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3
這是李清照一剪梅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2、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系 3、利用開放性原則培養學生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感受鑒賞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韻律美、音樂美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補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原則:開放性原則 教學方法:聯想法比較法 教學準備:CAI課件、多媒體設備 教學教程: 一、詩畫導入 展示一組CAI畫面:溪亭日暮、藕花深處、歸舟爭渡、驚飛的鷗鷺 師:(明示畫面中的意象)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同學們看到這些畫面能想起初中學過的哪首詞? 生:李清照的詞《如夢令》。 師生齊背《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師:(啟發)詞中寫的是作者少女時代無憂無慮的生活和開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啊。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的變遷,女詞人還能一如既往地做個快樂天使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學習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顯示課題) 二、研習新課 1、范讀比較:(屏幕顯示)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師:(啟發理解)這兩首詞在內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讀可發現: 景物時令——前寫夏景,后寫秋景; 作者年齡——前為少女時期,后為少婦時期; 感情基調——前愉快開朗,后細膩深婉。 師:(提示)女詞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趙明誠 2、清理思路、賞析意境 上片:詞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現實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寫女詞人獨居生活——舟中所想 紅藕香殘:以點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蕭條, 獨上蘭舟:背面敷粉——如果能與丈夫一同劃船該多好啊! 云中錦書:相關聯想——猜想丈夫的信該到家了, 月滿西樓:生發想象——仿佛身處西樓,望月計算著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寫女詞人由想象回到現實 花飄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難再啊! 一種、兩處:直抒胸臆——合寫夫妻雙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無計可消除:—— 情之深、重! } 揭示主旨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名句)平字見奇,化無形為有形(由外到內,運動之速)。 3、名句賞析:“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學生發言,教師小結:好在關聯詞“才……卻”:前輕后重,無法排遣 比較“才……又”(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剛……又”(剛考完數學,又要考語文):前后并舉同等 提示:寫作一得——說話作文要力求煉字煉意 小結——①本詞重寫相思,次寫愁情。 ②抒寫閨情而非閨怨。 4、誦讀指導: 結構特點:①本詞為雙調,每段四句,每句四拍,與七律相近; ②雙數句分解為兩小句,每小句四字。 誦讀要領:單數句緩慢悠長,雙數句輕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韻腳(秋、 舟、樓、流、愁、頭)幫 助記憶。 誦讀節奏: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自由朗讀:(2分鐘) 個別朗讀:1 ~ 2名學生演讀(大屏幕顯示相關畫面、音樂) 學生齊背: 5、影象欣賞:播映依據課文改編的優美影象,達到形象直觀,寓教于樂。 6、隨堂練筆:(5分鐘)合理想象,補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課堂重頭) 將全詞改寫成情景連貫、意境優美的抒情散文 (教師巡視學生完成情況,選定點評習作2篇) 當堂點評:(3分鐘)(習作投影顯示,作者朗誦) 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教師背誦:(下水作品)改寫的'散文詩(大屏幕顯示、音樂背景)—— 粉紅的荷花已經凋謝,鋪著的竹席也生秋涼, 輕輕解下絲綢帔,獨自登上木蘭船。 天邊飛來隊隊鴻雁,是誰捎來了遠方的佳音? 西樓灑滿月光,思念的人兒啊該早日歸來。 花兒自管飄落,水兒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對方,卻只能獨自愁悶各天一方。 這樣的相思愁苦,哪兒有辦法可以消除, 皺著的眉頭方才展開,心里頭卻又想念起來。 三、擴展鑒賞: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鑒賞提示——這首詞所表達的是女詞人晚年寡居時孤獨、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個“愁”字收束全篇,卻用反問形式,含無窮之意于言外,更顯“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詞人連續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過著長期的流亡生活,寫出了許多反映個 人不幸遭遇的動人詞篇。《聲聲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結:《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三首詞從三個不同的時期即少女時期——少婦時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經歷。這些經歷在作者筆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現, 由此可見,生活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 四、探討婉約詞風格: (提示)剛才復習和學習的三首詞在風格上有一個共性,即都是婉約詞。試說說婉約詞的風格特點 (讓學生
