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7
這是項脊軒志優質課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從祥林嫂說起
魯訊有一篇小說《祝福》,說的是一個舊中國的農村婦女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小說中說到她的兒子阿毛被狼叼去后她無限悲痛的事,她逢人就說,起初還有人為她而陪出一點眼淚,可是,后來,她的故事卻只能賺得人們的一番嘲笑。她說“我真傻,……”剛說到這里,別人就說“你單知道冬天里有狼……哈哈哈”。這充分說明人的內心傷痛是不易說明白的。(教師講解)
2、歸有光簡介
歸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字熙甫,號項脊生。江蘇昆山人。九歲能屬文,以同邑人魏校為師,通經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35歲)中舉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生徒常達數十百人,被稱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進士,授長興知縣。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一說其遠祖歸道隆曾居住在太倉項脊烴,作者以項脊軒來命名自己的書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說,言其窄小,如頸背之間,故名。軒,這里指小屋,即書齋。(教師講解)
3、幼年歸有光的傷痛
歸有光自己對于幼年的事情并不記得。他的家中有一個老嫗,是: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學生查找課文)
這是說歸有光的祖母有一個婢女替歸家用奶水喂養了兩代人,推斷上去,也就是歸有光的父親一代和歸有光自己一代。
——老嫗說,“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學生查找課文)
這說明歸有光對于母親的音容笑貌是沒有印象的,對于一個日漸長大的孩子來說,想象和懷念母親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濃厚,乃至于成為一種陰影籠罩在心頭。這是第一點不易言明的傷痛。
4、少年歸有光是的形象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學生查找課文)
這里給我們描寫的是一個十分幽靜的境界。歸有光的心靈平靜到了能夠聽到自然界各種聲音的程度,他在做什么呢?看看他的滿架的書籍就知道,他在精思奧想。這里給我們刻畫了一個好靜、安祥、勤奮和深思的少年形象。他可不象一些貪玩的孩子,總在關心著屋外的一點點風吹草動,如果有一只小鳥從自家的院子里經過,那就趕快跑去捉鳥了。歸有光他卻是——
“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學生查找課文)
古人說“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句話用來說歸有光,真是一點也不錯。
5、少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按照常規,象歸有光如此出色的人才是應該得到命運之神的青睞的,至少,象我們今天一樣,到了十七八歲就應該上個大學,可是,18歲(寫作此文的時候)的歸有光并沒有中得科舉,象許多高考失利的孩子,一再補習,到后來,直至35歲才中舉,也就是他妻子去世后兩年,即補寫這篇散文后兩年才中舉,我們理解這篇散文中歸有光的內心傷痛,有必要聯系這整個的經歷。這份傷痛中至少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幼年早慧卻遭遇科舉不利的現實,這是不好接受的;
二、幼年沒有感受到母愛,更增加了內心的悲涼;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歸有光的家庭給他內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一方面,這個家庭是一個官宦之家,且看老嫗的回憶——
(先大母說)“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
(先大母)“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學生查找課文)
這個象笏是一件官宦人家才有的東西,其為象牙制成,可見歸有光的祖上為官不小,在朝堂之上面向皇帝陳說國事,是歸家當年的榮耀,老祖母的言行舉止充分說明其對孫子的深切期望。
另一方面,歸家已經出現了衰敗和離析的局面。
軒“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學生查找課文)
這個并非官宦人家子弟讀書的地方充分暴露了歸家的敗象。
“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學生查找課文)
這里表明這樣一個日益敗落的'家庭已經到了叔伯之間各人顧各人的程度了。
歸家這樣一個家庭當然渴望有一個能夠支撐門戶、重振家聲的人物出現,所以,歸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負是很重的。然而,科場不利,這怎么不叫他傷心呢?
另外,本文的原文在第一部分之后還有一段讀來令人傷心的自我解嘲的文字——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
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井之蛙何異?”
這里說明了世俗觀念對歸有光的深深的漠視。(教師增補并作分析)
這多方面的感受合在一起,共同構成歸有光的內心傷痛的重要內容。
6、成年歸有光的內心世界
——“余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子,且何謂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學生查找課文)
歸有光23歲結婚,婚姻生活非常美好,小小的軒中不時傳出夫妻間幸福的歡聲笑語,姨妹子們的關心說明其在娘家時常提起與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其妻溫婉動人的美好形象歷歷在目,夫妻間濃厚的魚水深情在歸有光的內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遺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其時,歸有光29歲,剛剛步入中年,中年喪妻,人生之大不幸歸有光又占其一,這是對歸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擊。站在前,看到妻子生前親手栽種的枇杷樹,怎么能不感慨萬千?——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學生查找課文)
人亡物在,再加上親人一個個離他遠去,家道日衰,而深情難忘,這怎么不叫歸有光無限傷心?他又哪里還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復那個閣子呢?
