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30
這是第一節力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知道摩擦力的定義。
2、會從正反兩方面去分析摩擦現象。
3、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預習內容
1、摩擦力是發生在兩個 物體之間,在物體發生 或 有這種趨勢時,阻礙物體間的 。
2、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 和 。
3、舉出生活中的有益摩擦:
舉出生活中的有害摩擦: 。
三、提出疑惑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包括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對物體運動的作用。
2.知道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認識摩擦的利與弊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 經歷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2. 經歷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的過程,學習控制變量的方法。
3. 學習設計表格、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摩擦的分析,激發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養成用所學知識聯系實際生活、生產的習慣。
二、學習過程(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有效訓練)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觀看多媒體畫面:(汽車在雪地上艱難行走,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后就能前進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蓋很難擰開,而用毛巾裹住時就很容易擰開了; 生銹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后就可以打開了;運動員賽跑時穿著帶有鐵釘的跑鞋等等)。老師出示:釘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雙.問:如果老師要參加一百米的賽跑,你會選哪一雙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會幫我如何選擇呢?為什么要作這種選擇? 這都是摩擦力在起作用。
(二)、新課導學
自學課本第一、二段回答下列問題:
1、摩擦力產生在怎樣的物體之間?
2、兩個物體在什么狀態下能產生摩擦力?
3、摩擦力產生在什么地方?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5、小實驗:請你用手輕壓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動,然后用力重壓桌面再做一次,體會兩次感覺有什么不同?保持壓力相同,使手分別在光滑的桌面和粗 糙的桌面上滑動,體會兩次感覺有什么不同。
6、每個同學都擦過黑板,對黑板擦和黑板之間的摩擦力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覺?小組里同學交流一下。
(三)實驗探究
1、猜想,結合前面的討論,每個小組同時結合你的所見所聞,進行猜想: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大膽猜想,要說明你的猜想原因。小組討論 后,全班交流。)
猜想① 。② 。
2、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控制變量法: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都有關系時,我們要控制其他因素不變,只改變其中的一個因素,來研究該物理量與這個因素的關系。
針對老師確定的猜想,通過小組討論。選定一個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全班交流。
3、進行試驗
實驗方案通過后,小組進行實驗,把實驗數據記錄在自己設計的表格中。
試驗次數
1
2
3
注意:①在拉動木塊時,一定要水平拉動,并且在木塊勻速運動時再讀數,為什么?
②每個小組把自己的數據對全部進行展示。
4、得出結論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結論
5、交流與評估
評估實驗結論是否與實際情況相符,實驗結果和其他小組的結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
6、綜合全班的實驗結果,共同總結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之間的關系。
(四)小組自學科學世界,獨立完成下列各題,小組內交流
1、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嗎?列舉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每組至少列舉6條)
2、怎樣可以改變摩擦力的大小?
3、增大摩擦力的措施有哪些?舉例說明。
4、減小摩擦力大小的措施有哪些?舉例說明。
三、反思總結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不光滑,有壓力,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2.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
3.滑動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μFN計算,或由物體平衡計算。
4.靜摩擦力不是定值,有一個范 圍,即0~Fm,由物體運動和其他受力情況決定。
四、當堂檢測
1、判斷題
(1)自行車剎車時,用力捏緊自行車剎車閘是為了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 ( )
(2)在接觸面之間加潤滑油,可以消除摩擦 ( )
(3)物體只有在運動時,才會受到摩擦力的作 用 ( )
(4)物體運動越快,受的摩擦力就越大 ( )
(5)物體靜止時,就一定沒有受到摩擦 力 ( )
(6)如果沒有摩擦,我們就寸步難行 ( )
2、甲、乙兩同學沿同一直線,水平向右拉一木箱,甲用60N的力,乙用40N的力,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做勻速運動,則木箱受到地面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別是〔 〕
A.100N,方向向右 B.100N,方向向左
C.20N,方向向右 D.20N,方向向左
3、下面說法中錯誤的是[ ]
A.運動鞋底的花紋是為了增大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力
B.冬天下雪后,常見民警在汽車上坡的地方灑上一些爐灰,目的是增大車輪與地面之間的摩擦
C.生活中離不開摩擦,摩擦越大越好
D.工廠工人師傅用的銼刀表面總是凹凸不平的,目的是為了增大銼刀與工件之間的摩擦
4、笨重的箱子放在水平地而上,我們推不動它是因為 ( )
A、這物體的慣性很大 B、這物體受到的推力小于摩擦力
C、這物體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平衡 D、以上說法都不對
5.