大膽發言,凡是能挨邊的說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師小結) 語言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 題材較為狹窄(多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等) 五、創新思維練習:發散聯想 李清照除了創作婉約詞,還有沒有不同于婉約詞風的文學作品呢?若有,試舉例。 ——有。①豪放詞:《漁家傲·記夢》: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夢幻形式表現作者沖破現實尋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義創作方法,風格豪放,意境闊大。) ②詩歌:《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歌頌楚霸王項羽失敗后不愿逃往江東茍且偷生的英雄氣節,諷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窩居江南的妥協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錄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紹《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過程,回憶婚后三十四年間的患得患失,是一篇優美動人的散文。) 六、音樂欣賞: 多媒體播放《一剪梅》改編的歌曲《月滿西樓》,畫面意境優美,音樂婉轉動人,第二段師生同唱,將課堂結束在師生情感共鳴的最高峰,余音繞梁,意味雋永。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李清照詞中思想感情
2、感受李清照婉約的詞風
3、背誦李清照的主要詩作
二、教學設想
1、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一個作家的詩詞,總結出詩人的藝術風格
2、李清照寫內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讓學生把握用意象寫愁的手法
3、要讓學生快速背誦,尤其要在課堂上完成背誦要求,養成良好的背誦習慣
三、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播放音樂mtv安雯唱的《月滿西樓》,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本詞的情感。淡淡的憂傷
二、背誦這首詞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三、賞析這首詞
1、讓學生概括這首詞表達的思想感情:孤獨寂寞的相思之情
2、引導學生分析詞人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紅藕香殘,獨上蘭舟,云中錦書,飄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無計可消除
四、擴展閱讀
1.讓學生回憶學過的李清照的詩詞
如夢令兩首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補充閱讀:
醉花*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總結詞風
真摯細膩,深婉動人,語言清新典雅,淺易自然。多寫個人遭遇,心靈深處的“愁”,而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總結李清照詞中寫愁的名句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只恐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4.總結寫“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來比愁,可觸、可視、可感,從而能引起共鳴(前兩句)
用意象來渲染愁緒,多個意象共同構成抒發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讓學生舉出此類名句: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春水向東流。
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五、欣賞歌曲《聲聲慢》
六、讓學生背誦李清照的詩詞
七、總結本課
提示學生李清照的詩詞中有沒有豪放風格的
《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東。
八、布置作業
學唱《一剪梅》和《聲聲慢》
一、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體現了被稱為“易安體”的李清照作品的藝術風格,即清麗典雅,溫婉細膩。鑒賞這首詞應該讓學生用情感去參與、用心靈去體會,力爭能夠切實把握住作者內心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懷。那么僅僅一首詞是不夠的,也難以達到鑒賞的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一方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詞風,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
2.教學對象分析
高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詩歌鑒賞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作出過多地講解說明,讓學生討論發言更能提高鑒賞的積極性,同時輔以多媒體手段,用優美的歌聲和畫面營造氛圍,效果要比傳統的講解方式好得多。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人論世,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理解李清照詞深婉細膩的藝術風格。
2.過程與方法:采用誦讀法,自主探究法來品味詞的意境,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審美情趣,讓學生從詩詞中獲得美的體驗。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抓住詞中的意象解讀文句,品味意境,通過誦讀傳達出詞人的情感,體會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學習詩歌的鑒賞方法,理解詞人深婉細膩的相思之情。
四、教學媒體設計
