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30
這是部編版語文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用喜歡的方法識字,準確、熟練、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詩歌,體會詩歌韻律美。
3、激發學生對楊樹以及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教學準備:關于楊樹的課件或圖片,生字卡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欣賞。觀看有關楊樹的課件或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樹嗎,說說你對楊樹有哪些了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有關楊樹的詩歌。
二、新課
(一)自學
自主讀文,用喜歡的方法識字。
1、自讀識字:自讀課文,并用喜歡的方法識字。
2、再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并標出小節序號。
(二)識字
多種形式識字。
1、同桌交流識字方法。
2、認讀生字新詞卡片,比一比,看誰讀得又快又準。
3、小組內組織識字搶答游戲。
(三)交流
整體感知。
1、同桌合作讀文。
2、小組合作,選喜歡的方式讀文。
(四)誦讀
合作讀文,體會詩歌韻律美。以小組為單位,選用不同的方式匯報讀文。
(五)評價
全方位評價。
1、同桌合作讀文時,相互評價。
2、小組合作匯報讀文時,全班范圍內評價。
(六)寫字
自學易學的生字。
1、認讀9個生字,并擴詞。
2、自主找出易學會的生字,同桌交流學習。
3、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認真練寫。
(七)練習
1、用幾句話描述你熟悉的一棵樹。先自己去觀察,可以邊觀察邊對那棵樹說些什么。
2、與同桌交流觀察結果。
4、重新組織語言,鼓勵學生練習寫一寫。
第二課時
(一)自學
讀中悟,悟中讀。
1、自讀全文,注意讀準字音。
2、自己喜歡哪小節就讀哪小節。
(二)交流
整體感知。
1、誰能把描寫大葉楊可愛形象的那一小節讀出來,比一比,誰讀得最可愛。
2、人們又是怎樣在大葉楊下快樂地生活的,誰來讀一讀,應讀出什么樣的語氣?(高興、快樂、開心的語氣)。
3、同桌交流學習第三小節,相互評價讀文。
(三)誦讀
熟練朗讀,背誦全文。
1、找同學推薦學生讀文,其他同學感受全文,練習背誦。
2、同桌合作,練習背誦。
3、分小組選擇喜歡的方式背誦課文。
(四)寫字
集體合作探討,突破難點字。
1、認讀剩余幾個生字并擴詞。
2、“向困難挑戰”,比一比,誰能又快又準地學會這幾個字。
提醒注意:“謝”中間“身”撇不出頭,感字里面的小橫不要丟。
3、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練寫生字。注意保持正確的書寫姿勢。
(五)練習
1、你聽過大葉楊唱歌嗎,它在歌中唱了什么?
大葉楊給人們帶來很多快樂,它也一定很快樂,因此大葉楊常嘩啦啦地唱歌,同學們聽過嗎?
想一想,大葉楊會唱什么呢?
