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1
這是說和做公開課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 教學目標:
1. 整體把握課文,了解聞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跡,學習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敘述中的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式、過渡和照應的手法。
3. 指導學生反復朗讀,以領悟文意,受到熏陶,體會語言的優(yōu)美和抒情性。
二. 教學重點:精選的典型事例,精致嚴謹的結構。
三.教學難點:生動形象,精練含蓄的語言。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二. 簡介臧克家、聞一多(由學生從圖書館、網上自己查閱,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
三. 檢查預習情況
⑴正音:
彌鍥兀瀝函衙赫迥窺楷
多音字:殼{};斗{ }
(2)朗讀課文
四. 整體感知課文:
五. 問題研討.
1. 文章從哪些方面寫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以此為脈絡,文章可分為幾部分?每個部分是怎樣銜接連綴的?
2. 作者寫“作為學者和詩人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是怎樣起筆的?這樣寫好在哪里?文章又是怎樣圍繞起筆的內容進行記敘議論的?哪些詞句十分深刻地刻畫了聞一多先生治學的目的、態(tài)度和精神?
第二課時
一. 朗讀課文片段。
二. 問題研討。
1. 文章怎樣寫作為革命家的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與第一部分的寫法有何不同?好處是什么?
2. 細讀全文,畫出精辟的語句,然后復述課文大意,并說出聞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點,前后期有什么變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 說說本文在選擇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點。
4. 朗讀課文片段,揣摩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富有感情和音樂美的特點。
一、問題探究
1。課文的兩個部分之間,是用哪些話過渡的?把這些話找出來,說說是怎樣起過渡作用的。(是用兩個句子完成過渡的。“做了再說,做了不說”,這是對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這只是聞先生的一個方面。“聞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句領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這兩個句子關聯得十分緊密,“僅……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這都是起關聯作用的詞語,“學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這是呼應緊密的提法。作者在兩個部分之間,用了總承上文和總起下文的句子,在兩句之間又注意彼此的關聯,這樣就使兩個部分的過渡十分自然。)
2。這篇文章在敘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課文中對聞一多的語言、肖像有許多具體描寫。例如炯炯目光、頭發(fā)零亂、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目不窺園。又有細節(jié)描寫,例如“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凡此種種,能起到具體再現聞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風仿佛都成了可以具體感知的東西。)
二、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注意其中加點部分的意思。
1。那時候,他已經詩興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濃。(“詩興不作”是文言說法。“作”,起。“詩興不作”就是寫詩的興致減少了。20年代,聞一多寫了許多愛國詩篇。從20年代末起,轉入對我國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是比喻的說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聞先生過了十多年“書齋生活”,企圖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3。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也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擬),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上來探求救國的方法,也還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孤燈相伴,本來應感到寂寞,但聞一多則不然,他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聞一多詩《靜夜》,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切。課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現聞先生深夜從事學術研究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與“大開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脈相承。)
5。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說用心極專極深,除學術研究外,沒有別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課外收集:聞一多先生的事跡很多,試為本文補充一兩個事例。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和新詞。
2、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課文內容。品味生動形象的語言。
3、反復朗讀課文,從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中感悟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4、學習本文敘述中融入抒情、描寫和議論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作者,臧克家(1899-1946)山東諸城人,詩人。
二、整體感知課文。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2、自主解決生字和新詞。梳頭 抱歉 秩序 深宵 伴侶 小楷 碩果 卓越 迭起 澎湃 大無畏 鍥而不舍 目不窺園 瀝盡心血 心不在焉 慷慨淋漓 氣沖斗牛
3、聞一多作為學者時的“說”和“做”,與作為民主戰(zhàn)士時的“說”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無關聯?試根據課文內容做簡要分析。
(作為學者的聞一多潛心學術,是“做了再說,做了不說”;作為民主戰(zhàn)士的聞一多敢于為人民講話,對敵人無所畏懼,是“說了就做”。他的“說”和“做”相互貫通,正是他作為一名卓越的學者、偉大的愛國者、大勇的志士的體現。)
三、精讀課文
1、本文在敘述中注意通過細節(jié)描寫來展現聞一多的人物形象,結合文中一兩個例子,說說這種寫法的好處。
(作者在具體的事例中,加入了一些細節(jié),如:“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fā)凌亂”“睡得很少”等細節(jié),表現了聞一多的刻苦精神;“一個又一個大的四方竹紙本子,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蟻排衙”,表現了聞一多一絲不茍的嚴謹態(tài)度;再如,抓住聞先生在演講中“慷慨淋漓”的“你們站出來”這一句話,描繪了他“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從容姿態(tài),突出聞一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2、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寫了“他做了再說,做了不說”,他具體做了什么事?請同學們從課文里找,然后在班級交流。(A《唐詩雜論》;B《楚辭校補》;C《古典新義》)
3、抄寫下列語句,揣摩并體會其表達效果,然后全班交流。
(1)仰之彌高,越高,攀得越起勁;鉆之彌堅,越堅,鉆得越鍥而不舍。(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達了對聞一多鉆研精神的贊美之情。)
(2)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文化藥方。(用比喻的方法,指尋找使我國民族文化繁榮昌盛起來的方法。)
(3)深宵燈火是他的伴侶,因它大開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它”指深夜燈火。深夜只有燈火相伴,擔聞一多不然,他在燈光的照耀下,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現聞一多深夜從事學術研究的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
(4)他潛心貫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潛心貫注”和“心會神凝”,說他用心極專極深。)
四、作業(yè)
1、查閱相關資料,為本文再補充一兩件體現聞一多“說”和“做”特點的事例。
2、課外閱讀聞一多的《太陽吟》《死水》《靜夜》等詩作,欣賞其藝術特色,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的教學目標是:學習嚴謹的結構安排,理解、感悟飽含感情的語言,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tài)度和英能無畏的獻身精神。考慮到這篇文章時代離學生較遠,背景資料對學生來說較生疏。對此,在設計時,把背景資料的查找及對聞一多的了解放在學生預習上,這樣既鍛煉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也有益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看,預習還是起到較為明顯的效果。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通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抓住課文中的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和革命者都為中華民族說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情這個核心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理解文章結構安排,也引出主題:聞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對于這樣問題的概括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難,事實上在課堂學生的反應上來看,確實是這樣的,學生大部分能把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方面做到的三件事概括出來,但在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者方面,學生需要進一步提示才能歸納完整。由此可見,學生很容易對于文章中詳寫的'部分進行歸納,而對文章中一筆帶過的的略寫的部分卻很容易疏忽。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如果當時能示范朗讀聞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講》,或放映“最后一次演講”的電影片段,必能讓學生更深切感受到聞一多先生的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本課作者臧克家作為一位有名的詩人,其語言的詩歌化,語言的精辟化,在本課中體現的非常明顯。且多用短句,節(jié)奏感強,四字短語尤其豐富。所以在第二節(jié)朗讀的時候,就特別提示學生應注意文章中那些精辟而詩化的語言,勾畫出來細細咀嚼和品味。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通過語言走入文本,再次深層次感受作者的情思和聞先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認知觸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靈傾聽聞先生的吶喊。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顯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能力,但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尚待仔細推敲。如在教學實施中,怎樣在一堂課中兼顧思想、內容與趣味的統(tǒng)一,品味語言與有限的教學時間矛盾的統(tǒng)一;在教學觀念和方法上,教師怎樣進一步下放自己的權力,放開膽子信任學生、引導學生,多給學生能動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