這就是歸有光的內心世界,是一種深沉的、難言的、不盡的悲傷,即他“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這是讀文章必須理解的。
7、相應練習:學生在理解上述內容的基礎上閱讀課文,提出問題,完成課本練習第一大題,真正理解課文的結構和思路,并進而熟悉原文。(課堂演板完成。之所以課堂演板,是把課本練習理解為數理化的例題,而其他練習則以學生課外完成為主。這是針對學生解題能力低下的情況而提出的。)
以上大約為第一課時。
話題二:托物寄情的表現手法(以教師分析與學生實踐為基本的課堂組織形式)
歸有光的生活遭遇和深沉的身世之感、濃厚的思親之情以及內心傷痛并沒有直接說出來,如果我們不細心閱讀,是不容易理解出來的。這種表現方法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這種表現方法就是托物寄情的手法。
1、寫作目的:表達自己濃重的悲愁情緒和對所摯愛的先大母、先母、亡妻的懷念。
2、憑借之物:項脊軒。
3、小屋與作者內心感情的聯系:
第一,此軒牽系著歸家的幾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
第二,小軒牽系著自己和家族的許多事,小軒的變遷反映了家族命運的變化;
第三,小屋是自己喜悅與悲哀、希望與夢想的見證。
此文處處寫小屋,實際上是處處在寫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個綰結,成為抒發內心感受的一個觸發點。
4、具體分析:
小屋環境——暗示是家道的衰敗;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學業上的勤奮,暗示并反襯自己的不得志;
諸父異爨——直接描寫家道的衰敗,抒發懷念往昔思念親人的感情;
四次遭火——以往都有神護,現在呢?反而破敗不保。反襯家庭現在的不幸;
妻至軒中——抒發對亡妻的思念之情。
小結:在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過對項脊軒前后變化的記述,寫出了對于它的親切感情,也寫出了對于親人的深沉懷念。作者對自己的書齋項脊軒的無限眷戀的感情,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無論寫景、敘事或抒情,看來似乎信手拈來,散漫無章,但實際上都與項脊軒息息相關,由狀物而懷人而抒情,三者融為一體,做到了形散神不散,這是本篇由于托物寄情的表現手法而形成的組織材料、安排結構的一大特點。正如王錫爵所說的“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側之思溢于言語之外”。
5、歸有光散文的特點:
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順之合稱唐宋派。清朝姚鼎認為,歸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橋梁性人物,他承襲了唐宋古文運動,開啟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對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觀點是:以《史記》為代表的奏漢文章雖好,但唐宋間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張“變秦漢為歐曾”,屬文時應“出于意之所誠……非特求繪藻之工為文章”。當然,他反對擬古,多從形式著眼,并未達到內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點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細節,刻畫生動。③篇幅短小,言簡意賅。④結構精巧,波折多變。代表作品有《項脊軒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記》、《寒花葬志》。
6、比較閱讀:
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著任何色彩,這一點是本文和《阿房宮賦》最明顯的區別。《阿房宮賦》多用排比、夸張、比喻,對宮殿、宮中的人、珍寶等極盡鋪敘夸飾之能事,用詞華美艷麗;而《項脊軒志》中作者對一事一物一人盡皆平實說來,“不事雕飾”,用語極為清新淡雅。但正是這“不事雕飾”“而自有風”。例如寫老祖母來看望和勉勵“我”的場面中,作者無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將事情如實道來,卻十分真實感人。一見面,老祖母說:“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語氣親切而又恢諧,貼切地傳達出老祖母對孫子的關切、疼愛的心情。臨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一個輕輕的關門動作,幾句自言自語,細致地透露出祖母內心的激動、喜悅和對孫子殷切的期望。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當用之。”寥寥幾筆,平淡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長號不自禁”;同時也準確地勾勒出一位慈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7、相關文章: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劉禹錫的《陋室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
話題三:場面及細節的描寫與抒情的關系(略,一篇課文宜于講一個最重要的話題)
8、課堂練習:演板完成課本練習四,理解托物寄情的方法,并進一步理解生活細節對于表情達意的作用。(課堂例題演板,能夠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解題時的審題、理解與表達能力,讓學生學得有事做,課堂充實而不是讓學生仰著脖子傻聽。)
以上大約第二課時。
話題四:文言語言。(因為課時關系,這個內容可以簡略不講。)
1、重要詞語:得、然、凡/而、若、汝
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軒凡四遭火,得不焚”
“得”的基本義是得到、獲得,前一句就是;“得”還有能夠、可以的意思,表示情況允許,后一句就是。
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詞的詞尾,表示“……的樣子”,前兩句就是;“然”字還可以表示轉折,可以譯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還可以用作代詞,當這樣、那樣講;用作動詞,表示對的意思。
凡:“凡再變矣”,“軒凡四遭火”
“凡”字是總共、一共的意思。