圖6中物塊A重10N,A和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5,當懸掛物B重3N時,開始沿桌面滑動。求:(1)B物體重1N時A與桌面間的摩擦力多大?(2)B物體重6N時,A與桌面的摩擦力多大?(3)當A物體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體,B物體重6N時,A與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課后練習與提高
1、關于摩擦力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 )
A.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
B.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力成正比
C.摩擦力的方向可能與運動方向相反
D.摩擦力大小總正比于接觸面上的壓力
2、下列關于摩擦力說法正確的是( )
A、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B、物體間的壓力增大時,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不變
C、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等于μN
D、靜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若某接觸面上有滑動摩擦力,則也一定有彈力
B、彈力的方向與滑動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垂直
C、滑動摩擦力一定阻礙物體的相對滑動
D、滑動摩擦力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
4、用手握住一個油瓶(瓶始終處于豎直方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瓶中油越多,手必須握得越緊
B、手握得越緊,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不管手握得有多緊,油瓶受到的摩擦力總是一定的
D、以上說法都正確
5、有三個相同物體疊放在地面上,如圖,物體之間及物體和地面之間不光滑。ABC靜止。( )
A.C受地面摩擦力,大小為F,方向向左。
B.A受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C.B對C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D.C和地面間無摩擦力
6、一根質量為m,長為a的均勻木棒,它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用F力推動,當其經過如圖所示位置時,求f。
7、物體靜止,F力作用處光滑,求靜摩擦力。當力F變為3F時,再求靜摩擦力。
A錯;如果受的是靜摩擦力,則可能壓力增加但摩擦力不變,比如手握油瓶,握得再緊瓶子受到的靜摩擦力還是mg,B對C錯;D正確。
3、【答案】ABC
4、【答案】 AC
【解析】沒越多,為了不掉下來,必須增加最大靜摩擦力,A對;由受力分析知:豎直方向只有豎直向上的靜摩擦力和豎直向下的重力,瓶始終靜止,說明靜摩擦力始終與重力平衡,大于始終等于mg,不變,B錯C對D錯。
5、【答案】AC
【解析】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無關。
㈠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⒈正確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清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單位和符號,能作力的凰示和力的示意圖.
⒊知道按力的性質和力的效果對力分類,能正確區別各種實際力的類別.
⒋正確理解重力的定義,能確定物體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
⒌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能確定質量分布均勻的規則物體重心的位置,會分析一般物體重心位置與質量分布的關系.
〖思路方法目標〗
⒈分類方法.(力的分類,矢量和標量)
⒉等效方法.(重心概念)
⒊分析綜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
㈡教學重點難點點撥
⒈力的物質性是各種形式力所具有的共同屬性.“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個力必定和兩個物體發生聯系,而且這兩個物體間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物質性要求我們在認識一個力時,首先要搞清該力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是不存在的.
⒉力的作用總是要產生一定的效果,它只能從受力物體上體現出來,而且這個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相聯系,力的圖示能準確地反映某一個力三要素情況.
⒊地球周圍的物體,總是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產生重力,它與該物體所處的環境和運動狀態無關
⒋物體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從效果看,這個作用相當于作用于一點.這個點就是整個物體的重力作用點.亦為物體的重心.上述處理方法是“等效思想方法”的應用.用懸掛法找重心,要注意其局限性,它只適用于薄板狀物體.
㈢教具
彈簧、彈簧秤、木塊、海綿、水盆、不規則的薄板、細線、曲尺…
㈣教學過程()
⒈討論引入
師:請閱讀p新教材,共同討論下述問題:⑴什么是力?⑵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力?并舉例說明.
(為了加深對力的認識,分清力的種類,性質.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應用,本章我們將系統學習力的知識)
⒉新課內容
⑴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① 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演示】手和彈簧、水和木塊.
② 受力是相互的,受力和施力物體同時存在.【演示】線懸掛重物
師:力是個重要概念,如何表示一個力?
⑵力的圖示
①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力的大小可用彈簧秤測量,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N”;力的方向是物體間相互作用的方向;力的作用線是沿力的方向的直線)。
【演示】木塊浮于水面
(要完整反映一個力,必須把力的三要素全部表述清楚,這可用圖示法)
② 力的圖示—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的方法
具體到:先定力的單位標度
再畫出力的指向的方向
最后標出的箭頭、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點.
