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6
這是液體的壓強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成功之處:
1、本節從學生較感興趣的深海魚、潛水艇入手,給出深海魚的各種圖片,
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視線,調動起他們學習興趣,洋溢著濃烈的學習氣氛,非常值得在以后的教學中推廣。
2、讓學生經歷了大量的觀察和實驗過程,如:U型管壓強計、用塑料袋套在手中沒放進水中時是輕飄飄的,放進水中后緊貼著手,從這些看得見的試驗來感知液體壓強的存在;還有瓶中的不同位置的小孔水射出的距離不同來感知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也是一目了然,等等這些試驗,使學生對液體壓強的認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為了讓學生感受物理就在我們身邊,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在此大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體。
3、看似與主題無關的,在一次性塑料杯上的“烙孔”,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降低了實驗的難度
有待完善之處:
1、本節計算公式的推導公式宜讓學生動手去推導,這樣課堂的互動性會更加的明顯這樣教學更從容,效果會更好。
2、由于容量較大,時間顯得有些緊張,感覺本節課練習不夠。
體會:
本節是在學生建立了壓強的概念,并研究了固體的壓強之后,進一步探究液體壓強的特點。
研究液體的壓強,課本中只提供了一個學生實驗,運用壓強計驗證液體壓強的`特點,這當然很好,但是,由于初二學生對液體壓強缺乏生活經驗,更沒有實際感受,對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因而學生在操作過程中,會感到茫然,在某種程度上就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和主動性的發揮,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學好物理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判斷、分析、綜合等方面的能力,可在學生做實驗之前,再增加一組探究型的實驗,以便讓學生能更真切的感受到液體壓強的存在,并初步觀察液體壓強的特點,為進一步探究液體壓強的特點做好鋪墊。在研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教材是先從理論的角度進行了推導,再通過實驗進行驗證,突出了科學探究中的分析論證環節,但我認為學生在感受到液體壓強的存在后,自然會提出液體壓強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進而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在學生通過實驗對液體壓強的特點有了進一步認識時,可以再另辟溪徑從理論的角度進行推導。
這樣不但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一個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同時本節課也是典型的利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的課例,因此要把控制變量的這種方法貫穿始終,真正內化為學生的一種思想。二、設計思路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本節課特點,按照“實驗探究”教學模式的操作要求,設計本節課的教學規程為:創設情境——初步探究——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深入探究——交流評估——分析論證——歸納結納。
課時:
1課時.
教學要求:
1.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有壓強的事例。
2.會用大氣壓強解釋簡單的現象。
3.知道托里拆利實驗說明什么.知道大氣壓強的大小。
教具:
橡皮碗一對,茶杯,硬紙片,大、小試管,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現在我們學習大氣壓強的知識.先請同學們看兩個實驗。
演示課本圖11—2、11—3實驗.演示前說明做法。
讓學生討論:什么原因使兩個皮碗緊貼在一起拉不開呢?
什么原因使硬紙片不掉下來呢?
二、大氣壓強
分析上面實驗中現象的原因.皮碗周圍只有空氣,沒有別的物體,把皮碗緊壓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氣產生的。
向上托住硬紙片不掉下來的力,也只能是空氣產生的。
上面的實驗證明,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
人們很早就對大氣壓強進行研究了.讓學生閱讀課本中的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討論原因。
講述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板書:
一、大氣的壓強
1.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有壓強.大氣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二、大氣壓強有多大
1.馬德堡半球實驗表明大氣壓強很大。
2.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利測出了大氣壓的值。
演示托里拆利實驗,邊做邊講。
讓學生注意觀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銀槽里后,水銀柱的變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這時水銀柱高約760mm。
讓學生思考并試著回答:
(1)水銀柱上方是真空還是空氣?
(2)是什么力量支持著水銀柱不落下來?
教師解釋水銀柱不落下來的原因.這個實驗表明水銀柱的壓強等于大氣壓強。
三.大氣壓強的值
引導學生回憶前章學過的計算液體壓強的方法,討論如何計算出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
p=gh=13.6kg/m3×9.8N/kg×0.76m=1.01×105Pa。
用比喻使學生體會大氣壓強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積約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氣壓力約等于500N,相當于一個質量50kg的同學站在手上.可見壓力是很大的。
板書:
1.大氣壓強等于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約為105Pa。
討論:
大氣壓強能支持760mm高水銀柱,如果把玻璃管內的水銀換成水,大氣壓強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水銀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應為水銀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
介紹大氣壓發現的歷史:抽水機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
討論:大氣壓為什么沒有把我們壓癟?
四、討論“想想議議”
先猜后演示.再討論原因,教師歸納、解釋。
五、布置作業
1.課本中本節練習題1、2
2.課本中本章后的習題3
3.閱讀章后的“大氣壓發現的歷史”。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掌握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二)教具
演示用:壓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砝碼2個,細砂、玻璃杯。
學生用:壓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質量為200克的砝碼2個(以上器材兩人一組,由實驗室準備)。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請同學們閱讀本節課文開頭的“?”和圖10—1,猜一猜兩人對雪的壓力差不多,為什么一個人陷下去了,另一個人沒有陷下去?