“而”、“若”、“汝”、“爾”、“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稱代詞,課文中用了前三個,可以讓學生收集歸類,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茲”/“吾兒,久不見若影”/“他日汝當用之。”
2、數詞的用法
文言文中,數詞常常直接修飾名詞或動,而不需要加量詞;
現代漢語中則需要結合量詞,構成數量短語。
課文例句如下: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頃之,持一象笏至。”
這兩例中,數詞和名詞之間沒有量詞。“一人”就是一個人,“一象笏”就是一個象笏。
“先妣嘗一至”/“軒凡四遭火”/“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這里的前兩個句子中的數詞與動詞之間沒有量詞,“一至”是到過一次,“四遭火”是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兩次變化的意思,這個“再”字是古漢語的特殊詞語,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舉而二也”,如“再鞠躬”。
3、詞類活用
A、名詞作狀語——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下)/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上)/東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
B、名詞用作動詞——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
4、句式
判斷句——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嫗,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斷。)
疑問句——兒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問)/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問。)
5、練習:課堂口答完成練習二、三大題。
【教學目標】
1.掌握“歸”“稍”“置”等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細節和場面,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3.學習本文語言清新、凝練的特點。
【導入新課】
1、出示教學目的
2、以歸有光《寒花葬志》引入
新授課階段
一、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6—1571)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視其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一座橋梁。字熙甫,號項脊生,人稱震川先生,昆山(江蘇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出生于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學,一生仕途坎坷,前后歷8次會試。嘉靖21年遷居于嘉定安亭,讀書講學,遠近從學者常達數百人。60歲時中進士,初任浙江長興縣令,后被大學士高拱推薦,任南京太仆寺丞,留在北京掌內閣制敕房,參與撰修《世宗實錄》,66歲卒于任上。
二、朗讀課文
三、譯文參考
項脊軒,是過去的南閣子。室內僅一丈見方,只可容一人居住。它是一間上百年的老房子,(屋頂墻上的)泥土常漏下來,雨水也往下直灌;每次移動書桌時,看來看去沒有可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門)朝北,不能直接受到陽光的照射,一過中午,(屋里)就昏暗下來。我稍微給它修補,使它不從上面漏雨、落灰。室前新開四扇窗戶,院子四周砌上矮墻,用來擋住南邊射來的陽光,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來。
在庭前我又錯雜地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往日的欄桿,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圖書擺滿了書架,我安居在室內,有時長嘯吟唱,有時安靜獨坐,聽到自然界各種聲響;庭前、階下異常寂靜,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離開。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懸,照亮半截墻壁。庭中桂樹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風吹來,花影搖動,美麗可愛。
我在這里居住,有許多可喜的事,但也有許多可悲的事。在這以前,院子南北相通,是一個整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后,室外設置了許多小門,隔墻到處都是。東西各家的狗相互對叫,客人得越過鄰居的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內棲宿。庭中開始用籬笆隔開,后來又用墻隔離,總共變動了兩次。
家里有一個老婆婆,曾經在這閣中居住過。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女,在我家曾做過兩代人的乳母,母親在世時待她很好。軒的西邊和內室相連,母親曾到軒中來過。老婆婆時常對我說:“這地方,你母親曾經站在這兒。”老婆婆還說:“你姐姐小時候,我抱在懷中,她呱呱地哭;你母親聽見了用手指輕敲著房門說:‘孩子冷呢?還是想吃東西呢?’我在門外一一回答。”老婆婆的話沒有說完,我哭起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淚。
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中讀書。一天,祖母來看我,她說:“我的孩子,好長時間沒看到你的身影。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這里,真像個女孩子呀?”臨走時,她用手輕輕地掩上軒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家的人長期以來讀書沒有得到功名,這孩子成立,就可以等待了呀!”不一會兒,又拿了一個象笏到軒里來說:“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日后你會用到它!”回憶舊日這些事,就像昨天剛發生,真叫人忍不住放聲悲號啊!