⑶力的種類(按力的性質和力產生的效果分類)
① 性質力—重力、彈力、摩擦力、電磁力…
② 效果力—動力、阻力、壓力、支持力…(按力的效果命名)
師:嚴格分清性質力和效果力是物體受力分析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環節.下面首先研究重力。
⑷重力
① 重力就是重量 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②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閱讀p 明確兩點: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重力G=mg g=9.8N
師:下面研究重力作用點問題
⑸重心
① 質量均勻分布,形狀規則物體重心位置是幾何中心。
② 一般物體重心位置和物體質量分布有關。【演示】懸掛法可確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
置(重心可在物體上也可在物體外)
㈤鞏固練習
組織討論下列習題(略)
㈥作業
⒈復習課本內容p1— p5
⒉思考課本練習一第⑴題。
⒊⑵、⑶、⑷題做在練習本上。
一、教材依據
本節課是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xx年初審通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xx出版傳媒集團xx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八章《力》的第四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設計思路
為堅持新課改的理念,實施高效課堂,本著先學后教的思想,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在討論探究中學到知識。在學習了彈力、重力和摩擦力這三種具體的力以后,對它們的共同性質之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性的研究是本節課主要解決的問題。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常見的概念,力也是整個物理學的核心,是貫穿物理學的主線,學好力,為以后學好物理打下堅實的基礎。學生在學習了彈力、重力、摩擦力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學生預習、討論及自己動手實驗,教師適時點撥,能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結論。本節教材內容偏少,知識點集中,教學過程可采用觀察討論法和實驗探究法。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分析,認識到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并能利用該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2)通過討論,認識到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3)知道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相互間的討論、展示和學生點評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2)通過觀察和實驗來掌握探究物體間相互作用力之間的關系,為后面平衡力的學習打下基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觀察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
4、現代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幻燈片視頻動畫展示,結合教師精講,教師在展示幻燈片的同時,運用傳統教學,把重點內容及本節課的小結進行板書,以達到學生掌握知識點的目的。
四、教學重點
掌握力的概念、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教學難點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用此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六、教學準備
彈簧測力計(學生9組分組實驗器材18個)、ppt制作、物理課本、導學案(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備課組內經過各位教師的三次研討,精心編制導學案)、雙色筆(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完成導學案情況,在自己有問題的地方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改正,或勾畫重點內容)、課前5分鐘展示(展示導學案中的自主學習部分)
七、教學過程
Ⅰ、課前5分鐘展示
學生展示,各小組分配到人,一般由小組中基礎較差的學生展示,同組的其他同學進行點評、改正。沒有展示任務的同學在物理學科班長的領導下進行朗讀本節課的相關內容,改正導學案中的問題。教師做好課前準備。
Ⅱ、導入新課
(幻燈片播放)公元1918年,海南省南天村,有一惡霸,名叫南天虎。人如其名,仗著家財萬貫,橫行霸道,無惡不作,村里人人談虎色變。有一天,他十歲的兒子跟幾個小朋友到村外玩耍,剛出村口,他兒子就踢到一個石頭,摔得頭破血流,抱著頭,一邊哭,一邊跑回家叫“爸爸!爸爸……”南天虎看見兒子血流滿面,氣得咬牙切齒,指著兒子“誰打你的?”兒子有父親在,什么都忘了,一邊拉父親的手,一邊往村外走,走到石頭前面,指著勢頭說:“就是它。”南天虎想都不想,一腳向石頭踢去,“唉呀,我的腳斷了!”圍觀的村民,人人暗地稱快。有道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小故事引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思考)
Ⅲ、新課教學
一、認識力
師:看了這個小故事,在大家學習完這節課后來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第八章 第四節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做一做]1、用手推、拉桌子;用腳蹭地。
2、用手拉彈簧測力計,測出拉力。
[點評]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利用身邊的物體做簡單的物理實驗,體現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的理念。
教師分析:用手推、拉桌子,說明手施加了力,桌子受到了力;用腳蹭地,說明腳施加了力,地面受到了力;用手拉彈簧測力計,說明手施加了力,彈簧測力計受到了力。
師:一個力的產生需要幾個物體?
生:兩個。
師:這兩個物體分別叫什么?
生: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師:現在我們給力下一個完整的定義。
生:物理學中,把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稱為力。
[點評]結合前面所學,鞏固力的概念。
[板書]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想一想]當一個物體受到另一個物體的作用時,另一個物體是否也同時受到這個物體的作用呢?