2、讀一讀《記住》。
可采取自讀識字、同桌合作讀文識字或小組合作的方式。
《楊樹之歌》教學反思
《楊樹之歌》本首詩歌意境優美,韻律強,讀起來朗朗上口,很適合學生朗讀。本課的設計,以問題為主線串聯全詩三小節。注重以讀為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詞語意思,認識生字。
首先我在課文題目上下功夫,板書課題的同時引導學生認識生字“楊”、“之”。齊讀課題,并在此基礎上說題意。“之”這個字的意思便在學生訴說題意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被理解。緊接著又讓學生讀課題,說出自己的疑惑。培養學生質疑精神的同時也為以問題為主線學習全文打下伏筆。
學習詩歌第一小節時我把重點設定朗讀感悟上,但朗讀感悟也應講究方法,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因為他們你年齡小、閱歷淺教給他們正確的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本人抓住第一句話中“嘩啦啦”這一詞語通過范讀、指名讀、齊讀……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從中體會詞語所潛藏的感情,并鼓勵學生大膽地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在讓學生反復讀的過程中滲透抓住重點詞語如“歡快”、“響亮”、“悄悄”的朗讀方法指導。正因為扎實、認真的訓練,在后來的朗讀過程中學生總能有較好的表現。
在教學第二節詩歌時,我注重點詞語的理解和生字的識記。學生始終在語境中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識字與朗讀與游戲與口語交際相結合,達到了生字與詞、句、篇的緊密結合。力求使識字教學體現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寓教于樂。通過說話練習,把詞語放在語言環境里理解。結合詩歌內容理解詞語“聊家常”的含義。通過象形記憶的方法記住“聊”。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想象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
在細讀課文、深層理解方面:孩子們輕而易舉地理解了課后的思考題:“它在歌中唱了什么?”我進一步啟發學生:“大葉楊還唱給誰聽呢?”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唱給天上的白云,為它的舞蹈來伴奏”、“唱給忙碌的爸爸媽媽,消除他們一天的疲勞”、“唱給植樹的小朋友,向他們表示感謝”……我適時地進行激勵性的評價,更使他們喜形于色。在語言的渲染、思維的碰撞中,孩子們的想象力盡情地飛揚。我順時將學生引入意境,將感悟化為情感朗讀,從而培養語感,潛移默化地進行了情感熏陶。
教學目標:
1、識3個生字
2、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分角色朗讀對話;
3、揮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解“井沿”“大話”“無邊無際”等詞語。
重點難點:
1、懂得“坐井觀天”寓意,明白本詞含有貶義。
2、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分角色朗讀對話;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教師給大家帶來了兩只可愛的小動物——小青蛙和小鳥,它們想和大家做朋友,同學們說好嗎?在黑板上貼青蛙與鳥的圖片。
(以畫導課,激發學生興趣,有利于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
小青蛙和小鳥為了一件事爭吵起來,誰也不讓誰,咱們來看看是為了什么事,請同學們幫著解決一下好嗎?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不認識的字可以問同桌或老師;
2、邊讀邊標出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理解內容
1、同學們,課文中講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老師簡筆畫井,把黑板上貼的青蛙移置到井里)
2、那么,小鳥從哪兒來的呢——天上飛來,落在井沿上。
師將小鳥圖片放在井沿,看圖理解井沿就是井邊。
小結:現在同學們知道了,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鳥呢?從天上飛來,飛累了,落在井沿上,那么它們為什么事爭吵起來了呢?(教師范讀,生傾聽)
3、青蛙的觀點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樣?它為什么說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鳥的觀點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樣?“無邊無際”是什么意思?(步步設疑,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5、你認為青蛙和小鳥誰說得對?小組討論一下,并匯報。
(擺清青蛙和小鳥的觀點,讓學生討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小結:大家孝認為青蛙錯了,那你知道青蛙為什么錯了嗎?它眼中的天為什么只有井口那么大呢?請同學做個實驗,把你的書卷起來,往天上看,你看到了多大一片天?
6、這只小青蛙一直生活在井里,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設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會看到什么?說些什么呢?(擴展思維,培養學生想像能力。)
7、下面,我們看題目“坐井觀天”,現在你明白“觀”是什么意思嗎?是誰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學們可千萬不要學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師希望你們看更多的書,了解更多的知識,千萬不要當“井底之蛙”呀!
(最后解題,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加深對成語的印像。)
四、指導朗讀
課文中青蛙與小鳥有幾次對話?