項脊軒的東邊以前曾經是廚房,人們到廚房去,必須從軒前經過。我關著窗子在里面讀書,時間長了,能根據人們走路的腳步聲辨別是誰。項脊軒共遭過四次火災,竟然沒有焚毀,大概是有神靈保護的緣故吧……
我已經作了這篇志,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她時常到軒中,向我問及一些歷史故事,有時伏著桌子學寫字。妻子回娘家去省親,回來轉述她的小妹妹們的話說:“聽說姐姐家里有閣子,那么什么叫閣子呢?”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項脊軒逐漸破敗,也無心修理。此后又過了兩年,我很長時近生病臥床,閑極無聊之際,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那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長期羈留在外,不常回到軒中居住。
庭前有一棵枇杷樹,是我妻子去世那年親手種下的,今天已高高矗立,枝葉繁盛,像傘蓋一樣了。
四、整體感知
《項軒志》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名作,為兩截文字。前半段悼念母親、祖母,補記及于發妻魏氏。正文至于“殆有神護者”,悼念母親、祖母,作于18歲;35歲左右寫補記,內容及于發妻魏氏。文章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有關的家庭瑣事和三世變遷,表達了人亡物在的感慨以及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
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項脊軒的遷變興廢,一條是歸有光的悲喜感情。所用素材看似碎而不相連綴,可它們都發生在項脊軒。作者借一小軒把所見所聞所感的物事、人情穿連起來,再用自己悲喜的情懷加以統攝,使過濾而成絕響。全文兩個部分。
第1部分:圍繞項脊軒的遷變,敘述或可悲喜的小軒苦讀及親情。涉及人物,祖母、母親。
第2部分:圍繞項脊軒的興廢,補記或可悲喜的寒門婚姻及愛情。涉及人物,妻子。
知識目標:
1、學習作者善于從日常瑣事中選取富有特征生活中細節抒寫感情的技巧;
2、體會課文以清新樸素之筆抒發真摯情感的特色。
能力目標:
1、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脈絡;
2、理解細節描寫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德育目標:
感受親情,豐盈心靈,獲得精神的成長。
教學重難點:
研讀課文,品味細節描寫所體現的親情。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朗讀,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合作討論法。通過分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外出求學,時常會想起家的溫暖,家人的關懷,有時還會想起家中的一些小事。回味這些小事,其實就是在回味蘊含其中的深厚親情。今天我們就一起賞析一篇通過瑣碎的生活細節來寫人記事、追懷抒情的千古名文。
二、研讀文本,把握情感
(1)學生齊讀課文,思考:那句話是文章的感情線索?
朗讀、點評,明確答案:多可喜,亦多可悲。
(2)明確寫“喜”的段落
(3)師生共同賞析第一自然段。
1、學生品味句子(老師注意引導點撥)
2、齊讀第一段,再次品味修葺后的項脊軒給作者帶來的喜悅之情、愉悅之感。明確:寫“喜”是為了映帶下文,更好地寫“悲”。
(4)請同學們瀏覽剩下的文字,思考:圍繞“悲”,作者寫了那些人的什么事?
明確:諸父分家,追憶母親,緬懷祖母,思念妻子。
1、前面三件事實文章的正文,順序能調換嗎?