學生接觸的古典詩詞其實并不少,但是由于他們年紀還小,沒有什么人生經歷,對古詩詞中所體現的作者的心緒,難以達到情感上的共鳴,所以鑒賞往往只停留在淺層次。而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對解決這個問題能起到相當重要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的運用貫穿整個過程。課堂的第一階段,顯示李清照的畫像,讓學生對作者有一個比較親切的印象。第二階段,教師演唱《月滿西樓》,小組討論詞句,逐句顯示作品內容,以渲染氣氛,在朗誦中要求學生思考相關問題。第三階段,對比鑒賞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愁”的不同,學生自由發言,賞析詞句。第四階段,利用數影儀展示學生改寫作品,更為直觀。多媒體的運用將音樂、畫面、文字有機的結合起來,既使教學內容明確具體,又營造了一種詩歌鑒賞所必需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對詩詞意境的把握。
五、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一*課前預習
學生課前學習活動,安排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
任務一:通過看課文注釋和查閱現代漢語詞典,讀準全詞,掌握“玉簟”“蘭舟”等詞語讀音和意義。
任務二:結合導學案知識鏈接,以及通過其它閱讀途徑查找、閱讀、整和李清照的歷史資料,完成導學案相應題目,準備小組展示分享。
任務三:觀看《百家講壇》中講解李清照少年才女的內容,深入此人的成長環境。
【教學活動設計一】(一)導入
愛情,是人生中一個永恒的話題,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盡情歌頌,“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理枝”、“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便是古人留下的表達愛情的千古絕唱。讓我們看這樣一幅圖畫,猜一下這幅畫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生答牛郎織女)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因為我們縣的織女洞也是全國公認的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筑遺址。我們知道牛郎織女每年七夕才能相會,其余時間則是處在無盡亦無休的相思之中。那么當新婚不久的李清照面對夫妻的分離她是如何表達這份相思之情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她是怎樣表達這份感情的。(板書題目)
【教學活動設計二】(二)學習目標
我們先看一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主要有兩個,請大家齊讀一下: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二* 齊讀學習目標
1.采用誦讀法、自主探究法來抓意象,品味詞的意境美。
2.通過改寫,體會詞人寂寞相思之情,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活動設計三】 (三)整體感知
明確學習目標之后下面請同學們先自由朗讀一遍這首詞,初步品味全詞,讀的時候注意三個方面:第一讀準字音,第二將不理解的詞義畫出來,第三把握一下這首詞的感情基調。讀完后,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來一起研究學習。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三* 自由朗讀這首詞 (學生讀詞)
學生展示,學生讀詞,糾正字音,逐漸讀出感情,先由個別學生讀,然后再齊讀。
隨后思考 “本詞寫了件什么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一題,找人作答。需要明確:上闋寫人物行動,下闋側重抒情,全詞抒發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教學活動設計四】(四)尋微探幽
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有人說品一首好詞,應當烹上一壺好茶,老師已經為大家烹上了好茶,在這縷縷的茶香之中,伴著動人的音樂,讓我們一起品品這首詞。學生自由討論,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并作簡要分析,最后教師作小結。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四* 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句子,摘抄下來,并嘗試著進行自主賞析。
教師給予方法指導:(1)發揮聯想和想象,找出詞中的意象進而分析詞的意境。(2)結合李清照的生平事跡,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品讀句子。(3)抓取句子中的關鍵字或關鍵詞進行賞析。
全詞各句的分析大體圍繞以下方面進行:
(1)首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交代了時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從那幾個角度入手寫秋景秋意,渲染環境的呢?
明確:視覺、嗅覺、觸覺。
作者從多個角度入手描寫秋意的冷落蕭條,不僅刻畫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現象,又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作品首句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感情色彩。
(2)“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嗎?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來?
明確:從“獨”字可以看出詞人借泛舟來消愁,而過去有夫君相伴,現在卻是獨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對往事的懷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讀“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句。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會這句詞的優美意境。
詞句中的“誰”顯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趙明誠,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所以遙望云空,產生鴻雁傳書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子空回,錦書全無,所以有“誰寄”之嘆,實際是無人寄書,心中愁緒平添一層。
西樓應該是建在主體建筑西邊而樓梯向東的小樓.在古代文學中,西樓常和月的意象聯系在一起,因為在西邊的方位,是可以很方便看到月亮的,尤其是下沉之月,也就是深夜之月。
(4)品味“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句。
何謂“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從中我們能看到女詞人與丈夫之間什么樣的愛情?
