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4
這是短詩三首教學設計一等獎教習網,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認識“漫、濤”2個生字,讀準“啊”“膝”等音變和易誤讀字音,會寫“繁、漫”等8個 生字,理解“漫滅”“思潮”等詞語。
2.通過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歌韻味,熟讀成誦。
3.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
4.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韻味。
教學難點
展開想象,體悟情感,了解現代詩的特點。
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漫、濤”2個生字,讀準“啊”“膝”等音變和易誤讀字音,會寫“繁、漫”等8個 生字,理解“漫滅”“思潮”等詞語。
2.初讀課文,讀出節奏。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導入
( )分鐘 一、導入課題,釋義詩題
1.【出示課件2】
《 紙船 》——寄母親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詩。讓我們一起朗讀欣賞。詩歌,讓我們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詩。
2.(板書課題:繁星)學生齊讀課題“繁星”。解釋“繁星”,指導書寫“繁”字,上下結構,注意下面的“絞絲底”寫的寬一些,上面的部分寫得扁一些。【出示課件3】
3.詩集介紹:【出示課件4】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詩集,詩集收入詩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寫小詩164首,最初發于北京的《晨報》。《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寫成的,用她自己的話說,是將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個集子里。總的說來,它們大致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二是對大自然的崇拜和贊頌。將母愛、童真、自然融為一體。三是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們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體會母愛、童真、自然的美好。
5.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出示課件5】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中國詩人,現代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作家,散文家,社會活動家。筆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壺”。1919年8月的《晨報》上,冰心發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
1923年出國留學前后,開始陸續發表總名為《寄小讀者》的通訊散文,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東京大學聘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講授“中國新文學”課程,于1951年返回中國。1999年2月28日21時12分冰心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9歲,被稱為“世紀老人”。
談話導入,解釋題目,介紹作品和作者背景,有助于理解課文,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教學
二、初讀課文,自主識字詞
1.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后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2.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
(1)讀準字音
【出示課件6:詞語】
漫滅 波濤 繁星 藤蘿 膝上 躲到
自由讀,指名讀。
師生共同指正讀音:注意讀準前鼻音“漫、繁 ”,后鼻音“藤”,讀準易錯音“膝”。
(2)指導書寫【出示課件7】
重點指導“藤 膝”。
“藤”上窄下寬,上面的草字頭的一橫要寫長一些。下面的部分是“滕”,不是“騰”。
“膝”左窄右寬,右邊的部分,需要注意,上面是個“木”,撇捺要注意避讓穿插,下面不是“水”。
(3)理解詞語【出示課件8】
漫滅:磨滅,模糊不清。
回憶:想過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
藤蘿:又名紫藤蘿,是優良的觀花藤木植物,纏繞莖,羽狀復葉,小葉長橢圓形。總狀花序,春季開花,花淡紫色,具有優美的姿態和迷人的風采。
思潮:某一時期內在社會上流行的思想傾向;腦海里涌現的念頭。
清響:清脆的響聲。
三、有板有眼,讀出節奏
環節一:朗讀《繁星》(一五九) 【出示課件9】
1.發現韻腳:發現“了”“里”,了解同字成韻。
2.讀出節奏:指導分句朗讀,讀出分句間的強弱對比,感受現代詩高低起伏的節奏。
環節二:朗讀《繁星》(七一) 【出示課件10】
1.發現特點:發現無韻詩,句式相同,節奏相仿的特點。
2.讀出節奏:指導朗讀“母親的膝-上--”讀出節奏,引發思考。
環節三:朗讀《繁星》(一三一) 【出示課件11】
1.比較思考:現代詩與古詩之間的異同,發現詩“韻”。
2.讀出節奏:感知“光”“香”“響”n的韻腳,了解同音成韻,關注問號的語氣,讀出節奏。
3.情境朗讀:師生合作,接讀“哪一……?”排比句式,理解“思潮”。
過渡:讀著讀著,你不僅發現了現代詩的節奏,你還發現了現代詩的什么特點呢?預設:發現現代詩押韻的特點。
預設:我發現現代詩字數不要求相同的特點。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理解詞語,從字的音、形、意入手,可以提高自學能力。
“詩和音樂一樣,生命全在節奏。”由學生相對熟悉的古詩入手,與現代詩形式與內容異同的比較,培養學生思辨的能力,通過探究學習,初步發現現代詩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相對自由的特點。在讀中理解詞語的意思,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韻味和節奏。
課堂小結或拓展延伸 四、課堂小結【出示課件12】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字詞,讀通了詩歌。初步了解了詩歌的一些特點。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三首詩歌的內容及表達的情感。
課堂作業新設計【出示課件13、14】
1.下列紅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q)上。
B.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沒有你波濤(to)的清響。
C.母親呵!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它的巢(cháo)里。
2.下邊句子中的“/”表示朗讀的節奏,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B.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沒有/你/波濤的/清響?