五、教師指導。
1、感悟第二次對話。
(1)通過學習第二次對話,讓學生說說讀懂了什么。
(2)引導學生思考:青蛙和小鳥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圍繞這個問題自由讀課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為……所以……”談談自己的理解。
(5)帶學生體驗:走出教室,說說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紙卷成紙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2、比賽朗讀小鳥認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認為“天小”的句子,看誰讀得好。老師指導朗讀青蛙和小鳥的話。
青蛙的話用自信、傲慢的語氣;小鳥的話用勸告、誠懇的語氣。
語文公開課一等獎教學設計第4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二年級語文《楊樹之歌》北師版原文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楊樹之歌》原文
我們的名字叫大葉樹,
成天喜歡嘩啦啦地歌唱。
刮風時唱得歡快,
下雨時唱得響亮。
沒有風雨來幫忙,
我們的歌兒也悄悄地唱——
唱給學步的小寶寶,
伴他和蝴蝶捉迷藏。
唱給白發的老奶奶,
陪她在樹下聊家常。
唱給下棋的老爺爺,
和他悠閑度時光。
我們邊唱邊拉起手來,
為行人送去一片涼爽。
我們邊唱邊輕輕鼓掌,
感謝金色的太陽,
春天它使我們翠綠,
秋天它為我們染上金黃。
教學內容
本文是一篇解說詞。課文通過對黃山雄奇壯麗的景色的描寫,揭示了黃山的獨特的美。
教學目標
晦知識與能力
1、了解解說詞的一般寫法。
2、掌握課文中使用的多種表達方式。
3、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以課文為例熟悉解說詞的一般寫法,學習對景物進行解說。
2、從黃山的自然景觀中認識大自然的偉大創造。
3、通過討論交流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大自然的偉大的創造力。
2、培養珍惜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掌握課文中使用的多種表達方式。
2、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難點
1、體會黃山雄奇壯麗景色呈現出來的美,提高品鑒自然美的能力。
2、培養學生珍惜和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的意識。
◆教學突破
1、通過討論交流學習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給課文劃分層次,體會文中作者的感情脈胳。
一、導入新課
1、導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對黃山的贊譽。可見黃山在眾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學沒見過黃山,一定想知道黃山是什么樣子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關于黃山的課文《飛紅滴翠記黃山》。請同學把收集到的有關黃山的詩句或傳說在班上交流。
2、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3、請一位同學結合注釋介紹作者情況。教師補充:本文是一篇解說詞,是為多部電視風光片《話說長江》中黃山部分而寫的。
二、設置問題,討論探究
1、給學生5分鐘時間自由朗讀課文,讓學生邊讀邊理清課文的線索和層次。教師提示:課文設置了三條線索一時間線索、空間線索和邏輯線索。等學生思考后,點名讓一兩位學生回答。
2、補充:邏輯線索如體現黃山特點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帶出的,彼此間相互獨立。課文第二部分還可以分為五層,分別寫黃山奇峰、黃山松、蓮花峰、黃山煙云、黃山日出,請找出它們的起始段落。
3、講解:課文是電視解說詞,因此課文寫作角度就像電視鏡頭一樣變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轉換。請在課文中找出角度轉換的地方,并說說它們是怎樣轉換的。指導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4、對學生回答給予鼓勵,并適當補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馱著一只金龜。”是仰視;“清晨……神奇的仙山瓊閣。”是遠視。
5、講解:課文中有些句子比較深奧,需要同學們仔細體會,比如“黃山的峰石,經過人們智慧的精心點化,在大自然的寧靜中,又增添了人間歡樂的生趣。這是黃山外在美和內在美的高度結合。”這一句中的“人們智慧的精心點化”、“內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們應該怎樣來理解呢?
6、對學生的學習熱情給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就要充分發揮這種主動精神,不放過學習中遇到的任何困難,只有這樣才能深人理解課文。。
7、提示:文中還有一些這樣的句子,只要大家認真誦讀體會,就能夠理解它的意思。給5分鐘時間,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教師巡視教室。都峰。”是仰望;“當你踏在這光滑潮濕的臺階上……登山的集體。”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邊攀登邊觀賞,然后改從遠處遙望;“……當我們登上……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啊!”是從峰頂俯視。
三、歸納小結
1、講解:本文是旅游風光片的解說詞,它與一般的游記散文比較起來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學們能夠說出這些不同的地方嗎?