2.請同學們觀察自己的書包帶子。想一想平時背書包時,覺得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為什么?
對以上問題,可能同學們現在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確,要經過事實來檢驗。同學們學習了本課的知識,就會得到滿意的回答(板書課題:第十章壓強液體的壓強第一節壓力和壓強)。
二、進行新課
1.請同學們在草稿本上畫出下列各圖中物體對表面的壓力示意圖。
同時請三位同學在黑板上畫,三人各畫一圖(有意識地請能正確畫出的同學,以便借此講解壓力的概念)。同學們作圖時,教師可走到學生中去,來回巡視,了解學生作圖中的錯誤。
2.學生停筆后,先講評下面學生作圖情況,然后評講黑板上畫的圖,進行糾正,并用紅色粉筆把壓力突出出來。請同學們思考后舉手回答,以上圖中物體對受力表面的壓力有什么共同特點?
啟發學生回答出:壓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壓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師重復一遍學生的回答(板書: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做壓力。)
4.學生分組做課本圖10—3壓力小桌的實驗,并講述壓強的概念。
(1)介紹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要觀察的現象。
首先照圖10—3甲做,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圖做,比較與甲圖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積不同,壓力相同),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請同學們回答圖下面的圖注中提出的問題,并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照圖10—3甲那樣,放上一個砝碼和放上兩個砝碼,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壓力相等嗎?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積相等嗎?觀察壓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實驗后由學生得出結論。(板書:“壓力作用的效果還跟壓力的大小有關。”)
(3)講述壓強的概念
壓力作用的效果不僅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為了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學中引入壓強的概念(板書:壓強)。
講述:要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應取相同受力面積上受到的壓力,物理學中把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板書這一定義)。
(4)壓強的計算
例:一臺機器重1000牛頓,與地的接觸面積是2米2,這臺機器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大?請同學們說一說該怎樣計算?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壓強等于壓力除以受力面積。
告訴學生,物理上用p表示壓強,用F表示壓力,用S表示受力面積。請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用字母表示的壓強公式:
(5)講述壓強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米2”,壓強的單位是“牛/米2”(板書:壓強的單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該單位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名稱叫做帕斯卡,簡稱帕,帕斯卡是法國科學家,為了紀念他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以他的名字作為壓強單位的名稱。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牛頓”。
寫出“5帕”,指導學生說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5牛頓。列舉課文中一張報紙平放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強和成年人站立在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強。請同學們利用剛學的壓強公式、單位,計算下面所述例題。
5.例題:
〔例題〕:根據課本圖10—4和圖10—5所給條件,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
教師一邊念題,一邊請同學們看圖,并思考,念完題后,請學生說出已知條件,教師寫在黑板上,利用公式進行解答。
解題過程中和解題完后進行評講,強調單位必須使用規定的單位:力用牛頓,受力面積用米2,所得到的壓強單位才是帕斯卡。
三、歸納本課的內容和課堂鞏固練習
1.利用黑板上的板書,簡明扼要地把本課所學知識敘述一遍。
2.請學生對課本的圖10—1問題作出回答;再請一位學生說一說書包帶子寬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討論章后習題第5題。討論后教師補充、完善。
4.教師把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的兩種方式放在細砂上,請同學們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并回答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對第一節教材后的練習第1.2.3.4題進行思考。把你的思考簡要地寫在題目的旁邊,下節物理課時準備課內回答。
2.把節后練習的第5.6題做在作業本上。
提示:在做練習第6題之前,思考一下:
1米2=______厘米2,1厘米2=______米2,那么150厘米2=______米2。計算時,要用科學記數法。
(四)說明
1.課本中圖10—3的實驗,如果沒有恰當的塑料泡沫,可用砂子代替,效果一樣。這一實驗,安排為學生分組實驗,其課堂效果好于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得出結論比看老師的演示實驗印象更深刻。
2.關于壓力和重力,在本課只就課本中所述的“壓力并不都是由重力產生,也不一定都與重力的方向相同”進行講述。不宜在本課內進行拓寬或加深。如果有學生說“壓力就是重力”,教師必須加以糾正,不要造成概念上的錯誤。至于壓力與重力的區別,可放在章末復習時進行,以免充淡本課“壓強”這一重點知識。
3.關于壓強的單位“帕斯卡”,一定要讓學生懂得它的意義,在運用時才知道為什么要把受力面積“厘米2”或“毫米2”換算成“米2”的道理;同時面積單位的換算,對于初二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在課前給予輔導,特別是采用科學記數法和涉及負指數的問題時,可能就更加困難,教師備課時應考慮到這一問題。
4.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大小的比較這一例題,安排給學生自己在課內做,可鞏固本課所學知識。學生做后教師進行講評,在書寫格式、解題思路、公式運用和單位換算上,給予指導,這樣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效果更佳。
5.把空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分別放在細砂上的演示實驗,可以布置給學生課后回家自己做一做,并說明理由,以達到復習本課所學知識的目的。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第2課時
(一)教學目的