C.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3.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漫滅( ) 清響( ) 回憶( ) 思潮( )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歌韻味,熟讀成誦。
2.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
3.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一、復習檢查,導入新課
1.檢查,指名學生有節奏地朗誦三首短詩。
2.談話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領略了《繁星》蘊含的愛與真,這節課,我們將繼續跟隨冰心先生走進詩歌的意境,去感受一下自然的美好,母愛的偉大。【出示課件16】 復習檢查環節的設計,既是為了與上節課做好銜接,又是讓學生重溫詩歌的美好意境,激發情感,為學習新課做準備。
新課教學
二、有聲有色,讀出想象
環節一:想象《繁星》(七一)【出示課件17】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1.延長頓逗:教師示范朗讀,學生展開想象。
2.補白想象:指導破折號和“中”“下”“上”停頓并增加音長,仿照朗讀。想象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作者在做什么。
預設:作者漫步在月明的園中,走到了藤蘿的葉下,趴在母親的膝上,聽母親講美妙的故事。
3.“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喚起了你怎樣的感受?
(一種閑適、溫馨、充滿母愛的感受。)
4. 理解詞語:通過補白想象理解“永不漫滅”的含義。
預設:“永不漫滅”是對美好童年的回憶永不漫滅,對母親的依戀,對母愛的回憶永不漫滅。
(板書: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5.情景朗誦:教師引導學生,想象情景積累背誦。
環節二:想象《繁星》(一五九)
【出示課件18】
母親啊!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1.詩中兩個“風雨”有什么不一樣?
(1)“天上的風雨”是指什么?
預設:狂風暴雨、傾盆大雨、暴雨如注……
引導學生朗讀重音,分角色朗讀,想象“風雨”景象。
(2)“心中的風雨”又是指的什么呢?
(預設:困難、挫折、痛苦……)
(板書:風雨:狂風暴雨 困難 挫折 痛苦 )
作者冰心此時“心中的風雨”又是指的什么?
預設:學生課前搜集資料如下:【出示課件19】
(1)1900年出生的冰心,從小便體弱多病(2)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對于11歲的冰心來講是可怕的,是槍林彈雨,是無家可歸……
2.過渡:現代詩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想象,你又發現了現代詩的什么特點?
