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3
這是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以“月”為線索,賞析本詩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2、發揮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感受詩中美景。
3、緣景明情,把握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基調。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的景、理、情。
教學難點:把握詩歌感情基調。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的時候,心中總是會產生無限遐想,也自然會想到一些與月相關的詩句,同學們,你們讀過哪些關于月亮的詩句?
詩人們總是對月亮懷有深厚的感情,這就是一種“月亮情結”。
1、思鄉懷親之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4、時空永恒之嘆:“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師:在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壇,更有位詩人因為這輪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這首詩被成為“孤篇橫絕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它便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春江花月夜》,而那位詩人便是張若虛。板書課題、作者
二、詩歌美讀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意境。
2、學生齊讀
三、以“月”為線索,具體研讀課文
﹙一﹚展開聯想和想象,置身“月之景”。
1、全詩主要寫了哪些意象,在眾多的意象中哪一個意象是能統攝全詩的意象?明確:月。
2、全詩哪幾句是集中描寫月下美景的?
明確:從“春江潮水連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輪”。
指名讀
3、緊扣“月”這一意象,請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優美語言來描繪月下春江美景。
配樂營造氣氛,請學生有感情的讀自己的作品。
示例:看,那春江潮漲,潮水翻滾著、奔騰著、咆哮著,浩茫茫一片仿佛與大海相連。霎時,一輪明月在浩瀚無垠江面上,隨著洪波翻涌冉冉升起。頓時,萬頃江波之上籠罩了一層空靈、迷蒙的月色,水光粼粼,月光瑩瑩。江水宛然前行,環繞著一處芳草萋萋、繁花滿樹的郊野流淌。溶溶月色彌漫在這開滿鮮花的樹林里,柔柔的月光在花瓣上浮動,像是撒了一層潔白的雪。花朵在月光的照映下仿佛冰山上盛開的雪蓮一般晶瑩剔透,散發出圣潔的光芒。這時,天空中飄灑、飛舞的流霜,沙灘上潔白、柔軟的細沙都與月色融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4、教師小結:詩人用月光統攝群象,采用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的順序,最后將筆墨凝聚在了一輪明月之上,為讀者描繪了一幅色澤柔和、幽美深遠的春江月夜圖。
﹙二﹚領悟“月之理”
1、望著高懸于空中的那輪皎潔而孤獨的明月,詩人想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確:從“江畔何人初見月?”到“但見長江送流水”。
2、放映課件字幕及配樂,請一名學生朗誦本節。
3、“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以下詩句包含的哲理有什么不同?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
蘇軾《前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教師總結:
他們都感慨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所以有人說這是少年似的哀嘆,輕煙似的惆悵。全詩的基調“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三)鑒賞“月之情”
教師導:光照千古的明月之所以永恒存在于天地之間長明不衰,好像是因為它在等待什么人。“孤月”尚且“待人”,何況游子、思婦?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在游子思婦相思的圖景中,這輪明月也表現得極為多情。
1、在游子思婦相思的圖景中,哪些詩句表現了月亮的多情?
明確:“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及“落月搖情滿江樹”。
2、賞析“可憐樓上月徘徊”,“徘徊”一詞的表達作用。
參考答案:(1)寫出月因浮云游動,光影明滅不定的動態。(2)擬人手法,賦予月亮人的靈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對她憐憫,不忍離去。(3)與后文的“卷不去”、“拂還來”相呼應,寫出月亮的不忍之心。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婦綿綿不絕的相思之情。
3、賞析“落月搖情滿江樹”一句。
參考答案:此句采用了化虛為實的表現方法,通過一個“搖”字將無形的離情寫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畫面充滿了動感。一個“搖”字,可以讓人聯想到月光的浮動,開滿鮮花的樹林在微風中的搖動,浩闊無垠的江面上水波的蕩漾。同時讓讀者仿佛看到繚亂不寧的別緒離情伴隨著殘月的余輝散落在江邊的樹林里,讓讀者仿佛聽到這離情飄落時還伴隨著細碎、空靈的風鈴的聲響。
一個“滿”字讓人感覺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溢著、蕩漾著、縈繞著這種濃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帶甜蜜的相思之情。
4、教師小結: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哀而不傷”的。所詠非一時一地一人之情,而賦予其永恒的普遍性。濃濃的離別相思在美景之下,化為淡淡的哀愁。這種離愁始終透露出一種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調,象輕夢飄過,卻又籠罩心頭。
5、朗讀最后20句。
四、再讀全詩。
五、課堂結束語:
詩人張若虛將眾多意象巧妙地統攝于一輪明月的光華之中,匯成了月之景、月之理、月之情交融的優美深邃意境。在時間線索上,詩人也以月為紐帶,整幅畫卷按照月亮初生、高懸、西斜、落下的順序徐徐展開。月亮落下有再升起來的時候,詩人通過月落、月升的循環往復給我們傳達一個“永恒”的訊息,讓讀者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中景、理、情的永恒之美,并促使我們在純凈、空靈、迷朦的月色中不斷地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愿同學們美好的人生路上永遠有一片皎潔的月光。