1.鞏固對壓強概念的理解。
2.知道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并能對一些簡單現象進行解釋。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懂得物理知識不僅有趣,更是有用的。
(二)教具
演示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各1把,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各1個,硬紙片或布條,肥皂塊,1~2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以上器材兩人一組)
學生用:肥皂一小塊,1—2厘米寬的塑料帶和細棉線各一根。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
1.什么叫壓力?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
2.什么叫壓強?寫出計算壓強的公式和壓強的單位。
3.回答第1課時布置的思考練習題。
4.說出你測物理課本1張紙對桌面的壓強的辦法。
以上問題,均由學生回答,由另外的學生補充、糾正。然后由教師進行評講。
二、進行新課
1.根據學生對玻璃杯開口向上和開口向下兩種情況放在細砂陷入細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導學生分析: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力不變,玻璃杯對細砂的受力面積發生了變化,使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強發生了變化。(板書: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
2.講述
(1)任何物體能夠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將會被壓壞。
(2)舉例:房屋建設中,樓層修得越高,樓體對地面的壓力就越大,如果墻基的受力面積不足夠大,樓房對地的壓強就很大,可能會使地面下陷,樓房倒塌,造成損失,所以修建高樓大廈,必須加寬地基,以減小樓房對地面的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10—6,讀后說一說履帶拖拉機和雪上飛機是采用什么辦法來減小壓強的?教師對學生回答補充、完善后板書“在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
3.實驗:
(1)學生隨堂實驗:
同學們桌上放有一小塊肥皂、有一條較寬的塑料帶和一條細棉線,請同學們先想一想,然后做一做,看怎樣才能較容易地把肥皂塊切斷?做完后舉手發言,說一說你的做法和你這樣做的理由。
(2)教師演示實驗:
分別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刀剪硬紙片或布條。
用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向硬紙片穿孔。
做時請同學們觀察,什么剪刀容易剪斷布條?什么錐子對硬紙片穿孔較容易?
由以上學生隨堂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引導、啟發學生得出結論,教師板書:“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
(3)讀圖:學生閱讀課本圖10—7,讀后說一說圖中所述的是采用什么辦法來增大壓強的。
三、鞏固練習(課堂討論)
1.第1課時完后,布置同學們做課文后的練習第2.3.4題。請同學們利用小組討論的機會,說一說你是怎樣答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回答:為什么啄木鳥尖嘴變鈍了,就不能成為“森林醫生”了?為什么說駱駝是“沙漠之舟”?
2.繼續討論章后的習題第5題,比較梯子和木板,哪個對冰的壓強小?
四、歸納本課內容
1.教師復述本課的學習過程
老師復習提問→講述→同學們隨堂實驗和老師的演示實驗→同學們的分組討論。
2.學生自己歸納本課內容:說一說減小和增大壓強的辦法,并各舉1~2例。
3.教師小結:壓力不變時,利用增大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壓強;壓力不變時,利用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增大壓強。在日常生活中和生產實際中,要根據不同情況和需要采取恰當的辦法來減小或增大壓強。
五、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并聯系實際舉出1~2個例子。
2.把章后習題第1、2、3題做在作業本上。要求注意書寫格式規范、公式、單位正確。
3.思考第一節課文后的“想想議議”,可以互相討論,看誰說的辦法多。
(四)說明
1.本課時是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進行,當由學生回答的,盡量讓學生回答,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學習,以練習、鞏固已學過的知識。
2.本課安排的演示實驗,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實感,也可以請學生上臺演示,演示后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大家聽,并說明理由。然后教師再進行小結。
3.本課重點、難點都不多,課內時間也較充分,布置的書面作業,也可以放在課內完成一部分。
注:教材選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壓力,什么是物體的受力面積。
2.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3.了解壓強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知道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和由來。
4.了解壓強的增大和減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標
1.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物理思維的基本方法。
2.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具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3.了解改變壓強的實際意義和基本方法,具有運用知識解釋簡單現象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4.通過實際動手、實踐如何改變壓強.具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德育目標
1.經歷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了解壓強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廣泛性,認識科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4.感悟科學是人類創造發明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重點:壓強概念的理解。
教學難點:壓力與重力面積的正確理解。
教學方法:
探究法:通過學生自己獨立的探究活動.觀察現象.收集數據.分析比較獲得對壓強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較歸納法:通過對具體現象、事例的對比、比較,提出問題,并通過研究歸納出一般的結論。
教具準備:
壓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碼、橡皮泥、木條、彈簧秤、投影儀、錄像機及錄像機資料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