三、有情有思,讀出情感
環節一:悟情《繁星》(一五九)
1.品讀“風雨”:在補白想象的基礎上,感受母親懷抱中濃濃的母愛。
2.體會情感:結合作者經歷,理解“心中風雨”的內涵,通過復沓朗讀體會情感。【出示課件20】
(1)1900年出生的冰心,從小便體弱多病,每次生病就會想起,母親啊……
(2)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對于11歲的冰心來講是可怕的,是槍林彈雨,是無家可歸……想到這些冰心有些害怕,她會說,母親啊……
(3)1921年,經歷人生風雨的冰心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詩集《繁星》,她把對母親的愛寫在這首詩中, 母親啊……
風雨是景象,是心情,更是對母親懷抱的依戀。
(板書:心情、對母親的依戀)
環節二:悟情《繁星》(一三一)
1.情景朗讀:播放海浪聲音,情景朗讀體會作者對大海的摯愛之情。
2.體會情感:補充資料,體會大海對作者寫作帶來的靈感與思考。【出示課件21】
(1)“我的童年是在海邊度過的。我特別喜歡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經常有關海的描寫。”--《冰心自傳》
(2) “每次拿起筆來,頭一件事憶起的就是海。”--《往事》
大海是作者寫作靈感的源泉,是心靈寄托的地方,作者對海眷戀、感激……
(板書:對大海的眷戀、感激)
3.共同誦讀:伴著海浪聲,引導學生誦讀詩歌,內化背誦。
環節三:悟情《繁星》(七一)
【出示課件22】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月明的園中,
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1.品悟月明:月是中國人心中的共同的情懷,舉頭望明月……月明時分又寄托著作者怎樣的情感?
2.體會情感:母親給予我們生命,養育我們長大,誰言寸草心……母親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預設:是一種依戀的感覺。
預設:趴在母親膝上是一種安全、溫馨的感覺。
四、情動辭發,仿寫《繁星》
1.仿寫詩句,喚起自我感受。
出示“語文園地”詞句段運用【出示課件23】
讀一讀,注意加點的部分,再仿照著寫一寫。
這些事--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月明的園中, ( )的( ),
藤蘿的葉下, ( )的( ),
母親的膝上。 ( )的( )。
2.教師巡視,相機評價。
3.朗讀仿寫,分享自創“繁星”。
4.朗讀成誦,齊背三首《繁星》。
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通過探究和讀出節奏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理解“永不漫滅”“風雨”等詞語的含義,領悟詩歌的內容。為升華情感做“支點”。
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通過讀出想象為“支點”進一步探究發現現代詩的情感。初步感知現代詩的意境,觸景生情,情動辭發,反復朗讀,層層遞進體會詩歌的情感,同時將積累背誦巧妙地融于情境之中。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
( )分鐘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出示課件24】
1.學習冰心先生的詩,被她濃濃的對母愛的贊美之情,對大自然的頂禮膜拜所打動。
2.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朗讀現代詩集《繁星•春水》,摘錄喜愛的現代詩寫清作者和出處,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開展班級詩歌朗誦會。
課堂總結使學生又一遍回顧了課文,明確了中心,升華了感情。
《短詩三首》設計思路
圖片
環節一
初讀,體會音樂美。
環節二
品讀,想象畫面美。
環節三
誦讀,感受情感美。
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一個專門的綜合性學習單元,編排了一組不同風格、不同作家的中外現代詩歌作品,旨在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四篇選文均以學生熟悉的“自然”為中心意象,第9課《短詩三首》里的小詩都選自冰心的第一部詩集《繁星》。根據詩歌教學特點,我以“讀”為主線設計三個環節,層層推進。
一、初讀,體會音樂美
圖片
圖片
1.課前誦讀,簡介作品。
(1)出示《飛鳥集》詩歌,誦讀:
鳥兒愿為一朵云,云兒愿為一只鳥。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
(2)詩歌,讓我們用眼睛看世界。讀完你有什么感受?(語言優美、很有哲理、特別簡短等)
(3)這些詩選自印度詩人泰戈爾的《飛鳥集》,它20世紀20年代傳入我國,對中國文學作品影響很大。冰心讀后深受啟發,寫下一本詩集《繁星》,里面共有164首小詩。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三首。
(4)讀題,明白括號里序號的含義。
2.初讀課文,感受節奏。
(1)自讀課文,掃清字詞。
(“啊”的變調)
(2)再讀課文,讀出節奏。
(句中停頓)
(3)范讀課文,強調重音。
(抑揚頓挫)
(4)齊讀課文,讀好韻腳。
(朗朗上口)
小結:現代詩以行排列,字數不一,錯落有致,讀起來朗朗上口,和諧動聽,充滿音樂的美感。
圖片
二、品讀,想象畫面美
1.品析詩歌,想象畫面。
(1)自讀:說說你看到的畫面。
(2)交流:“這些事”指哪些事?
