師提示方向。
(3)跑動中找方向
2.解繩(2分鐘)
教師提前將長繩攪纏在一起,通過全隊的協作,將長繩解開并雙手拿在體前。
3.集體繩操(3分鐘)
(1)伸展運動4*8拍(2)下蹲運動4*8拍(3)全身運動4*8拍
(三)、基本部分(25分鐘)
1.耐久跑技術要領(2分鐘)
①教師講解技術動作,學生模仿老師動作,積極練習。
②教師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發現問題,勇敢的提出問題。
2.發放任務書(3分鐘)
①教師向各小隊發放任務書。
②各隊隊長帶領隊員研究、討論任務書,確定行動路線。提醒學生一定要找準方向,認準目標,勇往直前。
3耐久跑練習“尋寶”(15分鐘)
①教師介紹練習規則(學生以小隊形式,按任務書上的路線,跑完幾個方向;在整個過程中,每小隊隊員單手持繩,若有一個同伴掉隊或松開,則練習重新開始;完成本次任務后,最先返回起點的隊為勝。)
②跑的練習有三個任務,每個小隊自己定跑動路線,并互相加油助威。
③練習結束,教師宣布尋寶結果,每小隊展示自己尋找到的寶藏。
4.推小車游戲(5分鐘)
將積累滿寶藏的長繩放在地上分別成起點、終點,學生成四列橫隊,前后兩人一組。其中一人呈“小車”狀,另一人呈推“小車”狀,到終點后倆人交換并返回,最先完成的小隊為勝。
①教師組織學生,先將長繩鋪成跑道,講解游戲方法與規則。
②學生倆人一組進行比賽,注意安全。
(四)、結束部分(3分鐘)
①教師用語言引導同學身心放松。
②學生組內評價,小組間互相評價,教師評價。
③收器材,宣布下課。
六、課的效果預計
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耐久跑動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出極高的練習熱情,學生在歡笑聲中快樂的學體育,預計課的練習密度為40%,預計學生平均心率為120次/分,預計學生最高心率達150次/分。
七、場地器材
場地:田徑場背風的空地
器材:紙簍4個,長繩4條,自制教具若干。
八、教學評價
1.知識技能目標:90%的學生能夠明確的判斷方向,80%的學生能掌握耐久跑的技術動作。
2.身體健康目標:75%的學生能夠連續跑動600米,30%的學生能夠連續跑動400米。
3.情感態度目標:學生在練習中能夠表現出較高的熱情,在游戲中感受到合作的快樂,及學生能夠感受到體育的樂趣。
九、本課特色
本課以情景教學為主,結合小群體教學模式,給學生呈現一堂生動、有趣的體育課,在準備部分,設定解繩、判斷方向的小難關,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根據學生特點教師自編的繩操,充分激發了學生興趣,整節課在設計時,以團結協作完成“任務書”,探尋到寶藏,作為基本部分的教學環節,每個環節都以學生的討論、思考為主,使學生充分參與到體育學習中,在推小車游戲中,更是根據全面發展的原則,讓學生發展上肢、腰腹力量能力,使學生感受到體育的樂趣,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教材分析
本設計是針對水平二(三年級)學生身心特征設計的,羅列了一些常見運動操作處理常識,重、難點是讓學生能保持臨危不懼的心態,正確選擇處理方式,避免二次傷害,贏得時間,等待救援,本次課的教學內容主要采用了各種形式的跑,反口令小游戲、游戲“大漁網”,提高學生的靈敏性和快速反應能力,發展學生的奔跑能力,并在活動中傳授運動傷害事故的急救與現場處理常識,把體育理論中的救護常識巧妙設置在游戲過程中,做到理論與實踐課的自然銜接,同時又不脫離體育課的本質特點,通過高強度游戲,發展學生體能,讓學生既鍛煉了身體,又學到了學科知識,將傳統游戲“大漁網”設計、改編、拓展,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踐性。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好動活潑,對新鮮事物有一種嘗試的欲望,喜歡表現自己,因此,教學中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身體練習,包括角色扮演、場景設置等可加深學生對運動操作處理方法的印象,散發其學練興趣,掌握基本常識,提高學生學習效果與練習效果。
三、教學目標
1.90%左右的學生能夠了解并懂得流鼻血、中暑、擦傷、扭傷的應急措施與簡單處理方法。
2.發展學生的反應能力、奔跑能力、靈敏性等身體素質。
3.培養學生臨危不懼的意志品質,責任心和救助精神。
四、重、難點
重點:了解并掌握流鼻血、中暑、擦傷、扭傷的正解應急處理方法。難點:懂得及時自救或與同伴互救。
五、教學語言實施
采用口頭評定演練效果的辦法、鼓勵、激勵學生:采用“關鍵詞”提醒,例如:快、有序、仔細聽等,對學生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采用目的性明確的話語,富有啟發性地將學生看、聽、想、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六、場地設置與組織形式本課場地設置比較簡單,課中采用場景模擬設置,設置了“醫療點”,在場地設計上考慮到學生練習的密度與強度,設計了半徑為5-6米的兩個相鄰大圓圈作為游戲“漁網”的活動范圍,在圓圈外面有學生的起跑區域與通道,便于教學的統一組織管理以及教師地活動場面的監控與調控,課中教學主要采用集體教學的組織形式,既便于組織調控,又便于增強教學的實踐性。