二、物體間力的作用事相互的
[多媒體展示]1、穿旱冰鞋的小孩推墻,小孩向后退。
2、放著磁鐵的兩個小車,當同名磁極相對時,兩個小車同時后退;
當異名磁極相對時,兩個小車相互靠近。
師:現在大家拿出導學案,討論合作探究一中的內容,并完成合作探究一。
(圖片見課本57頁圖8-34、8-35、8-36、8-37)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由組內成員指定一個主講人,其他成員可以進行糾錯或補充,并最終達成一致意見,完成導學案合作探究一的內容。(時間在5分鐘左右,教師可以巡查,也可隨時解答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遇到的問題。)
[教師]幻燈片中出示展示、點評的小組成員,學生討論結束。
師:好,討論結束,請展示開始展示,點評的同學做好準備。
生1:用手指壓鉛筆尖,手是施力物體,鉛筆是受力物體,而手指感到疼,說明鉛筆受力的同時對手也施加了力。
生2:小華和小明穿著旱冰鞋靜止在地面上,小華用力推小明,發現兩人同時向相反的方向運動,說明小明受力的同時也對小華施加了力。
生3:將兩個懸掛著的帶有異種電荷的小球靠近,會看到兩個小球相互吸引,相互靠近。說明兩個小球在受力的同時都對對方施加了力。
生4:將載有磁鐵的小車相載有鐵塊的小車靠近,發現兩個小車相互吸引,相互靠近。說明鐵塊受力的同時也對磁鐵施加了力。
師:從上面的4個現象中,發現這些現象說明了一個共同的什么問題?
生5: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力的作用時,另一個物體也同時對這個物體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時相互的。
[知識小結]一個力必須涉及兩個物體,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并且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書]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補充]多媒體展示圖片,運動員起跑、用腳尖踢球腳會感到疼、飛機起飛、火箭發射船漿向后劃水使船前進等。
[點評]拓展學生的視野,體現“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理念
[提示]在此環節可讓學生多多舉例,能更加深理解。
[點評]通過一系列活動的展開、演示實驗的進行,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從內隱到外顯地認識、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過渡]物理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物體間這種相互作用的力有什么關系呢?
三、實驗探究:物體間相互作用力的關系
師:物理中實驗探究分為幾個環節?
生:提出問題、作出猜想、設計實驗、收集證據、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師:按照實驗探究的過程完成導學案中的合作探究二的內容。
[學生活動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兩個彈簧測力計進行實驗探究。
[點評]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材料、學習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深化認識、加深理解。
師:隨機點將,那個小組完成了給大家展示一下你們組的成果?
生1:首先將兩個彈簧測力計校正零點,然后將他們秤鉤相對,向相反的方向拉動彈簧測力計,同時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記錄數據,我們組記錄了三組數據,(邊示范邊講解)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實驗次數
F1/N
F2/N
1
3
3
2
5
5
3
7
7
生2、我補充,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叫甲和乙,甲對乙施加了力,作用在乙上,同時乙隊甲也施加了力,作用在甲上,所以相互作用的力還應該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
師:補充的非常好,經過兩名同學的示范和講解,對于相互作用力的關系大家已經弄清楚了,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反,并且兩個力都沿著彈簧測力計的軸線方向,這個相反的方向應該在同一條直線上。
[點評]教師的適當講解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有些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討論探究、交流獲得,有些預備知識是教師必須要講解的,可為后面的二力平衡做鋪墊。
[板書]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的關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條直線上,并且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
師: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對于開頭的小故事,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
生: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腳踢石頭,同時石頭對腳也施加了力,所以那個惡霸的腳才會斷。哈哈
Ⅳ、反饋練習
完成導學案中[當堂訓練]內容,完成的同學可以進行展示,隨機點將,學生進行點評。教師利用實物展示臺點評學生的練習結果,對于存在問題進行強調
Ⅴ、課堂小結
我的收獲、學生陳述本節課所得。
八、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我知道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要充分相信學生,我就充分注意到應該放手讓學生大膽的展示,大膽的開展實驗探究,從自身的實驗探究中尋找科學的理論,科學的方法,比教師的填鴨式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充滿了激情和活力。但要注意,不能讓學生合作流于形式,讓學生在合作中真正學到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確定之后,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響著學生知識的掌握 、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個性的形成,并對于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科 學地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從已知到未知,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概念 、進行判斷和推理,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展能力。有助于使學生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學會學習,學 會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實驗教材不是簡單地呈現例題——結語——習題,而是既體現學生學習知識的順序,又體現了較科學的教 學方法,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了條件。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改進教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談談自 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改進教
學方法,培養思維能力
從具體到抽象是兒童的認識規律,感知是思維的起點。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感性認識,通過“操作”這一 外部程序的“內化”,發展兒童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計算教學中,教“100以內數進位加法”(口算):
28+5=? 算理時采取以下方法進行:(打出投影片1)
(附圖 {圖})
28+5圖(感性認識)教師點撥啟發(知識遷移)應該怎樣計算?學生根據“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口 算)的計算方法,很快說出把28分解成20和8。這時教師打出投影片2(形象思維)到此步教師再引導:下步還 應怎樣計算?