(聯系生活想象,豐富意象)
(3)情景:創設情境,熟讀成誦。
(溫馨畫滿,語速低沉)
(4)導背:以填空形式出現。
2.遷移學法,自學第三首。
(1)自學:課文中還有一首詩也是寫母親的(第三首),請大家利用學習第一首詩歌的方法自學。
(2)交流:兩處“風雨”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3)想象:你在生活中經歷過哪些“風雨”,母親是怎樣呵護你的?
圖片
三、誦讀,感受情感美
1.拉近鏡頭,感受對母親的依戀。
(1)誦讀,畫面定格“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
(2)這三個畫面就是一組電影鏡頭,你發現了什么?(遠--近)
(3)詩人記憶閥門打開,腳步輕移,近些,再近些,目光最終聚焦在“母親的膝上”,那“膝上”承載的不僅僅是作者美好的回憶,而是---母親對作者的愛,作者對母親的依戀。
(4)詩歌,讓我們用美麗的眼睛看世界,再次誦讀第一、二首。
2.借助資料,體會對大海的情感。
(1)冰心的詩中,不僅有濃濃母愛,還有對大海的熱愛。為什么她對大海的愛就如星星散發光芒、花朵散發清香一樣自然而然,始終如一呢?
(2)資料助讀:冰心的父親是一位海軍軍官,她三四歲便隨父母遷居煙臺,住在海邊的房子里。早晨陽光像金子般灑在海面上,夜晚波濤輕輕為她唱著歌謠。她向大海傾訴心事煩惱,與大海分享快樂憂愁。她曾說:“那時,我的大半個世界都是藍色德爾。藍色對于我,永遠象征著闊大,深遠,莊嚴……”
(3)再次誦讀。
3.關注表達,進行創作。
這三首詩和之前學習的課文和古詩對比,有什么獨特之處?(分行排列,格式自由,節奏感強,不拘泥韻律)
3.推薦閱讀,課外延伸。
1.閱讀《繁星》,走進冰心的世界,感受她對童年生活及成長回望。
2.課外閱讀并摘抄喜歡的現代詩。
圖片
四、課后反思,總結得失
《短詩三首》是一組現代詩。詩歌教學不同于散文教學,不需要逐句講解和分析。我在設計教學活時,首先比較重視朗讀,整節課通過各種形式的反復朗讀,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韻味和其獨特的表達;其次,注重引導學生想象。不以教師個人認知局限學生,讓學生借助閱讀經驗和生活感受去進行豐富的想象,增強詩歌的感染力,讀得入情,悟得入境。
教學目標:
1.認識“漫、濤”兩個生字,讀準“啊、膝”等音變和易誤讀字音,指導“繁”字書寫,理解“漫滅、思潮”等詞語。
2.通過反復朗讀課文,讀出節奏,體會詩歌的韻味;結合所看、所聞、所想,熟讀成誦,品讀韻味。
3. 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出示單元導語,引出課題。
2.簡介作者,解釋“繁星”,指導書寫。
二、讀出詩歌的節奏
1.自由讀詩,明確詩序。
2.指名朗讀,提示“啊”的音變。
3.指導朗讀《繁星》(一三一)
(1)朗讀思考:現代詩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試著發現這其中的秘密。
(2)讀出節奏:感知“光”“香”“響”ɑnɡ 的韻腳,了解同音成韻,關注問號的語氣,讀出節奏。(板書:韻)
(3)情境朗讀:師生合作,接讀“哪一……?”排比句式,理解“思潮”。
過渡:同音成韻,讀著讀著,你不僅發現了現代詩的節奏,還發現了哪些特點?