2、給予鼓勵: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為解說詞的特點。并做適當補充。
3、小結:通過本文的學習,既體會到了黃山的美景,又學到了對景物進行變換角度從多方面描寫的方法。
4、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本課總結
本文是一篇解說詞,通過對黃山雄奇壯麗的景色的描寫,揭示了黃山獨特的美。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激發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認識到大自然的偉大創造力,懂得珍惜和愛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飛紅滴翠記黃山》課文全文閱讀
說起黃山,人們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對黃山的贊譽:“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黃山是長江與錢塘江的`分水嶺,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全山面積大約1 200平方公里。號稱方圓500里的黃山,是祖國大地上的一塊瑰寶。
從高空俯視,在一片山水相間的萬綠叢中,千峰競秀,萬壑藏云,郁郁蔥蔥,飛紅滴翠。可誰能想到,眼前這座黃山,竟是億萬年前地殼中的巖漿凝固后形成的花崗石群;這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群峰,竟是日曬雨淋、水流侵蝕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雕刻”“裝飾”的結果!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兩億多年前,黃山這一帶是一片汪洋大海,過了一億多年,海水退去,留下了一片丘陵。以后在猛烈的地殼運動中,地層斷裂,巖漿活動,形成了黃山的基礎。到了距今7 000萬年到6 500萬年前,地質學上稱為新生代第三紀的地質時期,地球上發生了“喜馬拉雅運動”,黃山大約是這個時期形成的。在距今二三百萬年時,地球進入了第四紀冰川時代。由于長期受寒冷氣候影響,黃山山體受到較大侵蝕,地形變化很大,形成種種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觀,處處是仙境。游人們來到黃山,自然要浮想聯翩,尋根問底,神游天外了。
巍峨黃山,群峰挺拔。天都峰海拔1 810米。由于它是黃山的三大主峰(蓮花、天都、光明頂)之一,在群峰的環抱中,好像是天國的都會,所以取名“天都峰”。這是一座高聳入云,盤空千仞的險峰。它以高和險,使游人望而生畏,仰天長嘆。
如今,從下到上,都有了登山的石階,還安上了護欄,系上了鐵鏈。然而,這小路仍是太陡太險了。當你踏在這光滑潮濕的臺階上,手里抓著搖晃的鐵索,幾乎垂直向上攀登,這時,如果回首身后,兩側斧劈刀削般的懸崖峭壁,萬丈深淵,不能不叫人心驚膽戰。如果從遠處遙望,登山的男女老少,一個接著—個,連綿不斷,魚貫⑧而上,如同一條懸空的彩帶,飄動在萬綠叢中。在快要到達山頂的地方,石階更窄,只能容—人通過。人們在攀登時,互相扶持,互相照應,互相鼓勵,雖然并不相識,但因目標—致,倒像是—個登山的集體。
現在,當我們登上刻有“登峰造極”四個字的天都峰絕頂時,正如同經過一番搏斗之后獲得成功一樣,眼前景色給了我們極為難得的滿足。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隱若現,就像航船、島嶼飄浮在汪洋大海上。這時,我們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上下幾千年,縱橫千萬里,一下涌進腦海之中,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啊!
穿過一線天,再過“蓬萊三島”,直上玉屏樓。玉屏樓文殊洞頂上,有一棵破石而出、壽逾千年的古松。它的一根長枝低垂伸展,仿佛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遠方來客,招手致意。這就是馳名中外的黃山迎客松。
黃山素有“無石不松”之稱。黃山松多生長在海拔800米到1 700多米的高山上,還有不少就長在峭壁巖縫之中,黃山松針葉短粗稠密,頂平如削,干曲枝虬,蒼翠奇特。它們的形狀千變萬化,有立有臥,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有側掛。無論何種姿態,都顯示出頑強的萬古長青的生命力,不怕長年的風吹雨打,冰雪欺壓,屹立于懸巖危石之上,昂首蒼穹。這是何等的氣派!