六、布置作業
背誦全詩
教學目標:
1、賞析本詩的景、情、理,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2、提高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意境。
3、培養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的能力。
4、增加古典詩詞積累,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熱愛。
教學重點:賞析詩歌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學難點:景、情、理如何過渡與融合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位詩人,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其中一首“孤篇橫絕,竟成大家”,聞一多先生把這首詩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知道這個人是誰?這首詩又是哪首詩嗎?(初、盛唐之交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今天,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春江花月夜的美麗景致吧。
二、聽配樂朗誦,整體感知。
三、賞析詩歌:
(一)欣賞詩的景物美:
(1)在文中找出題目中融合的五種意象的句子,美美地讀。
(明確:開頭十句。)
(2)鼓勵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圖景,并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3)教師用優美的語言描述畫面,將學生帶入情境。
(明確:這首詩就是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的,由遠及近,由大及小,描繪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春江的潮水涌動,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伴著潮頭冉冉而升,明月與江潮相互輝映,波光粼粼,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閃著銀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與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此番景致給人的感覺是:空靈、清幽、純凈、博大。)
(二)領悟詩的哲理美:
(1)師導:詩人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找出詩句起止,并齊讀。
(2)齊讀第二層中間六句,從“江畔何人初見月——但見長江送流水。”
(3)作者對宇宙人生有著怎樣的思考?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相機誘導學生重點理解“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明確:在詩人看來,人生是一代一代的無窮無盡,江上的月亮年年看上去總是相像的。于是引起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是永恒的,而生命呢?
就個體而言,何其短暫,但就整個人類而言,則又代代相傳,無窮無盡,與日月共存。所以,張若虛在這里,面對明月與江水,也想到了人生的短暫,也有所感慨。但和蘇軾“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悵)相比,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比,卻并不頹廢和絕望,而是流露出了熱愛人生的積極豁達情感,哀而不傷。)
(三)鑒賞詩的情感美:
(1)師導:從”白云一片去悠悠“開始作者由感嘆人生多愁進而抒寫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情別緒。學生自由朗誦剩余的二十句。
(2)學生朗誦。
(3)具體而言,這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層:先總寫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再分寫思婦懷遠、和游子思歸的情緒。從“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魚龍潛躍水成文”為第二層,寫思婦懷遠。作者是如何寫思婦的無限悲苦的?
(明確:“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還拂來。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天上孤寂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樓上思婦這個“同病相憐”人,它踱上樓臺閨閣,徘徊著,不肯離去,也照在了她的梳妝臺。月光照在閨房的門簾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為丈夫搗過衣服的衣砧上,拂去了卻又回來。“卷不去”、“拂還來”這兩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描寫,表面上是寫月光,實際上是渲染思婦心中揮遣不去的離愁。鴻雁不停地長飛,仍然飛不出無邊的月光去,水底魚龍泛起陣陣波紋,思婦只好托月華來遙寄相思了。由此我們自然想到一句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從“昨夜閑潭夢落花”到“落月搖情滿江樹”為第三層,寫游子想家。全體男學生誦讀。
(5)男生誦讀。
(6)最后這幾句詩寫閑潭落花,寫春光欲盡,寫江潭落月,除了表現春天將盡,一天將盡的意思之外,你還讀出什么隱含的意思?
(明確:人生如此短暫,青春如此美麗,可思婦和游子就在這思念的煎熬中,青春將逝,真是令人感傷之至。)
(7)引導學生分析“盡”、“復”、“沉沉”、“無限路”“搖”等字詞。
(明確:人有情而江水絕情,江水滔滔向東流啊,春光快被流“盡”了,一個“盡”字真是痛心極了;人有情,而月絕情。月卻又一次西斜,將要墜下去了,一個“復”字,說明天天相思,夜夜想念。斜月何以“沉沉”,那不是游子的心情折射嗎?。“無限路”表面是寫路,暗指游子遙遙無歸期。在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幾許游人能乘月而歸。此時明月西下,游子思婦的一腔離情伴隨月影灑在江邊的樹上,兩地相思永恒。)
(四)“賞”月誦詩:
1、這首詩歌主要描繪哪些意象?