借助想象,讀出詩歌的情感
朗讀《繁星》(一五九)
1.發現韻腳:發現“了”“里”,了解同字成韻。
2.讀出節奏:指導分句朗讀,讀出分句間的強弱對比,感受現代詩高低起伏的節奏。
3.想象“風雨”:
出示狂風暴雨的圖片:
由“天上的風雨”你想到怎樣的景象?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理解“心中的風雨”
(1)“心中的風雨”是什么。(預設:困難、挫折、痛苦……)
(2)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你平時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過怎樣困難或委屈?媽媽又是怎么關心你的?
5.體會情感:結合作者經歷,補充資料,理解“心中風雨”的內涵,通過朗讀體會情感。
◎1900 年出生的冰心,從小便體弱多病,每次生病就會想起,母親啊——
◎1911 年,辛亥革命爆發,對11 歲的冰心來講是可怕的,是槍林彈雨,是無家可歸……想到這些,冰心有些害怕,冰心會說,母親啊———
◎1921 年,冰心創作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詩集《繁星》,她把對母親的愛寫在 這首詩中,母親啊———
過渡:風雨是景象,是心情,更是對母親懷抱的依戀。
總結學法,自主學習
1.小結學法:剛才我們是怎么學習前兩首詩歌的?總結一下。(朗讀詩歌,
讀出節奏;品讀語言,想象畫面;再讀詩歌,讀出情感)
2.學生按以上方法自學詩歌,出示提示:
(1)自由朗讀繁星(七一),讀出詩歌的節奏。
(2)想象詩中的情景,你仿佛看到、聽到、聞到了什么?用上一段話描述一下。
3.指名讀,相機指導朗讀:讀出停頓;增加音長。
4.出示明月、小園、藤蘿的圖片,學生借助圖描述畫面
5.情景朗讀:
讀著讀著,你仿佛就置身在這樣美的月明的園中,月光灑在院子里……你就坐在藤蘿下,讓我們手托著腮,抬頭仰望夜空的明月……一起來讀。
聽你們讀,老師的思緒也隨著你們的聲音飄向了遠方……讀著讀著,你仿佛看到了自己……讀著讀著你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詩中的情景,讓你想起童年的哪些無法忘記的回憶?用“ 的 ”
說一說
五、情動辭發,仿寫《繁星》
過渡:讓我們拿起筆,也來寫一首贈給自己童年的繁星。
1.出示提示,擴寫《繁星》
這些事———
是永不漫滅的回憶:
( )的( ),
( )的( ),
( )的( )。
2.分享朗讀
3.小結:這三首短詩因你們的讀,悅耳動聽,讓詩中充滿了無限的想象,并在其中體會到了濃濃的情感,這就是詩的味道。(板書:味)
4.和老師一起再次誦讀,和作者重溫這段星光之旅……
5.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朗讀現代詩集《繁星·春水》,摘錄喜愛的現代詩,寫清作者和出處,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開展班級詩歌朗誦會。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繁星》是詩集,由164首組成,作者是冰心。冰心一生信奉“愛的哲學”,她認為“有了愛,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斷唱出了愛的贊歌。《繁星》(七一)寫母親的愛是偉大而慈祥的,讓作者留下了永不漫滅的記憶。《繁星》(一三一)通過描寫面朝大海時心中的感受和慨嘆,贊美了大海的廣闊與博大。《繁星》(一五九)贊揚了最崇高、最無私的母愛,表達了對母親由衷的感激之情。詩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教學時,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和領會作者的情感。充分利用學習詩歌“讀”這個手段,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朗讀,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感悟,吸引學生穿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走進詩歌所描繪的世界和作者的心靈,真正領會詩歌的內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情感。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1.制作多媒體課件以及字卡、詞卡。
2.搜集作者相關資料。
學生準備:1.預習生字詞,朗讀課文。
2.閱讀《繁星》《春水》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今天,上班途中見到這樣的景致:
朝陽含笑
微風輕盈
花兒自在爭芳
蜜蜂快樂耕耘
其實,他們在傾訴
學生初次接觸詩歌,可引導學生說說“與其他課文在語言上有什么不同”。
老師以小詩的形式表達,你覺得寫得如何?