黃山的最高峰是蓮花峰。它獨出群峰之上,仿佛是枝含苞欲放的新蓮。登上峰頂,放眼天外,真是令人心往神馳。
沿“百步云梯”而下,翹首昂視“鰲魚峰”,上有一巧石,如同一只“螺螄”。看上去好像一條巨大的鰲魚要一口吞掉“螺螄”。可是,你從另一個方向望去,它又像鰲魚馱著一只金龜。
西海中的“飛來峰”,從側面看,像一塊巨大的石峰從遠方飛來,懸置在別的石峰上。可你從正面看,它卻像一只桃子,人們又稱它為“仙桃峰”。
黃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觀海”,是一只石猴蹲在獅子峰頂,也真難為它有這么好的耐心,千萬年來一動不動地觀望著眼前飄逝的煙云。遇到晴朗的日子,雖然沒有云海茫茫,卻是別有一番景觀。山腳下太平縣境內,呈現出一片秀美如畫的田園風光,適逢此時,人們又稱“猴子觀海”為“猴子觀太平”了。
在黃山群峰中,那些高高低低、爭相崛起的巧石,千姿百態,給人以豐富的想像力。光是聽它們的名字,就足以使你產生一種遨游天宮仙境的幻覺了。“五老上天都”“姊妹牧羊”“仙人下轎”“仙人把洞門”“老僧入定”“豬八戒吃西瓜”“仙女繡花”“丞相觀棋”“仙人踩高蹺”“八仙飄海”等等,這一類是擬人的,都離不了神仙氣。“兔兒望月”“金龜探海”“雙貓撲鼠”“猴子捧桃”“犀牛望月”“松鼠跳天都”等等,這一些是喻物的,全離不開禽獸形。在黃山,你可以結識許多“天國仙友”,又可參觀一個奇特的“動物世界”。
黃山的峰石,經過人們智慧的精心點化,在大自然的寧靜中,又增添了人間歡樂的生趣。這是黃山外在美和內在美的高度結合。
峰是云之家,云是峰之衣。黃山的煙云,也是黃山一絕。人們在高峰之上,如登仙界云霄,輕盈的云霧忽東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離,仿佛是山巒、峰石的戀人,難舍難分。黃山在一年中,竟有兩百多天是沉浸在云霧的懷抱里。淡淡云霧,瀾翻絮涌,煙海千里,使黃山的千條泉流和萬道山谷隱現在虛幻之中。云霧的皎潔,云霧的柔美,特別是云霧的飄舞,使黃山呈現出靜中有動的美感。云霧使黃山成了夢幻的藝術之宮。誰能設想億萬年前,那些熔融的巖漿,竟給我們凝固成這么一個人間仙境!
然而,黃山的這一切,只有在華光照耀的時候,才顯得格外嬌嬈。清晨,當四周還是一片漆黑的時候,游人們就起身,踏著晨露去看日出。由于對云海日出的向往,使他們忘卻了前一天登山的疲乏和黎明前的寒意,匆匆忙忙趕向海拔1 700米的清涼臺,等待那激動人心的一刻。當然,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幸運地看到日出,如愿以償。有不少人遇上了陰晦天氣,就不無遺憾了。但是,只要是看到了黃山日出的人,他一定會在心靈深處銘刻下這無法忘卻的時刻。如果說泰山的旭日東升是莊嚴神圣的話,那么黃山日出則是無比的瑰麗、壯觀、輝煌!