明確:舊時文人所描述的思婦詩中,大多表述的是單純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結,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卻直接點明了夫妻的兩相恩愛。他倆同樣互相思念著,也同樣因離別而苦惱著。這種獨特的構思體現了李清照對趙明誠的無限鐘情和充分信任,體現了她開朗的性格,善于為對方著想,與一般婦女的狹隘心胸不同。
此句是說身在異地的丈夫和自己懷有一樣的相思之情,直接點明了夫妻二人的兩相恩愛,足見雙方情愛之篤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5)“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句是詞的主旨句,在寫愁緒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詞的主旨句的落實。詞人對愁的描寫極其形象。人在愁苦中總是皺著眉頭,愁眉苦臉的,詞人正是抓住這一點才寫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使人若見其眉頭剛舒展又緊蹙的樣子,從而體會到她內心的綿綿痛苦。“才……,卻……”句式表現愁運動之速,而愁從可見的眉間藏到心頭,更使人領略到女詞人的萬千愁緒,給人以無止境的遐想。這句詞賦予愁緒以運動之感,使人仿佛看見詞人眉頭的若舒若蹙,而愁從眉間藏到心間,更使人領略到詞人的萬千愁緒,引發無限的遐想。
通過同學們小組合作探討,我欣喜的看到大家的情感體驗在不斷提高,通過大家的講解,我們透過瑣碎和平淡,一起走進了一個多彩的境界,仿佛有那么一瞬間觸摸到了詞人的內心情懷,讓我們再次一起誦讀一下這首詞。
(生齊讀全詞)
【教學活動設計五】(五)對比閱讀:
通過誦讀,我們對這首詞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請大家看一下這首詞《聲聲慢》,這兩首詞都有“愁”請你簡要賞析一下這兩首詞表達的感情,可以通過分析兩首詞相同意象表達的不同情感進行。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五* 小組合作學習,深入探究兩首詞“愁”的不同
小組探究。
通過探究學生明確《一剪梅》是對丈夫的相思之愁、生離之愁,當時詞人錦衣玉食,而士人游學游宦也是社會習俗,故這愁來得輕、淺、淡,正如詞人所言是“閑愁。《聲聲慢》之愁緒卻是融合了亡國之痛、故國之思、孀居之悲、淪落之苦的泣血之作。這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厲的,是一種濃濃的哀愁、悲愁。
【教學活動設計六】(六)妙筆生花,詩中有畫。
詩歌有音韻美、建筑美、繪畫美一說,我們通過讀理解了它的音韻美,通過探討領略了它的建筑美。通過分析和體悟,我們領會到了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深深的相思之情。那么,接下來請大家用優美的語言將《一剪梅》改寫成一篇小散文,字數200-300字。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六*手寫詩中畫
(學生展開描寫,小組交流展示)
你們的投入和進步鼓舞了老師,我也寫了一篇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們齊讀一下。
依稀記得,那年夏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你我駕舟出游。然而,此時此刻的我只能與蘭舟為伴,飄蕩在這無人的湖面。荷葉已殘,蓮蓬孤零零的立在水中,仿佛昨日的香氣還在。縷縷清風襲來,吹亂了我的頭發,也吹亂了我的思緒。可我單薄的身子卻再也經受不住竹席陣陣的涼意。我抬頭凝望著遠方,多么希望你能托鴻雁捎來問候……
思君不見倍思君,江山未老紅顏舊。我也多想托鴻雁告訴你:哪怕斗轉星移,哪怕海枯石爛,此情依舊。不經意間,月亮已照亮了西樓。都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我的心早已隨著遠去的大雁飛向你。而此時的你,是否也在思念我呢?飄著飄著,綿延的愁緒涌上眉梢,如這小舟激起的層層水波,一圈一圈蕩漾而去。惟愿你一切安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教學活動設計七】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由殘藕、玉簟、蘭舟、鴻雁、錦書等意向走進了她的內心,領會了她那真摯感人相思之情。讓我們愛上詩詞,趁大好青春年華,去閱讀美好人生!(教師板書)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七
學生反饋本節課各個小組合作學習情況
教學目標: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2.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系。
3.利用開放性原則培養學生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感受鑒賞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韻律美、音樂美。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補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原則:
開放性原則。
教學方法:
聯想法、比較法。
教學準備:
CAI課件、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月滿西樓》,聽完這首歌,我們不但覺得音樂的旋律很美,而且也覺得歌詞本身更美,其實這首歌的歌詞原是一首宋詞,它的作者是著名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她在北宋詞壇巾幗不讓須眉,早年她將深深淺淺的憂傷,化作小長長短短的詩行,把酒東籬,淺吟低唱,晚年她更是以心抗世,以筆喚天,將國破家亡的漫天愁思,抽絲剝繭,細細編織,今天,就往我們共同走進李清照學習她膾炙人口的名篇《一剪梅》。
(二)正課講析
作者介紹
李清照是在什么背景下創作了這首詞呢?