2.學生點評。
3.好的詩歌中應閃爍著啟迪靈性的光芒。冰心的小詩如繁星一樣晶瑩璀璨,總會給凝望者帶來很多思考。今天,我們擷取其中的三顆,共同欣賞。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老師的觀察習作中試著通過景物體會氛圍,聯想畫面,為深入賞析《繁星》三首做準備。
二、初讀課文,識記字詞
1.了解作者。
將課前對“冰心”的資料收集做匯報。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小桔燈》等。
2.介紹冰心創作背景。
冰心寫作《繁星》和《春水》的時候,正值“五四”新文學活動的高潮期至高潮剛剛過去之后。《繁星》共164首,《春水》共182首,小詩均無單獨標題,1923年兩組詩歌先后結集。
冰心在后來回憶了自己當初寫詩時的情景。在她求知欲最旺盛的時候,課上課下貪婪地讀著各種書報,遇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就三言兩語歪歪斜斜地抄在筆記本的眉批上,這樣做慣了,有時也把自己隨時隨地的雜感和回憶寫上去,日子多了,數量也就相當可觀。雖然大致不過三五行,但這三五行背后,總有些與親身經歷有關的事,看到這些字,便想起很親切很真實的情景,舍不得丟掉。
這時她偶然看到鄭振鐸譯的泰戈爾的《飛鳥集》連載,都是充滿詩意和哲理的。她心里一動,覺得自己記在筆記本眉批上的那些三言兩語,也可以整理一下,抄錄出來。在抄的時候,她選擇那些更有詩意的,更含蓄一些的,放在一起,因為是零碎的思想,就選了其中的一段,以“繁星”兩個字起頭的,放在第一部,命名為《繁星》。
3.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遇到不會讀的字借助拼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把生字用筆圈一圈。
(2)與小組同伴合作,輪讀課文,相互糾正讀音。
2.學習字詞。
課件出示小星星圖片,瞧,小星星為我們帶來了本課的會認字和會寫字,快來念一念!
第一組:漫、濤(指名讀并正音、齊讀、開火車讀)。
第二組:繁、漫、滅、藤、蘿、膝、濤、躲。
(1)學生自由認讀。
(2)指名認讀生字,教師在課件上圈出學生認讀有困難的生字,學生交流討論。
(3)小組討論:有什么好辦法能幫助大家準確而又快速地記住這些字?
(4)匯報交流,重點識記。
“藤”“蘿”:借助圖片,利用形聲字特點識記。
繁:拆分“敏-幺-小”,上下結構,下部不是“系”。
漫:與“慢”區分記憶。
滅:字理圖幫助記憶。
膝:“月”與身體的某一部分有關,右部與“漆”的右部相同。
躲:形聲字“身”為形,“朵”為聲。本義為隱藏。
把這些會寫字放到詞語中,你還能流利地讀一讀嗎?
出示詞語:
藤蘿 繁星 漫滅 膝蓋 躲藏
(1)學生自由認讀詞語,讀準字音。
(2)指名認讀詞語,相互糾正字音,針對學生的共性錯誤,反復領讀。
(3)開小火車讀好詞語。
3.過渡:能把生字和詞語都讀準確了,你們真了不起,相信讀句子也難不倒大家。
出示句子:
(1)永不漫滅的回憶
(2)藤蘿的葉下 母親的膝上
設計意圖:字詞是學習的基礎,鼓勵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并且在識記生字時,鼓勵學生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識字,內化記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培養學生良好語感。
三、品讀詩句,領悟情感
1.小組合作,學習第一首,讀一讀,你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心中永不漫滅的回憶指的是什么?