當那遙遠的天際,微明的東方出現魚肚白色時,人們就屏住了呼吸,等待著,盼望著。而當太陽露出它那耀眼的光輝時,人群中就響起了一陣歡呼。這呼聲中充滿了興奮,但又帶有節制,因為大家都不愿破壞這黎明前的肅穆。也許是由于大地塵埃和光線折射的物理因素吧,沖破北海云霧,噴薄而出的太陽是暗紅色的。但是,在一剎那間,太陽好像經過了一次凈化,變成了純凈的橘黃色。光明逐走了黑暗,四周的一切都變得燦爛奪目,五光十色。蔚藍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繽紛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氣流的影響下變幻無窮,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瓊閣這景致真是難以用筆墨形容。啊,太陽!人們對它的感情,在自然界中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擬的。不論是初生的紅日還是即將消失的落日,都是紅彤彤的巨大的火輪,披著五光十色,一瞬萬變的彩霞,給天下萬物以無限生機和柔美的撫愛。即使落日給我們留下夜晚的黑暗,那也沒有什么可怕,那閃光的星星,仿佛是太陽在黑暗中留下的火種。它守衛在天幕上,也守衛在人們的心靈中,為迎接明天更美麗的日出,給那些勇于在困難中奮斗的人們以新的啟迪。大概就是由于這些原因,人們在日出和日落中才得到了使人沉醉的美的享受,才贊美火和光明中誕生的一切吧。
游人下山后,往往會在臨近黃山腳下的溫泉浴室里洗個溫泉澡,興致高的還會去室內溫泉游泳池里游個痛快。這溫度恰到好處的泉水,會沖掉你登山的勞累,是那樣解乏,舒適。也只有此時此刻,你才能對黃山的溫泉有溫馨之感,而為之叫絕!
《飛紅滴翠記黃山》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本文在教學過程中先從讓學生熟悉解說詞的一般寫法人手,學習對景物或事物進行解說。結合課后練習,讓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適當的對疑難問題給予點撥。重點解決課文整體組合上的三條線索和課文中描述角度的轉換。
不足之處:
1、學生知識面狹窄,師生不能很好形成共鳴。
2、注意知識點與畫面的結合。
教學反思邱祝良
用了兩個星期的時間教完了第一單元的幾篇文章:《鼎湖山聽泉》、《林中小溪》、《畫山繡水》、《飛紅滴翠記黃山》,教讀這種類型的文章,自然少不了咀嚼、想象、賞析、感悟,但總覺得缺少了一種恰當新穎的方式,將這幾篇文章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剛好,又教了兩篇古文:《桃花源記》、,《與朱元思書》,將這幾篇文章聯系起來一看,都是寫景抒情的美文,既然如此,我何不換一種方法,以一種較活潑的方式,引導他們對文章做一個整體的把握與感悟呢。
步驟一:板書老師自擬的幾則上聯:
1、鼎湖山山高林密泉聲脆(《鼎湖山聽泉》)
2、泉水汩汩沖污垢(《鼎湖山聽泉》)
3、鼎湖山泠泠淙淙聽泉聲,匯成一曲交響樂(《鼎湖山聽泉》)
4、魚鷹入水,攪碎漓江清夢(《畫山繡水》)
5、老漁翁頭戴竹笠倚竹簍(《畫山繡水》)
6、立峭壁,斗風雪,頂天立地黃山松(《飛紅滴翠記黃山》)
7、桃源美景歸何處,杳杳(《桃花源記》)
8、富春江水碧山奇勝過千江水(《與朱元思書》)
9、水碧山奇,富春江上好風光(《與朱元思書》)
步驟二:以六人或四人為單位,通力合作,給這幾副上聯對出下聯。
步驟三:由每個小組選派代表上臺朗誦本小組的創作成果。
步驟四:獎勵。哪一個小組的對聯最多,哪一個小組即為優勝組,給予獎勵。
反思:
1、適當地變換一下教學模式
擺脫語文教學的枯燥乏味一直是擺著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任,當今學生,普遍對語文學習不敢興趣,作為教師,如果能適當地變換一下教學模式,讓學生品嘗不同風格的語文課型,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方法。
再來看看我所上的這一節課,它的形式比較新穎,,擺脫了傳統的分析或提問的方式,把課堂還給了學生,真正的做到了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因此,在步驟二中,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差不多所有的同學都參與到了對對聯的任務當中來。為了研究內容,他們重新翻看課文;為了寫好下聯,他們精心概括,字斟句酌,或是獨立思考,或是互相商量。看同學們,有時高聲闊論,有時凝神細思,心無旁騖的樣子令人驚嘆,學生學習的熱情完全被激發出來。
2、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
當今語文課本的編排體系是以課文為單位,教學形式也是以課文為單位,一篇課文上完,緊接著就上下一篇,篇與篇之間缺乏必要的整合。這時,語文老師不要惟教本是尊,可以補充一些新鮮的血液進去,舉辦一些小型的專題講座,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才會更加扎實,視野才會更加開闊,寫作能力、閱讀能力和語文綜合素質才會提高得更快。例如,講完詩歌之后,我們可以開辦《詩歌鑒賞方法例談》;講完寫景抒情散文后,我們可以舉辦《山美水美情更美》講座;進行作文指導時,我們可以舉辦《比喻——寫作的好幫手》等等專題講座,這樣對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提高,對學生如何學習語文,都會有一種更加具體而深刻的認識。
教學目標
1、搜集莊子有關資料,識記莊子簡介,了解《莊子》。
2、結合課注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掌握重點文言詞語。
3、在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誦課文。
學習過程
一、自讀文本,整體感知:(5分鐘)
1、放聲朗讀課文,在你認為難以讀準的字下畫上橫線,讀完后正音。