(明確:春、江、花、月、夜。)
2、最主要的意象是什么?為什么?
(明確:月是整首詩的靈魂,春江美景需要月的朗照才可以發現,詩人對宇宙的感嘆,也是借助月引發出來,思婦游子的思親懷鄉之情,也是受到月的觸動。所以,月在詩歌中就成為最重要的一個意象了。)
3、詩歌中各處的月有什么不同?怎么讀法?
(明確:月初升迷離美妙(高亢)——月中天詩人的遐思冥想(平緩)——月西斜樓上思婦的愁情(低回)——月落游子想家的哀怨(哀傷)。)
4、自由讀這首詩,讀出這種美來。
四、課堂小結:
詩人把游子思婦的離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襯托離別之苦;又以江月與人生對比,顯示人生的短暫,而在短暫的人生里,那離愁就越發顯得濃郁。這首詩固然帶著些許傷感和凄涼,但總的看來并不低落頹廢,它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青春年華的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當開闊的。
五、作業:
1、搜集與“月”相關的詩句。
2、背誦全詩。
附詩的大意:
月亮出來了,從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隨著千萬里春潮蕩漾,千萬里春江漲滿月光。江水彎過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灑著月色如霜,灘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長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圓月一輪。江畔什幺人最初見到江上月江月又從哪年起默默照著人人生一代代沒有窮盡,江月一年年始終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見長江送走東流水。一片白云飛去不回頭,留給青楓浦一片離愁。誰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兒在哪座明月樓頭惹人的月影在樓上徘徊,該照見她那梳妝的鏡臺;透進窗簾,卷也卷不去,瀉滿搗衣砧,撣了還來。苦苦眺望,卻聽不著你的聲息,愿化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傳你的音訊,魚躍江心,空皺出滿江的波紋。昨夜夢中,花落進悠悠江水,春要歸去了,你卻還不回家。花已經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霧,碣石,瀟湘,望不盡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幾個人能踏著月色歸來落月搖蕩著——愁人的情思滿江的樹。
《春江花月夜》教學反思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上的一篇詩歌,其作者是張若虛,他的一生只寫了兩首詩,此詩恰恰成就了他在詩歌史上的千秋美名。后人曾評此詩為“孤篇蓋全唐”。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我的教學設計以文本為載體,從文本出發,通過聽、讀、品、寫,把朗讀、美品、探究融為一體,讓學生真正領悟課文的景美、情美、哲理美,從而最終學會鑒賞詩歌。
反思這堂課,有得也有失,感受頗深。
成功之處:
巧妙新穎的導入語。人們都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導入語對學生的影響也非同一般。本課我將導入語設成一副畫面,讓學生回顧有關月的詩句。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帶動了學生對月的意象的思考,從而為本課月的象征意義做熱身。
寫作環節的設計。在學生兩次閱讀后,對內容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時讓他們選取感興趣的有關月的詩句進行擴展訓練,無疑為了讓他們通過想像描繪出作者在詩中創設的優美意境,進一步把握詩人復雜的內心情感。且此環節也為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喚起了他們積極思考探討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不足之處:
詩歌讀的過少。詩歌教學以讀為主,以讀促進學生對文本的解讀。盡管我將教學環節設計為朗讀教學,可是在實施過程中,我未能采取多種朗讀方法引導學生去品味詩歌,因為讀的較少,學生思考的就過少過淺,師生生生互評的也就少了。
課堂環節未能達到“有序與無序”的完美結合,未能引導好學生吃透文章難點。本文的難點意在理解本詩的景情理如何交融的,盡管學生在課上有了不同程度的回答,但課后我問及此詩為何能“蓋全唐”,學生依舊說不清楚。現在想想,我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將此詩中月的不同象征意義和其他詩進行比較,從而難點解決。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內容:景、理、情
2、引領學生在品讀中鑒賞美景,體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鑒賞、表達能力
3、讓學生在賞析過程中,學習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比較鑒賞等欣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鑒賞景物美
2、緣景明情,品悟詩歌哲理和體悟詩歌感情
教學難點:景、理、情的賞析
教學方法:
1、多媒體
2、誦讀賞析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無論是浪跡天涯的游子,還是空待閨中的思婦;抑或是征戰沙場的將士人們抬頭望月,總是心有感慨,或傾注愛恨,或寄托悲歡因而浩瀚的詩海中從來不乏優美的寫月詩篇 (老師引導學生自由背誦寫月名句) 在眾多吟誦明月的詩歌中,有一篇被人稱為“孤篇蓋全唐”,那就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思考:這首詩題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體寫了哪些內容? 學生邊讀邊把握詩歌的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詩的主要內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賞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賞析美景
1、要求:學生范讀,其他學生劃出寫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寫景物 明確: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運用聯想和想象,置身詩境,再現畫面 教師點評,總結學生結論,描繪畫面 學生齊讀,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點 月夜特點:幽美、朦朧、靜謐、澄澈、空靈