3.想象:“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會是怎樣的情景?會有誰?在做什么?發生了什么事……
4.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想象情景,進行匯報。
5.兒時的你與母親相處時,有哪些溫馨的場面,與大家分享。 結合學生的表達內容對學生進行尊母愛母的教育。
6.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設計意圖:在讀中理解、感悟。讀書必須讀懂內容,抓住中心,否則閱讀就是無效的。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結合詩歌中的意境展開想象,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四、觀察指導,練寫生字
1.學生觀察課后寫字表,當小老師交流寫字方法。
2.教師利用課件演示“繁”“藤”“膝”的書寫過程,組織學生仔細觀察,幫助學生記住字形,學會筆順。
3.學生再次觀察課后寫字表,先描紅,再練寫兩個。
4.指導反饋,集體評議后修改自己的書寫。
設計意圖:教師結合學生已有的書寫能力,并抓住重點進行書寫指導,提高書寫指導的針對性、有效性。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教師總結學生課堂學習情況。
2.布置作業:將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給家人聽。
設計意圖:及時肯定學生的學習表現,激勵學生更加努力地學習,把自己的課堂學習分享給家長,體驗學習的樂趣。
第二課時
一、回顧詩歌,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第一首詩歌,說說: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2.冰心對母愛的贊揚從未停止過,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冰心的詩歌,走進冰心的情感世界。
設計意圖:回顧上節的詩歌內容,喚起詩歌的記憶,情感的記憶。
二、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一)學習第二首詩歌
1.指名讀詩歌,你有什么發現?
2.三個反問句組成了一個排比句。
引導學生了解:反問的修辭方法,是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答案含在問句之中。
3.這三個反問句表達的是什么?為什么選擇反問句的形式呢?
4.怎樣讀?
5.播放海浪的聲音,想象:由大海想到了什么?
6.補充資料:體會大海對作者寫作帶來的靈感與思考。“我”的童年是在海邊度過的。“我特別喜歡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經常有關海的描寫。”——《冰心自傳》“每次拿起筆來,頭一件事憶起的就是海。”——《往事》
小結:大海是作者寫作靈感的源泉,寫心靈寄托的地方,作者對海眷戀、感激……
7.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二)學習第三首詩歌
1.學生自由讀詩歌,說說你有什么體會?
2.指名讀詩歌,說說自己的體會。
3.這首詩歌是贊揚誰的?指導讀“母親啊……”
4.“天上的風雨”會是什么樣的?描述一下。
5.此時的鳥兒做了什么?為什么有這樣的舉動?
6.“心中的風雨”指什么?舉例說說。
7.當困難來臨的時候,“我”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母親,哪個字體現出來的?(只)
8.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能說說當時的心情嗎?
9.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如何讀得更恰當。
設計意圖:以文本為抓手,從詩歌中的意象入手,展開聯想,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會詩歌的內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表達。在反復讀的過程中,加深對情感的理解,與作者產生共鳴。
三、總結想象,升華情感
1.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她把一切都給了子女,她的愛在一聲聲叮囑里,她的愛在一次次撫摸中,她的愛在一頓頓早餐里……回憶一下,生活中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與大家交流。
2.詩歌短小精悍,語言自然樸實,我們也像作者那樣,把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下來吧。
引導學生模仿課文語言,把自己的情感體驗寫下來。
3.把創作的小詩與大家分享。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由學詩到寫詩,仿照詩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進一步感悟詩歌語言的獨特,激發對詩歌的進一步學習。
板書設計
短詩三首
母親
大海
母親
永不漫滅的回憶 眷戀、感激 贊揚無私、偉大
教學反思
這三首詩歌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教學時創設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和領會作者的情感很有必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朗讀,指導斷句停頓,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很容易進入詩歌所描繪的情境,也能很快地走近作者,聆聽作者的心聲。詩歌中獨特的語言,留給我們無限想象的空間,如“心中的風雨來了”,學生聯想到自己經歷的或聽過的,自己不能解決的難題、境遇,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帶著自己的體驗再讀詩歌,對詩歌情感的把握就會更深入。情景交融,入情入景,自己的情感體驗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不僅學習了詩歌,也經歷了一次情感的洗禮。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