2、概述課文內容。
作者主要向我們描述了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的形象,以及大鵬南遷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二、依據學案,梳理知識:(18分鐘)
1、文學常識積累:
《北冥有魚》出自(《莊子》),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莊子》時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的主要主張是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就是要達到五己、無功、無名的境界。與老子并稱(“老莊”)。
知識鏈接
作家卡片: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老莊”。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其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靜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莊子一生著書十余萬言,書名《莊子》。
作品介紹:
《莊子》,道家經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內篇7篇是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學術界認為是他人偽作。《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對后世文學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人們評價這本書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魯迅先生更評價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題:
《逍遙游》是《莊子》中的第一篇,在全書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2、讀課文,基礎積累。
學習古文應該反復誦讀,以致成誦。請同學們挺直腰板,捧起課本,自由地、大聲地朗讀文章,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頓。
(1)給加點字注音。
北冥(míng)鯤鵬(kūn)摶(tuán)遷徙(xǐ)齊諧(xié)正色邪(yé)
(2)借助注釋、手頭工具書,并結合上下文語境解釋加點字詞: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北海
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形容氣勢強盛,指鼓起翅膀;垂掛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大海動蕩
齊諧者,志怪者也。記載怪異事情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旋風
去以六月息者也。離開;大風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林澤中霧氣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深藍色;盡頭;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這樣;罷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魚“冥”通“溟”海
其正色邪“邪”通“耶”語氣詞呢、嗎
(4)詞類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異的事情
水擊三千里,水:名作形,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3、翻譯重點句子。
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飛翔起來,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云彩。
⑵是鳥也,海運則將徙⑥于南冥。
這只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方
⑶“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鵬遷徙到南海的時候,在水面抨擊翅膀,激起的波濤浪花有三千里,它乘著旋風回旋向上飛,一直沖上九萬里的高空,它是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的
⑷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天色深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因為太遙遠而沒有辦法看到天的盡頭呢?
4、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三、理解識記,自清互查:(7分鐘)
1、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
2、小組進行翻譯接龍,一人一句,要能及時發現并糾正他人翻譯中出現的問題。
3。組內開展背誦競賽。
四、展示競賽,基礎反饋:(10分鐘)
1、字詞展示競賽,看誰能在最短時間內準確流利地將本課翻譯出來。
2、全班進行背誦比賽展示。
3、完成反饋檢測中“基礎反饋”題目1—4,檢測學習效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