4、方法指導: 鑒賞寫景詩,不僅要捕捉畫面,感悟美景,還要了解把握景物特點,把握詩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對美景,作者有怎樣的感慨? 明確:作者獨立江畔,看到那輪孤月,引發了對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討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在面對美好河山,優美風光時都會思考宇宙與人生 (老師補充資料:曹植: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 劉希夷: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張若虛: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學生討論交流,比較前三位與張若虛對宇宙人生思考的異同 明確: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暫,但張若虛禮贊人類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誦讀詩文
4、方法指導:緣景明情,比較鑒賞
(三)體悟月下情思
1、解讀詩歌情感 方法指導:緣景明情 明確:作者看到孤獨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間相思的游子思婦
2、賞析游子思婦的情思 方法指導: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體悟情感 學生自讀,討論交流,自由發言 明確: 思婦:離愁牽掛,游子:寂寞思歸
3、探究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把握月與情的關系, 游子思婦:睹月思人,借月抒懷
4、解讀明月意象 拓展:中國人的明月情結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總結月亮意象的含義:思歸懷人,離愁別恨
5、反復吟誦,在讀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婦相思
學生選擇讀寫游子或者思婦的詩句
教師點評 齊讀,感受相思
四、鑒賞小結
全詩以月為線索,將月與江、月與花、月與夜、月與人相結合,表達了詩人對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贊美,對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對人間至真至純的愛情的謳歌,意境清新邈遠
五、美讀詩文
分析詩歌之后,學生對這首詩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變化有很明確的把握教師引導他們感受詩歌跌宕起伏的音樂美就順理成章 教師范讀 學生再自讀揣摩
六、課堂總結
她是朦朧的美,悲傷而輕盈;她是清純的美,寧靜而空靈;她是跨越時空的感動,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七、作業布置
自讀,背誦全詩
同學們在平時的閱讀中讀到了很多關于月的詩句,如:
“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凄涼,“明月照松間”的寧靜恬淡;“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惆悵無奈,還有“一夜飛渡鏡湖月”的夢幻神奇,還有:
月升月落,月圓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時間中展開,因而月光還是生命的,是時間的。古人常以月的意象傷感生命的流逝歲月的流逝。
李煜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夢,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愴的追憶。他曲折命運的悲劇,盡情地展現在“春花秋月”的時間之流中。
不僅李煜,杜牧《潤州二首(其一)》也說:“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
還有李白也用月感嘆時光的流逝: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在唐詩中,月還是情緒的,詩人筆下的月便常常與悲歡離合的情感相聯系了。盡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的詩句,南北朝時謝靈運也有了“明月照積雪,北風勁且哀”。
《眾星羅列夜明深》唐代:寒山——
眾星羅列夜明深,巖點孤燈月未沉。
圓滿光華不磨瑩,掛在青天是我心。
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等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張若虛筆下那輪明月的光華吧。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為世人所傾倒,詩人因此名垂后世。《春江花月夜》一詩“孤篇壓全唐”、“盛唐第一詩”、“春風第一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張若虛(約660-約720),揚州人,初唐詩人。曾以“文詞俊秀”而名顯長安,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并稱為“吳中四士”。但《全唐詩》僅錄存《代答閨夢還》、《春江花月夜》兩首。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艷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
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讓我們先睹為快: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憑什么能“孤篇壓全唐”!
《春江花月夜》可謂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宮體詩的自贖》)享有“孤篇壓全唐”的美譽,張若虛也因為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全唐詩》共收錄唐詩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人二千二百余人。
有的詩人終其一生,都沒有一首作品流傳后世,而有的詩人,只寫幾首作品,就流傳千古,這樣幸運的詩人實在太少,而張若虛就是少數最幸運的詩人之一。
張若虛現存兩首詩,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稱為“孤篇蓋全唐”,受到無數學者讀者的贊嘆,流傳千古。
下面讓我們享受一下朗讀。
月下之景: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月下之思: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