此詞作于易安結婚不久,趙明誠負笈求學,李清照“殊不忍別,覓錦帛,書《一剪梅》以送之。”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初讀感知一下這首詞(師讀,生讀)
那么,這首詞究竟傳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詞人又是如何巧妙傳達的呢?讓我們共同分析一下文本,也許可以撥云見日。
(1)首先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破空而來,紅藕香殘寫的是什么樣的景象(荷已落,香已隕),哪里的景物,(室外之景),這樣以點帶面,點明時令已是清秋時節,透露出凄涼之意,詞人不禁觸景生情,想起了千里之外求學的丈夫,(心理產生什么感情呢)(凄涼冷落之感頓生心間。)
(2)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室外之景(板書)),那么玉簟秋就是(室內之物(板書)),(看注釋)玉簟指的就是(冰涼如玉的竹席),這了表面是寫竹席涼,(實則是寫獨守空閨的的內心感受),暑退秋來,人去席冷,冰涼如玉,詞人把內心的孤獨寂寞借一玉簟來傳達,恰到好處。
(3)“紅藕凋落香殘隕消”是通過什么感受來寫景的?(聽覺感受和視覺感受)玉簟秋又是什么感受?(調動了肌膚的觸覺感受來寫)詞人通過這樣的手法寫荷與香顯得舉重若輕,充滿了仙風靈氣,完全有不食人間煙火之感。
在這樣一個清秋師時節,孤獨寂寞的相思之愁不覺撥動了對詞人的心弦,詞人是如何排遣的呢?(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敘寫蕩舟之事)。(板書)
(1)這里哪個字用得極妙?(獨)
(2)(獨寫出了一個人孤孤單單,形單影只,滿心滿眼都是相思。)如果有鄭愁予筆下達達的馬蹄,她多希望他是個歸人,而不是個過客。
(3)“獨”還有一個今朝和往昔的對比,(以前是夫妻雙雙泛舟湖上,滿是詩情畫意),如今獨自一人獨蕩孤舟,往事如昨,一一在目,內心揮之不去的相思,豈是蕩舟所能派遣得了的啊。
詞人于蘭舟中,百無聊賴,不覺抬頭望遠,見雁過長空,不由得興奮地產生了遐想“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1)這里的誰是指(“趙明誠”)
(2)詞人多么希望在自己柔腸百結的時候能有一封錦書記來,可這只能是自己的神馳遐想而已,并無錦書寄來,有的只是西樓上惱人的月色,趕也趕不走,驅也驅不散,而這月色正如心中綿綿無盡的相思漫無邊際,鋪天蓋地席卷而來。
(3)有人說易安生花妙筆,連一杯殘酒,一片落葉,一點秋雨,一盞孤燈的能點石成金,更何況這西樓,這月色,這雁陣,這云中的呢?此時此刻,易安不得不承認,此景此情,也只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陣空回,家書杳然。
此時,濃得化不開的相思已緊緊地把易安包圍,讓她無所遁形,這又是怎樣一種愁思呢?
看下面三句“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1)“花”在這里指?(青春、韶華、人生、容顏)
(2)“水自流”指(這青春、這韶華、這人生、這容顏都隨水而逝,
(3)詞人此處: 將青春定格于殘紅
將人生定格于落花
將韶華定格于流水
詞人借景抒情、借物傷懷(板書)
正有“花落人斷腸”、“水流無盡似愁濃”之意。
(4)再來看“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這句是一處妙筆,一反以前“徒留賤妾守空房”小女人的期期艾艾,也不是李白《長相思》里“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的小女子。易安有她的大格局,大境界。
(5)她推己及人,說出相思不是單方的,而是雙方的,足見她和趙明誠的愛情是兩心如一、心心相印,人居兩地、情發一心,足見她愛得堅定、愛得自信、愛得執著、愛得深沉。
那么她的相思究竟深到了什么程度呢?詞人直言不諱地(直抒胸臆(板書))告訴我們“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此情”要用什么來消,用計消除,計:(千方百計、想方設法、煞費苦心)才能消,足見情之深。
2.但詞人又告訴我們“無計可消”,“如果是一種病的話,已無藥可醫、無方可治”足見情之重。《上邪》愛得光明而大膽、易安愛得磊落灑脫。
下兩句更是可圈可點,“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首先易安把“愁”想象為可(運動之物)
2)運動的方式竟是:(剛從緊蹙的眉間消失卻又隱隱上了心頭)
3)而且用“卻……才”來寫(運動之速),眉間、心上,感情在短暫的時空中起伏變化,簡,這樣就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化外在為內在,化靜態為動態。這兩句正式化用了范仲淹的“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直是“剪不斷、理還亂”這眉間、心上,才下、卻上的起伏變化中,足見相思之愁是揮之不去、如影隨形啊!
我們來做一個寫作訓練,把《一剪梅》改寫成一段散文。
(三)總結
她并不知道在北宋王朝斜陽冉冉的斜暉中,命運正輕撥慢捻著更大的悲哀,向她走來,國破、國亡、夫死,明城已經不在了,留他一個在這孤零零的人世間,她真切的告訴我們,“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請同學們課后比較閱讀《武陵春》詞,看手法、主題有何異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