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班級組織(四列橫隊和一路縱隊相結合)散點教學。
圖1—3場地設置與組織形式(案例三)
七、運動負荷設計
平均心率:1305次/分鐘練習密度:40%~50%課后反思
如何將體育理論知識生動有趣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較容易地掌握方法,并在少于活中加以利用,是設計這節課的初衷,針對小學生,特別是類似三圣小學這樣的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幾乎沒有運動傷害的現場急救與處理知識,如何在體育課中去傳授民生傷害后正確的簡易處理方法,筆者根據孩子們的認知特點,選擇一些知識點(如流鼻血、中暑、擦傷、扭傷等),在實踐課中恰當切入一些簡單易行的運動傷害處理方法,讓學生了解、知曉,從而避免二次傷害事故的發生,本節課,通過教學實踐研究,筆者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觸。創設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思考課的開始部分,筆者用反口令游戲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結合游戲順勢用激發興趣的方式提問。自然拋出問題:“流鼻血怎么辦”,讓學生來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點評,最后讓孩子跟著教師一邊說,一邊做,學會流鼻血時用壓迫法和冷敷法兩種科學的方法處理。創設情景,激發情感。
學生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對學生學習情感的產生具有很大的作用,體育教學也不例外。有了良好的教學情境就能激發其強烈的好奇心。強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在“中暑”環節中,教師通過讓學生扮演“中暑者”角色,假裝暈倒,教師一邊對“中暑學生”進行現場處理,一邊傳授方法,這樣既形象生動地處理了突發事件,也讓學生懂得了處理中暑的流程與方法。有助于加深學習印象,強化理論知識,讓學生在體驗、認知中,既掌握了知識,又掌握了方法。以游戲為載體,強化理論知識傳授體育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學生喜歡奔跑,喜歡獲得成功的喜悅。但是,現在大多數孩子缺乏團隊合作意識,針對這些情況,結合傳統的游戲“大漁網”,進行了一定的創新、拓展。即要求孩子們的規定的時間,通過2人或3人的合作“網魚”。讓孩子們領悟到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用出其不意的扮演角色的方式引出2種常見的運動受傷:擦傷和扭傷。教師提問、引導,學生觀察、回答,師生共同總結出常用的現場急救處理方法,并適時地糾正生活中錯誤的做法。讓孩子們懂得處理原理,并能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科學運用。
注重知識的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
體育課的教材內容搭配,不僅有下肢鍛煉,而且要考慮上肢鍛煉,讓學生的身體得到協調發展,之前是個別學生扮演受傷,現在教師讓同學之間相互扮演受傷角色,同伴之間相互幫助,既學會了幫助的方法,又鍛煉了同伴的協作能力。教師對日常幫助方法進行總結,讓學生掌握幫助同伴扶、背、抬的三種方法,學生的上肢既得到了合理鍛煉,又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讓孩子們懂得關愛、幫助同伴。不斷提高業務水平,不斷提高體育教學效果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實踐,筆者深刻地體會到一個好的體育教師不能只上好室外實踐體育課,還要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設計的課能讓學生在得到體育鍛煉的同時獲得一些必備的理論知識或常識,提高課的內涵,讓學生每堂課都有新感受,喜歡上體育課。讓理論知識融入課堂,融入孩子們的日常鍛煉中,讓理論去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教授理論,真正做到在玩中學,玩中練。社會在進步,教育教學在創新,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才能促進教學的發展,才能使快樂體育真正快樂起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