(附圖 {圖})學生根據20以內數進位加法的知識很快說出先把8與5相加等于13。教師把片2抽拉成片3, 這時水到渠成:20+13=33,到此教師把上述感知(即演示)過程與學生一起寫出下列思維過程(抽象思維):
(附圖 {圖})
想:
(附圖 {圖})
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得出“100以內數(口算)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四冊教材40頁)(長+寬)×2公式推導采取以下五個步驟進行。
1.找:在下面圖形中找出長方形。
(附圖 {圖})
2.描:從一點開始把長方形圖形用藍筆沿長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準備好的學具)
3.
(附圖 {圖})
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突出兩個長和兩個寬相等)
4.摸:引導學生摸學具的周長,摸課本和書桌的四周。(幫助學生建立長方形周長的概念)
5.推導:例1、用一段鐵絲圍成一個長6cm,寬4cm的長方形。把這段鐵絲拉直,它的長度是多少cm?教師出 示下列圖形(教具)(1)(表象)
教師用一條線繩圍成的長方形一周,然后展開如(2)。得出這個繩子就是這個鐵絲的長。強調這個繩子就是 長方形的周長。這時,教師用→示意使長方形的長與寬展開周長的長與寬一一對應。啟發學生怎樣求這個鐵絲 的長是多少cm?(多種計算思考方法)
(附圖 {圖})
(1) (2)
生:列式1. 6cm+4cm+6cm+4cm=20cm
生:列式2. 6cm+6cm+4cm+4cm=20cm
6×2+4×2=20cm
生:列式3. (6+4)×2=20cm
師生通過四個算式的比較對照,最佳算式是3,進而歸納出(長+寬)×2這個計算長方形周長的公式(抽 象概括得出結論)。
在教學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較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識規律,即動作直觀——表象——概念— —概念系統。充分體現了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思想,符合學生學數學的認識規律。“動作直觀 ”是認識的起點,“表象”是在操作和觀察等活動基礎上,在頭腦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知識形成的中介 ,最后才在頭腦里將獲取的“表象”進行深加工整理,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形成“概念”。它要求教 師必須加強直觀教學和學具操作活動,豐富學生知識的“表象”,促進其理解,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讓學生 說算理和公式的由來,這樣使內化了的外部程序,經過大腦加工轉化為外部語言,這樣較好地培養了兒童邏輯 思維能力。
二、要充分發揮教材優勢,把培養邏輯思維貫穿于教學過
程的始終
小學生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師以知識為載體,有目的、有計劃、長期培養 的結果。我們要有意識地結合教材內容把培養邏輯思維貫穿在不同年級、不同的教學環節之中。
1.從認數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兒童是通過具體的物體理解抽象的數,認數中包含了對數形、數義、數序、大小比較及數組成的理解。教 材按著數的自然順序,采用在原數上再增加1得出新數;新數減少1就得原數,使學生獲得新數大于原數,原數 小于新數的認識,這樣學生既建立了基數的概念,又增強了對數序的認識,對“增加”、“減少”含義的理解 也起到鋪墊的作用。
教材從認數2后運用圖的直觀作用,讓兒童在“相等”的基礎上認識“不等”,同時認識表示相等和不等的 符號(=、>、<)并用符號表示新數大于原數,原數小于新數,這樣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加強學生對數的大小 及順序的理解。從認數7以后出現了式與數大小比較,從圖到式、從式到數使學生感受到式與數、數與式大小的 比較是數與數大小比較的發展,式只不過是表示數與數間的關系。這樣的編排對加強數的認識,滲透辯證唯物 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是極有利的,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好起點。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