明確:(指定三名學生朗讀,提示語:“凡再變矣”、“余泣,嫗亦泣”、“令人長號”)寫分家,只是客觀的記敘中寄予深深地感嘆;追憶母親,情動于中,含蓄而有節制;緬懷祖母,感情則如洶涌的潮水,由內抑轉為外露,由沉穩漸趨強烈。
2、賞析細節描寫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諸父分家:
內外多置小門,往往而是。寫出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
東犬西吠,客逾皰而宴,雞棲于廳。分裂之后混亂不堪的局面。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親情淡薄,隔膜加深。
追憶母親:動作語言描寫,突出母親的慈愛關懷。
緬懷祖母:語言動作突出對作者的關心期望。
思念妻子:突出夫妻間感情深厚。注意最后一段,由亭亭如蓋的樹想到亭亭玉立的人,睹物傷懷,物是人非,沒有一個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含蓄地抒發了喪妻的悲慟之情。
三、總結
本文借項脊軒的興廢,寫與之相關的家庭瑣事,表達了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概和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懷念之情,暨難言的傷痛,不老的親情。善于選取生活中的細節來刻畫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點,這也正體現了本單元的主題——文無定格,貴在鮮活。
四、課后作業
以“感動”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注意突出細節描寫。
五、板書設計
喜:項脊軒的雅致、靜謐
悲:諸父分家親情淡薄無奈
追憶母親慈愛關懷悲傷
緬懷祖母殷切期望愧疚
思念妻子恩愛情深悲慟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以日常瑣事平淡中見真情的寫作特色。
2、學習本文善于選取富有特征的細節來抒寫感情的技巧。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以朱自清《背影》引入正題(幻燈投影)
二、聽課文朗讀錄音
三、檢查學生字詞預習情況(幻燈片演示)
四、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如下問題:
(1)文章的文體“志”也就是“記”,屬記事類,本文寫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確: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作者自己、老嫗、母親、大母、妻;
涉及到的重要事情有:項脊軒的修葺、自己的讀書生活、諸父異爨、先妣及大母的事跡、遭火不焚、亡妻舊事
(2)文章是怎樣將這些零散的材料組合成一個整體的,特別值得注意文章的前后兩部分不是同時期完成的,后兩節是補記的。(學生討論)
提示:
(1)注意文章中與項脊軒變化有關的句子;
(2)注意文章中對親清的描寫
明確:文章通篇以項脊軒的變遷為經,以人事變遷、親情離合為緯,經緯交織,既書寫了難忘的人世親情,也書寫了青年主人公歸有光在軒中的讀書生活及理想抱負。
教師可概括為:“軒”的變遷,情的離合(以板書表現,幻燈片演示)
五、分析、鑒賞作者對悲喜感情的表現手法。
(1)作者寫先母問兒,大母過軒,亡妻生前時至軒中問古事、憑幾學書、轉述諸小妹語都是生活小事,而且人物的言語也不多,卻感人泣下,這是為什么?(學生討論)
教師明確:
①人物的言行切合人物的身份特點;
②事情雖小卻足以傳遞先母的慈愛,祖母的疼惜之情、期待之清;亡妻與自己的相依情深;
③這些人事親情的離合變化又是在家道中落的大背景下發生的,對于一個大家庭來說,興旺時的繁華安逸生活也許算不了什么,但衰頹困頓中的相互支撐更顯的不易,彌足珍貴。(學生要理解到第③小點有一定難度,需要一定的啟發)
(2)寫平常事要抓住容易傳遞情感的細小處,即抓住細節描寫,本文中有哪些細節讓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討論)
教師舉一兩例,學生可以自由發言(如小鳥啄食,人至不去;先妣叩門問寒,老嫗門外應答;大母以手闔門,持象笏至;妻憑幾學書等)
(3)作者在回憶先妣、先大母時以“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作結;而在補寫的回憶亡妻部分已妻子親手所植的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作結。二處都很感人,但在表達上有何不同?(提問)
明確:前者為直接抒情;后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在言外更為含蓄。
六、小結:以上抓住本文以生活瑣事體現真摯情感的特點,分析了其中的細節描寫以及作者抒發情感的表現手法,可算是完成了鑒賞本文的基本任務,當然也有人從別的角度解讀本文,倒也自成一家之說,如從作者在軒中“偃仰嘯歌”到背負重托“束發苦讀”,再到補寫部分的“臥病無聊”看出一個舊時代知識分子追求功名的辛酸,結合他的生平倒也不無道理。總而言之,看似平淡如話,文字也甚為簡略的《項脊軒志》包藏了多么豐富的情感內涵啊,這種從生活實感出發,以真情感動人心的創作風格正是以歸有光為代表的“唐宋派”與前后七子的大不同之初,當然歸有光也不是只寫家室瑣事,他也論道議政的較為嚴肅之作,但他最擅長、影響最大的還是像《項脊軒志》這類的文章。
七、拓展閱讀,分發材料《先妣事略》,安排學生自讀交流。
問題:
①寫了關于母親的哪些事情問題
②哪些細節特別感動你
八、朗讀《項脊軒志》回憶亡妻一節,體會本文平淡中見真情的寫作特色。
九、布置作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